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誅芈勝葉公定楚滅夫差越王稱霸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衛莊公蒯瞆因府藏寶貨,俱被出公辄取去,謀于渾良夫。
良夫曰:“太了疾與亡君,皆君之子,君何不以擇嗣召之?亡君若歸,器可得也。
”有小豎聞其語,私告于太子疾。
疾使壯士數人,載豭從己,乘間劫莊公,使歃血立誓,勿召亡君,且必殺渾良夫。
莊公曰:“勿召辄易耳。
業與良夫有盟在前,免其三死,奈何?”太子疾曰:“請俟四罪,然後殺之。
”莊公許諾。
未幾,莊公新造虎幕,召諸大夫落成。
渾良夫紫衣狐裘而至,袒裘,不釋劍而食。
太子疾使力士牽良夫以退。
良夫曰:“臣何罪?”太子疾數之曰:“臣見君有常服,侍食必釋劍。
爾紫衣,一罪也;狐裘,二罪也;不釋劍,三罪也。
”良夫呼曰:“有盟免三死!”疾曰:“亡君以子拒父,大逆不孝,汝欲召之,非四罪乎?”良夫不能答,俯首受刑。
他日,莊公夢厲鬼被發北面而譟曰:“餘為渾良夫,叫天無辜!”莊公覺,使蔔大夫胥彌赦占之,曰:“不害也。
”既辭出,謂人曰:“冤鬼為厲,身死國危,兆已見矣。
”遂逃奔宋。
蒯瞆立二年,晉怒其不朝,上卿趙鞅帥師伐衛。
衛人逐莊公,莊公奔戎國,戎人殺之,并殺太子疾。
國人立公子般師。
齊陳恒帥師救衛,執般師立公子起。
衛大夫石圃逐起,複迎出公辄為君。
辄既複國,逐石圃。
諸大夫不睦于辄,逐辄奔越。
國人立公子默,是為悼公。
自是衛臣服于晉,國益微弱,依趙氏。
此段話擱過不提。
再說白公勝自歸楚國,每念鄭人殺父之仇,思以報之。
隻為伍子胥是白公勝的恩人,子胥前已赦鄭,況鄭服事昭王,不敢失禮,故勝含忍不言。
及昭王已薨,令尹子西,司馬一子期,奉越女之子章即位,是為惠王,白公勝自以故太子之後,冀子西召己,同秉楚政。
子西竟不召,又不加祿,心懷怏怏。
及聞子胥已死,曰:“報鄭此其時矣!”使人請于子西曰:“鄭人肆毒于先太子,令尹所知也。
父仇不報,無以為人。
令尹倘哀先太子之無辜,發一旅以聲鄭罪,勝願為前驅,死無所恨!”子西辭曰:“新王方立,楚國未定,子姑待我。
”白公勝乃托言備吳,使心腹家臣石乞,築城練兵,盛為戰具。
複請于子西,願以私卒為先鋒,伐鄭。
子西許之。
尚未出師,晉趙鞅以兵伐鄭,鄭請救于楚。
子西帥師救鄭,晉兵乃退,子西與鄭定盟班師。
白公怒曰:“不伐鄭而救鄭,令尹欺我甚矣!當先殺令尹,然後伐鄭。
”召其宗人白善于澧陽。
善曰:“從子而亂其國,則不忠于君;背子而發其私,則不仁于族。
”遂棄祿,築圃灌園終其身。
楚人因名其圃曰:“白善将軍藥圃。
”白公聞白善不來,怒曰:“我無白善,遂不能殺令尹耶?”即召石乞議曰:“令尹與司馬各用五百人,足以當之否?”石乞曰:“未足也。
市南有勇熊宜僚者,若得此人,可當五百人之用。
”白公乃同石乞造于市南,見熊宜僚。
宜僚大驚曰:“王孫貴人,奈何屈身至此”白公曰:“某有事,欲與子謀之。
”遂告以殺子西之事。
宜僚搖首曰:“令尹有功于國,而無仇于僚,僚不敢奉命。
”白公怒,拔劍指其喉曰:“不從,先殺汝!”宜僚面不改色,從容對曰:“殺一宜僚,如去蝼蟻,何以怒為?”白公乃投劍于地,歎曰:“子真勇士,吾聊試子耳!”即以車載回,禮為上賓,飲食必共,出入必俱。
宜僚感其恩,遂以身許白公。
及吳王夫差會黃池時,楚國畏吳之強,戒饬邊人,使修儆備。
白公勝托言吳兵将謀襲楚,乃反以兵襲吳邊境,頗有所掠。
遂張大其功,隻說:“大敗吳師,得其铠仗兵器若幹,欲親至楚庭獻捷,以張國威。
”子西不知其計,許之。
白公悉出自己甲兵,裝作鹵獲百餘乘,親率壯士千人,押解入朝獻功。
惠王登殿受捷,子西、子期侍立于旁。
白公勝參見已畢,惠王見階下立著兩籌好漢,全身披挂,問:“是何人?”勝答曰:“此乃臣部下将士石乞、熊宜僚,伐吳有功者。
”遂以手招二人。
二人舉步,方欲升階,子期喝曰:“吾王禦殿,邊臣隻許在下叩頭,不得升附!”石乞、熊宜僚那肯聽從,大踏步登階。
子期使侍衛阻之。
熊宜僚用手一拉,侍衛東倒西歪,二人徑入殿中。
石乞拔劍來砍子西,熊宜僚拔劍來砍子期。
白公大喝:“衆人何不齊上!”壯士千人,齊執兵器,蜂擁而登。
白公綁住惠王,不許轉動。
石乞生縛子西,百官皆驚散。
子期素有勇力,遂拔殿戟,與宜僚交戰。
宜僚棄劍,前奪子期之戟。
子期拾劍,以劈宜僚,中其左肩。
宜僚亦刺中子期之腹。
二人兀自相持不舍,攪做一一團一,死于殿庭。
子西謂勝曰:“汝餬口吳邦,我念骨肉之親,召汝還國,封為公爵,何負于汝而反耶?”勝曰:“鄭殺吾父,汝與鄭講和,汝即鄭也。
吾為父報仇,豈顧私恩哉?”子西歎曰:“悔不聽沈諸梁之言也!”白公勝手劍斬子西之頭,陳其一屍一于朝。
石乞曰:“不弑王,事終不濟。
”勝曰:“孺子者何罪?廢之可也。
”乃拘惠王于高府,欲立王子啟為王。
啟固辭,遂殺之。
石乞又勸勝自立。
勝曰:“縣公尚衆,當悉召之。
”乃屯兵于太廟。
大夫管修率家甲往攻白公,戰三日,修衆敗被殺。
圉公陽乘間使人掘高府之牆為小一穴一,夜潛入,負惠王以出,匿于昭夫人之宮。
良夫曰:“太了疾與亡君,皆君之子,君何不以擇嗣召之?亡君若歸,器可得也。
”有小豎聞其語,私告于太子疾。
疾使壯士數人,載豭從己,乘間劫莊公,使歃血立誓,勿召亡君,且必殺渾良夫。
莊公曰:“勿召辄易耳。
業與良夫有盟在前,免其三死,奈何?”太子疾曰:“請俟四罪,然後殺之。
”莊公許諾。
未幾,莊公新造虎幕,召諸大夫落成。
渾良夫紫衣狐裘而至,袒裘,不釋劍而食。
太子疾使力士牽良夫以退。
良夫曰:“臣何罪?”太子疾數之曰:“臣見君有常服,侍食必釋劍。
爾紫衣,一罪也;狐裘,二罪也;不釋劍,三罪也。
”良夫呼曰:“有盟免三死!”疾曰:“亡君以子拒父,大逆不孝,汝欲召之,非四罪乎?”良夫不能答,俯首受刑。
他日,莊公夢厲鬼被發北面而譟曰:“餘為渾良夫,叫天無辜!”莊公覺,使蔔大夫胥彌赦占之,曰:“不害也。
”既辭出,謂人曰:“冤鬼為厲,身死國危,兆已見矣。
”遂逃奔宋。
蒯瞆立二年,晉怒其不朝,上卿趙鞅帥師伐衛。
衛人逐莊公,莊公奔戎國,戎人殺之,并殺太子疾。
國人立公子般師。
齊陳恒帥師救衛,執般師立公子起。
衛大夫石圃逐起,複迎出公辄為君。
辄既複國,逐石圃。
諸大夫不睦于辄,逐辄奔越。
國人立公子默,是為悼公。
自是衛臣服于晉,國益微弱,依趙氏。
此段話擱過不提。
再說白公勝自歸楚國,每念鄭人殺父之仇,思以報之。
隻為伍子胥是白公勝的恩人,子胥前已赦鄭,況鄭服事昭王,不敢失禮,故勝含忍不言。
及昭王已薨,令尹子西,司馬一子期,奉越女之子章即位,是為惠王,白公勝自以故太子之後,冀子西召己,同秉楚政。
子西竟不召,又不加祿,心懷怏怏。
及聞子胥已死,曰:“報鄭此其時矣!”使人請于子西曰:“鄭人肆毒于先太子,令尹所知也。
父仇不報,無以為人。
令尹倘哀先太子之無辜,發一旅以聲鄭罪,勝願為前驅,死無所恨!”子西辭曰:“新王方立,楚國未定,子姑待我。
”白公勝乃托言備吳,使心腹家臣石乞,築城練兵,盛為戰具。
複請于子西,願以私卒為先鋒,伐鄭。
子西許之。
尚未出師,晉趙鞅以兵伐鄭,鄭請救于楚。
子西帥師救鄭,晉兵乃退,子西與鄭定盟班師。
白公怒曰:“不伐鄭而救鄭,令尹欺我甚矣!當先殺令尹,然後伐鄭。
”召其宗人白善于澧陽。
善曰:“從子而亂其國,則不忠于君;背子而發其私,則不仁于族。
”遂棄祿,築圃灌園終其身。
楚人因名其圃曰:“白善将軍藥圃。
”白公聞白善不來,怒曰:“我無白善,遂不能殺令尹耶?”即召石乞議曰:“令尹與司馬各用五百人,足以當之否?”石乞曰:“未足也。
市南有勇熊宜僚者,若得此人,可當五百人之用。
”白公乃同石乞造于市南,見熊宜僚。
宜僚大驚曰:“王孫貴人,奈何屈身至此”白公曰:“某有事,欲與子謀之。
”遂告以殺子西之事。
宜僚搖首曰:“令尹有功于國,而無仇于僚,僚不敢奉命。
”白公怒,拔劍指其喉曰:“不從,先殺汝!”宜僚面不改色,從容對曰:“殺一宜僚,如去蝼蟻,何以怒為?”白公乃投劍于地,歎曰:“子真勇士,吾聊試子耳!”即以車載回,禮為上賓,飲食必共,出入必俱。
宜僚感其恩,遂以身許白公。
及吳王夫差會黃池時,楚國畏吳之強,戒饬邊人,使修儆備。
白公勝托言吳兵将謀襲楚,乃反以兵襲吳邊境,頗有所掠。
遂張大其功,隻說:“大敗吳師,得其铠仗兵器若幹,欲親至楚庭獻捷,以張國威。
”子西不知其計,許之。
白公悉出自己甲兵,裝作鹵獲百餘乘,親率壯士千人,押解入朝獻功。
惠王登殿受捷,子西、子期侍立于旁。
白公勝參見已畢,惠王見階下立著兩籌好漢,全身披挂,問:“是何人?”勝答曰:“此乃臣部下将士石乞、熊宜僚,伐吳有功者。
”遂以手招二人。
二人舉步,方欲升階,子期喝曰:“吾王禦殿,邊臣隻許在下叩頭,不得升附!”石乞、熊宜僚那肯聽從,大踏步登階。
子期使侍衛阻之。
熊宜僚用手一拉,侍衛東倒西歪,二人徑入殿中。
石乞拔劍來砍子西,熊宜僚拔劍來砍子期。
白公大喝:“衆人何不齊上!”壯士千人,齊執兵器,蜂擁而登。
白公綁住惠王,不許轉動。
石乞生縛子西,百官皆驚散。
子期素有勇力,遂拔殿戟,與宜僚交戰。
宜僚棄劍,前奪子期之戟。
子期拾劍,以劈宜僚,中其左肩。
宜僚亦刺中子期之腹。
二人兀自相持不舍,攪做一一團一,死于殿庭。
子西謂勝曰:“汝餬口吳邦,我念骨肉之親,召汝還國,封為公爵,何負于汝而反耶?”勝曰:“鄭殺吾父,汝與鄭講和,汝即鄭也。
吾為父報仇,豈顧私恩哉?”子西歎曰:“悔不聽沈諸梁之言也!”白公勝手劍斬子西之頭,陳其一屍一于朝。
石乞曰:“不弑王,事終不濟。
”勝曰:“孺子者何罪?廢之可也。
”乃拘惠王于高府,欲立王子啟為王。
啟固辭,遂殺之。
石乞又勸勝自立。
勝曰:“縣公尚衆,當悉召之。
”乃屯兵于太廟。
大夫管修率家甲往攻白公,戰三日,修衆敗被殺。
圉公陽乘間使人掘高府之牆為小一穴一,夜潛入,負惠王以出,匿于昭夫人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