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夏書
關燈
小
中
大
疏。
堯又命令和仲住在西邊的昧谷,恭敬地為太陽送行,觀察辨别太陽西落的情況。
根據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虛星出現在南方的天象,來确定仲秋時節。
這時人們回到平原居住,鳥獸的羽一毛一重新生長。
堯還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情況。
根據白天時間最短,黃昏時昴星出現在南方,來确定仲冬時節。
這時人們住在室内避寒,鳥獸長出了細一軟的一毛一。
堯帝說:“唉!你們羲氏與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來确定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成為一年。
以此來規定各種事情就都會興盛起來。
” 【讀解】 這一段記載了神明的堯帝制定曆法的情況。
細節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些信息:中國遠在民族部落時代就已有了劃分春夏秋冬四時和周年的曆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确定時令。
我們現在已很難想象這件事對人類進步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意義。
這标志着人們有了比較深刻的時間遷移感,同時也初步有了空間方位感。
時空意識的産生,導緻了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确認和記錄,對方位變化的辨認,在人們生存的層面上,時間和空間的确立有助于人們遷徙定居,從事農業生産,商業貿易等物質生産活動,也有利于人們的生活:春種秋收,夏避洪水酷熱,冬避嚴寒冰雪。
在意義的層面上,時空感使人确認人自身在天地萬物間的位置,體驗人在天地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堯帝制定曆法的情況看,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和對自然變化規律的準确把握,是第一位的。
這個立足點帶來的結果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把人的存在納入自然的軌道,使人的生産、生活、思維合乎自然法則,因而最具有意義的生活,便是順應自然的生活。
我們的民族崇尚自然的傳統,大概就始于堯的時代。
崇尚自然的意識,囊中體現在“敬天”的觀念上。
“天”是萬物的主宰,它既是神靈意志的體現,又是自然法則的體現;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必須敬重上天,服從上天。
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表,他以上天賦予的絕對權力來統治人世間,因此被稱為“天子”。
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則,罪該萬死。
小人真要冒犯天子起來造反,也要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把“天”、自然、神靈同權力、特權和專制結合起來,也算是民族傳統之一,即把自然塗上權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順從自然,也就是敬重、順從權力。
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敬天、順應自然、服從權力中消解了。
這也是儒家要把《書》作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堯帝功德滿天下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讓(4),光被四表(5),格于上下(6)。
克明俊德(7),以親九族(8)。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
百姓昭明,協和萬幫,黎民與變時雍(10)。
【注釋】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德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稽:考察。
古:這裡指古時傳說。
(2)欽:恭謹嚴肅。
(3)允:誠實。
恭:恭謹。
克:能夠。
讓:讓賢。
(4)被:覆蓋。
四表:四方極遠德地方。
(5)格:到達。
(7)俊德:指才德兼備德人。
(8)九族:指同族的人。
(9)平:辨别。
章:使明顯。
百姓:白官族姓。
(10)黎民:民衆。
于:随着。
使:友善。
雍:和睦。
【譯文】 考查古代傳說,帝堯德名字叫放勳。
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
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親密一團一結。
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協調諸侯各國的關系民衆也随着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讀解】 堯使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開國元勳”。
為帝王歌功頌德,使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職守,因為古代書寫曆史的人使官員,而不是學者,他必須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維護最高統治者。
這種做法後來相沿為習,很少有人脫出這個框框。
這樣一來,曆史就成為成功者的曆史,帝王功績德行的帳保曆史也顯得極端重要。
他的價值主要在為統治者樹碑立傳。
供後來的統治者學習借鑒,以便把好傳統發揚光大。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最早的帝王長相如何,習慣、個一性一、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确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萬民擁戴,名垂千古。
所以我們不得不敬仰,并為我們有這樣德祖先而自豪,慶幸自己是他的後代子孫。
堯又命令和仲住在西邊的昧谷,恭敬地為太陽送行,觀察辨别太陽西落的情況。
根據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虛星出現在南方的天象,來确定仲秋時節。
這時人們回到平原居住,鳥獸的羽一毛一重新生長。
堯還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情況。
根據白天時間最短,黃昏時昴星出現在南方,來确定仲冬時節。
這時人們住在室内避寒,鳥獸長出了細一軟的一毛一。
堯帝說:“唉!你們羲氏與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來确定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成為一年。
以此來規定各種事情就都會興盛起來。
” 【讀解】 這一段記載了神明的堯帝制定曆法的情況。
細節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些信息:中國遠在民族部落時代就已有了劃分春夏秋冬四時和周年的曆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确定時令。
我們現在已很難想象這件事對人類進步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意義。
這标志着人們有了比較深刻的時間遷移感,同時也初步有了空間方位感。
時空意識的産生,導緻了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确認和記錄,對方位變化的辨認,在人們生存的層面上,時間和空間的确立有助于人們遷徙定居,從事農業生産,商業貿易等物質生産活動,也有利于人們的生活:春種秋收,夏避洪水酷熱,冬避嚴寒冰雪。
在意義的層面上,時空感使人确認人自身在天地萬物間的位置,體驗人在天地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堯帝制定曆法的情況看,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和對自然變化規律的準确把握,是第一位的。
這個立足點帶來的結果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把人的存在納入自然的軌道,使人的生産、生活、思維合乎自然法則,因而最具有意義的生活,便是順應自然的生活。
我們的民族崇尚自然的傳統,大概就始于堯的時代。
崇尚自然的意識,囊中體現在“敬天”的觀念上。
“天”是萬物的主宰,它既是神靈意志的體現,又是自然法則的體現;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必須敬重上天,服從上天。
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表,他以上天賦予的絕對權力來統治人世間,因此被稱為“天子”。
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則,罪該萬死。
小人真要冒犯天子起來造反,也要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把“天”、自然、神靈同權力、特權和專制結合起來,也算是民族傳統之一,即把自然塗上權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順從自然,也就是敬重、順從權力。
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敬天、順應自然、服從權力中消解了。
這也是儒家要把《書》作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堯帝功德滿天下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讓(4),光被四表(5),格于上下(6)。
克明俊德(7),以親九族(8)。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
百姓昭明,協和萬幫,黎民與變時雍(10)。
【注釋】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德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稽:考察。
古:這裡指古時傳說。
(2)欽:恭謹嚴肅。
(3)允:誠實。
恭:恭謹。
克:能夠。
讓:讓賢。
(4)被:覆蓋。
四表:四方極遠德地方。
(5)格:到達。
(7)俊德:指才德兼備德人。
(8)九族:指同族的人。
(9)平:辨别。
章:使明顯。
百姓:白官族姓。
(10)黎民:民衆。
于:随着。
使:友善。
雍:和睦。
【譯文】 考查古代傳說,帝堯德名字叫放勳。
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
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親密一團一結。
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協調諸侯各國的關系民衆也随着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讀解】 堯使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開國元勳”。
為帝王歌功頌德,使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職守,因為古代書寫曆史的人使官員,而不是學者,他必須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維護最高統治者。
這種做法後來相沿為習,很少有人脫出這個框框。
這樣一來,曆史就成為成功者的曆史,帝王功績德行的帳保曆史也顯得極端重要。
他的價值主要在為統治者樹碑立傳。
供後來的統治者學習借鑒,以便把好傳統發揚光大。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最早的帝王長相如何,習慣、個一性一、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确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萬民擁戴,名垂千古。
所以我們不得不敬仰,并為我們有這樣德祖先而自豪,慶幸自己是他的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