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篇

關燈
尚書誰制定了治國安邦的規則 【原文】 惟十有三祀(1),王訪訪于箕了。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骘下民(2),相協厥居(3),我不知其彜倫攸叙(4)。

    ” 箕子乃言日:“我聞在昔,鲧陻洪水(5),汩陳其五行(6)。

    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7),彜倫攸斁(8)。

    鲧則殛死(9),禹乃嗣興。

    天乃錫禹洪範九疇(10),彜倫攸叙。

     “初一曰五行(11),次二曰敬用五事(12),次三曰農用八政(13),次四曰協用五紀(14),次五曰建用皇極(15),次六曰義用三德(16),次七日明用稽疑(17),次八曰念用庶征(18),次九曰向用五福(19),威用六極(20)。

    ” 【注釋】 (1)有:又。

    祀;年。

    十有三祀指周文王建國後的第十三年,也是周武士即位後的第四年、滅商後的第二年。

    (2)陰骘(zhi):意思是庇護,保護。

    (3)相;幫助。

    協:和。

    厥:他們,指臣民。

    (4)彜倫:常理。

    攸:所以。

    叙:順序,這裡的意思是制定,規定。

    (5)鲧(gui):人名,夏禹的父親。

    陻(yin):堵塞。

    (6)汩(gu):亂。

    陳:列。

    行:用。

    五行指水火木金上這五種被人利用的物質。

    (7)畀(bi):給予。

    疇:種類。

    九疇指治國的幾種大法。

    (8)斁(du):敗壞。

    (9)殛(ji):誅,這平指流放。

    (10)錫:賜,給予。

    (11)初一:第一。

    (12)次:第。

    五事:貌、言、視、聽、思五件事。

    (13)農:努力。

    八政:八種政事(14)協:合。

    五紀:五種記時的方法。

    (15)建:建立。

    皇極:意思是指至高無上的法則。

    (17)義(yi):治理,指治理臣民。

    (17)稽:考察。

    (18)念:考慮、庶:多征:征兆。

    (19)向:勸導、(20)威:畏懼,警戒。

     【譯文】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拜訪箕子。

    武王說道:“啊!箕子,上天庇護下民,幫助他們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規定了哪些治國的常理。

    ” 箕子回答說:“我聽說從前鲧堵塞治理洪水,将水火木金上五行的排列擾亂了。

    天帝大怒,沒有把九種治國大法給鲧。

    治國安邦的常理受到了破壞。

    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來繼承父業,上天于是就把九種大法賜給了禹,治國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來。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辦好八種政務,第四是合用五種記時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則,第六是用三種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蔔筮來排除疑惑,第八是細緻研究各種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勸勉匝民,用六極懲戒罪惡。

    ” 【讀解】 治國安邦是政治家的首要職責,無論他主觀上是否真的想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幸福歡樂,隻要他想在統治寶座上呆下去,就不得不考慮如何治理國家。

    這道理就像商人為了賺錢,為了使生意長期做下去,就不得不使自己的商品貨真價實一樣,否則隻有丢掉自己的飯碗。

     治國安邦要講規則,正如遊戲也要講規則一樣。

    規則來自哪裡?按照《洪範》的說法,是上天授與的,并且上天在授與規則時還要加以選擇。

    不能按規則辦事的人就不授與,就讓他下課,比如鲧就是這樣。

    這套說法對敬畏上天和天命的古人來說,是很有效的,但對我們來說,卻顯得有些荒唐。

     所謂上天,不過是人自己臆想出來的某種超人的存在,實質上是人自身意志的外化。

    用這種觀點來看,天授治國大法,就是人授治國大法這。

    治國規則是人制定的,也要由人來執行和遵守。

    用上天來解釋這一切,大概是為了增加一點神秘一性一和權威一性一吧。

     暴君和開明君主的區别在于:暴君把個人意志看得高于一切,淩駕于規則之上,無法無天,為所欲為,比如商纣王;開明君主尊重規則,講究按規則辦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依法辦事,使自己的言行合于儀軌,比如周文王和周武王。

    箕子看中武王而授與洪範九疇,正是看中了他是個守規矩的人,因為對蔑視規則的人來說,任何規則都是沒有意義的。

    對付不講規則的人的最好辦法,也是不講規則。

    尚書對數目字和秩序的酷一愛一。

     【原文】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1),金曰從革②,士一愛一穑(3)。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4),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5)。

    恭作肅(6),從作乂(7),明作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