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回 學讓國燕哙召兵僞獻地張儀欺楚
關燈
小
中
大
為兇日,生子者長與戶齊,将不利于父母。
”文對曰:“人生受命于天,豈受命于戶耶?若必受命于戶,何不增而高之?”嬰不能答,然暗暗稱奇。
及文長十餘歲,便能接應賓客,賓客皆樂與之遊,為之延譽。
諸侯使者至齊,皆求見田文。
于是田嬰以文為賢,立為适子,遂繼薛公之爵,号孟嘗君,孟嘗君既嗣位,大築館舍,以招天下之士。
凡士來投者,不問賢愚,無不收留。
天下亡人①有罪者皆歸之。
孟嘗君雖貴,具飲食與諸客同。
一日,待客夜食,有人蔽其火光。
客疑飯有二等,投箸②辭去。
田文起坐,自持飯比之,果然無二。
客歎曰:“以孟嘗君待士如此,而吾過疑之,吾真小人矣!尚何面目立其門下?”乃引刀自刭而死。
孟嘗君哭臨其喪甚哀,衆客無不感動。
歸者益衆,食客嘗滿數千人。
諸侯聞孟嘗君之賢,且多賓客,皆尊重齊,相戒不敢犯其境。
正是: 虎豹踞山群獸遠,蛟龍在水怪魚藏。
堂中有客三千輩,天下人人畏孟嘗。
再說張儀相魏三年,而魏襄王薨,子哀王立。
楚懷王遣使吊喪,因征兵伐秦,哀王許之。
朝宣惠王、趙武靈王、燕王哈皆樂于從兵。
楚使者至齊,齊湣王集群臣問計。
左右皆曰:“秦甥舅之親,未有仇隙,不可伐。
”蘇秦主“合從”之約,堅執以為可伐。
孟嘗君獨曰:“言可伐與不可伐,皆非也。
伐則結秦之仇,不伐則觸五國之怒。
以臣愚計,莫如發兵而緩其行,兵發則不與五國為異同,行緩則可觀望為進退。
”湣王以為然。
即使孟嘗君帥兵二萬以往。
孟嘗君方出齊郊,遽稱病延醫療治,一路耽擱不行。
卻說朝、趙、魏、燕四王,與楚懷王相會于函谷關外,刻期進攻。
懷王雖為“從約長”,那四王各将其軍,不相統一。
秦守将樗裡疾大開關門,陳兵索戰,五國互相推诿,莫敢先發。
相持數日,樗裡疾出奇兵,絕楚饷道,楚兵乏食,兵士皆嘩。
樗裡疾乘機襲之,楚兵敗走。
于是四國皆還。
孟嘗君未至秦境,而五國之師已撤矣。
此乃孟嘗君之巧計也。
孟嘗君回齊,齊湣王歎曰:“幾誤聽蘇秦之計!”乃贈孟嘗君黃金百斤,為食客費,益一愛一重之。
蘇秦自愧以為不及。
楚懷王恐齊、秦交一合,乃遣使厚結于孟嘗君,與齊申盟結好,兩國聘使往來不絕。
自齊宣王之世,蘇秦專貴一寵一用,左右貴戚,多有護者。
及湣王時,秦一寵一未衰。
今日湣王不用蘇秦之計,卻依了孟嘗君,果然伐秦失利。
孟嘗君受多金之賞,左右遂疑湣王已不喜蘇秦矣,乃募壯士,懷利匕首,刺蘇秦下朝。
匕首入秦腹,秦以手按腹而走,訴于湣王。
湣王命擒賊,賊已逸去不可得。
蘇秦曰:“臣死之後,願大王斬臣之頭,号令于市曰:‘蘇秦為燕行反間于齊,今幸誅死,有人知其陰事來告者,賞以千金。
’如是,則賊可得也。
”言訖,拔去匕首,血流滿地而死。
湣王依其言,号令蘇秦之頭于齊市中。
須臾,有人過其頭下,見賞格,自誇于人曰:“殺秦者,我也!”市吏因執之以見湣王,王令司寇以嚴刑鞫之,盡得主使之人,誅滅凡數家。
史官論蘇秦雖身死,猶能用計自報其仇,可為智矣!而身不免見刺,豈非反覆不忠之報乎?蘇秦死後,其賓客往往洩蘇秦之謀,言:“秦為燕而仕齊。
”湣王始悟秦之詐,自是與燕有隙,欲使孟嘗君将兵伐燕。
蘇代說燕王,納質子以和齊。
燕王從之,使蘇厲引質子來見湣王。
湣王恨蘇秦不已,欲囚蘇厲。
蘇厲呼曰:“燕王欲以國依秦,臣之兄弟陳大王之威德,以為事秦不如事齊,故使臣納質請平。
大王奈何疑死者之心,而加生者之罪乎?”湣王說,乃厚待蘇厲。
厲遂委質為齊大夫。
蘇代留仕燕國。
史官有《蘇秦贊》曰: 季子周人,師事鬼谷;揣摩既就,《陰符》伏讀。
合從離橫,佩印者六;晚節不終,燕齊反覆。
再說張儀見六國伐秦無成,心中暗喜,及聞蘇秦已死,乃大喜曰:“今日乃吾吐舌之時矣。
”遂乘間說魏哀王曰:“以秦之強,禦五國而有餘,此其不可抗明矣。
本倡‘合從’之議者蘇秦,而秦且不保其身,況能保人國乎?夫親兄弟共父母者,或因錢财争鬥不休,況異國哉?大王猶執蘇秦之議,不肯事秦,倘列國有先事秦者,合兵攻魏,魏其危矣。
”哀王曰:“寡人願從相國事秦,誠恐秦不見納,奈何?”張儀曰:“臣請為大王謝罪于秦,以結兩國之好。
”哀王乃飾車從,遣張儀入秦求和。
于是秦、魏通好。
張儀遂留秦,仍為秦相。
再說燕相國之身長八尺,腰大十圍,肌肥肉重,面闊口方。
手綽①飛禽,走及奔馬。
自燕易王時,已執國一柄一。
及燕王哙嗣位,荒
”文對曰:“人生受命于天,豈受命于戶耶?若必受命于戶,何不增而高之?”嬰不能答,然暗暗稱奇。
及文長十餘歲,便能接應賓客,賓客皆樂與之遊,為之延譽。
諸侯使者至齊,皆求見田文。
于是田嬰以文為賢,立為适子,遂繼薛公之爵,号孟嘗君,孟嘗君既嗣位,大築館舍,以招天下之士。
凡士來投者,不問賢愚,無不收留。
天下亡人①有罪者皆歸之。
孟嘗君雖貴,具飲食與諸客同。
一日,待客夜食,有人蔽其火光。
客疑飯有二等,投箸②辭去。
田文起坐,自持飯比之,果然無二。
客歎曰:“以孟嘗君待士如此,而吾過疑之,吾真小人矣!尚何面目立其門下?”乃引刀自刭而死。
孟嘗君哭臨其喪甚哀,衆客無不感動。
歸者益衆,食客嘗滿數千人。
諸侯聞孟嘗君之賢,且多賓客,皆尊重齊,相戒不敢犯其境。
正是: 虎豹踞山群獸遠,蛟龍在水怪魚藏。
堂中有客三千輩,天下人人畏孟嘗。
再說張儀相魏三年,而魏襄王薨,子哀王立。
楚懷王遣使吊喪,因征兵伐秦,哀王許之。
朝宣惠王、趙武靈王、燕王哈皆樂于從兵。
楚使者至齊,齊湣王集群臣問計。
左右皆曰:“秦甥舅之親,未有仇隙,不可伐。
”蘇秦主“合從”之約,堅執以為可伐。
孟嘗君獨曰:“言可伐與不可伐,皆非也。
伐則結秦之仇,不伐則觸五國之怒。
以臣愚計,莫如發兵而緩其行,兵發則不與五國為異同,行緩則可觀望為進退。
”湣王以為然。
即使孟嘗君帥兵二萬以往。
孟嘗君方出齊郊,遽稱病延醫療治,一路耽擱不行。
卻說朝、趙、魏、燕四王,與楚懷王相會于函谷關外,刻期進攻。
懷王雖為“從約長”,那四王各将其軍,不相統一。
秦守将樗裡疾大開關門,陳兵索戰,五國互相推诿,莫敢先發。
相持數日,樗裡疾出奇兵,絕楚饷道,楚兵乏食,兵士皆嘩。
樗裡疾乘機襲之,楚兵敗走。
于是四國皆還。
孟嘗君未至秦境,而五國之師已撤矣。
此乃孟嘗君之巧計也。
孟嘗君回齊,齊湣王歎曰:“幾誤聽蘇秦之計!”乃贈孟嘗君黃金百斤,為食客費,益一愛一重之。
蘇秦自愧以為不及。
楚懷王恐齊、秦交一合,乃遣使厚結于孟嘗君,與齊申盟結好,兩國聘使往來不絕。
自齊宣王之世,蘇秦專貴一寵一用,左右貴戚,多有護者。
及湣王時,秦一寵一未衰。
今日湣王不用蘇秦之計,卻依了孟嘗君,果然伐秦失利。
孟嘗君受多金之賞,左右遂疑湣王已不喜蘇秦矣,乃募壯士,懷利匕首,刺蘇秦下朝。
匕首入秦腹,秦以手按腹而走,訴于湣王。
湣王命擒賊,賊已逸去不可得。
蘇秦曰:“臣死之後,願大王斬臣之頭,号令于市曰:‘蘇秦為燕行反間于齊,今幸誅死,有人知其陰事來告者,賞以千金。
’如是,則賊可得也。
”言訖,拔去匕首,血流滿地而死。
湣王依其言,号令蘇秦之頭于齊市中。
須臾,有人過其頭下,見賞格,自誇于人曰:“殺秦者,我也!”市吏因執之以見湣王,王令司寇以嚴刑鞫之,盡得主使之人,誅滅凡數家。
史官論蘇秦雖身死,猶能用計自報其仇,可為智矣!而身不免見刺,豈非反覆不忠之報乎?蘇秦死後,其賓客往往洩蘇秦之謀,言:“秦為燕而仕齊。
”湣王始悟秦之詐,自是與燕有隙,欲使孟嘗君将兵伐燕。
蘇代說燕王,納質子以和齊。
燕王從之,使蘇厲引質子來見湣王。
湣王恨蘇秦不已,欲囚蘇厲。
蘇厲呼曰:“燕王欲以國依秦,臣之兄弟陳大王之威德,以為事秦不如事齊,故使臣納質請平。
大王奈何疑死者之心,而加生者之罪乎?”湣王說,乃厚待蘇厲。
厲遂委質為齊大夫。
蘇代留仕燕國。
史官有《蘇秦贊》曰: 季子周人,師事鬼谷;揣摩既就,《陰符》伏讀。
合從離橫,佩印者六;晚節不終,燕齊反覆。
再說張儀見六國伐秦無成,心中暗喜,及聞蘇秦已死,乃大喜曰:“今日乃吾吐舌之時矣。
”遂乘間說魏哀王曰:“以秦之強,禦五國而有餘,此其不可抗明矣。
本倡‘合從’之議者蘇秦,而秦且不保其身,況能保人國乎?夫親兄弟共父母者,或因錢财争鬥不休,況異國哉?大王猶執蘇秦之議,不肯事秦,倘列國有先事秦者,合兵攻魏,魏其危矣。
”哀王曰:“寡人願從相國事秦,誠恐秦不見納,奈何?”張儀曰:“臣請為大王謝罪于秦,以結兩國之好。
”哀王乃飾車從,遣張儀入秦求和。
于是秦、魏通好。
張儀遂留秦,仍為秦相。
再說燕相國之身長八尺,腰大十圍,肌肥肉重,面闊口方。
手綽①飛禽,走及奔馬。
自燕易王時,已執國一柄一。
及燕王哙嗣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