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崇德帝皇太極
關燈
小
中
大
一愛一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
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皇太極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當時,中國上空有四顆耀眼的明星:一顆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一顆是明崇祯帝朱由檢(1611~1644年),一顆是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顆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1592~1634年)。
這四個人,各代表自己民族或集一團一的利益,參與了那場空前慘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
最後結局是:林丹汗敗死青海打草灘,時年43歲;崇祯帝一逼一迫皇後自一殺、砍傷親生女兒、走上煤山自缢,時年34歲;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敗死在九宮山,時年40歲。
林丹汗、崇祯帝、李自成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的子孫們。
皇太極成為最大的赢家絕非偶然,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他都顯然比對手要技高一籌。
皇太極在文治的棋盤上,調整關系,革弊圖新,有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調劑滿漢。
努爾哈赤晚年,特别是進入遼河平原以後,實行了一些錯誤政策——大量遷民,按丁編莊,清查糧食,強占田地,滿漢合居,殺戮諸生,遭到遼東漢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漢人有的向飲水、食鹽中投毒,有的把豬毒死出一售,有的攔路擊殺單獨出行的滿人,有組織的武裝暴動也此起彼伏。
努爾哈赤卻沒有停止對漢人的奴役和屠一殺,繼續執行高一壓政策。
結果矛盾進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壯銳減,田園荒蕪,“民将餓死”,寇盜橫行。
皇太極繼位之後,對其父汗的失誤之策,适時做出調整: 對漢民:他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系“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
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别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對漢官:漢官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員病筆,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
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
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
皇太極重用漢官,範文程是一個例子。
“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參與軍政大計。
每逢議事,總問:“範章京知道嗎?”遇有奏事不當之處,總是說:“為什麼不和範章京商量呢?”大家說:“範章京也這麼說。
”太宗就認可。
有一次範文程在皇宮裡進食,看着滿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親,停箸不食。
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範文程家裡。
後來,範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對漢儒:“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誰占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并發揮其才能智慧,誰就能戰勝對手。
大明有人才卻不能用,大順沒有鴻儒俊彥,牛金星不過是個舉人,而決定大清能否在這場龍一虎鬥中取勝的關鍵也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
努爾哈赤對明朝生員屠一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約有300人,都淪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
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的生員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
這是後金科舉考《清太宗聖訓》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人。
他們從原來為奴的身份,盡被“拔一出”,獲得自一由,得到獎賞。
後又舉行漢人生員考試,取中228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
這項舉措,反響強烈,“仁聲遠播”。
族名滿洲,建号大清。
皇太極做了兩件大事,影響千古,史冊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聰汗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另一件是改國号大金為大清。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沈一陽一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号“大金”為“大清”,改年号“天聰”為“崇德”。
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号: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
皇太極為什麼改國号為“大清”呢?有一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着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
努爾哈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将來我得了天下,國号就叫大清!”當然這是一個傳說故事,不必深究。
皇太極改國号、稱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僅是滿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漢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國臣民的皇帝。
“南面獨坐”,完善體制。
随着後金的發展,皇太極改革并完善政權機構。
一是,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又挾制大貝勒代善,廢除大汗同三大貝勒并坐制,改為皇太極“南面獨坐”,強化君主極一權;二是,鞏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設立八旗漢軍,以管理漢軍及其眷屬的軍、政、民等事宜,并擴編八旗蒙古,加強對蒙古的統轄;三是,創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改稱理藩院),以專門處理民族事務;四是,仿效明制,設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一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一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
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皇太極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當時,中國上空有四顆耀眼的明星:一顆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一顆是明崇祯帝朱由檢(1611~1644年),一顆是農民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顆是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1592~1634年)。
這四個人,各代表自己民族或集一團一的利益,參與了那場空前慘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
最後結局是:林丹汗敗死青海打草灘,時年43歲;崇祯帝一逼一迫皇後自一殺、砍傷親生女兒、走上煤山自缢,時年34歲;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敗死在九宮山,時年40歲。
林丹汗、崇祯帝、李自成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的子孫們。
皇太極成為最大的赢家絕非偶然,不論是文治還是武功,他都顯然比對手要技高一籌。
皇太極在文治的棋盤上,調整關系,革弊圖新,有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調劑滿漢。
努爾哈赤晚年,特别是進入遼河平原以後,實行了一些錯誤政策——大量遷民,按丁編莊,清查糧食,強占田地,滿漢合居,殺戮諸生,遭到遼東漢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漢人有的向飲水、食鹽中投毒,有的把豬毒死出一售,有的攔路擊殺單獨出行的滿人,有組織的武裝暴動也此起彼伏。
努爾哈赤卻沒有停止對漢人的奴役和屠一殺,繼續執行高一壓政策。
結果矛盾進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壯銳減,田園荒蕪,“民将餓死”,寇盜橫行。
皇太極繼位之後,對其父汗的失誤之策,适時做出調整: 對漢民:他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系“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
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别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對漢官:漢官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員病筆,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
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
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
皇太極重用漢官,範文程是一個例子。
“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參與軍政大計。
每逢議事,總問:“範章京知道嗎?”遇有奏事不當之處,總是說:“為什麼不和範章京商量呢?”大家說:“範章京也這麼說。
”太宗就認可。
有一次範文程在皇宮裡進食,看着滿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親,停箸不食。
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範文程家裡。
後來,範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對漢儒:“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誰占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并發揮其才能智慧,誰就能戰勝對手。
大明有人才卻不能用,大順沒有鴻儒俊彥,牛金星不過是個舉人,而決定大清能否在這場龍一虎鬥中取勝的關鍵也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
努爾哈赤對明朝生員屠一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約有300人,都淪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
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的生員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
這是後金科舉考《清太宗聖訓》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人。
他們從原來為奴的身份,盡被“拔一出”,獲得自一由,得到獎賞。
後又舉行漢人生員考試,取中228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
這項舉措,反響強烈,“仁聲遠播”。
族名滿洲,建号大清。
皇太極做了兩件大事,影響千古,史冊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聰汗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另一件是改國号大金為大清。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沈一陽一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号“大金”為“大清”,改年号“天聰”為“崇德”。
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号: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
皇太極為什麼改國号為“大清”呢?有一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着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
努爾哈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将來我得了天下,國号就叫大清!”當然這是一個傳說故事,不必深究。
皇太極改國号、稱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僅是滿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漢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國臣民的皇帝。
“南面獨坐”,完善體制。
随着後金的發展,皇太極改革并完善政權機構。
一是,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又挾制大貝勒代善,廢除大汗同三大貝勒并坐制,改為皇太極“南面獨坐”,強化君主極一權;二是,鞏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設立八旗漢軍,以管理漢軍及其眷屬的軍、政、民等事宜,并擴編八旗蒙古,加強對蒙古的統轄;三是,創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改稱理藩院),以專門處理民族事務;四是,仿效明制,設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一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一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