第05章 雍正帝胤禛

關燈
康熙駕崩後,45歲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年号雍正。

    “雍正”是雍親王得位正、為君正的意思。

     然而有趣的是,自從雍正繼位,到現在282年間,史學界乃至民間對胤禛得位是否正、為君是否正的問題,從來沒有停止過議論和争論。

    野史筆記、文藝創作,更是對此,特别是對雍正即位之謎,傾注了極大的熱情。

    前段時間播出的44集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進一步将雍正繼位疑案加以渲染,更引起廣大觀衆的極大興趣。

     以下從雍正繼位前奏、繼位疑案和繼位餘波三個方面,對此加以闡釋和解說。

     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采取漢族的嫡長繼承制,就是正妻長子繼承制。

    努爾哈赤因為曾經立長子褚英失敗,于是決定汗位的繼承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皇太極猝死,他的遺位繼承,也是在滿洲貴族會議上推定,由6歲的福臨繼位;順治死前,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讨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後同順治商量,用遺诏決定由年僅8歲的玄烨繼位。

    這個“遺诏制”破壞了清太祖、太宗兩代的皇位繼承由滿洲貴族會議推定的傳統,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诏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采取皇太子制。

    先立太子的好處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争奪的血腥鬥争,壞處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産生殘酷鬥争。

    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視了後者。

     康熙共有35個兒子,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冊封的隻有20人。

    這20個皇子中,年齡較長者有12人。

    他們是:大阿哥允、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允礽生。

    皇後赫舍裡氏在生育允礽時難産死亡,年僅22歲。

    康熙十分傷心,故對允礽格外鐘一愛一,第二年就冊立他為皇太子。

    這年康熙22歲,皇太子才兩歲。

    康熙的這個決定雖然看到他父親未能盡早立儲的教訓,但立儲過早、太子過幼,顯然也是欠妥當的。

    因為其間的變數太多、太大,兩歲的皇太子允礽以後會是什麼樣?難以預料。

     康熙對皇太子的教育竭盡心力,生活上特别關一愛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時值平定三藩之亂的緊要時刻,但康熙親自護理太子,竟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

    皇太子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留守京師,處理政務。

    平時他也分擔處理皇父的部分政務和軍務。

    所以,在皇太子冊立後的33年間,朝廷中自然形成太子一黨一。

     皇太子集一團一。

    皇太子允礽的生母皇後赫舍裡氏的祖父是索尼,父親是領侍衛内大臣噶布喇,叔父是當朝大學士、領侍衛内大臣索額圖。

    索額圖結一黨一,趨奉皇太子,議論國政,密謀大事。

    康熙曾警告索額圖說:“你們背後謀劃的事,你們勾結一處的所作所為,你們背後說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擺在桌面兒上說,你心裡很清楚!”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脅,說:“說不定哪天就被鸩殺,或者被謀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甯。

    ”後來康熙下令将索額圖處死,同時警告皇太子說:“從前索額圖幫着你謀劃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将索額圖處死。

    ”但皇太子并未因此而收斂,反而更加乖張。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康熙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衆,暴戾一婬一亂”,宣布廢除皇太子。

    當時,他且谕且泣,至于仆地。

    谕畢,悲傷萬分,憤懑不已。

    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寝食,涕泣不止。

    後患中風,隻能用左手批閱奏折。

     康熙廢皇太子引出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們,結一黨一鑽營,謀貪大位。

    于是在太子一黨一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一團一和皇四子集一團一。

     皇八子集一團一。

    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聰明能幹,内外經營,很得衆心。

    在初廢皇太子之後,允禩署内務府總管事,一黨一羽相結,謀為代立。

    皇長子允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職的大學士明珠,本沒有希望獲取儲位。

    但允生母惠妃曾撫養過允禩,于是兩人勾聯。

    其他如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與胤禛同母),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叙、王鴻緒等,都依附于允禩。

     皇長子允的密謀洩露,被奪爵、幽禁。

    儲位空懸,也不是回事。

    大臣們建議康熙早定儲位。

    康熙命諸大臣密舉可繼立為太子者,以測驗大臣之意。

    大學士馬齊等大臣都秘密推舉皇八子允禩。

    允禩覺得自己做皇太子有望,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紛紛靠向允禩。

    由是,在皇八子允禩周圍,逐漸形成一個争奪皇儲的政治集一團一。

    後允禩被鎖拿,革爵位。

    十四阿哥允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将誅允,允祺跪抱勸止”。

    諸皇子俯地叩頭,懇求皇父息怒。

    康熙帝怒氣稍解,命諸皇子鞭撻允禩。

     康熙看到廢皇太子後諸子争奪儲位鬥争更為複雜,也更為激烈,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複立允礽為皇太子。

    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廢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廢掉。

    于是,皇太子集一團一與皇八子集一團一之間的鬥争更加激化。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對其一黨一羽恨之入骨、嚴厲懲罰,如将尚書齊世武“以鐵釘釘其五體于壁而死”,将死于獄中的步軍統領托合齊锉一屍一焚燒。

    這樣,形勢越發複雜,在皇太子集一團一和皇八子集一團一之間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漸形成集一團一。

     皇四子集一團一。

    皇四子一黨一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

    胤禛頗有心計,細心觀察,不露聲色。

    他對皇太子的廢立,窺測風向,暗藏心機。

    他對皇八弟允禩集一團一,既不附從,也不作對。

    他佯聽父言,“安靜守分”,虔心佛法,廣結善緣,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來。

    他對父皇表示忠孝,又盡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廷諸臣。

    對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允,卻不去交結,聽任其同皇八弟允禩結一黨一。

    當皇太子一黨一和皇八子一黨一争得魚死網破的時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們将視線集注于皇太子一黨一和皇八子一黨一的時候,他以不争為争,坐收漁人之利。

     胤禛為着謀取皇位,韬光養晦,費盡心機。

    他的心腹戴铎,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他謀劃道: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此其所以為難。

    處衆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勝,此其所以為難。

    ……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戴铎提出的策略是——對皇父要誠孝:适當展一露才華。

    不露才華,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過露所長,同樣會引起皇父疑忌。

    對兄弟要友一愛一:大度包容,和睦相待。

    對事對人都要平和忍讓:能和則和,能結則結,能忍則忍,能容則容。

    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沒有才能的人把你當作依靠。

    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繞過皇位争奪中的險灘暗礁,向着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誠孝”皇父。

    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一生事業中最為重要的事情。

    他抱定一項宗旨,就是誠孝皇父。

    如在諸皇子争奪皇位激烈之時,他極力表現出對皇父的“誠”與“孝”,既不公開競争,且勸慰皇父保重。

    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大病一場。

    胤禛入内,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一性一者允祉、允祺、允禩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

    康熙帝服藥後,病體逐漸痊愈。

    于是,康熙帝命内侍梁九功等傳谕:“當初拘禁允礽時,并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隻有四阿哥深知大義,多次在我面前為允礽保奏,像這樣的心地和行一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

    ”胤禛自己也說:“四十餘年以來,朕養志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谕。

    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

    ”對皇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