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順治帝福臨

關燈
切滿洲人一個樣,而肉一感肉一欲的一性一癖尤其特别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過失”。

    可見,福臨确實沾染了滿洲貴族子弟那種好色一婬一縱之習。

    可是奇迹出現了,自從遇到董貴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

    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一陽一殿裡,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一寵一一身。

     枕上春一夢剛三年,貴妃撒手絕人寰。

    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生了一個男孩兒又百日而殇,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22歲就告别了深一愛一着她的少年天子。

    順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一殺”。

    順治帝辍朝五日,追谥其為端敬皇後。

    并在戶部資金極為短缺的情況下,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

    将宮中太監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一陰一間侍候自己的一愛一妃。

    同時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

    順治帝讓學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

    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堕淚”。

    以順治帝名義親制的董鄂妃《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緻哀悼,曆數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潔品慧德。

     貴妃辭世,留給少年天子無盡的哀思。

    4個多月之後,福臨就溘然離世,追随一愛一妃而去。

     董鄂妃是何許人?她運用了什麼樣的魔力令這位至高無上的君主甘心為之生,為之死? 董鄂妃,又作棟鄂妃。

    她的來曆有三說: 一說是《清史稿·後妃傳》的記載:“孝獻皇後棟鄂氏,内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

    上眷之特厚,一寵一冠後宮。

    ” 二說是董鄂妃為秦淮名一妓一董小宛。

    董小宛原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

    江南名一妓一知書多藝,傾慕東林,如李香君與侯方域、柳如是與錢謙益、卞玉京與吳偉業、顧眉生與龔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

    持此說者認為,清軍南下,董小宛被擄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後被太後要了去。

    順治看了喜歡,就從孝莊太後那裡要到自己身邊,用滿洲姓董鄂氏。

    其實,隻要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就知道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根據冒辟疆《影梅庵憶語》記載,冒辟疆初識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歲,順治帝才2歲。

    而順治娶董鄂妃時是19歲,董鄂妃18歲。

    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麼此時她應當是33歲了,顯然年歲不合。

    同時,《影梅庵憶語》對董、冒二人從相識、完婚、蒙難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較詳盡的記錄。

    大緻的情形是: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16歲。

    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崇德六年(1641年),冒辟疆又邂逅陳圓圓,稱其“令人欲仙欲死”,于是疏遠了董小宛。

     崇德七年(1642年),陳圓圓被周奎購京師,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20歲,入冒辟疆家,為其妾。

    董小宛“卻管弦,洗盡鉛華,一精一學女紅”,一心一意做良家婦女。

     順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2歲。

    清豫親王多铎率軍渡江,破南京。

    冒辟疆在逃難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僅卷一破席,橫陳榻旁。

    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一摸,或枕其身,或衛其足,或欠身起伏,為之左右翼”。

    董小宛辛苦侍疾,無微不至。

     順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24歲。

    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餘日”。

    “姬當大火爍金時,不揮汗,不驅蚊,晝夜坐藥爐旁,密伺餘于枕邊足畔六十晝夜”。

    董小宛二度侍疾。

     順治六年(1649年),董小宛26歲。

    冒辟疆患病,董小宛三度侍疾。

     順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歲,病死。

    這不僅有冒辟疆的筆記,還有當時不少文人學士的悼念詩詞,均可證明當時董小宛确實死在冒府。

     董小宛比順治大14歲,同冒辟疆結婚9年未生育,并于順治八年已病死,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說實屬望風捕影,不能成立。

     三說是董鄂妃原為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

    這種說法主要來自于《湯若望傳》的記述:“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一愛一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刮。

    這位軍人于是乃因怨憤緻死,或許竟是自一殺而死。

    皇帝遂即将這位軍人底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根據陳垣先生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順治奪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一愛一,但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

     董鄂妃,這位神秘的女子,讓那麼多文人墨客夢繞魂牽,賦詩寄情;又讓那麼多曆史學家費盡心思,苦心考索。

    但直到今天,她的身世依然是個待解之謎。

     順治在明清兩代28位皇帝中,是一位尊崇耶稣會士、笃信佛教的皇帝。

    大體說來,順治親政後,前7年間湯若望耶稣會士勢力影響較大些,後4年間佛教和尚勢力影響較大些。

     順治帝尊崇耶稣會士,是受湯若望的影響。

    湯若望(JoannesAdamSchallvonBell),耶稣會士,德國人,明崇祯年間被征參與天文推算,設館于現在的北京宣武門内南堂。

    明亡清興,北京内城原居住民要遷往外城。

    湯若望以館内藏經、像為由,上書請求緩遷。

    他意外地得到谕準的滿文谕告,貼在堂門,得以免遷。

    順治元年(1644年),受命修正曆法。

    新曆法稱《時憲曆》,修成頒行。

    他因此得了太常寺少卿銜,成了清朝的命官,開創了西洋傳教士掌管欽天監的先例。

     順治帝親政後,湯若望不僅給皇太後治好了病,還給順治的未婚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治好了病。

    孝莊皇太後非常感謝他,請他參加順治皇帝的大婚典禮。

    皇太後尊湯若望為義父,順治尊稱他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

    皇太後還将湯若望贈給她的十字聖牌挂在胸前。

    此後,順治一方面向湯若望請教天文、曆法、宗教等學問,另一方面向他請教治國之策。

    在順治十三、十四年間,順治曾24次親訪湯若望的館舍,長時間晤談。

    湯若望也沒有辜負太後和皇帝的信任,“睹時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