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康熙帝玄烨
關燈
小
中
大
清聖祖仁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玄烨,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屬馬。
他8歲登極,在位61年,享年6一9歲,是中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年号康熙:康,安甯;熙,興盛——取萬民康甯、天下熙盛的意思。
又稱康熙帝。
康熙的父親是順治,祖母是孝莊太後,祖父是太宗皇太極,曾祖父是太祖努爾哈赤;兒子是雍正,孫子是乾隆。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啟下,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當時的大清,朝雖立而國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創業同等重要。
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實現民衆康甯、國家熙盛,是康熙帝面臨的時代課題。
事實證明,康熙承擔起了這樣艱巨的曆史使命。
少年康熙,就已經表現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決斷力。
這一點,可以從他智擒權臣鳌拜一事中看出來。
同父親順治一樣,康熙登極時也是兒童皇帝,太皇太後也要給他配備輔政大臣。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于順治初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衮擅權獨斷的局面,決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長輩攝政,而在異姓功臣中選拔大臣輔政;增加輔政大臣為4人,以便相互制約。
皇族宗親勳貴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再由太皇太後對軍國大政總裁。
所以,康熙帝登位後,内有祖母太皇太後孝莊懿訓,外有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鳌拜(鑲黃旗)四大臣輔政。
在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勳卓著,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
蘇克薩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
四大臣輔政之初,尚能不結一黨一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
但是後來逐漸形成鳌拜結一黨一營私、欺淩幼主的局面。
鳌拜首先拿蘇克薩哈開刀。
事情的導火線是土地問題。
起先,順治初年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衮利用權勢,将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
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20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
鳌拜卻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
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
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不可,直隸總督朱昌祚以此舉會造成數十萬失業者而抗疏稱其不便,保定巡撫王登聯以圈撥擾民而疏請停止。
鳌拜矯诏将這三位大臣誅殺。
鳌拜借機又“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将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并籍沒家産。
鳌拜肆無忌憚,專橫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議定後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烨放在眼裡。
鳌拜目無君主,舉朝震驚。
康熙帝雖内心對鳌拜極為不滿,在表面上卻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歲。
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14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
康熙帝征得祖母同意後,允索尼所奏,不久開始親政。
親政時索尼已死,鳌拜成了首席輔政大臣。
鳌拜與遏必隆同旗結一黨一,鑲黃旗獨掌朝政,既無意收斂,更飛揚跋扈。
康熙帝同太皇太後秘商後,決定拔除鳌拜。
但鳌拜為三朝勳臣,握有重兵,遍置一黨一羽,不便輕動。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
鳌拜以為少年戲耍,沒有在意。
一天,鳌拜奉召入内觀看“布庫”演習。
康熙帝不露聲色,命滿洲“布庫”少年将鳌拜擒捕,并公布其三十大罪。
但康熙帝對鳌拜做出寬大處理,免于處死,終身監禁;對遏必隆僅革太師,後還公爵。
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鳌拜及其同一黨一,而且穩住了鑲黃旗。
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着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康熙大帝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于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一生對中國曆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概括說來,共有八點: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一精一忠),鎮福建。
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
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
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
竭全國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
到了康熙初年,财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
國家錢糧,大半耗于三藩。
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裡,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
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
康熙帝除鳌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
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隻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
20歲的康熙帝力排衆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将養癰成患。
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于是,下令撤藩! 康熙大閱盔甲一石激起千層一浪一。
“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
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一愛一後赫舍裡氏也崩逝。
朝裡與朝外,外叛與内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
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裡。
臨大事,有靜氣。
青年天子玄烨在危急時刻,持心堅定,氣靜不慌。
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
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
他下诏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
不久又将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孫世霖等逮捕處死。
消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
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
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遊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
有人進行諷谏,康熙置若罔聞。
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态,對于穩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經過八年平叛戰争,終于取得削平三藩的勝利。
群臣請上尊号,康熙帝嚴辭拒絕。
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
随後,他開始着手統一台灣。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占台灣。
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複台灣。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内讧、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台灣。
設台灣府,隸屬于福建。
台灣府下設三縣——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台灣。
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
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占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
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
這是中國曆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
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
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
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于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
順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
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徕墾荒,恢複生産。
為促進農業生産,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并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一峰。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曆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餘卷。
第八,吸納西學,學習科技。
這一點将在下文詳述。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康熙時的大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衆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
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裡。
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
他8歲登極,在位61年,享年6一9歲,是中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年号康熙:康,安甯;熙,興盛——取萬民康甯、天下熙盛的意思。
又稱康熙帝。
康熙的父親是順治,祖母是孝莊太後,祖父是太宗皇太極,曾祖父是太祖努爾哈赤;兒子是雍正,孫子是乾隆。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啟下,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當時的大清,朝雖立而國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創業同等重要。
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實現民衆康甯、國家熙盛,是康熙帝面臨的時代課題。
事實證明,康熙承擔起了這樣艱巨的曆史使命。
少年康熙,就已經表現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決斷力。
這一點,可以從他智擒權臣鳌拜一事中看出來。
同父親順治一樣,康熙登極時也是兒童皇帝,太皇太後也要給他配備輔政大臣。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于順治初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衮擅權獨斷的局面,決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長輩攝政,而在異姓功臣中選拔大臣輔政;增加輔政大臣為4人,以便相互制約。
皇族宗親勳貴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再由太皇太後對軍國大政總裁。
所以,康熙帝登位後,内有祖母太皇太後孝莊懿訓,外有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鳌拜(鑲黃旗)四大臣輔政。
在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勳卓著,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
蘇克薩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
四大臣輔政之初,尚能不結一黨一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
但是後來逐漸形成鳌拜結一黨一營私、欺淩幼主的局面。
鳌拜首先拿蘇克薩哈開刀。
事情的導火線是土地問題。
起先,順治初年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衮利用權勢,将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
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20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
鳌拜卻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
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
大學士、戶部
鳌拜矯诏将這三位大臣誅殺。
鳌拜借機又“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将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并籍沒家産。
鳌拜肆無忌憚,專橫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議定後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烨放在眼裡。
鳌拜目無君主,舉朝震驚。
康熙帝雖内心對鳌拜極為不滿,在表面上卻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歲。
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14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
康熙帝征得祖母同意後,允索尼所奏,不久開始親政。
親政時索尼已死,鳌拜成了首席輔政大臣。
鳌拜與遏必隆同旗結一黨一,鑲黃旗獨掌朝政,既無意收斂,更飛揚跋扈。
康熙帝同太皇太後秘商後,決定拔除鳌拜。
但鳌拜為三朝勳臣,握有重兵,遍置一黨一羽,不便輕動。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
鳌拜以為少年戲耍,沒有在意。
一天,鳌拜奉召入内觀看“布庫”演習。
康熙帝不露聲色,命滿洲“布庫”少年将鳌拜擒捕,并公布其三十大罪。
但康熙帝對鳌拜做出寬大處理,免于處死,終身監禁;對遏必隆僅革太師,後還公爵。
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鳌拜及其同一黨一,而且穩住了鑲黃旗。
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着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康熙大帝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于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一生對中國曆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概括說來,共有八點: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一精一忠),鎮福建。
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
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
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
竭全國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
到了康熙初年,财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
國家錢糧,大半耗于三藩。
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裡,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
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
康熙帝除鳌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
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隻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
20歲的康熙帝力排衆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将養癰成患。
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于是,下令撤藩! 康熙大閱盔甲一石激起千層一浪一。
“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
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一愛一後赫舍裡氏也崩逝。
朝裡與朝外,外叛與内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
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裡。
臨大事,有靜氣。
青年天子玄烨在危急時刻,持心堅定,氣靜不慌。
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
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
他下诏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
不久又将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孫世霖等逮捕處死。
消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
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
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遊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
有人進行諷谏,康熙置若罔聞。
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态,對于穩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經過八年平叛戰争,終于取得削平三藩的勝利。
群臣請上尊号,康熙帝嚴辭拒絕。
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
随後,他開始着手統一台灣。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占台灣。
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複台灣。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内讧、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台灣。
設台灣府,隸屬于福建。
台灣府下設三縣——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台灣。
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
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占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
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中國的領土。
這是中國曆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問題。
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
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
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于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
順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
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徕墾荒,恢複生産。
為促進農業生産,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并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一峰。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曆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餘卷。
第八,吸納西學,學習科技。
這一點将在下文詳述。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康熙時的大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衆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
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裡。
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