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 賽舉鼎秦武王絕蒍莽赴會楚懷王陷秦

關燈
”于是君臣歃血為誓,藏誓書于息壤。

    遂發兵五萬,使甘茂為大将,向壽副之。

     兵至宜陽,圍其城五月,宜陽守臣固守不能拔。

    右相樗裡疾言于武王曰:“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

    ”武王召甘茂班師。

    甘茂乃為書一函,以謝武王。

    武王啟函視之,書中惟“息壤”二字。

    武王悟曰:“甘茂固嘗言之,是寡人之過也。

    ”更益兵五萬,使烏獲往助甘茂。

    韓王亦使大将公叔嬰率師救宜陽,大戰于城下。

    烏獲持鐵戟一雙,重一百八十斤,獨入韓軍,軍士皆披一靡一,莫敢禦者。

    甘茂與向壽各率一軍,乘勢并進。

    韓兵大敗,斬首七萬有餘。

    烏獲一躍登城,手攀城堞,堞毀,獲堕于石上,折肋而死。

    秦兵乘之,遂拔宜陽。

    韓王恐懼,乃使相國公仲侈,持寶器入秦乞和。

    武王大喜,許之。

    诏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戢宜陽地方。

    使右丞相樗裡疾先往三川開路。

    随後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起程,直入雒陽。

     周郝王遣使郊迎,親具賓主之禮。

    秦武王謝弗敢見①,知九鼎在太廟之傍室,遂往觀之。

    見九位寶鼎一字排列,果然整齊。

    那九鼎是禹王收取九州的貢金,各鑄成一鼎,載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貢賦田士之數,足耳俱有龍文,又謂之“九龍神鼎”。

    夏傳于商,為鎮國之重器。

    及周武王克商,遷之于雒邑。

    遷時,用卒徒牽挽,舟車負載,分明是九座小鐵山相似,正不知重多少斤兩。

    武王周覽了一回。

    贊歎不已。

    鼎腹有荊、梁、雍、豫、徐、揚、青、兖、冀等九字分别,武指雍字一鼎歎曰:“此雍州,乃秦鼎也!毖人當攜歸鹹陽耳。

    ”因問守鼎吏曰:“此鼎曾有人能舉之否?”吏叩首對曰:“自有鼎以來,未曾移動。

    聞人傳說每鼎有千鈞之重,誰人能舉?”武王遂問任鄙、孟贲曰:“二卿多力,能舉此鼎否?”任鄙知武王恃力好勝,辭曰:“臣力止可勝百鈞,此鼎十倍之重,臣不能勝。

    ”孟贲攘臂而前曰:“臣請試之,若不能舉,休得見罪。

    ”即命左右取青絲為巨索,寬寬的系于鼎耳之上。

    孟贲将腰帶束緊,揎起雙袖,用兩枝鐵臂,套入絲絡,狠狠的喝一聲:“起!“那鼎離起約有半尺,仍還于地。

    用力過猛,眼珠迸出,目眦流血。

    武王笑曰:“卿大費力。

    既然卿能舉起此鼎,寡人難道不如!”任鄙谏曰:“大王萬乘之軀,不可輕試!’武王不聽。

    即時卸下錦袍玉帶,束縛腰身,更用大帶紮縛其袖。

    任鄙拖袖固谏。

    武王曰:“汝自不能,乃妒寡人耶?”鄙遂不敢複言。

    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将雙臂套入絲絡。

    想道:“孟贲止能舉起,我偏要行動數步,方可誇勝。

    ”乃盡生平神力,屏一口氣,喝聲:“起!“那鼎亦離地半尺。

    方欲轉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于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趷劄一聲,将胫骨壓個平斷。

    武王大叫:“痛哉!”登時悶絕。

    左右慌忙扶歸公館。

    血流一床一席,痛極難忍,捱至夜半而薨。

    武王自言:“得遊鞏、雒,雖死無恨。

    ”今日果然死于雒陽,前言豈非谶乎?周郝王聞變大驚,急備美棺,親往視殓,哭吊盡禮。

    樗裡疾奉其喪以歸。

    武王無子,迎其異母弟稷嗣位,是為昭襄王。

    樗裡疾讨舉鼎之罪,磔孟贲,族滅其家;以任鄙能谏,用為漢中太守。

    疾複宣言于朝曰:“通三川者,甘茂之謀也!”甘茂懼為疾所害,遂奔魏國,後死于魏。

     再說秦昭襄王聞楚送質子于齊,疑其背秦而向齊,乃使樗裡疾為大将,興兵伐楚。

    楚使大将景快迎戰,兵敗被殺。

    楚懷王恐懼。

    昭襄王乃遣使貴懷王書,略雲: 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結為婚姻。

    相親久矣。

    王棄寡人而納質于齊,寡人誠不勝其憤!是以侵王之邊境,然非寡人之情也。

    今天下大國,惟楚與秦,吾兩君不睦,何以令于諸侯?寡人願與王會于武關,面相訂約,結盟而散。

    還王之侵地,複遂前好,惟王許之。

    王如不從,是明絕寡人也,寡人不能以兵退矣。

     懷王覽書,即召群臣計議曰:“寡人欲勿往,恐激秦之怒;欲往,恐被秦之欺。

    二者孰善?”屈原進曰:“秦,虎狼之國也。

    楚之見欺于秦,非一二次矣,王往必不歸。

    ”相國昭睢曰:“靈均乃忠言也!王其勿行。

    速發兵自守,以防秦兵之至。

    ”靳尚曰:“不然。

    楚惟不能敵秦,故兵敗将死,輿地日削。

    今歡然結好,而複拒之,倘秦不至王震怒,益兵伐楚,奈何?”懷王之少子蘭,娶秦女為婦,以為婚姻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