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 蘇秦合從相六國張儀被激往秦邦
關燈
小
中
大
莫如擇交。
’當今山東之國,惟趙為強。
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
秦之所最忌害者,莫如趙。
然而不敢舉兵伐趙者,畏韓、魏之襲其後也。
故為趙南蔽者,韓、魏也。
韓、魏無名山大川之險,一旦秦兵大出,蠶食二國,二國降,則禍次于趙矣。
臣嘗考地圖,列國之地,過秦萬裡諸侯之兵,多秦十倍,設使六國合一,并力西向,何難破秦。
今為秦謀者,以秦恐吓諸侯,必須割地求和。
夫無故而割地,是自破也。
破人與破于人,二者孰愈?依臣愚見,莫如約列國君臣會于洹水,交盟定誓,結為兄弟,聯為唇齒。
秦攻一國,則五國共救之,如有敗盟背誓者,諸侯共伐之。
秦雖強一暴,忌敢以孤國與天下之衆争勝負哉?”趙肅侯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聞至計。
今上客欲糾諸侯以拒秦,寡人敢不敬從!”乃佩以相印,賜以大第。
又以飾車百乘,黃金千镒,白璧百雙,錦繡千匹,使為“從約長”。
蘇秦乃使人以百金往燕,償旅邸人之百錢。
正欲擇日起行,曆說韓、魏諸國。
忽趙肅侯召蘇秦入朝,有急事商議。
蘇秦慌忙來見肅侯。
肅侯曰:“适邊吏來報:‘秦相國公孫衍出師攻魏,擒其大将龍賈,斬首四萬五千,魏王割河北十城以求和。
衍又欲移兵攻趙。
’将若之何?”蘇秦聞言,暗暗吃驚:“秦兵若到趙,趙君必然亦效魏求和,‘合從’之計不成矣!”正是‘人急計生”,且答應過去。
另作區處。
乃故作安閑之态,拱手對曰:“臣度秦兵疲敝,未能即至趙國,萬一來到,臣自有計退之。
”肅侯曰:“先生且暫留敝邑,待秦兵果然不到,方可遠離寡人耳。
”這句話,正中蘇秦之意,應諾而退。
蘇秦回至府第,喚門下心腹,喚做畢成,至于密室,吩咐曰:“吾有同學故人,名曰張儀,字餘子,乃大梁人氏。
我今予汝千金,汝可扮作商賈,變姓名為賈舍人,前往魏邦,尋訪張儀。
倘相見時,須如此如此。
若到趙之日,又須如此如此。
汝可小心在意。
”賈舍人領命,連夜望大梁而行。
話分兩頭。
卻說張儀自離鬼谷歸魏,家貧,求事魏惠王不得,後見魏兵屢敗,乃挈其妻去魏遊楚,楚相國昭陽留之為門下客。
昭陽将兵伐魏,大敗魏師,取襄陵等七城。
楚威王嘉其功,以“和氏之璧”賜之。
何謂“和氏之璧”?當初楚厲王之末年,有楚人卞和,得玉瑞于荊山,獻于厲王。
王使玉工相之,曰:“石也!”厲王大怒,以卞和欺君,刖其左足。
及楚武王即位,和複獻其璞。
玉工又以為石。
武王怒,刖其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往獻,奈雙足俱刖,不能行動,乃抱璞于懷,痛哭于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繼之以血。
有曉得卞和的,問曰:“汝再獻再刖,可以止矣。
尚希賞乎?又何哭為?”和曰:“吾非為求賞也。
所恨者,本良玉而謂之石,本貞士而謂之欺,是非颠倒,不得自明,是以悲耳!”楚文王聞卞和之泣,乃取其璞,使玉人剖之,果得無瑕美玉,因制為璧,名曰:“和氏之璧”。
今襄陽府南漳縣荊山之颠有池,池旁有石室,謂之抱玉岩,即卞和所居,泣玉處也。
楚王憐其誠,以大夫之祿給卞和,終其身。
此璧乃無價之寶,隻為昭陽滅越敗魏,功勞最大,故以重寶賜之。
昭陽随身攜帶,未嘗少離。
一日,昭陽出遊于赤山,四方賓客從行者百人。
那赤山下有深潭,相傳姜太公曾釣于此。
潭邊建有高樓,衆人在樓上飲酒作樂,已及半酣。
賓客慕“和璧”之美,請于昭陽,求借觀之。
昭陽命守藏豎于車箱中取出寶椟至前,親自啟鑰,解一開三重錦袱,玉光爍爍,照人顔面。
賓客次第傳觀,無不極口稱贊。
正常玩間,左右言:“潭中有大魚躍起。
”昭陽起身憑欄而觀,衆賓客一齊出看。
那大魚又躍起來,足有丈餘,群魚從之跳躍。
俄①焉雲興東北,大雨将至,昭陽吩咐:“收拾轉程。
”守藏豎欲收“和璧”置椟,已不知傳遞誰手,竟不見了。
亂了一回,昭陽回府,教門下客捱查盜璧之人。
門下客曰:“張儀赤貧,素無行。
要盜璧除非此人。
”昭陽亦心疑之。
使人執張儀答掠之,要他招承。
張儀實不曾盜,如何肯服。
答至數百,遍體俱傷;奄奄一息。
昭陽見張儀垂死,隻得釋放。
旁有可憐張儀的,扶儀回家。
其妻見張儀困頓模樣,垂淚而言曰:“子今日受辱,皆由讀書遊說所緻,若安居務農,甯有此禍耶?”儀張口向妻使視之,問曰:“吾舌尚在乎?”妻笑曰:“尚在。
”儀曰:“舌在,便是本錢,不愁終困也。
”于是将息半愈,複還魏國。
賈舍人至魏之時,張儀已回魏半年矣。
聞蘇秦說趙得意,正欲往訪。
偶然出門,恰遇賈舍人休車于門外,相問間,知從趙來。
遂問:“蘇秦為趙相國,信果真否?”賈舍人曰:“先生何人,得無與吾相國有舊耶?何為問之?”儀告以同學兄弟
’當今山東之國,惟趙為強。
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
秦之所最忌害者,莫如趙。
然而不敢舉兵伐趙者,畏韓、魏之襲其後也。
故為趙南蔽者,韓、魏也。
韓、魏無名山大川之險,一旦秦兵大出,蠶食二國,二國降,則禍次于趙矣。
臣嘗考地圖,列國之地,過秦萬裡諸侯之兵,多秦十倍,設使六國合一,并力西向,何難破秦。
今為秦謀者,以秦恐吓諸侯,必須割地求和。
夫無故而割地,是自破也。
破人與破于人,二者孰愈?依臣愚見,莫如約列國君臣會于洹水,交盟定誓,結為兄弟,聯為唇齒。
秦攻一國,則五國共救之,如有敗盟背誓者,諸侯共伐之。
秦雖強一暴,忌敢以孤國與天下之衆争勝負哉?”趙肅侯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聞至計。
今上客欲糾諸侯以拒秦,寡人敢不敬從!”乃佩以相印,賜以大第。
又以飾車百乘,黃金千镒,白璧百雙,錦繡千匹,使為“從約長”。
蘇秦乃使人以百金往燕,償旅邸人之百錢。
正欲擇日起行,曆說韓、魏諸國。
忽趙肅侯召蘇秦入朝,有急事商議。
蘇秦慌忙來見肅侯。
肅侯曰:“适邊吏來報:‘秦相國公孫衍出師攻魏,擒其大将龍賈,斬首四萬五千,魏王割河北十城以求和。
衍又欲移兵攻趙。
’将若之何?”蘇秦聞言,暗暗吃驚:“秦兵若到趙,趙君必然亦效魏求和,‘合從’之計不成矣!”正是‘人急計生”,且答應過去。
另作區處。
乃故作安閑之态,拱手對曰:“臣度秦兵疲敝,未能即至趙國,萬一來到,臣自有計退之。
”肅侯曰:“先生且暫留敝邑,待秦兵果然不到,方可遠離寡人耳。
”這句話,正中蘇秦之意,應諾而退。
蘇秦回至府第,喚門下心腹,喚做畢成,至于密室,吩咐曰:“吾有同學故人,名曰張儀,字餘子,乃大梁人氏。
我今予汝千金,汝可扮作商賈,變姓名為賈舍人,前往魏邦,尋訪張儀。
倘相見時,須如此如此。
若到趙之日,又須如此如此。
汝可小心在意。
”賈舍人領命,連夜望大梁而行。
話分兩頭。
卻說張儀自離鬼谷歸魏,家貧,求事魏惠王不得,後見魏兵屢敗,乃挈其妻去魏遊楚,楚相國昭陽留之為門下客。
昭陽将兵伐魏,大敗魏師,取襄陵等七城。
楚威王嘉其功,以“和氏之璧”賜之。
何謂“和氏之璧”?當初楚厲王之末年,有楚人卞和,得玉瑞于荊山,獻于厲王。
王使玉工相之,曰:“石也!”厲王大怒,以卞和欺君,刖其左足。
及楚武王即位,和複獻其璞。
玉工又以為石。
武王怒,刖其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往獻,奈雙足俱刖,不能行動,乃抱璞于懷,痛哭于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繼之以血。
有曉得卞和的,問曰:“汝再獻再刖,可以止矣。
尚希賞乎?又何哭為?”和曰:“吾非為求賞也。
所恨者,本良玉而謂之石,本貞士而謂之欺,是非颠倒,不得自明,是以悲耳!”楚文王聞卞和之泣,乃取其璞,使玉人剖之,果得無瑕美玉,因制為璧,名曰:“和氏之璧”。
今襄陽府南漳縣荊山之颠有池,池旁有石室,謂之抱玉岩,即卞和所居,泣玉處也。
楚王憐其誠,以大夫之祿給卞和,終其身。
此璧乃無價之寶,隻為昭陽滅越敗魏,功勞最大,故以重寶賜之。
昭陽随身攜帶,未嘗少離。
一日,昭陽出遊于赤山,四方賓客從行者百人。
那赤山下有深潭,相傳姜太公曾釣于此。
潭邊建有高樓,衆人在樓上飲酒作樂,已及半酣。
賓客慕“和璧”之美,請于昭陽,求借觀之。
昭陽命守藏豎于車箱中取出寶椟至前,親自啟鑰,解一開三重錦袱,玉光爍爍,照人顔面。
賓客次第傳觀,無不極口稱贊。
正常玩間,左右言:“潭中有大魚躍起。
”昭陽起身憑欄而觀,衆賓客一齊出看。
那大魚又躍起來,足有丈餘,群魚從之跳躍。
俄①焉雲興東北,大雨将至,昭陽吩咐:“收拾轉程。
”守藏豎欲收“和璧”置椟,已不知傳遞誰手,竟不見了。
亂了一回,昭陽回府,教門下客捱查盜璧之人。
門下客曰:“張儀赤貧,素無行。
要盜璧除非此人。
”昭陽亦心疑之。
使人執張儀答掠之,要他招承。
張儀實不曾盜,如何肯服。
答至數百,遍體俱傷;奄奄一息。
昭陽見張儀垂死,隻得釋放。
旁有可憐張儀的,扶儀回家。
其妻見張儀困頓模樣,垂淚而言曰:“子今日受辱,皆由讀書遊說所緻,若安居務農,甯有此禍耶?”儀張口向妻使視之,問曰:“吾舌尚在乎?”妻笑曰:“尚在。
”儀曰:“舌在,便是本錢,不愁終困也。
”于是将息半愈,複還魏國。
賈舍人至魏之時,張儀已回魏半年矣。
聞蘇秦說趙得意,正欲往訪。
偶然出門,恰遇賈舍人休車于門外,相問間,知從趙來。
遂問:“蘇秦為趙相國,信果真否?”賈舍人曰:“先生何人,得無與吾相國有舊耶?何為問之?”儀告以同學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