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回 學讓國燕哙召兵僞獻地張儀欺楚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蘇秦既“合從”六國,遂将從約寫一通,投于秦關。
關吏送與秦惠文王觀之,惠文王大驚,謂相國公孫衍曰:“若六國為一,寡人之進取無望矣!必須畫一計散其從約,方可圖大事。
”公孫衍曰:“言從約者,趙也。
大王興師伐趙,視其先救趙者,即移兵伐之。
如是,則諸侯懼而從約可散矣。
”時張儀在座,意不欲伐趙,以負蘇秦之德。
乃進曰:“六國新合,其勢未可猝①離也。
秦如伐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悉銳師以助戰。
秦師拒鬥不暇,何暇他移哉?夫近秦之國無如魏,而燕在北最遠。
大王誠遣使以重賂求成于魏,以疑各國之心,而與燕太子結婚。
如此,則從約自解矣。
”惠文王稱善,乃許魏還襄陵等七城以講和。
魏亦使人報秦之聘,複以女許配秦太子。
趙王聞之,召蘇秦責之曰:“子倡為從約,六國和親,相與擯秦,今未逾年,而魏、燕二國皆與秦通,從約之不足恃明矣”。
倘秦兵猝然加趙,尚可望二國之救乎?”蘇秦惶恐謝曰:“臣請為大王出使燕國,必有以報魏也。
”秦乃去趙适燕,燕易王以為相國。
時易王新即位,齊宣王乘喪伐之,取十城。
易王謂蘇秦曰:“始先君以國聽子,六國和親。
今先君之骨未寒,而齊兵壓境,取我十城,如洹水之誓何?”蘇秦曰:“臣請為大王使齊,奉十城以還燕。
”燕易王許之。
蘇秦見齊宣王曰:“燕王者,大王之同盟,而秦王之一愛一婿也。
大王利其十城,不惟燕怨齊,秦亦怨齊矣。
得十城而結二怨,非計也。
大王聽臣計,不如歸燕之十城,以結燕、秦之歡。
齊得燕秦,于以号召天下不難矣。
”宣王大悅,乃以十城還燕。
易王之母文夫人,素慕蘇秦之才,使左右召秦入宮,因與私通。
易王知之而不言。
秦懼,乃結好于燕相國子之,與聯兒女之姻。
又使其弟蘇代、蘇厲與子之結為兄弟,欲以自固。
燕夫人屢召蘇秦,秦益懼,不敢往。
乃說易王曰:“燕、齊之勢,終當相并。
臣願為大王行反間于齊。
”易王曰:“反間如何?”秦對曰:“臣僞為得罪于燕,而出奔齊國,齊王必重用臣。
臣因敗齊之政,以為燕地。
”易王許之,乃收秦相印,秦遂奔齊。
齊宣王重其名,以為客卿。
秦因說宣王以田獵、鐘鼓之樂。
宣王好貨①,因使厚其賦斂;宣王好色,因使妙選爆女;欲俟齊亂,而使燕乘之。
宣王全然不悟,相國田嬰,客卿孟轲極谏,皆不聽。
宣王薨,子湣王地立。
初年頗勤國政,娶秦女為王後,封田嬰為薛公,号靖郭君,蘇秦客卿,用事如故。
話分兩頭。
再說張儀聞蘇秦去趙,知從約将解,不與魏襄陵七邑之地。
魏襄王怒,使人索地于秦。
秦惠王使公子華為大将,張儀副之,帥師伐魏,攻下蒲陽。
儀請于秦王,複以蒲陽還魏。
又使公子繇質于魏,與之結好。
張儀送之。
魏襄王深感秦王之意。
張儀因說曰:“秦王通魏甚厚,得城不取,又納質焉。
魏不可無禮于秦,宜謀所以謝之。
”襄王曰:“何以為謝?”張儀曰:“土地之外,非秦所欲也。
大王割地以謝秦,秦之一愛一魏必深。
若秦、魏合兵以圖諸侯,大王之取償于他國者,必十倍于今之所獻也。
”襄王惑其言。
乃獻少梁之地以謝秦,又不敢受質。
秦王大悅。
因罷公孫衍,用張儀為相。
時楚威王已薨,子熊槐立,是為懷王。
張儀乃遣人緻書懷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盜璧之冤。
楚懷王面責昭陽曰“張儀賢士,子何不進于先君,而迫之使為秦用也?”昭陽嘿然甚愧,歸家發病死。
懷王懼張儀用秦;複申蘇秦“合從”之約,結連諸侯。
而蘇秦已得罪于燕,去燕奔齊。
張儀乃見秦王,辭相印,自請往魏。
惠文王曰:“君舍秦往魏何意?”儀對曰:“六國溺于蘇秦之說,未能即解。
臣若得魏一柄一,請令魏先事秦,以為諸侯之倡。
”惠文王許之。
儀遂投魏,魏襄王果用為相國。
儀因說曰:“大梁南鄰楚,北鄰趙,東鄰齊,西鄰韓,而天山川之險可恃,此四分五裂之道也。
故非事秦,國不得安”魏襄王計未定。
張儀陰使人招秦伐魏,大敗魏師,取曲沃,髯翁有詩雲: 仕齊卻為燕幫去,相魏翻因秦國來。
雖則從橫分兩路,一般反複小人才。
襄王怒,益不肯事秦,謀為“合從”,仍推楚懷王為“從約長”。
于是蘇秦益重于齊。
時齊相國田嬰病卒,子田文嗣為薛公,号為孟嘗君。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田文乃賤妾之子,以五月五日生。
初生時,田嬰戒其妾棄之勿育。
妾不忍棄,乃私育之。
既長五歲,妾乃引見田嬰。
嬰怒其違命。
文頓首曰:“父所以見棄者何故?”嬰曰:“世人相傳五月五日
關吏送與秦惠文王觀之,惠文王大驚,謂相國公孫衍曰:“若六國為一,寡人之進取無望矣!必須畫一計散其從約,方可圖大事。
”公孫衍曰:“言從約者,趙也。
大王興師伐趙,視其先救趙者,即移兵伐之。
如是,則諸侯懼而從約可散矣。
”時張儀在座,意不欲伐趙,以負蘇秦之德。
乃進曰:“六國新合,其勢未可猝①離也。
秦如伐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悉銳師以助戰。
秦師拒鬥不暇,何暇他移哉?夫近秦之國無如魏,而燕在北最遠。
大王誠遣使以重賂求成于魏,以疑各國之心,而與燕太子結婚。
如此,則從約自解矣。
”惠文王稱善,乃許魏還襄陵等七城以講和。
魏亦使人報秦之聘,複以女許配秦太子。
趙王聞之,召蘇秦責之曰:“子倡為從約,六國和親,相與擯秦,今未逾年,而魏、燕二國皆與秦通,從約之不足恃明矣”。
倘秦兵猝然加趙,尚可望二國之救乎?”蘇秦惶恐謝曰:“臣請為大王出使燕國,必有以報魏也。
”秦乃去趙适燕,燕易王以為相國。
時易王新即位,齊宣王乘喪伐之,取十城。
易王謂蘇秦曰:“始先君以國聽子,六國和親。
今先君之骨未寒,而齊兵壓境,取我十城,如洹水之誓何?”蘇秦曰:“臣請為大王使齊,奉十城以還燕。
”燕易王許之。
蘇秦見齊宣王曰:“燕王者,大王之同盟,而秦王之一愛一婿也。
大王利其十城,不惟燕怨齊,秦亦怨齊矣。
得十城而結二怨,非計也。
大王聽臣計,不如歸燕之十城,以結燕、秦之歡。
齊得燕秦,于以号召天下不難矣。
”宣王大悅,乃以十城還燕。
易王之母文夫人,素慕蘇秦之才,使左右召秦入宮,因與私通。
易王知之而不言。
秦懼,乃結好于燕相國子之,與聯兒女之姻。
又使其弟蘇代、蘇厲與子之結為兄弟,欲以自固。
燕夫人屢召蘇秦,秦益懼,不敢往。
乃說易王曰:“燕、齊之勢,終當相并。
臣願為大王行反間于齊。
”易王曰:“反間如何?”秦對曰:“臣僞為得罪于燕,而出奔齊國,齊王必重用臣。
臣因敗齊之政,以為燕地。
”易王許之,乃收秦相印,秦遂奔齊。
齊宣王重其名,以為客卿。
秦因說宣王以田獵、鐘鼓之樂。
宣王好貨①,因使厚其賦斂;宣王好色,因使妙選爆女;欲俟齊亂,而使燕乘之。
宣王全然不悟,相國田嬰,客卿孟轲極谏,皆不聽。
宣王薨,子湣王地立。
初年頗勤國政,娶秦女為王後,封田嬰為薛公,号靖郭君,蘇秦客卿,用事如故。
話分兩頭。
再說張儀聞蘇秦去趙,知從約将解,不與魏襄陵七邑之地。
魏襄王怒,使人索地于秦。
秦惠王使公子華為大将,張儀副之,帥師伐魏,攻下蒲陽。
儀請于秦王,複以蒲陽還魏。
又使公子繇質于魏,與之結好。
張儀送之。
魏襄王深感秦王之意。
張儀因說曰:“秦王通魏甚厚,得城不取,又納質焉。
魏不可無禮于秦,宜謀所以謝之。
”襄王曰:“何以為謝?”張儀曰:“土地之外,非秦所欲也。
大王割地以謝秦,秦之一愛一魏必深。
若秦、魏合兵以圖諸侯,大王之取償于他國者,必十倍于今之所獻也。
”襄王惑其言。
乃獻少梁之地以謝秦,又不敢受質。
秦王大悅。
因罷公孫衍,用張儀為相。
時楚威王已薨,子熊槐立,是為懷王。
張儀乃遣人緻書懷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盜璧之冤。
楚懷王面責昭陽曰“張儀賢士,子何不進于先君,而迫之使為秦用也?”昭陽嘿然甚愧,歸家發病死。
懷王懼張儀用秦;複申蘇秦“合從”之約,結連諸侯。
而蘇秦已得罪于燕,去燕奔齊。
張儀乃見秦王,辭相印,自請往魏。
惠文王曰:“君舍秦往魏何意?”儀對曰:“六國溺于蘇秦之說,未能即解。
臣若得魏一柄一,請令魏先事秦,以為諸侯之倡。
”惠文王許之。
儀遂投魏,魏襄王果用為相國。
儀因說曰:“大梁南鄰楚,北鄰趙,東鄰齊,西鄰韓,而天山川之險可恃,此四分五裂之道也。
故非事秦,國不得安”魏襄王計未定。
張儀陰使人招秦伐魏,大敗魏師,取曲沃,髯翁有詩雲: 仕齊卻為燕幫去,相魏翻因秦國來。
雖則從橫分兩路,一般反複小人才。
襄王怒,益不肯事秦,謀為“合從”,仍推楚懷王為“從約長”。
于是蘇秦益重于齊。
時齊相國田嬰病卒,子田文嗣為薛公,号為孟嘗君。
田嬰有子四十餘人,田文乃賤妾之子,以五月五日生。
初生時,田嬰戒其妾棄之勿育。
妾不忍棄,乃私育之。
既長五歲,妾乃引見田嬰。
嬰怒其違命。
文頓首曰:“父所以見棄者何故?”嬰曰:“世人相傳五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