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崇德帝皇太極

關燈
造紅衣炮,創建重軍。

    天聰汗皇太極在經過甯遠之戰、甯錦之戰和北京之戰三次重大失敗之後,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沒有最新式武器——紅衣大炮。

    此炮為西洋人制造,稱作“紅夷大炮”;滿洲忌諱“夷”字而諧音為“衣”,稱作紅衣大炮。

    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後金仿制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沈一陽一造成,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将軍”。

    從此,滿洲終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紅衣大炮。

    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重型新兵種——炮兵。

    從此,清軍有的強大騎兵明軍沒有,明軍有的紅衣大炮清軍也開始擁有。

     這樣,皇太極糾正了他的父親晚年所犯下的錯誤,使得後金軍政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皇太極死後被谥為“文皇帝”,這個“文”字恰恰說明他一生文治功業的特征。

     皇太極在武功的棋盤上,四面出擊,開拓疆域,也有四步高棋: 向東出兵,兩征朝鮮。

    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

    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占領平壤。

    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

    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

    十二月,皇太極以此為借口,第二次對朝鮮用兵。

    皇太極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

    朝鮮國王李倧逃到南漢山城。

    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

    第二年正月,李倧請降,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

    于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确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

    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違于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立場,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一應,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向北用兵,征撫索倫。

    皇太極向北用兵,兵鋒直指黑龍江上遊、中遊和下遊地域。

    皇太極的策略是:“懾之以兵,懷之以德。

    ”達斡爾頭人巴爾達齊居住在一精一奇裡江(今結雅河)多科屯。

    皇太極将宗室女兒嫁給巴爾達齊,他成了皇太極的額驸(驸馬,侄女婿)。

    不久,索倫部的許多首領相繼到沈一陽一朝貢,表示歸順。

    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發兵索倫,征讨博穆博果爾。

    雙方在黑龍江上遊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呼瑪爾(今呼瑪)等地遭遇,經過激戰,清軍獲勝,但損失很大。

    博穆博果爾率餘部北逃。

    皇太極采用“聲南擊北”的計謀,預先埋伏蒙古騎兵截其逃路,将率衆逃到齊洛台(今俄羅斯赤塔)的博穆博果爾擒獲。

    皇太極征撫并用,以撫為主,終于使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裡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廣闊地域歸屬于清朝。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

    明清之際,我國蒙古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

    漠南蒙古位于明朝和後金之間,并同明朝定有共同抵禦後金的盟約。

    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

    他勢力強大,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

    明廷每年給林丹汗大量“歲賞”,使其同後金對抗。

    努爾哈赤時漠南蒙古東邊諸部多歸服後金,但察哈爾部成為漠南蒙古諸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

    皇太極即位後,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标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

    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利用漠南蒙古諸部的矛盾,同反對林丹汗的喀喇沁等部結盟,首次親統大軍進攻林丹汗。

    到敖木倫,獲得勝利,俘獲11000餘人,後乘勝追到興安嶺。

    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軍遠征林丹汗,長途奔襲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林丹汗聞訊,驚慌失措,星夜逃遁。

    皇太極回軍,途中獲得明塞外民衆數萬、牲畜10餘萬。

    此後,察哈爾部衆叛親離,分崩瓦解。

    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命多爾衮等統軍三征察哈爾部。

    林丹汗的繼承人、其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并獻上傳國玉玺。

    據說這顆印玺,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

    他死之後,玉玺失落。

    200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

    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寶玺。

    後來寶玺到了林丹汗手中。

    皇太極得到“一統萬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認可,自然大喜過望。

    他親自拜天,并告祭太祖福陵。

    昔日為敵20餘年的察哈爾舉部投降,廣闊的漠南蒙古歸于清朝。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

    皇太極向明朝用兵,先後取得大淩河之戰和松錦之戰的勝利,并五次向關内用兵。

    第一次是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領大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城;第二次是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親統大軍,蹂一躏宣府、大同一帶;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命多羅郡王阿濟格等率軍入關,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一逼一京師。

    接着,阿濟格統軍下房山,破順義,陷平谷,占密雲,圍繞明都,蹂一躏京畿。

    此役,清軍阿濟格奏報:凡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

    他們凱旋時,“豔服乘騎,奏樂凱歸”,還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個大字,以戲藐大明皇朝;第四次是崇德三年(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