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
關燈
小
中
大
擒賊!”戰不數合,阖闾麾大軍直進。
夫概雖勇,争奈衆寡不敵,大敗而走。
扶臧具舟于江,以渡夫概,逃奔宋國去了。
阖闾扶定居民,回至吳都,太子波迎接入城,打點拒越之策。
卻說孫武得吳王班師之诏,正與伍員商議,忽報:“楚軍中有人送書到。
”伍員命取書看之,乃申包胥所遣也。
書略雲: 子君臣據郢三時,而不能定楚,天意不欲亡楚,亦可知矣。
子能踐“覆楚”之言,吾亦欲酬“複楚”之志。
朋友之義,相成而不相傷。
子不竭①吳之威,吾亦不盡秦之力。
伍員以書示孫武曰:“夫吳以數萬之衆,長驅入楚,焚其宗廟,堕其社稷;鞭死者之一屍一,處生者之室。
自古人臣報仇,未有如此之快者。
且秦兵雖敗我餘軍,于我未有大損也。
《兵法》‘見可而進,知難則退。
’幸楚未知吾急,可以退矣。
”孫武曰:“空退為楚所笑,子何不以芈勝為請?”伍員曰:“善。
“乃複書曰: 平王逐無罪之子,殺無罪之臣,某實不勝其憤,以至于此。
昔齊桓公存邢立衛,秦穆公三置晉君,不貪其土,傳誦至今。
某雖不才,竊聞茲義。
今太子建之子勝,糊口于吳,未有寸土。
楚若能歸勝,使奉故太子之祀,某敢不退避,以成吾子之志。
申包胥得書,言于子西。
子西曰:“封故太子之後。
正吾意也。
”即遣使迎芈勝于吳。
沈諸梁谏曰:“太子已廢,勝為仇人,奈何養仇以害國乎?”子西曰:“勝匹夫耳!何傷?”竟以楚王之命召之,許封大邑。
楚使既發,孫武與伍員遂班師而還。
凡楚之府庫寶玉,滿載以歸。
又遷楚境戶口萬家,以實吳空虛之地。
伍員使孫武從水路先行,自己從陸路打從曆陽山經過,欲求東臯公報之,其廬舍俱不存矣。
再遣使于龍洞山問皇甫讷,亦無蹤迹。
伍員歎曰:“真高土也!”就其地再拜而去。
至昭關。
已無楚兵把守。
員命毀其關。
複過溧陽濑水之上,乃歎曰:“吾嘗饑困于此,向一女子乞食。
女子以盎漿及飯飼我,遂投水而亡。
吾曾留題石上,未知在否?”使左右發土,其石字宛然不磨。
欲以千金報之,未知其家,乃命投金于濑水中曰:“女子如有知,明吾不相負也!”行不一裡,路傍一老妪,視兵過而哭泣。
軍士欲執之,問曰:“妪何哭之悲也?妪曰:“吾有女守居三十年不嫁,往年浣紗于濑,遇一窮途君子,而辄飯之,恐事洩,自投濑水。
聞所飯者,乃楚亡臣伍君也。
今伍君兵勝而歸,不得其報。
自傷虛死①,是以悲耳。
”軍士乃謂妪曰:“吾主将正伍君也。
欲報汝千金,不知其家,已投金于水中,盍往取之?”驅遂取金而歸。
至今名其水為投金濑。
髯仙有詩雲: 投金濑下水澌澌,猶憶亡臣報德時。
三十年來無匹偶,芳名已共子胥垂。
越子允常聞孫武等兵回吳國。
知武善于用兵,料難取勝,亦班師而回,曰:“越與吳敵也。
”遂自稱為越王。
不在話下。
阖闾論破楚之功,以孫武為首。
孫武不願居官,固請還山。
王使伍員留之。
武私謂員曰:“子知天道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
王恃其強盛,四境無虞,驕樂必生。
夫功成不退,将有後患。
吾非徒自全,并欲全子。
”員不謂然。
武遂飄然而去。
贈以金帛數車,俱沿路散于百姓之貧者。
後不知其所終。
史臣有贊雲: 孫子之才,彰于伍員;法行二嫔,威振三軍。
禦衆如一,料敵若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
智非偏拙,謀不盡行;不受爵祿,知亡知存。
身出道顯,身去名成;書十三篇,兵家所尊。
阖闾乃立伍員為相國,亦仿齊仲父,楚子文之意,呼為子胥①而不名。
伯嚭為太宰,同預國政。
更名阊門曰破楚門。
複壘石于南界,留門使兵守之,以拒越入,号曰石門關。
越大夫範蠡亦築城于浙江之口,以拒吳,号曰固陵,言其可固守也。
此周敬王十五年事。
話分兩頭。
再說子西與子期重入郢城,一面收葬平幹骸鼻,将宗廟社稷,重新草創,一面遣申包胥以舟師迎昭王于随。
昭王遂與随君定盟,誓無侵伐。
随君親送昭王登舟,方才回轉。
昭王行至大江之中,憑欄四望,想起來日之苦,今日重渡此江,中流自在,心中甚喜。
忽見水面一物,如鬥之大,其色正紅,使水手打撈得之,遍問群臣,皆莫能識。
乃拔佩刀砍開,内有馕似瓜,試嘗之,甘美異常。
乃遍賜左右曰:“此無名之果,可識②之,以俟博物之士也。
”不一日,行至雲中,昭王歎曰:“此寡人遇盜之處,不可以不識。
”乃泊舟江岸,使鬥辛督人夫築一小城于雲夢之間,以便行旅投宿。
今雲夢縣有地名楚王城,即其故址。
子西、子期等離郢都五十裡,迎接昭王
夫概雖勇,争奈衆寡不敵,大敗而走。
扶臧具舟于江,以渡夫概,逃奔宋國去了。
阖闾扶定居民,回至吳都,太子波迎接入城,打點拒越之策。
卻說孫武得吳王班師之诏,正與伍員商議,忽報:“楚軍中有人送書到。
”伍員命取書看之,乃申包胥所遣也。
書略雲: 子君臣據郢三時,而不能定楚,天意不欲亡楚,亦可知矣。
子能踐“覆楚”之言,吾亦欲酬“複楚”之志。
朋友之義,相成而不相傷。
子不竭①吳之威,吾亦不盡秦之力。
伍員以書示孫武曰:“夫吳以數萬之衆,長驅入楚,焚其宗廟,堕其社稷;鞭死者之一屍一,處生者之室。
自古人臣報仇,未有如此之快者。
且秦兵雖敗我餘軍,于我未有大損也。
《兵法》‘見可而進,知難則退。
’幸楚未知吾急,可以退矣。
”孫武曰:“空退為楚所笑,子何不以芈勝為請?”伍員曰:“善。
“乃複書曰: 平王逐無罪之子,殺無罪之臣,某實不勝其憤,以至于此。
昔齊桓公存邢立衛,秦穆公三置晉君,不貪其土,傳誦至今。
某雖不才,竊聞茲義。
今太子建之子勝,糊口于吳,未有寸土。
楚若能歸勝,使奉故太子之祀,某敢不退避,以成吾子之志。
申包胥得書,言于子西。
子西曰:“封故太子之後。
正吾意也。
”即遣使迎芈勝于吳。
沈諸梁谏曰:“太子已廢,勝為仇人,奈何養仇以害國乎?”子西曰:“勝匹夫耳!何傷?”竟以楚王之命召之,許封大邑。
楚使既發,孫武與伍員遂班師而還。
凡楚之府庫寶玉,滿載以歸。
又遷楚境戶口萬家,以實吳空虛之地。
伍員使孫武從水路先行,自己從陸路打從曆陽山經過,欲求東臯公報之,其廬舍俱不存矣。
再遣使于龍洞山問皇甫讷,亦無蹤迹。
伍員歎曰:“真高土也!”就其地再拜而去。
至昭關。
已無楚兵把守。
員命毀其關。
複過溧陽濑水之上,乃歎曰:“吾嘗饑困于此,向一女子乞食。
女子以盎漿及飯飼我,遂投水而亡。
吾曾留題石上,未知在否?”使左右發土,其石字宛然不磨。
欲以千金報之,未知其家,乃命投金于濑水中曰:“女子如有知,明吾不相負也!”行不一裡,路傍一老妪,視兵過而哭泣。
軍士欲執之,問曰:“妪何哭之悲也?妪曰:“吾有女守居三十年不嫁,往年浣紗于濑,遇一窮途君子,而辄飯之,恐事洩,自投濑水。
聞所飯者,乃楚亡臣伍君也。
今伍君兵勝而歸,不得其報。
自傷虛死①,是以悲耳。
”軍士乃謂妪曰:“吾主将正伍君也。
欲報汝千金,不知其家,已投金于水中,盍往取之?”驅遂取金而歸。
至今名其水為投金濑。
髯仙有詩雲: 投金濑下水澌澌,猶憶亡臣報德時。
三十年來無匹偶,芳名已共子胥垂。
越子允常聞孫武等兵回吳國。
知武善于用兵,料難取勝,亦班師而回,曰:“越與吳敵也。
”遂自稱為越王。
不在話下。
阖闾論破楚之功,以孫武為首。
孫武不願居官,固請還山。
王使伍員留之。
武私謂員曰:“子知天道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
王恃其強盛,四境無虞,驕樂必生。
夫功成不退,将有後患。
吾非徒自全,并欲全子。
”員不謂然。
武遂飄然而去。
贈以金帛數車,俱沿路散于百姓之貧者。
後不知其所終。
史臣有贊雲: 孫子之才,彰于伍員;法行二嫔,威振三軍。
禦衆如一,料敵若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
智非偏拙,謀不盡行;不受爵祿,知亡知存。
身出道顯,身去名成;書十三篇,兵家所尊。
阖闾乃立伍員為相國,亦仿齊仲父,楚子文之意,呼為子胥①而不名。
伯嚭為太宰,同預國政。
更名阊門曰破楚門。
複壘石于南界,留門使兵守之,以拒越入,号曰石門關。
越大夫範蠡亦築城于浙江之口,以拒吳,号曰固陵,言其可固守也。
此周敬王十五年事。
話分兩頭。
再說子西與子期重入郢城,一面收葬平幹骸鼻,将宗廟社稷,重新草創,一面遣申包胥以舟師迎昭王于随。
昭王遂與随君定盟,誓無侵伐。
随君親送昭王登舟,方才回轉。
昭王行至大江之中,憑欄四望,想起來日之苦,今日重渡此江,中流自在,心中甚喜。
忽見水面一物,如鬥之大,其色正紅,使水手打撈得之,遍問群臣,皆莫能識。
乃拔佩刀砍開,内有馕似瓜,試嘗之,甘美異常。
乃遍賜左右曰:“此無名之果,可識②之,以俟博物之士也。
”不一日,行至雲中,昭王歎曰:“此寡人遇盜之處,不可以不識。
”乃泊舟江岸,使鬥辛督人夫築一小城于雲夢之間,以便行旅投宿。
今雲夢縣有地名楚王城,即其故址。
子西、子期等離郢都五十裡,迎接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