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康熙帝玄烨

關燈
世的大局面。

    康熙皇帝是中國自秦始皇以來少有的好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康熙為什麼會取得上述的巨大成功?他的為君之道是怎樣的?以下從五個方面來探索康熙事業成功的秘訣,也可以說是探索康熙為君之道的五把曆史鑰匙。

     過人的功業,因有過人的思想;而過人的思想,因有過人的學習。

    “學習”二字,是解一開康熙一生開創大業秘密的一把鑰匙。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很是可憐。

    母親重病時,小玄烨“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一帶”;母親病筆後,小玄烨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

    一個年齡才9周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吊,應當說是人生幼年的最大不幸。

    他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人常是這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憂患既使人痛苦,憂患也激人奮進。

    幼年的憂患,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自立自強的一精一神。

     康熙身上有着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

    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

    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莊随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

    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一愛一與韬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稣會士西方文化的熏染。

    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

    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康熙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

    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寝忘食。

    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

    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

    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

     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

    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

    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

    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重視史籍,下令編纂《清文鑒》(滿文字書)、《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皇輿全覽圖》等,開一代整理與雕印文化典籍之風。

    他還有《禦制文集》(三集)、《禦制詩集》、《幾暇格物編》等傳世,留下1147首詩詞。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

    他說自己“年力盛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可見他體格強健、長于弓馬。

    他也得過幾場大病,使他很早留心醫藥學。

    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愈,耶稣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甯)。

    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

    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内賞賜房屋,後這裡成為天主教北堂。

    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

    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内煉制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制藥品,親自臨觀。

    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

    關外的遊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

    順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

    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原因之一是蒙古貴族可以不入京朝觐,減少出天花的機會。

    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康熙帝命耶稣會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一體解剖學》書籍翻譯成滿文、漢文。

    他曾命将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并親自參加。

     康熙又喜一愛一、研習自然科學。

    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動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

    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朝廷會議展開了一場必于天算曆法的大争論。

    當時,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門前觀測日影,但在九卿中沒有一個懂得天文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

    他想:自己不懂,怎麼能判斷是非呢?因此發憤學習。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晉、張誠等6位法國科學家在乾清宮受到康熙帝的召見,他們獻上了從法國帶來的30件科技儀器和書籍作見面禮。

    這些非同尋常的禮品,令康熙帝“天顔喜悅”,當即決定讓他們入宮,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

    從此開始了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從事科學活動長達數十年的局面。

     白晉等人入宮後,與康熙相處很融洽,工作也很順利。

    他們對康熙熱衷科學的态度給予了高度評價,曾把他們的見聞寫在給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報告中。

    16一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晉著《中國皇帝康熙傳》中有過如下記述: 康熙帶着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白天和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

    他不喜歡嬌生慣養和遊手好閑,常常是起早貪黑。

    盡避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準備好了,他急于向我們請教一些他已經做過的一些習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有時他親自用幾何方法測量距離,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寬度。

    他自己定位,調整各種儀器,一精一确地計算。

    然後他再讓别人測量距離。

    當他看到他計算的結果和别人測量的數據相符合,他就十分高興。

     對從法國帶來的科技儀器,白晉說康熙“最喜歡的是用于觀察天體的雙筒望遠鏡、兩座挂鐘、水平儀,這種儀器一精一确度很高,他讓把這些儀器擺放在自己的房間裡”。

    他“把着直尺和圓規一愛一不釋手”。

     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2003年曾舉辦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宮珍藏的康熙年間西洋科學儀器,至今仍運轉自如,光彩耀人。

    這些展品主要有:(1)手搖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台手搖計算機是法國科學家巴斯如于1642年制造的,通過裡面的齒輪進位進行計算。

    故宮博物院收藏10台手搖計算機,都是康熙年間制作,能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2)銅鍍金比例規。

    原是伽利略發明的計算工具,可以進行乘、除、開平方等各種計算。

    康熙的比例規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計算。

    (3)康熙角尺:尺上镌刻有“康熙禦制”四個字。

    (4)平面和立體幾何模型,全部由楠木一精一制,是清宮造辦處為康熙學習幾何學所制作的教具。

    (5)繪圖儀。

    質地有銀、木、漆、鲨魚皮等,每套6至20餘件不等。

    盒内裝有比例規、半圓儀、分厘尺、假數尺、兩腳規、鴨嘴筆等。

    為适用野外作業,有的還配有刀子、剪子、鉛筆、火鐮、放大鏡、黑闆、畫棒等。

    這類儀器是康熙時期清宮造辦處仿照西洋繪圖儀器制作的,用于野外繪圖。

    (6)禦制簡平地平合璧儀:它是集簡平儀、地平儀、羅盤、象限儀、矩度為一儀的多功能測量儀器,攜帶方便,具有适合野外作業的特點。

    它共分六層,由清宮内務府造辦處制造。

     白晉、張誠之後,又陸續有不少西方科學家來到清宮。

    他們最大的成績,莫過于促使康熙創建了被他們稱為“中國科學院”的蒙養齋算學館,和促使康熙實施了中國地理大測繪這一偉大創舉。

     康熙組織的這次地理大測繪,對世界地理學的貢獻不容低估。

    法國科學家們也因此而有機會到中國各地考查,在其他方面的收獲也相當大。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杜德美參加了赴東北的勘測隊。

    他在長白山見到采參的情況後,把參的一性一能、産地、采集、保存等等,寫成文字、繪出圖樣寄回法國發表。

    沒想到4年後,另一位法國科學家參照杜德美有關人參的文章,在加拿大與長白山緯度相近的魁北克一帶,也發現了相似的參。

    它産于西洋,就有了“西洋參”這個名字。

     當談及這些曆史往事時,人們自然會問:既然300年前西方科技就已經傳到中國,為什麼18世紀後中國科學又大大落後于西方?看看當時在康熙宮廷供職的巴多明留下的諸多信件,就不奇怪了。

     巴多明于康熙三十七年(16一98年)從巴黎來到中國并進入宮廷。

    他在參與地理大測繪的同時,把對中國官一場的觀察也一一記錄下來寄回法國,收入《耶稣會士書簡集》。

    比如在談到清朝的天文機構——欽天監時,他說:他們觀察天象的條件簡陋。

    在欽天監工作一生的人惟一的希望就是能當上欽天監的高級職位……如果監正本人很富有,又一愛一好科學,他就自己花功夫去搞研究,如果他想對他的前任工作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增加觀察或對工作方式做些改革,他馬上會在欽天監中成為衆矢之的。

    衆人頑固地一緻要求維持原狀。

    他們會說,何必自讨苦吃、多惹麻煩呢?稍有差錯就會被扣罰一、二年的俸祿。

    這不是做了勞而無功反而自己餓死的事嗎?毫無疑問,這是北京天文台阻礙人們使用望遠鏡去發現視線達不到的東西和使用擺錘一精一确計算時間的原因。

     在這種僅有康熙皇帝與個别大臣對科學感興趣的情況下,改進科研制度的社會條件根本不具備。

    就是皇帝個人這一因素也是每況愈下,康熙朝以後,皇帝們對科學一個比一個缺乏興趣。

    乾隆朝進入宮廷的法國科學家,如楊自新、蔣友仁等本都是法國學有專長的科學家,但乾隆對科學一竅不通,他們也就隻能為皇帝制作機械鐘表、西洋樓、大水法(人造噴泉)了。

     康熙皇帝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是“二十五史”中惟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一精一神的皇帝。

     康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