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

關燈
話說伍員屯兵于随國之南鄙,使人緻書于随侯,書中大約言:“周之子孫,在漢川者,被楚吞噬殆盡。

    今天祐吳國,問罪于楚君。

    若出楚珍,與吳為好,漢陽之田,盡遍于君,寡君與君世為兄弟,同事周室。

    ”随侯看畢,集群臣計議。

    楚臣子期,面貌與昭王相似,言于随侯曰:“事急矣!我僞為王而以我出獻,王乃可免也。

    ”随侯使太史蔔其吉兇,大史獻繇曰:平必陂,往必複。

    故勿棄,新勿欲。

    西鄰為虎,東鄰為肉。

     随侯曰:“楚故而吳新,鬼神示我矣。

    ”乃使人辭伍員曰:“敝邑依楚為國,世有盟誓。

    楚君若下辱①,不敢不納。

    然今已他徙矣,惟将軍察之!”伍員以囊瓦在鄭,疑昭王亦奔鄭。

    且鄭人殺太子建,仇亦未報。

    遂移兵伐鄭,圍其郊。

    時鄭賢臣遊吉新卒,鄭定公大懼,歸咎囊瓦,瓦自一殺。

    鄭伯獻瓦一屍一于吳軍,說明楚王實未至鄭。

    吳師猶不肯退,必欲滅鄭,以報太子之仇。

    諸大夫請背城一戰,以決存亡。

    鄭伯曰:“鄭之士馬孰若楚;楚且破,況于鄭乎?”乃出令于國中曰:“有能退吳軍者,寡人願與分國而治。

    ”懸令三日。

    時鄂渚漁丈人之子,因避兵亦逃在鄭城之中,聞吳國用伍員為主将,乃求見鄭君,自言能退吳軍。

    鄭定公曰:“卿退吳兵,用車徒幾何?”對曰:“臣不用一寸之兵,一鬥之糧,隻要與臣一桡①,行歌道中,吳兵便退。

    ”鄭伯不信,然一時無策,隻得使左右以一桡授之:“果能退吳,不吝上賞。

    ”漁丈人之子,缒城而下,直入吳軍,于營前叩桡而歌曰:“蘆中人!蘆中人!腰間寶劍七星文。

    不記渡江時,麥飯鮑魚羹? 軍士拘之,來見伍員。

    其人歌“蘆中人”如故,員下席驚問曰:“足下是何人?”舉桡而對曰:“将軍不見吾手中所一操一乎?吾乃鄂渚漁丈人之子也。

    ”員恻然曰:“汝父因吾而死,正思報恩,恨無其路。

    今日幸得相遇,汝歌而見我,意何所須?”對曰:“别無所須也。

    鄭國懼将軍兵威,令于國中:‘有能退吳軍者,與之分國而治。

    ’臣念先人與将軍有倉卒之遇,今欲從将軍乞赦鄭國。

    ”員乃仰天歎曰:“嗟乎!員得有今日,皆漁丈人所賜。

    上天蒼蒼,豈敢忘也!”即日下令解圍而去。

    漁丈人之子回報鄭伯。

    鄭伯大喜,乃以百裡之地封之,國人稱之曰:“漁大夫”。

    至今溱、洧之間,有丈人村,即所封地也。

    髯翁有詩雲: 密語蘆洲隔死生,桡歌強似楚歌聲。

     三軍既散分茅土,不負當時江上情。

     伍員既解鄭國之圍,還軍楚境,各路分截守把。

    大軍營于麋地,遣人四出招降楚屬,兼訪求昭王甚急。

     卻說申包胥自郢都破後,逃避在夷陵石鼻山中,聞子胥掘墓鞭一屍一,複求楚王,乃遣人緻書于子胥,其略曰: 子故平王之臣,北面事之。

    今乃僇①辱其一屍一雖雲報仇,不已甚乎?物極必反,子宜速歸。

    不然,胥當踐“複楚”之約! 伍員得書,沉吟半晌,乃謂來使曰:“某因軍務倥偬,不能答書,借汝之口,為我緻謝申君:忠孝不能兩全,吾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耳!”使者回報包胥,包胥曰:“子胥之滅楚必矣。

    吾不可坐而待之。

    ”想起楚平王夫人,乃秦哀公之女,楚昭王乃秦之甥,要解楚難,除是求秦。

    乃晝夜西馳,足踵俱開,步步流血,裂②裳而裹之。

    奔至雍州,來見秦哀公曰:“吳貪如封豕,毒如長蛇,久欲薦食③諸侯,兵自楚始。

    寡君失守社稷,逃于草莽之間,特命下臣,告急于上國。

    乞君念甥舅之情,代為興兵解厄。

    ”秦哀公曰:“秦僻在西陲,兵微将寡,自保不暇,安能為人?”包胥曰:“楚、秦連界,楚遭兵而素不救,吳若滅楚,次将及秦。

    君之存楚,亦以固秦也。

    若秦遂有楚國,不猶愈④于吳乎?倘能撫而存之,不絕其祀,情願世世北面事秦。

    ”秦哀公意猶末決,曰:“大夫姑就館驿安下,容孤與群臣商議。

    ”包胥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得安居,下臣何敢就館自便乎?”時秦哀公沉湎于酒,不恤國事。

    包胥請命愈急,哀公終不肯發兵。

    于是,包胥不脫一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晝夜号哭,不絕其聲。

    如此七日七夜,水漿一勺不入其口。

    哀公聞之,大驚曰:“楚臣之急其君,一至是乎?楚有賢臣如此,吳猶欲滅之;寡人無此賢臣,吳豈能相容哉?”為之流涕,賦《無衣》之詩以旌之。

    詩曰: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與子同仇。

     包胥頓首稱謝,然後始進壺飧。

    秦哀公命大将子薄、子虎帥車五百乘,從包胥救楚。

    包胥曰:“吾君在随望救,不啻如大旱之望雨。

    胥當先往一程,報知寡君。

    元帥從商、谷而東,五日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