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回 馬陵道萬弩射龐涓鹹陽市五牛分商鞅
關燈
小
中
大
個粉碎,關阖不得;軍士上前者,都被打倒。
背後衛鞅親率大軍,飛也似趕來。
城中軍民亂竄,衛鞅縱軍士亂殺一陣,遂占了吳城。
朱倉聞知主帥被虜。
度西河難守,棄城而遁。
衛鞅長驅而入,直一逼一安邑。
惠王大懼,使大夫龍賈往秦軍行成。
衛鞅曰:“魏王不能用吾,吾故出仕秦國。
蒙秦王尊為卿相,食祿萬鐘,今以兵權交付,若不滅魏,有負重托。
”龍賈曰:“吾聞‘良鳥戀舊林,良臣懷故主。
’魏王雖不能用足下,然父母一之邦,足下安得無情?”衛鞅沉思半晌,謂龍賈曰:“若要我班師,除非将河西之地,盡邦于秦方可。
”龍賈隻得應諾,回奏惠王。
惠王從之,即令龍賈奉河西地圖,獻于秦軍買和。
衛鞅接圖受地,奏凱而歸。
公子卬遂降于秦。
魏惠王以安邑地近于秦,難守,遂遷都大梁去訖。
自此稱為梁國。
秦孝公嘉衛鞅之功,封為列侯,以前所取魏地商于等十五邑,為鞅食邑,号為商君。
後世稱為商鞅為此也。
鞅謝恩歸第,謂家臣曰:“吾以衛之支庶,挾策歸秦,為秦更治,立緻富強。
今又得魏地七百裡,封邑十五城,大丈夫得志,可謂極矣。
”賓客齊聲稱賀。
内有一士厲聲而前曰:“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谔谔。
’爾等居商君門下,豈可進谄而陷主乎?”衆人視之,乃上客趙良也。
鞅曰:“先生謂衆人之谄,試言吾之治秦,與五羖大夫孰賢?”良曰:“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也,三置晉君,并國二十,使其主為西戎伯主。
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喪考妣。
今君相秦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
太子恨君刑其師傅,怨入骨髓,民間父兄子弟,久含怨心。
一旦秦君晏賀,君之危若朝露,尚可貪商於之富貴,而自誇大丈夫乎?君何不薦賢人以自代?辭祿去位,退耕于野,尚可望自全也。
”商君默然不樂。
後五月,秦孝公得疾而薨。
群臣奉太子驷即位,是為惠文公。
商鞅自負先朝舊臣,出入傲慢。
公子虎初被商鞅劓鼻,積恨未報。
至是,與公孫賈同奏于惠文公曰:“臣聞‘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重者身危。
’商鞅立法治秦,秦邦雖治,然婦人童稚,皆言商君之法,莫言秦國之法。
今又封邑十五,位尊權重,後必謀叛。
”惠文公曰:“吾恨此賊久矣!但以先王之臣,反形未彰,故姑容旦夕。
”乃遣使者收商鞅相印,退歸商於。
鞅辭朝,具駕出城,儀仗隊伍,猶比諸侯。
百官餞送,朝署為空。
公子虔公孫賈密告惠文公,言:“商君不知悔咎,僭拟王者儀制,如歸商於,必然謀叛。
”甘龍、杜摯證成其事。
惠文公大怒,即令公孫賈引武士三千,追趕商鞅,枭首回報。
公孫賈領命出朝。
當時百姓連街倒巷,皆怨商君。
一聞公孫賈引兵追趕,攘臂相從者,何止數千餘人。
商鞅車駕出城,已百餘裡,忽聞後面喊聲大振,使人探聽,回報:“朝廷發兵追趕。
”商鞅大驚,知是新王見責,恐不免禍,急卸衣冠下車,扮作卒隸逃亡。
走至函關,天色将昏,往旅店投宿。
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辭無有。
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許收留無帖之人,犯者并斬!吾不敢留。
”商鞅歎曰:“吾設此法,乃自害其身也。
”乃冒夜前行,混出關門,徑奔魏國。
魏惠王恨商鞅誘虜公子卬,割其河西之地,于是欲囚商鞅以獻秦。
鞅複逃回商於,謀起兵攻秦,被公孫賈追至縛歸。
惠文公曆數其罪,吩咐将鞅押出市曹,五牛分一屍一。
百姓争啖其肉,須臾而盡。
于是盡滅其族。
可憐商鞅變立新法,使秦國富強,今日受車裂之禍,豈非過刻之報乎?此周顯王三十一年事也。
髯翁有詩雲: 商於封邑未經年,五路分一屍一亦可憐! 慘刻從來兇報至,勸君熟讀《省刑》篇。
自商鞅之死,百姓歌舞于道,如釋重負。
六國聞之,亦皆相慶甘龍、杜摯先被革職,今皆複官。
拜公孫衍為相國。
衍勸惠文公西并巴蜀,稱王以号召天下,要列國悉如魏國割地為贽,如有違者,即發兵伐之。
惠文公遂稱王,遣使者遍告列國,都要割地為賀。
諸侯俱猶豫未決。
惟楚威王熊商,任用昭陽,新敗越兵,殺越王無疆,盡有越地,地廣兵強,與秦為敵。
秦使至楚,被楚王叱咤而去。
于是洛陽蘇秦挾“兼并”之策,以說秦王。
不知蘇秦如何說秦,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寄:托。
①堪:适宜。
①揆:估量。
①強顔:不知羞恥。
①破:敗。
②鄉:向。
③救:求。
鮑。
公子如肯俯從,幸示其期! ①一部:一隊。
背後衛鞅親率大軍,飛也似趕來。
城中軍民亂竄,衛鞅縱軍士亂殺一陣,遂占了吳城。
朱倉聞知主帥被虜。
度西河難守,棄城而遁。
衛鞅長驅而入,直一逼一安邑。
惠王大懼,使大夫龍賈往秦軍行成。
衛鞅曰:“魏王不能用吾,吾故出仕秦國。
蒙秦王尊為卿相,食祿萬鐘,今以兵權交付,若不滅魏,有負重托。
”龍賈曰:“吾聞‘良鳥戀舊林,良臣懷故主。
’魏王雖不能用足下,然父母一之邦,足下安得無情?”衛鞅沉思半晌,謂龍賈曰:“若要我班師,除非将河西之地,盡邦于秦方可。
”龍賈隻得應諾,回奏惠王。
惠王從之,即令龍賈奉河西地圖,獻于秦軍買和。
衛鞅接圖受地,奏凱而歸。
公子卬遂降于秦。
魏惠王以安邑地近于秦,難守,遂遷都大梁去訖。
自此稱為梁國。
秦孝公嘉衛鞅之功,封為列侯,以前所取魏地商于等十五邑,為鞅食邑,号為商君。
後世稱為商鞅為此也。
鞅謝恩歸第,謂家臣曰:“吾以衛之支庶,挾策歸秦,為秦更治,立緻富強。
今又得魏地七百裡,封邑十五城,大丈夫得志,可謂極矣。
”賓客齊聲稱賀。
内有一士厲聲而前曰:“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谔谔。
’爾等居商君門下,豈可進谄而陷主乎?”衆人視之,乃上客趙良也。
鞅曰:“先生謂衆人之谄,試言吾之治秦,與五羖大夫孰賢?”良曰:“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也,三置晉君,并國二十,使其主為西戎伯主。
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喪考妣。
今君相秦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
太子恨君刑其師傅,怨入骨髓,民間父兄子弟,久含怨心。
一旦秦君晏賀,君之危若朝露,尚可貪商於之富貴,而自誇大丈夫乎?君何不薦賢人以自代?辭祿去位,退耕于野,尚可望自全也。
”商君默然不樂。
後五月,秦孝公得疾而薨。
群臣奉太子驷即位,是為惠文公。
商鞅自負先朝舊臣,出入傲慢。
公子虎初被商鞅劓鼻,積恨未報。
至是,與公孫賈同奏于惠文公曰:“臣聞‘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重者身危。
’商鞅立法治秦,秦邦雖治,然婦人童稚,皆言商君之法,莫言秦國之法。
今又封邑十五,位尊權重,後必謀叛。
”惠文公曰:“吾恨此賊久矣!但以先王之臣,反形未彰,故姑容旦夕。
”乃遣使者收商鞅相印,退歸商於。
鞅辭朝,具駕出城,儀仗隊伍,猶比諸侯。
百官餞送,朝署為空。
公子虔公孫賈密告惠文公,言:“商君不知悔咎,僭拟王者儀制,如歸商於,必然謀叛。
”甘龍、杜摯證成其事。
惠文公大怒,即令公孫賈引武士三千,追趕商鞅,枭首回報。
公孫賈領命出朝。
當時百姓連街倒巷,皆怨商君。
一聞公孫賈引兵追趕,攘臂相從者,何止數千餘人。
商鞅車駕出城,已百餘裡,忽聞後面喊聲大振,使人探聽,回報:“朝廷發兵追趕。
”商鞅大驚,知是新王見責,恐不免禍,急卸衣冠下車,扮作卒隸逃亡。
走至函關,天色将昏,往旅店投宿。
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辭無有。
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許收留無帖之人,犯者并斬!吾不敢留。
”商鞅歎曰:“吾設此法,乃自害其身也。
”乃冒夜前行,混出關門,徑奔魏國。
魏惠王恨商鞅誘虜公子卬,割其河西之地,于是欲囚商鞅以獻秦。
鞅複逃回商於,謀起兵攻秦,被公孫賈追至縛歸。
惠文公曆數其罪,吩咐将鞅押出市曹,五牛分一屍一。
百姓争啖其肉,須臾而盡。
于是盡滅其族。
可憐商鞅變立新法,使秦國富強,今日受車裂之禍,豈非過刻之報乎?此周顯王三十一年事也。
髯翁有詩雲: 商於封邑未經年,五路分一屍一亦可憐! 慘刻從來兇報至,勸君熟讀《省刑》篇。
自商鞅之死,百姓歌舞于道,如釋重負。
六國聞之,亦皆相慶甘龍、杜摯先被革職,今皆複官。
拜公孫衍為相國。
衍勸惠文公西并巴蜀,稱王以号召天下,要列國悉如魏國割地為贽,如有違者,即發兵伐之。
惠文公遂稱王,遣使者遍告列國,都要割地為賀。
諸侯俱猶豫未決。
惟楚威王熊商,任用昭陽,新敗越兵,殺越王無疆,盡有越地,地廣兵強,與秦為敵。
秦使至楚,被楚王叱咤而去。
于是洛陽蘇秦挾“兼并”之策,以說秦王。
不知蘇秦如何說秦,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寄:托。
①堪:适宜。
①揆:估量。
①強顔:不知羞恥。
①破:敗。
②鄉:向。
③救:求。
鮑。
公子如肯俯從,幸示其期! ①一部: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