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順治帝福臨

關燈
清世祖章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福臨,6歲登極,是清代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

    年号順治:順,意順利;治,意治理。

    就是順利治國,華夏一統的意思。

     少年福臨的命運,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樣:“福”從天上降“臨”。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大清皇位,從天而降。

    如前文所說,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極帶着“儲嗣未定”的遺憾猝死。

    皇太極在白天還處理政務,夜裡就離開人世。

    他死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交代由誰繼位。

    由于事出突然,諸王貝勒也沒有一點準備。

    經過一段時間的忙亂和哀悼,一場激烈的皇位争奪戰在皇宮崇政殿打響。

    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極死後的第六天。

     努爾哈赤有遺诏,規定皇位的繼承要滿洲貴族來讨論。

    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的意見舉足輕重:四個親王,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肅親王豪格;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铎和穎郡王阿達禮。

    當時,最有希望奪得大位的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衮。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條件主要是:第一,為皇太極長子,35歲(比多爾衮年長3歲),正值壯年;第二,人才出衆,史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經戰陣,屢獲軍功;第四,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大臣擁護豪格繼位,尤其是兩黃旗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爾衮(1612~1650年)的有利條件主要是:第一,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時年32歲;第二,受到父親的鐘一愛一。

    史載,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多爾衮)當立而年幼,由代善攝位。

    而代善鑒于當時情勢,轉而擁立皇太極;第三,多爾衮兄弟為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旗主貝勒,這兩個旗支持多爾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濟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爾衮兄弟占了三個席位;第五,多爾衮多次統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屢立大功。

     八旗甲胄從實力對比看,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支持,多爾衮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持。

    那麼,其餘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紅和鑲紅兩旗、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的意見就至關重要。

     十四日黎明,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并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即護軍營,為禁軍中護衛皇帝的部隊)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

    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其牛錄下的護軍,備好甲胄弓矢,護衛大清門。

    議商皇位繼承人的貴族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庑殿舉行,由年紀最長(61歲)、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主持。

    黃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爾衮以其資曆不夠,令他們退下。

    索尼和鄂拜雖然退出,但兩黃旗巴牙喇包圍了宮殿。

    兩黃旗暫時占了上風。

    但兩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濟格弟兄發言,力勸多爾衮即帝位。

    多爾衮見形勢緊張,正在猶豫。

    多铎聲言:“你如果不答應,應當立我。

    我的名字在太祖遺诏!”多爾衮不同意立多铎,說:“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遺诏裡,不獨王(多铎)也!”多铎又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為“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豪格覺得有兩黃、正藍和兩紅旗的支持,大局可定。

    于是,表示謙辭,說:“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他本來是假意謙讓,想讓衆人“堅請不已”,然後順勢登上皇帝寶座,這樣不是顯得既謙恭又衆望所歸嗎?但是,兩白旗并不相讓。

    他内心憤懑,随即暫退。

    在争執激烈的氣氛下,兩黃旗大臣佩劍向前說:“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

    要是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甯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這時,禮親王代善見形勢不對,以年老不預朝政而離席,英郡王阿濟格随後以不立多爾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發一言。

    這就出現“定議之策,未及歸一”的僵局。

     在這劍拔一弩一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表面憨厚而内心機敏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繼位。

    多爾衮權衡利弊:如果自己強行繼位,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并,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複;而讓年幼的福臨繼位,則可收到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内讧。

    所以,多爾衮說:“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提出他不繼位,那就請福臨繼位。

    福臨年紀小,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輔政。

    ”豪格也不好反對。

     于是,6歲的福臨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國皇帝的寶座。

    這有點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據來。

    正如一位哲人說過的,在權力争奪的平行四邊形諸力中,兩條邊的兩個不同方向的分力,鬥争的結果,既不是這條邊的力,也不是那條邊的力,而是對角線的力,就是兩個分力所産生的一個合力。

    福臨,幸運地成了這條權力鬥争中的“對角線”。

     第二,遷鼎燕京,從天而降。

    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軍下太原、占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

    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軍攻陷北京。

    崇祯帝朱由檢在瘋狂殺死、殺傷自己的妻女之後,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滅亡。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軍報,傳到大清的都城盛京。

    多爾衮急召智囊範文程等決策。

    範文程分析了明崇祯帝死後軍事與政治的形勢,建議利用忠于明朝的官吏、缙紳、儒士、百姓對農民軍的不滿,興師入關,逐鹿中原。

    他起草宣谕官吏百姓的布告說: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

    現在我們要誅滅的,隻有闖賊!辟吏歸順我們,還是官複原職;百姓投奔我們,還讓你們重一操一舊業。

    我們的軍隊有嚴格的軍紀,肯定不會加害你們! 于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衮于四月初九日領大将軍印,統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14萬大軍,奔向山海關。

     這時,山海關聚結三大軍事集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