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
關燈
小
中
大
襄陽,折而南,即荊門。
而胥以楚之餘衆,自石梁山南來,計不出二月,亦可相會。
吳恃其勝,必不為備;軍士在外,日久思歸。
若破其一軍,自然瓦解。
”子蒲曰:“吾未知路徑,必須楚兵為導,大夫不可失期。
” 包胥辭了秦帥,星夜至随,來見昭王,言:“臣請得秦兵,已出境矣。
”昭王大喜,謂随侯曰:“蔔人所言:‘西鄰為虎,東鄰為肉。
”秦在楚之西,而吳在其東,斯言果驗矣。
”時薳延、宋木等,亦收拾餘兵,從王于随。
子西、子期并起随衆,一齊進發。
秦師屯于襄陽,以待楚師。
包胥引子西、子期等與秦師相見。
楚兵先行,秦兵在後。
遇夫概之師于沂水。
子蒲謂包胥曰:“子率楚師先與吳戰,吾當自後會之。
”包胥便與夫概交鋒。
夫概恃勇,看包胥有如無物。
約鬥十餘合,未分勝敗。
子蒲、子虎驅兵大進。
夫概望見旗号有秦字,大驚曰:“西兵何得至此?”急急收軍,已折大半。
子西、子期等乘勝追逐五十裡方止。
夫概奔回郢都,來見吳王,盛稱秦兵勢銳,不可抵當。
阖闾有懼色。
孫武進曰:“兵,兇器,可暫用而不可久也。
且楚土地尚廣,人心未肯服吳。
臣前請王立芈勝以撫楚,正虞今日之變耳。
為今之計,不如遣使與秦通好,許複楚君;割楚之西鄙,以益吳疆,君亦不為無利也。
若久戀楚宮,與之相持,楚人憤而力,吳人驕而惰,加以虎狼之秦,臣未保其萬全。
”伍員知楚王必不可得,亦為武言以然,阖闾将從之。
伯嚭進曰:“吾兵自離東吳,一路破竹而下,五戰拔郢,遂夷楚社。
今一遇秦兵,即便班師,何前勇而後怯耶?願給臣兵一萬,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如若不勝,甘當軍令!”阖闾壯其言,許之。
孫武與伍員力止不可變兵,伯嚭不從。
引兵出城,兩軍相遇于軍祥,排成陣勢。
伯嚭望見楚軍行列不整,便教鳴鼓,馳車突入。
正遇子西,大罵:“汝萬死之餘,尚望寒灰再熱耶?”子西亦罵:“背國叛夫!今日何顔相見?”伯嚭大怒,挺載直取子西,子西亦揮戈相迎。
戰不數合,子西詐敗而走。
伯嚭追之,未及二裡,左邊沈諸梁一軍殺來,右邊薳延一軍殺來,秦将子蒲、子虎引生力軍,從中直貫吳陣。
三路兵将吳兵截為三處,伯嚭左沖右突,不能得脫。
卻得伍員兵到,大殺一陣,救出伯嚭。
一萬軍馬,所存不上二千人。
伯嚭自囚,入見吳王待罪。
孫武謂伍員曰:“伯嚭為人,矜功自任,久後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
”伍員曰:“彼雖有喪師之罪,然前功不小,況敵在目前,不可斬一大将。
”遂奏吳王赦其罪。
秦兵直一逼一郢都,阖闾命夫概同公子山守城,自引大軍屯于紀南城,伍員、伯嚭分屯磨城、驢城,以為犄角之勢,與秦兵相持。
又遣使征兵于唐、蔡。
楚将子西謂子蒲曰:“吳以郢為巢一穴一,故堅壁相持,若唐、蔡更助之,不可敵矣!不若乘間加兵于唐。
唐破,則蔡人必懼而自守,吾乃得專力于吳。
”子蒲然其計。
于是子蒲同子期分兵一支,襲破唐城,殺唐成公,滅其國。
蔡哀公懼,不敢出兵助吳。
卻說夫概自恃有破楚之首功,因沂水一敗,吳王遂使協守郢都,心中郁郁不樂。
及聞吳王與秦相持不決,忽然心動,想道:“吳國之制,兄終弟及,我應嗣位。
今王立子波為太子,我不得立矣!乘此大兵出征,國内空虛,私自歸國,稱王奪位,豈不勝于久後相争乎?”乃引本部軍馬,偷出郢都東門,渡漢而歸。
詐稱:“阖闾兵敗于秦,不知所往,我當次立。
”遂自稱吳王,使其子扶臧悉衆據淮水,以遏吳王之歸路。
吳世子波,與專毅聞變,登城守禦,不納夫概。
夫概乃遣使由三江通越,說其進兵,夾攻吳國,事成割五城為謝。
再說阖闾聞秦兵滅唐,大驚,方欲召諸将計議戰守之事。
忽公子山報到,言:“夫概不知何故,引本部兵私回吳國去了。
”伍員曰:“夫概此行,其反必矣。
”阖闾曰:“将若之何?”伍員曰:“夫概一勇之夫,不足為慮。
所慮者,越人或聞變而動耳。
王宜速歸,先靖内亂。
”阖闾于是留孫武、子胥退守郢都,自與伯嚭以舟師順流而下。
既渡漢水,得太子波告急信,言:“夫概造反稱王,又結連越兵入寇,吳都危在旦夕。
”阖闾大驚曰:“不出子胥所料也。
”遂遣使往郢都,取回孫武、伍員之兵。
一面星夜馳歸,沿江傳谕将士:“去夫概來歸者,複其本位;後到者誅。
”淮上之兵,皆倒戈來歸。
扶喊奔回谷陽。
夫概欲驅民授甲。
百姓聞吳王尚在,俱走匿。
夫概乃獨率本部出戰。
阖闾問曰:“我以手足相托,何故反叛?”夫概對曰:“汝弑王僚,非反叛耶?”阖闾怒,教伯嚭:“為我
而胥以楚之餘衆,自石梁山南來,計不出二月,亦可相會。
吳恃其勝,必不為備;軍士在外,日久思歸。
若破其一軍,自然瓦解。
”子蒲曰:“吾未知路徑,必須楚兵為導,大夫不可失期。
” 包胥辭了秦帥,星夜至随,來見昭王,言:“臣請得秦兵,已出境矣。
”昭王大喜,謂随侯曰:“蔔人所言:‘西鄰為虎,東鄰為肉。
”秦在楚之西,而吳在其東,斯言果驗矣。
”時薳延、宋木等,亦收拾餘兵,從王于随。
子西、子期并起随衆,一齊進發。
秦師屯于襄陽,以待楚師。
包胥引子西、子期等與秦師相見。
楚兵先行,秦兵在後。
遇夫概之師于沂水。
子蒲謂包胥曰:“子率楚師先與吳戰,吾當自後會之。
”包胥便與夫概交鋒。
夫概恃勇,看包胥有如無物。
約鬥十餘合,未分勝敗。
子蒲、子虎驅兵大進。
夫概望見旗号有秦字,大驚曰:“西兵何得至此?”急急收軍,已折大半。
子西、子期等乘勝追逐五十裡方止。
夫概奔回郢都,來見吳王,盛稱秦兵勢銳,不可抵當。
阖闾有懼色。
孫武進曰:“兵,兇器,可暫用而不可久也。
且楚土地尚廣,人心未肯服吳。
臣前請王立芈勝以撫楚,正虞今日之變耳。
為今之計,不如遣使與秦通好,許複楚君;割楚之西鄙,以益吳疆,君亦不為無利也。
若久戀楚宮,與之相持,楚人憤而力,吳人驕而惰,加以虎狼之秦,臣未保其萬全。
”伍員知楚王必不可得,亦為武言以然,阖闾将從之。
伯嚭進曰:“吾兵自離東吳,一路破竹而下,五戰拔郢,遂夷楚社。
今一遇秦兵,即便班師,何前勇而後怯耶?願給臣兵一萬,必使秦兵片甲不回。
如若不勝,甘當軍令!”阖闾壯其言,許之。
孫武與伍員力止不可變兵,伯嚭不從。
引兵出城,兩軍相遇于軍祥,排成陣勢。
伯嚭望見楚軍行列不整,便教鳴鼓,馳車突入。
正遇子西,大罵:“汝萬死之餘,尚望寒灰再熱耶?”子西亦罵:“背國叛夫!今日何顔相見?”伯嚭大怒,挺載直取子西,子西亦揮戈相迎。
戰不數合,子西詐敗而走。
伯嚭追之,未及二裡,左邊沈諸梁一軍殺來,右邊薳延一軍殺來,秦将子蒲、子虎引生力軍,從中直貫吳陣。
三路兵将吳兵截為三處,伯嚭左沖右突,不能得脫。
卻得伍員兵到,大殺一陣,救出伯嚭。
一萬軍馬,所存不上二千人。
伯嚭自囚,入見吳王待罪。
孫武謂伍員曰:“伯嚭為人,矜功自任,久後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
”伍員曰:“彼雖有喪師之罪,然前功不小,況敵在目前,不可斬一大将。
”遂奏吳王赦其罪。
秦兵直一逼一郢都,阖闾命夫概同公子山守城,自引大軍屯于紀南城,伍員、伯嚭分屯磨城、驢城,以為犄角之勢,與秦兵相持。
又遣使征兵于唐、蔡。
楚将子西謂子蒲曰:“吳以郢為巢一穴一,故堅壁相持,若唐、蔡更助之,不可敵矣!不若乘間加兵于唐。
唐破,則蔡人必懼而自守,吾乃得專力于吳。
”子蒲然其計。
于是子蒲同子期分兵一支,襲破唐城,殺唐成公,滅其國。
蔡哀公懼,不敢出兵助吳。
卻說夫概自恃有破楚之首功,因沂水一敗,吳王遂使協守郢都,心中郁郁不樂。
及聞吳王與秦相持不決,忽然心動,想道:“吳國之制,兄終弟及,我應嗣位。
今王立子波為太子,我不得立矣!乘此大兵出征,國内空虛,私自歸國,稱王奪位,豈不勝于久後相争乎?”乃引本部軍馬,偷出郢都東門,渡漢而歸。
詐稱:“阖闾兵敗于秦,不知所往,我當次立。
”遂自稱吳王,使其子扶臧悉衆據淮水,以遏吳王之歸路。
吳世子波,與專毅聞變,登城守禦,不納夫概。
夫概乃遣使由三江通越,說其進兵,夾攻吳國,事成割五城為謝。
再說阖闾聞秦兵滅唐,大驚,方欲召諸将計議戰守之事。
忽公子山報到,言:“夫概不知何故,引本部兵私回吳國去了。
”伍員曰:“夫概此行,其反必矣。
”阖闾曰:“将若之何?”伍員曰:“夫概一勇之夫,不足為慮。
所慮者,越人或聞變而動耳。
王宜速歸,先靖内亂。
”阖闾于是留孫武、子胥退守郢都,自與伯嚭以舟師順流而下。
既渡漢水,得太子波告急信,言:“夫概造反稱王,又結連越兵入寇,吳都危在旦夕。
”阖闾大驚曰:“不出子胥所料也。
”遂遣使往郢都,取回孫武、伍員之兵。
一面星夜馳歸,沿江傳谕将士:“去夫概來歸者,複其本位;後到者誅。
”淮上之兵,皆倒戈來歸。
扶喊奔回谷陽。
夫概欲驅民授甲。
百姓聞吳王尚在,俱走匿。
夫概乃獨率本部出戰。
阖闾問曰:“我以手足相托,何故反叛?”夫概對曰:“汝弑王僚,非反叛耶?”阖闾怒,教伯嚭:“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