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回 誅芈勝葉公定楚滅夫差越王稱霸
關燈
小
中
大
葉公沈諸梁聞變,悉起葉衆,星夜至楚。
及郊,百姓遮道迎之。
見葉公未曾甲胃,訝曰:“公胡①不胄?國人望公之來,如赤子望父母,萬一盜賊之矢,傷害于公,民何望焉?”葉公乃披挂戴骨而進。
将近都城,又遇一群百姓,前來迎接,見葉公戴胄,又訝曰:“公胡胄?國人望公之來,如兇年之望谷米,若得見公之面,猶死而得生也。
雖老稚,誰不為公緻死力者!奈何掩蔽其面,使人懷疑,無所用力乎?”葉公乃解胄而進。
葉公知民心附己,乃建大斾于車。
箴尹固因白公之召,欲率私屬入城,既見大旗上“葉”字,遂從葉公守城。
兵民望見葉公來到,大開城門,以納其衆。
葉公率國人攻白公勝于太廟。
石乞兵敗,扶勝登車,逃往龍山。
欲适他國,未定。
葉公引兵追至,勝自缢而死,石乞埋一屍一于山後。
葉公兵至,生擒石乞,問:“白公何在?”對曰:“已自盡矣!”又問:“一屍一在何處?”石乞堅不肯言。
葉公命取鼎镬,揚火沸湯,置于乞前,謂曰:“再不言,當烹汝!”石乞自解其衣,笑曰:“事成貴為上卿,事不成則就烹,此乃理之當然也。
吾豈肯賣死骨以自免乎?”遂跳入镬中,須臾糜爛。
勝一屍一竟不知所在。
石乞雖所從不正,亦好漢也!葉公迎惠王複位。
時陳國乘楚亂,以兵侵楚。
葉公請于惠王,帥師伐陳,滅之。
以子西子甯嗣為令尹,子期之子寬嗣為司馬,自己告老歸葉。
自此楚國危而複安。
此周敬王四十二年事也。
是年,越王勾踐探聽得吳王自越兵退後,荒于酒色,不理朝政。
況連歲兇荒,民心愁怨,乃複悉起境内士卒,大舉伐吳。
方出郊,于路上見一大蛙,目睜腹漲,似有怒氣。
勾踐肅然,憑轼而起。
左右問曰:“君何敬?”勾踐曰:“吾見怒蛙如欲鬥之士,是以敬之。
”軍中皆曰:“吾王敬及怒蛙,吾等受數年教訓,豈反不如蛙乎?”于是變相勸勉,以必死為志。
國人各送其子弟于郊境之上,皆泣涕訣别,相語曰:“此行不滅吳,不複相見!”勾踐複诏于軍曰:“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有父母無昆弟者,歸養;有疾病不能勝兵者,以告①,給醫藥糜粥。
”軍中感越王一愛一才之德,歡聲如雷,行及江口,斬有罪者,以申軍法,軍心肅然。
吳王夫差聞越兵再至,亦悉起士卒,迫敵于江上。
越兵屯于江南,吳兵屯于江北。
越王将大軍分為左右二陣,範蠡率右軍,文種率左軍,君子之卒六千人,從越王為中陣,明日,将戰于江中。
乃于黃昏左側②,令左軍銜枚,溯江而上五裡,以待吳兵,戒以夜半鳴鼓而進,複令右軍銜枚,逾江十裡,隻等左軍接戰,右軍上前夾攻。
各用大鼓,務使鼓聲震聞遠近。
吳兵至夜半,忽聞鼓聲震天,知是越軍來襲,倉皇舉火,尚未看得明白,遠遠的鼓聲又起,兩軍相應,合圍攏來。
夫差大驚,急傳令分軍迎戰。
不期越王潛引私卒六千,金鼓不鳴,于黑暗中,徑沖吳中軍,此時天色尚未明,但覺前後左右中央,盡是越軍,吳兵不能抵擋,大敗而走。
勾踐率三軍緊緊追之,及于笠澤。
複戰,吳師又敗。
一連三戰三北,名将王子姑曹、胥門巢等俱死。
夫差連夜遁回,閉門自守。
勾踐從橫山進兵,即今越來溪是也。
築一城于胥門之外,謂之越城,欲以困吳。
越王圍吳多時,吳人一大困。
伯嚭托疾不出。
夫差乃使王孫駱肉袒膝行而前,請成于越王,曰:“孤臣夫差,異日得罪于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結成以歸。
今君王舉兵而誅孤臣,孤臣意者,亦望君王如會稽之赦罪!”勾踐不忍其言,意欲許之。
範蠡曰:“君王早朝晏罷,謀之二十年,奈何垂成而棄之?”遂不準其行成。
吳使往返七次,種蠡堅執不肯。
遂鳴鼓攻城,吳人不能複戰。
種蠡商議欲毀胥門而入。
其夜望見吳南城上有伍子胥頭,巨若車輪,目若耀電,須發四張,光射十裡。
越将士無不畏懼,暫且屯兵。
至夜半,暴風從南門而起,疾雨如注,雷轟電掣,飛石揚沙,疾于弓一弩一。
越兵遭者,不死即傷,船索俱解,不能連屬。
範蠡、文種情急,乃肉袒冒雨,遙望南門,稽颡謝罪。
良久,風息雨止,種蠡坐而假寐,以待天明。
夢見子胥乘白馬素車而至,衣冠甚偉,俨如生時。
開言曰:“吾前知越兵必至,故求置吾頭于東門,以觀汝之入吳。
吳王置吾頭于南門,吾忠心未絕,不忍汝從吾頭下而入,故為風雨,以退汝軍,然越之有吳,此乃天定,吾安能止哉?汝如欲入,更從東門,我當為汝開道,貫城以通汝路。
”二人所夢皆同,乃告于越王,使士卒開渠,自南而東。
将及蛇、匠二門之間,忽然太湖水發,自胥門洶湧而來,波濤沖擊,竟将羅城蕩開一大一穴一,有鱄鳆無數,随濤而入。
範蠡曰:“此子胥為我開道也!”遂驅兵入城,其後因一穴一為門,名曰鱄鳆門,因水一多葑草,又名葑門。
其水名葑溪。
此乃子胥顯靈古迹也。
夫差聞越兵入城,伯嚭已降,遂同王孫駱及其三子,奔于陽山。
晝馳夜走,腹餒口饑,目視昏眩,左右挪得生稻,剝之以進。
吳王嚼之,伏地掬飲溝中之水,問左右曰:“所食者,何物也?”左右對曰:“生稻。
”夫差曰:“此公孫聖所言,‘不得火食走章皇’也。
”王孫駱曰:“
及郊,百姓遮道迎之。
見葉公未曾甲胃,訝曰:“公胡①不胄?國人望公之來,如赤子望父母,萬一盜賊之矢,傷害于公,民何望焉?”葉公乃披挂戴骨而進。
将近都城,又遇一群百姓,前來迎接,見葉公戴胄,又訝曰:“公胡胄?國人望公之來,如兇年之望谷米,若得見公之面,猶死而得生也。
雖老稚,誰不為公緻死力者!奈何掩蔽其面,使人懷疑,無所用力乎?”葉公乃解胄而進。
葉公知民心附己,乃建大斾于車。
箴尹固因白公之召,欲率私屬入城,既見大旗上“葉”字,遂從葉公守城。
兵民望見葉公來到,大開城門,以納其衆。
葉公率國人攻白公勝于太廟。
石乞兵敗,扶勝登車,逃往龍山。
欲适他國,未定。
葉公引兵追至,勝自缢而死,石乞埋一屍一于山後。
葉公兵至,生擒石乞,問:“白公何在?”對曰:“已自盡矣!”又問:“一屍一在何處?”石乞堅不肯言。
葉公命取鼎镬,揚火沸湯,置于乞前,謂曰:“再不言,當烹汝!”石乞自解其衣,笑曰:“事成貴為上卿,事不成則就烹,此乃理之當然也。
吾豈肯賣死骨以自免乎?”遂跳入镬中,須臾糜爛。
勝一屍一竟不知所在。
石乞雖所從不正,亦好漢也!葉公迎惠王複位。
時陳國乘楚亂,以兵侵楚。
葉公請于惠王,帥師伐陳,滅之。
以子西子甯嗣為令尹,子期之子寬嗣為司馬,自己告老歸葉。
自此楚國危而複安。
此周敬王四十二年事也。
是年,越王勾踐探聽得吳王自越兵退後,荒于酒色,不理朝政。
況連歲兇荒,民心愁怨,乃複悉起境内士卒,大舉伐吳。
方出郊,于路上見一大蛙,目睜腹漲,似有怒氣。
勾踐肅然,憑轼而起。
左右問曰:“君何敬?”勾踐曰:“吾見怒蛙如欲鬥之士,是以敬之。
”軍中皆曰:“吾王敬及怒蛙,吾等受數年教訓,豈反不如蛙乎?”于是變相勸勉,以必死為志。
國人各送其子弟于郊境之上,皆泣涕訣别,相語曰:“此行不滅吳,不複相見!”勾踐複诏于軍曰:“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有父母無昆弟者,歸養;有疾病不能勝兵者,以告①,給醫藥糜粥。
”軍中感越王一愛一才之德,歡聲如雷,行及江口,斬有罪者,以申軍法,軍心肅然。
吳王夫差聞越兵再至,亦悉起士卒,迫敵于江上。
越兵屯于江南,吳兵屯于江北。
越王将大軍分為左右二陣,範蠡率右軍,文種率左軍,君子之卒六千人,從越王為中陣,明日,将戰于江中。
乃于黃昏左側②,令左軍銜枚,溯江而上五裡,以待吳兵,戒以夜半鳴鼓而進,複令右軍銜枚,逾江十裡,隻等左軍接戰,右軍上前夾攻。
各用大鼓,務使鼓聲震聞遠近。
吳兵至夜半,忽聞鼓聲震天,知是越軍來襲,倉皇舉火,尚未看得明白,遠遠的鼓聲又起,兩軍相應,合圍攏來。
夫差大驚,急傳令分軍迎戰。
不期越王潛引私卒六千,金鼓不鳴,于黑暗中,徑沖吳中軍,此時天色尚未明,但覺前後左右中央,盡是越軍,吳兵不能抵擋,大敗而走。
勾踐率三軍緊緊追之,及于笠澤。
複戰,吳師又敗。
一連三戰三北,名将王子姑曹、胥門巢等俱死。
夫差連夜遁回,閉門自守。
勾踐從橫山進兵,即今越來溪是也。
築一城于胥門之外,謂之越城,欲以困吳。
越王圍吳多時,吳人一大困。
伯嚭托疾不出。
夫差乃使王孫駱肉袒膝行而前,請成于越王,曰:“孤臣夫差,異日得罪于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結成以歸。
今君王舉兵而誅孤臣,孤臣意者,亦望君王如會稽之赦罪!”勾踐不忍其言,意欲許之。
範蠡曰:“君王早朝晏罷,謀之二十年,奈何垂成而棄之?”遂不準其行成。
吳使往返七次,種蠡堅執不肯。
遂鳴鼓攻城,吳人不能複戰。
種蠡商議欲毀胥門而入。
其夜望見吳南城上有伍子胥頭,巨若車輪,目若耀電,須發四張,光射十裡。
越将士無不畏懼,暫且屯兵。
至夜半,暴風從南門而起,疾雨如注,雷轟電掣,飛石揚沙,疾于弓一弩一。
越兵遭者,不死即傷,船索俱解,不能連屬。
範蠡、文種情急,乃肉袒冒雨,遙望南門,稽颡謝罪。
良久,風息雨止,種蠡坐而假寐,以待天明。
夢見子胥乘白馬素車而至,衣冠甚偉,俨如生時。
開言曰:“吾前知越兵必至,故求置吾頭于東門,以觀汝之入吳。
吳王置吾頭于南門,吾忠心未絕,不忍汝從吾頭下而入,故為風雨,以退汝軍,然越之有吳,此乃天定,吾安能止哉?汝如欲入,更從東門,我當為汝開道,貫城以通汝路。
”二人所夢皆同,乃告于越王,使士卒開渠,自南而東。
将及蛇、匠二門之間,忽然太湖水發,自胥門洶湧而來,波濤沖擊,竟将羅城蕩開一大一穴一,有鱄鳆無數,随濤而入。
範蠡曰:“此子胥為我開道也!”遂驅兵入城,其後因一穴一為門,名曰鱄鳆門,因水一多葑草,又名葑門。
其水名葑溪。
此乃子胥顯靈古迹也。
夫差聞越兵入城,伯嚭已降,遂同王孫駱及其三子,奔于陽山。
晝馳夜走,腹餒口饑,目視昏眩,左右挪得生稻,剝之以進。
吳王嚼之,伏地掬飲溝中之水,問左右曰:“所食者,何物也?”左右對曰:“生稻。
”夫差曰:“此公孫聖所言,‘不得火食走章皇’也。
”王孫駱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