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 蘇秦合從相六國張儀被激往秦邦
關燈
小
中
大
于小就,故意怠慢,激怒君。
君果萌遊秦之意。
相君乃大出金資付臣。
吩咐恣君所用,必得秦一柄一而後已。
今君已用于秦,臣請歸報相君。
”張儀歎曰:“嗟乎!吾在季子術中,而吾不覺,吾不及季子遠矣。
煩君多謝季子,當季子之身,不敢言‘伐趙’二字,以此報季子玉成之德也。
” 賈舍人回報蘇秦,秦乃奏趙肅侯曰:“秦兵果不出矣。
”于是拜辭往韓,見韓宣惠公曰:“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一弩一,旨從韓出。
今大王事秦,秦必求割地為贽,明年将複求之。
夫韓地有限,而秦欲無窮,再三割則韓地盡矣。
俗諺雲:‘甯為雞口,勿為牛後。
’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羞之!”宣惠公蹴然曰:“願以國聽于先生,如趙衛約。
”亦贈蘇蘇秦黃金百镒。
蘇秦乃過魏,說魏惠王曰:“魏地方千裡,然而人民之衆,車馬之多,無如魏者,于以抗秦有餘也。
今乃聽群臣之言,欲割地而臣事秦,倘秦求無已,将若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并力制秦,可使永無秦患。
臣今奉趙王之命,來此約從。
”魏惠王曰:“寡人愚不肖,自取敗辱。
今先生以長策下教寡人,敢不從命!”亦贈金帛一車。
蘇秦複造齊國,說齊宣王曰:“臣聞臨淄之塗,車毂擊,人肩摩,富盛天下莫比,乃西面而謀事秦,甯不恥乎?且齊地去秦甚遠,秦兵必不能及齊,事秦何為?臣願大王從趙約,六國和親,互相救援。
”齊宣王曰:“謹受教!”蘇秦乃驅車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地五千餘裡,天下莫強,秦之所患,莫如楚。
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
今列國之士,非從則衡。
夫‘合從’則諸侯将割地以事楚,‘連衡’則楚将割地以事秦,此二策者,相去遠矣!”楚威王曰:“先生之言,楚之福也。
” 秦乃北行回報趙肅侯,行過洛陽,諸侯各發使送之,儀仗旌旄,前遮後擁,車騎辎重,連接二十裡不絕,威儀比于王者。
一路官員,望塵下拜。
周顯王聞蘇秦将至,預使人掃除道路,設供帳于郊外以迎之。
秦之老母,扶杖旁觀,啧啧驚歎;二弟及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郊迎。
蘇秦在車中謂其嫂曰:“嫂向不為我炊,今又何恭之過也?”嫂曰:“見季子位高而金多,不容不敬畏耳!”蘇秦喟然歎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吾今日乃知富貴之不可少也!”于是以車載其親屬,同歸故裡。
起建大宅,聚族而居,散千金以贍宗一黨一。
今河南府城内有蘇秦宅遺址,相傳有人掘之,得金百錠,蓋當時所埋也。
秦弟代、厲羨其兄之貴盛,亦習《陰符》,學遊說之術。
蘇秦住家數日,乃發車往趙。
趙肅侯封為武安君,遣使約齊、楚、魏、韓、燕五國之君,俱到洹水相會。
蘇秦同趙肅侯預至洹水,築壇布位,以待諸侯。
燕文公先到,次韓宣惠公到。
不數日,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陸續俱到。
蘇秦先與各國大夫相見,私議坐次。
論來楚、燕是個老國,齊、韓、趙、魏,都是更姓新國;但此時戰争之際,以國之大小為叙:楚最大,齊次之,魏次之,次趙,次燕,次韓;内中楚、齊、魏已稱王,趙、燕、韓尚稱侯,爵位相懸,相叙不便。
于是蘇秦建議,六國一概稱王。
趙王為約主,居主位。
楚王等以次居客位,先與各國會議停當。
至期,各登盟壇,照位排立。
蘇秦曆階而上,啟告六王曰:“諸君山東大國,位皆王爵,地廣兵多,足以自雄。
秦乃牧馬賤夫,據鹹陽之險,蠶食列國,諸君能以北面之禮事秦乎?”諸侯皆曰:“不願事秦,願奉先生明教。
”蘇秦曰:“‘合從槟秦’之策,向者已悉陳于諸君之前矣,今日但當刑牲歃血,誓于神明,結為兄弟,務期患難相恤。
”六王皆拱手曰:“謹受教!”秦遂捧盤,請六王以次歃血,拜告天地,及六國祖宗,一國背盟,五國共擊。
寫下誓書六通,六國各收一通,然後就宴。
趙王曰:“蘇秦以大策奠安六國,宜封高爵,俾其往來六國,堅此從約。
”五王皆曰:“趙王之言是也!”于是六王合封蘇秦為“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
又各賜黃金百镒,良馬十乘。
蘇秦謝恩。
六王各散歸國。
蘇秦随趙肅侯歸趙。
此乃周顯王三十六年事也。
史官有詩雲: 相要洹水誓明神,唇齒相依骨肉親。
假使合從終不解,何難協力滅孤秦。
是年,魏惠王、燕文王俱薨,魏襄王、燕易王嗣立。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無聊:沒有依靠。
①寄:寄托。
②從:縱。
①捐館舍:捐棄館舍,即死去,一般稱捐館。
①俄:忽而。
①刺:名帖。
相當于當代名片。
修刺,寫了名帖。
名刺即名帖。
②阖:關。
①妄扳:胡攀。
①延譽:說好話。
君果萌遊秦之意。
相君乃大出金資付臣。
吩咐恣君所用,必得秦一柄一而後已。
今君已用于秦,臣請歸報相君。
”張儀歎曰:“嗟乎!吾在季子術中,而吾不覺,吾不及季子遠矣。
煩君多謝季子,當季子之身,不敢言‘伐趙’二字,以此報季子玉成之德也。
” 賈舍人回報蘇秦,秦乃奏趙肅侯曰:“秦兵果不出矣。
”于是拜辭往韓,見韓宣惠公曰:“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一弩一,旨從韓出。
今大王事秦,秦必求割地為贽,明年将複求之。
夫韓地有限,而秦欲無窮,再三割則韓地盡矣。
俗諺雲:‘甯為雞口,勿為牛後。
’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羞之!”宣惠公蹴然曰:“願以國聽于先生,如趙衛約。
”亦贈蘇蘇秦黃金百镒。
蘇秦乃過魏,說魏惠王曰:“魏地方千裡,然而人民之衆,車馬之多,無如魏者,于以抗秦有餘也。
今乃聽群臣之言,欲割地而臣事秦,倘秦求無已,将若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并力制秦,可使永無秦患。
臣今奉趙王之命,來此約從。
”魏惠王曰:“寡人愚不肖,自取敗辱。
今先生以長策下教寡人,敢不從命!”亦贈金帛一車。
蘇秦複造齊國,說齊宣王曰:“臣聞臨淄之塗,車毂擊,人肩摩,富盛天下莫比,乃西面而謀事秦,甯不恥乎?且齊地去秦甚遠,秦兵必不能及齊,事秦何為?臣願大王從趙約,六國和親,互相救援。
”齊宣王曰:“謹受教!”蘇秦乃驅車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地五千餘裡,天下莫強,秦之所患,莫如楚。
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
今列國之士,非從則衡。
夫‘合從’則諸侯将割地以事楚,‘連衡’則楚将割地以事秦,此二策者,相去遠矣!”楚威王曰:“先生之言,楚之福也。
” 秦乃北行回報趙肅侯,行過洛陽,諸侯各發使送之,儀仗旌旄,前遮後擁,車騎辎重,連接二十裡不絕,威儀比于王者。
一路官員,望塵下拜。
周顯王聞蘇秦将至,預使人掃除道路,設供帳于郊外以迎之。
秦之老母,扶杖旁觀,啧啧驚歎;二弟及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郊迎。
蘇秦在車中謂其嫂曰:“嫂向不為我炊,今又何恭之過也?”嫂曰:“見季子位高而金多,不容不敬畏耳!”蘇秦喟然歎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吾今日乃知富貴之不可少也!”于是以車載其親屬,同歸故裡。
起建大宅,聚族而居,散千金以贍宗一黨一。
今河南府城内有蘇秦宅遺址,相傳有人掘之,得金百錠,蓋當時所埋也。
秦弟代、厲羨其兄之貴盛,亦習《陰符》,學遊說之術。
蘇秦住家數日,乃發車往趙。
趙肅侯封為武安君,遣使約齊、楚、魏、韓、燕五國之君,俱到洹水相會。
蘇秦同趙肅侯預至洹水,築壇布位,以待諸侯。
燕文公先到,次韓宣惠公到。
不數日,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陸續俱到。
蘇秦先與各國大夫相見,私議坐次。
論來楚、燕是個老國,齊、韓、趙、魏,都是更姓新國;但此時戰争之際,以國之大小為叙:楚最大,齊次之,魏次之,次趙,次燕,次韓;内中楚、齊、魏已稱王,趙、燕、韓尚稱侯,爵位相懸,相叙不便。
于是蘇秦建議,六國一概稱王。
趙王為約主,居主位。
楚王等以次居客位,先與各國會議停當。
至期,各登盟壇,照位排立。
蘇秦曆階而上,啟告六王曰:“諸君山東大國,位皆王爵,地廣兵多,足以自雄。
秦乃牧馬賤夫,據鹹陽之險,蠶食列國,諸君能以北面之禮事秦乎?”諸侯皆曰:“不願事秦,願奉先生明教。
”蘇秦曰:“‘合從槟秦’之策,向者已悉陳于諸君之前矣,今日但當刑牲歃血,誓于神明,結為兄弟,務期患難相恤。
”六王皆拱手曰:“謹受教!”秦遂捧盤,請六王以次歃血,拜告天地,及六國祖宗,一國背盟,五國共擊。
寫下誓書六通,六國各收一通,然後就宴。
趙王曰:“蘇秦以大策奠安六國,宜封高爵,俾其往來六國,堅此從約。
”五王皆曰:“趙王之言是也!”于是六王合封蘇秦為“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
又各賜黃金百镒,良馬十乘。
蘇秦謝恩。
六王各散歸國。
蘇秦随趙肅侯歸趙。
此乃周顯王三十六年事也。
史官有詩雲: 相要洹水誓明神,唇齒相依骨肉親。
假使合從終不解,何難協力滅孤秦。
是年,魏惠王、燕文王俱薨,魏襄王、燕易王嗣立。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無聊:沒有依靠。
①寄:寄托。
②從:縱。
①捐館舍:捐棄館舍,即死去,一般稱捐館。
①俄:忽而。
①刺:名帖。
相當于當代名片。
修刺,寫了名帖。
名刺即名帖。
②阖:關。
①妄扳:胡攀。
①延譽:說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