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 樂羊子怒餟中山羹西門豹喬送河伯婦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趙無恤被豫讓三擊其衣,連打三個寒噤。
豫讓死後,無恤視衣砍處,皆有血迹,自此患病,逾年不痊。
無恤生有五子,因其兄伯魯為己而廢,欲以伯魯之子周為嗣,而周先死,乃立周之子浣為世子。
無恤臨終,謂世子趙浣曰:“三卿滅智氏,地土寬饒,百姓悅服。
宜乘此時,約韓、魏三分晉國,各立廟社,傳之子孫。
若遲疑數載,晉或出英主,攬權勤政,收拾民心,則趙氏之祀不保矣。
”言訖而瞑。
趙浣治喪已畢,即以遺言告于韓虎。
時周考王之四年,晉哀公薨,子柳立,是為幽公。
韓虎與魏、趙合謀,隻以绛州、曲沃二邑,為幽公俸食,餘地皆三分入于三家,号曰三晉。
幽公微弱,反往三家朝見,君臣之分倒置矣。
再說齊相國田盤,聞三晉盡分公家之地,亦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遣使緻賀于三晉,與之通好。
自是列國交際,田、趙、韓、魏四家,自出名往來。
齊、晉之君,拱手如木偶而已。
時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以續周公之官職。
揭少子班,别封于鞏。
因鞏在王城之東,号曰東周公,而稱河南曰西周公,此東西二周之始。
考王薨,子午立,是為威烈王。
威烈王之世,趙浣卒,子趙籍代立。
而韓虎嗣韓,魏斯嗣魏,田和嗣田,四家相結益深,約定彼此互相推援,共成大事。
威烈王二十三年,有雷電擊周之九鼎,鼎俱搖動。
三晉之君,聞此私議曰:“九鼎乃三代傳國之重器,今忽震動,周運其将終矣。
吾等立國已久,未正名号,乘此王室衰微之際,各遣使請命于周王,求為諸侯。
彼畏吾之強,不敢不許。
如此,則名正言順,有富貴之實,而無篡奪之名,豈不美哉?”于是各遣心腹之使,魏遣田文,趙遣公仲連,韓遣俠累,各赍金帛及土産之物,貢獻于威烈王,乞其冊命。
威烈王問于使者曰:“晉地皆入于三家乎?”魏使田文對曰:“晉失其政,外離内叛,三家自以兵力征讨叛臣,而有其地,非攘之于公家也。
”威烈王又曰:“三晉既欲為諸侯,何不自立?乃複告于朕乎?”趙使公仲連對曰:“以三晉累世之強,自立誠有餘,所以必欲禀命者,不敢忘天子之尊耳。
王若冊封三晉之君,俾世笃忠貞,為周藩屏,于王室何不利焉?”威烈王大悅,即命内史作策命,賜籍為趙侯,虔為韓侯,斯為魏侯,各賜黼冕圭璧全副。
田文等回報,于是趙、韓、魏三家,各以王命宣布國中。
趙都中牟,韓都平陽,魏都安邑,立宗廟社稷。
複遣使遍告列國,列國亦多緻賀。
惟秦國自棄晉附楚之後,不通中國,中國亦以夷狄待之,故獨不遣賀。
未幾,三家廢晉靖公為庶人,遷于純留,而複分其餘地。
晉自唐叔傳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髯翁有詩歎雲: 六卿歸四四歸三,南面稱侯自不慚。
利器莫教輕授一柄一,許多昏主導一奸一貪。
又有詩譏周王不當從三晉之命,導人叛逆。
詩雲: 王室單微似贅瘤,怎禁三晉不稱侯? 若無冊命終成竊,隻怪三侯不怪周。
卻說三晉之中,惟魏文侯斯最賢,能虛心下士。
時孔子高弟蔔商,字子夏,教授于西河,文侯從之受經①。
魏成薦田子方之賢,文侯與之為友。
成又言:“西河人段幹木,有德行,隐居不仕。
”文侯即命駕車往見。
幹木聞車駕至門,乃窬後垣而避之。
文侯歎曰:“高士也!”遂留西河一月,日日造門請見,将近其廬,即憑轼起立,不敢倨坐。
幹木知其誠,不得已而見之。
文侯以安車載歸,與田子方同為王賓。
四方賢士,聞風來歸。
又有李克、翟璜、田文,任座一班謀士,濟濟在朝。
當時人才之盛,無出魏右。
秦人屢次欲加兵于魏,畏其多賢,為之寝兵。
文侯嘗與虞人期定午時,獵于郊外。
其日早朝,值天雨,寒甚,賜群臣酒。
君臣各飲,方在浃洽之際,文侯問左右曰:“時及午乎?”答曰:“時午矣。
”文侯遽命撤酒,促輿人速速駕車适野。
左右曰:“雨,不可獵矣,何必虛此一出乎?”文侯曰:“吾與虞人有約,彼必相候于郊;雖不獵,敢不親往以踐約哉?”國人見文侯冒雨而出,鹹以為怪,及聞赴虞人之約,皆相顧語曰:“我君之不失信于人如此。
”于是凡有政教,朝令夕行,無敢違者。
卻說晉之東,有國名中山,姬姓,子爵,乃白狄之别種,亦号鮮虞。
自晉昭公之世,叛服不常,屢次征讨。
趙簡子率師圍之,始請和,奉朝貢。
及
豫讓死後,無恤視衣砍處,皆有血迹,自此患病,逾年不痊。
無恤生有五子,因其兄伯魯為己而廢,欲以伯魯之子周為嗣,而周先死,乃立周之子浣為世子。
無恤臨終,謂世子趙浣曰:“三卿滅智氏,地土寬饒,百姓悅服。
宜乘此時,約韓、魏三分晉國,各立廟社,傳之子孫。
若遲疑數載,晉或出英主,攬權勤政,收拾民心,則趙氏之祀不保矣。
”言訖而瞑。
趙浣治喪已畢,即以遺言告于韓虎。
時周考王之四年,晉哀公薨,子柳立,是為幽公。
韓虎與魏、趙合謀,隻以绛州、曲沃二邑,為幽公俸食,餘地皆三分入于三家,号曰三晉。
幽公微弱,反往三家朝見,君臣之分倒置矣。
再說齊相國田盤,聞三晉盡分公家之地,亦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遣使緻賀于三晉,與之通好。
自是列國交際,田、趙、韓、魏四家,自出名往來。
齊、晉之君,拱手如木偶而已。
時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以續周公之官職。
揭少子班,别封于鞏。
因鞏在王城之東,号曰東周公,而稱河南曰西周公,此東西二周之始。
考王薨,子午立,是為威烈王。
威烈王之世,趙浣卒,子趙籍代立。
而韓虎嗣韓,魏斯嗣魏,田和嗣田,四家相結益深,約定彼此互相推援,共成大事。
威烈王二十三年,有雷電擊周之九鼎,鼎俱搖動。
三晉之君,聞此私議曰:“九鼎乃三代傳國之重器,今忽震動,周運其将終矣。
吾等立國已久,未正名号,乘此王室衰微之際,各遣使請命于周王,求為諸侯。
彼畏吾之強,不敢不許。
如此,則名正言順,有富貴之實,而無篡奪之名,豈不美哉?”于是各遣心腹之使,魏遣田文,趙遣公仲連,韓遣俠累,各赍金帛及土産之物,貢獻于威烈王,乞其冊命。
威烈王問于使者曰:“晉地皆入于三家乎?”魏使田文對曰:“晉失其政,外離内叛,三家自以兵力征讨叛臣,而有其地,非攘之于公家也。
”威烈王又曰:“三晉既欲為諸侯,何不自立?乃複告于朕乎?”趙使公仲連對曰:“以三晉累世之強,自立誠有餘,所以必欲禀命者,不敢忘天子之尊耳。
王若冊封三晉之君,俾世笃忠貞,為周藩屏,于王室何不利焉?”威烈王大悅,即命内史作策命,賜籍為趙侯,虔為韓侯,斯為魏侯,各賜黼冕圭璧全副。
田文等回報,于是趙、韓、魏三家,各以王命宣布國中。
趙都中牟,韓都平陽,魏都安邑,立宗廟社稷。
複遣使遍告列國,列國亦多緻賀。
惟秦國自棄晉附楚之後,不通中國,中國亦以夷狄待之,故獨不遣賀。
未幾,三家廢晉靖公為庶人,遷于純留,而複分其餘地。
晉自唐叔傳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髯翁有詩歎雲: 六卿歸四四歸三,南面稱侯自不慚。
利器莫教輕授一柄一,許多昏主導一奸一貪。
又有詩譏周王不當從三晉之命,導人叛逆。
詩雲: 王室單微似贅瘤,怎禁三晉不稱侯? 若無冊命終成竊,隻怪三侯不怪周。
卻說三晉之中,惟魏文侯斯最賢,能虛心下士。
時孔子高弟蔔商,字子夏,教授于西河,文侯從之受經①。
魏成薦田子方之賢,文侯與之為友。
成又言:“西河人段幹木,有德行,隐居不仕。
”文侯即命駕車往見。
幹木聞車駕至門,乃窬後垣而避之。
文侯歎曰:“高士也!”遂留西河一月,日日造門請見,将近其廬,即憑轼起立,不敢倨坐。
幹木知其誠,不得已而見之。
文侯以安車載歸,與田子方同為王賓。
四方賢士,聞風來歸。
又有李克、翟璜、田文,任座一班謀士,濟濟在朝。
當時人才之盛,無出魏右。
秦人屢次欲加兵于魏,畏其多賢,為之寝兵。
文侯嘗與虞人期定午時,獵于郊外。
其日早朝,值天雨,寒甚,賜群臣酒。
君臣各飲,方在浃洽之際,文侯問左右曰:“時及午乎?”答曰:“時午矣。
”文侯遽命撤酒,促輿人速速駕車适野。
左右曰:“雨,不可獵矣,何必虛此一出乎?”文侯曰:“吾與虞人有約,彼必相候于郊;雖不獵,敢不親往以踐約哉?”國人見文侯冒雨而出,鹹以為怪,及聞赴虞人之約,皆相顧語曰:“我君之不失信于人如此。
”于是凡有政教,朝令夕行,無敢違者。
卻說晉之東,有國名中山,姬姓,子爵,乃白狄之别種,亦号鮮虞。
自晉昭公之世,叛服不常,屢次征讨。
趙簡子率師圍之,始請和,奉朝貢。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