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順治帝福臨
關燈
小
中
大
可以說,至今還沒有見到一條關于“太後下嫁”的史證。
特别是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的《李朝實錄》沒有“太後下嫁”頒诏告谕的記載,而像這樣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應當诏谕屬國的。
我認為:孝莊太後同多爾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後下嫁”的事确實無。
不管下嫁與否,孝莊太後出于母子命運和大清江山的考慮,盡量籠絡多爾衮,倒是不用懷疑的。
這樣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按理說應當母慈子孝、關系融洽。
但事實似乎并非如此。
關于順治皇帝和母後的關系,《清史稿·後妃傳》僅有四句話的記載: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後”,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贈太後父寨桑和碩忠親王,母賢妃”,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記載:“太後萬壽,上制詩三十首以獻”,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記載:“上承太後訓,撰《内則衍義》,并為序以進。
”僅僅以上四句話、60個字而已。
而同一篇傳記,記載康熙同他祖母關系的則有715個字。
從中透露出順治同母後的關系并不太協調。
可能有的沖突是:第一,順治小時候貪玩,母後管教過嚴,這是家庭中的常理。
第二,順治的皇後是母後和叔父多爾衮給指定的。
小皇後出身蒙古科爾沁貴族,從小嬌生慣養,順治不喜歡。
雖然勉強成了親,但婚後經常發生口角。
順治不顧母後和大臣的反對,強行廢掉了皇後。
直到順治病危的時候,被廢的小皇後想要見他一面都不行。
後來再立一個皇後,順治還是不喜歡。
在皇後問題上母子有矛盾。
第三,順治喜歡董鄂妃,一愛一得死去活來。
太後幹涉,母子又發生矛盾。
矛盾最激烈的就是第四個,順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宮做和尚,母後當然堅決反對。
第五,母後同多爾衮有着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也讓小皇帝心裡不愉快。
總之,母子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太好。
福臨的登極,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
說他有幸,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大福降臨,成了皇上;說他不幸,是因為他做個兒童皇帝,無權無勢,形同傀儡。
他與叔父多爾衮的關系也是雙重的:沒有多爾衮的支持,他無法登上皇帝寶座;但是隻要有多爾衮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攝政睿親王的一陰一影裡,有名而無實。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還有兩把保護傘:一是兩黃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為堅強後盾。
攝政睿親王多爾衮經過幾年謀劃,運用各種手段對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時也是自己的阻礙的政治勢力,逐個加以翦除。
多爾衮在宣誓輔政之後,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一步,取消了軍國大事由八旗貝勒共議的制度,而由兩位攝政王決斷。
這樣一來,二位攝政王就淩駕于諸親王、郡王、貝勒之上。
第二步,獨攬大權。
谕告各衙門辦理的事務,有需要向睿、鄭二王報告的,都先向睿親王彙報。
這樣一來,多爾衮實際上成了“首席攝政王”。
第三步,分化黃旗。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日,多爾衮利用都統何洛會等讦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
通過這個案子,将豪格進行降罰。
對像索尼這樣豪格的兩黃旗親信,或處以死刑,或籍沒家産,或貶官遠放。
而對首先讦告者,給予升官、晉爵。
這就嚴重地分化、削弱了兩黃旗。
第四步,整死豪格。
豪格的存在,對于多爾衮來說,是最大的政治威脅。
先是,盡避豪格被廢降罰,但在清軍入關用人之際,還是讓豪格随軍從征。
豪格作戰勇敢,立下大功。
順治在北京登極,分封諸王大臣,複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
不久,派豪格西征。
豪格下西安,平陝西。
又擊敗大西軍,射死張獻忠。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凱旋歸京,即被讦告。
多爾衮藉此又将豪格定罪,下獄。
三月,豪格猝死,年僅39周歲。
一說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在宴會當中,被用弓弦給勒死的。
還有一種傳說是在凱旋的時候多爾衮設伏兵把豪格給殺了。
多爾衮殺掉豪格後,還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為自己的福晉。
經過一番經營,多爾衮真正做到了大權獨攬,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無援。
多爾衮的尊号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再尊為“皇父攝政王”,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實際上的皇帝。
而小皇帝的處境則危如累一卵一,隻有仰人鼻息,任人擺一布了。
多爾衮攝政王做了七年,在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于喀喇城。
第二年正月,順治親政。
二月就宣布多爾衮十大罪狀。
籍其家産,罷其封爵,撤其廟享,誅其一黨一羽。
不僅如此,傳教士衛匡國《鞑靼戰記》一書記載說:據傳多爾衮的墳被挖了,多爾衮的一屍一體被抛棄荒野,還用棍子打多爾衮的一屍一體,用鞭子來鞭一屍一。
更有甚者,把他的頭割下來,令他身首異地。
我們不評論這件事情是不是過分,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對多爾衮之恨可謂咬牙切齒。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順治帝有兩後、十五妃。
但他的婚姻生活是個悲劇。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後。
一位是他母親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衮做主定婚、聘娶。
順治親政,冊為皇後。
二人一性一格不合,順治廢掉皇後,降為側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
六月,冊為皇後。
她不久又受到順治帝的責斥。
但這位皇後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後呵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真正視為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是董鄂妃。
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鐘情,至死不渝。
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一愛一逾常。
一是晉升之速和典禮之隆。
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晉為“皇貴妃”。
這樣的升遷速度,曆史上十分罕見。
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并頒恩诏大赦天下。
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曆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二是盡澳惡習、專一寵一一人。
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
特别是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的《李朝實錄》沒有“太後下嫁”頒诏告谕的記載,而像這樣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應當诏谕屬國的。
我認為:孝莊太後同多爾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後下嫁”的事确實無。
不管下嫁與否,孝莊太後出于母子命運和大清江山的考慮,盡量籠絡多爾衮,倒是不用懷疑的。
這樣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按理說應當母慈子孝、關系融洽。
但事實似乎并非如此。
關于順治皇帝和母後的關系,《
”僅僅以上四句話、60個字而已。
而同一篇傳記,記載康熙同他祖母關系的則有715個字。
從中透露出順治同母後的關系并不太協調。
可能有的沖突是:第一,順治小時候貪玩,母後管教過嚴,這是家庭中的常理。
第二,順治的皇後是母後和叔父多爾衮給指定的。
小皇後出身蒙古科爾沁貴族,從小嬌生慣養,順治不喜歡。
雖然勉強成了親,但婚後經常發生口角。
順治不顧母後和大臣的反對,強行廢掉了皇後。
直到順治病危的時候,被廢的小皇後想要見他一面都不行。
後來再立一個皇後,順治還是不喜歡。
在皇後問題上母子有矛盾。
第三,順治喜歡董鄂妃,一愛一得死去活來。
太後幹涉,母子又發生矛盾。
矛盾最激烈的就是第四個,順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宮做和尚,母後當然堅決反對。
第五,母後同多爾衮有着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也讓小皇帝心裡不愉快。
總之,母子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太好。
福臨的登極,既是有幸的,又是不幸的。
說他有幸,是因為他小小年紀,大福降臨,成了皇上;說他不幸,是因為他做個兒童皇帝,無權無勢,形同傀儡。
他與叔父多爾衮的關系也是雙重的:沒有多爾衮的支持,他無法登上皇帝寶座;但是隻要有多爾衮在,他就要生活在皇叔攝政睿親王的一陰一影裡,有名而無實。
未成年的小皇帝,起初還有兩把保護傘:一是兩黃旗大臣的效忠,二是有皇兄豪格作為堅強後盾。
攝政睿親王多爾衮經過幾年謀劃,運用各種手段對這些小皇帝的保障,同時也是自己的阻礙的政治勢力,逐個加以翦除。
多爾衮在宣誓輔政之後,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一步,取消了軍國大事由八旗貝勒共議的制度,而由兩位攝政王決斷。
這樣一來,二位攝政王就淩駕于諸親王、郡王、貝勒之上。
第二步,獨攬大權。
谕告各衙門辦理的事務,有需要向睿、鄭二王報告的,都先向睿親王彙報。
這樣一來,多爾衮實際上成了“首席攝政王”。
第三步,分化黃旗。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一日,多爾衮利用都統何洛會等讦告豪格,把豪格定罪幽禁。
通過這個案子,将豪格進行降罰。
對像索尼這樣豪格的兩黃旗親信,或處以死刑,或籍沒家産,或貶官遠放。
而對首先讦告者,給予升官、晉爵。
這就嚴重地分化、削弱了兩黃旗。
第四步,整死豪格。
豪格的存在,對于多爾衮來說,是最大的政治威脅。
先是,盡避豪格被廢降罰,但在清軍入關用人之際,還是讓豪格随軍從征。
豪格作戰勇敢,立下大功。
順治在北京登極,分封諸王大臣,複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
不久,派豪格西征。
豪格下西安,平陝西。
又擊敗大西軍,射死張獻忠。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凱旋歸京,即被讦告。
多爾衮藉此又将豪格定罪,下獄。
三月,豪格猝死,年僅39周歲。
一說豪格帶了大軍凱旋的時候,到了盧溝橋,在宴會當中,被用弓弦給勒死的。
還有一種傳說是在凱旋的時候多爾衮設伏兵把豪格給殺了。
多爾衮殺掉豪格後,還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為自己的福晉。
經過一番經營,多爾衮真正做到了大權獨攬,小皇帝也真正成了孤立無援。
多爾衮的尊号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再尊為“皇父攝政王”,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實際上的皇帝。
而小皇帝的處境則危如累一卵一,隻有仰人鼻息,任人擺一布了。
多爾衮攝政王做了七年,在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死于喀喇城。
第二年正月,順治親政。
二月就宣布多爾衮十大罪狀。
籍其家産,罷其封爵,撤其廟享,誅其一黨一羽。
不僅如此,傳教士衛匡國《鞑靼戰記》一書記載說:據傳多爾衮的墳被挖了,多爾衮的一屍一體被抛棄荒野,還用棍子打多爾衮的一屍一體,用鞭子來鞭一屍一。
更有甚者,把他的頭割下來,令他身首異地。
我們不評論這件事情是不是過分,但是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順治對多爾衮之恨可謂咬牙切齒。
《清史稿·後妃傳》記載順治帝有兩後、十五妃。
但他的婚姻生活是個悲劇。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後。
一位是他母親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衮做主定婚、聘娶。
順治親政,冊為皇後。
二人一性一格不合,順治廢掉皇後,降為側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
六月,冊為皇後。
她不久又受到順治帝的責斥。
但這位皇後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後呵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真正視為國色天香、紅粉知己的是董鄂妃。
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鐘情,至死不渝。
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一愛一逾常。
一是晉升之速和典禮之隆。
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晉為“皇貴妃”。
這樣的升遷速度,曆史上十分罕見。
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并頒恩诏大赦天下。
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曆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二是盡澳惡習、專一寵一一人。
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