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回 楚昭王棄郢西奔伍子胥掘墓鞭屍
關燈
小
中
大
阖闾不以為然。
再說薳射聞吳兵來追,方欲列陣拒敵;又聞其複退,喜曰:“固知吳人怯,不敢窮追也。
”乃下令五鼓飽食,一齊渡江。
剛剛渡及十分之三,夫概兵到,楚軍争渡大亂。
薳射禁止不住,隻得乘車疾走。
軍士未渡者,都随著主将亂竄。
吳軍從後掩殺,掠取旗鼓戈甲無數。
孫武命唐、蔡二君,各引本國軍将,奪取渡江船隻,沿江一路接應。
薳射奔至雍嚭,将卒饑困,不能奔走。
所喜追兵已遠,暫且停留,埋鍋造飯。
飯才熟,吳兵又到,楚兵将不及下咽,棄食而走。
留下現成熟飯,反與吳兵受用。
吳兵飽食,複盡力追逐。
楚兵自相踐踏,死者更多。
薳射車踬,被夫概一戟刺死。
其子薳延亦被吳兵圍住,延奮勇沖突,不能得出。
忽聞東北角喊聲大振,薳延曰:“吳又有兵到,吾命休矣!”原來那枝兵,卻是左司馬沈尹戍行至新息,得囊瓦兵敗之信,遂從舊路退回,卻好在雍嚭遇著吳兵圍住薳延。
戍遂将部下萬人,分作三路殺入。
夫概恃其屢勝,不以為意。
忽見楚三路進兵,正不知多少軍馬,沒抵敵一頭處,遂解圍而走。
沈尹戍大殺一陣,吳兵死者千餘人。
沈尹戍正欲追殺,吳王阖闾大軍已到,兩下劄營相拒。
沈尹戍謂其家臣吳句卑曰:“令尹貪功,使吾計不遂,天也!今敵患已深,明日吾當決一死戰。
幸而勝,兵不乃郢,楚國之福。
萬一戰敗,以首托汝,勿為吳人所得。
”又謂薳延曰:“汝父已殁于敵,汝不可以再死,宜亟歸,傳語子西,為保計郢。
”薳延下拜曰:“願司馬驅除東寇,早建大功!”垂淚而别。
明旦,兩下列陣交鋒。
沈尹戍平昔撫士有方,軍卒用命,無不盡力死鬥。
夫概雖勇,不能取勝,看看欲敗。
孫武引大軍殺來,右有伍員、蔡侯,左有伯嚭唐侯。
強弓勁一弩一在前,短兵在後,直沖入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戍死命殺出重圍,身中數箭,僵卧車中,不能複戰,乃呼吳句卑曰:“吾無用矣!汝可速取吾首,去見楚王!”句卑猶不忍戍盡力大喝一聲,遂瞑目不視。
句卑不得已,用劍斷其首,解裳裹而懷之,複掘土掩蓋其一屍一,奔回郢都去了。
吳兵遂長驅而進。
史官有贊雲: 楚謀不臧①,賊賢升佞;伍族既捐②欲宗複盡。
表表③沈尹,一木支廈;一操一敵掌中,敗于貪瓦。
功隳身亡,淩霜暴日;天佑忠臣,歸元于國。
話說薳延先歸,見了昭王,哭訴囊瓦敗奔,其父被殺之事。
昭王大驚,急召子西、子期等商議,再欲出軍接應。
随後吳句卑亦到,呈上沈尹戍之首,備述兵敗之由:“皆因令尹不用司馬之計,以至如此。
”昭王痛哭曰:“孤不能早用司馬,孤之罪也。
”因大罵囊瓦:“誤國一奸一臣,偷生于世,犬豕不食其肉!”句卑曰:“吳兵日一逼一,大王須早定保郢之計。
”昭王一面召沈諸梁,領回父首,厚給葬具,封諸梁為葉公;一面議棄城西走。
子西号哭谏曰:“社稷陵寝,盡在郢都,王若棄去,不可複入矣。
”昭王曰:“所恃江漢為險,今已失其險。
吳師旦夕将至,安能束手受擒乎?”子期奏曰:“城中壯丁,尚有數萬,王可悉出宮中粟帛,激勵将士,固守城堞。
遣使四出,往漢東諸國,令合兵入援。
吳人深入我境,糧饷不繼,豈能久哉?”昭王曰:“吳因①糧于我,何患乏食?晉人一呼,頓、胡皆往,吳兵東下,唐、蔡為導。
楚之宇下,盡已離心,不可恃也。
”子西又曰:“臣等悉師拒敵,戰而不勝,走猶未晚。
”昭王曰:“國家存亡,皆在二兄,當行則行,寡人不能與謀矣。
”言罷,含淚入宮。
子西與子期計議,使大将鬥巢,引兵五千,助守麥城,以防北路;大将宋木,引兵五千,助守紀南城,以防西北路;子西自引一精一兵一萬,營于魯洑江,以扼東渡之路;惟西路川江,南路湘江,俱是楚地,地方險遠,非吳入楚之道,不必置備。
子期督令王孫繇于、王孫圉、锺建、申包胥等,在内巡城,十分嚴緊。
再說吳王阖闾聚集諸将,問入郢之期。
伍員進曰:“楚雖屢敗,然郢都全盛,且三城聯絡,未易拔也。
西去魯洑江,乃入楚之徑路,必有重兵把守。
必須從北打大寬轉①,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
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
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孫武曰:“子胥之計甚善!”乃使伍員同公子山引兵一萬,蔡侯以本國之師助之,去攻麥城;孫武同夫概引兵一萬,唐侯以本國之師助之,去攻紀南城;阖闾同伯嚭等,引大軍攻郢城。
且說伍員東行數日,諜者報:“此去麥城,止一舍之遠,有大将鬥巢引兵守把。
”員命屯住軍馬;換了微服,小卒二人跟随,步出營外,相度地形。
來至一村,見村人方牽驢磨麥,其人以棰擊驢,驢走磨轉,麥屑紛紛而下。
員忽悟曰:“吾知所以破麥城矣!”當下回營,暗傳号令:“每軍士一名,要布袋一個,内皆盛土;又要草一束,明日五鼓交割。
如無者斬!”至次日五更,又傳一令:“每車要帶亂石若幹。
如無者斬!”比及天明,分軍為二隊:蔡侯率一隊往麥城之東;公子乾率一隊往麥城之西。
吩咐各将所帶石土草束,築成小城,以當營壘。
員身自規度,督率軍士用力,須臾而就。
東城狹長,以象驢形,名曰
再說薳射聞吳兵來追,方欲列陣拒敵;又聞其複退,喜曰:“固知吳人怯,不敢窮追也。
”乃下令五鼓飽食,一齊渡江。
剛剛渡及十分之三,夫概兵到,楚軍争渡大亂。
薳射禁止不住,隻得乘車疾走。
軍士未渡者,都随著主将亂竄。
吳軍從後掩殺,掠取旗鼓戈甲無數。
孫武命唐、蔡二君,各引本國軍将,奪取渡江船隻,沿江一路接應。
薳射奔至雍嚭,将卒饑困,不能奔走。
所喜追兵已遠,暫且停留,埋鍋造飯。
飯才熟,吳兵又到,楚兵将不及下咽,棄食而走。
留下現成熟飯,反與吳兵受用。
吳兵飽食,複盡力追逐。
楚兵自相踐踏,死者更多。
薳射車踬,被夫概一戟刺死。
其子薳延亦被吳兵圍住,延奮勇沖突,不能得出。
忽聞東北角喊聲大振,薳延曰:“吳又有兵到,吾命休矣!”原來那枝兵,卻是左司馬沈尹戍行至新息,得囊瓦兵敗之信,遂從舊路退回,卻好在雍嚭遇著吳兵圍住薳延。
戍遂将部下萬人,分作三路殺入。
夫概恃其屢勝,不以為意。
忽見楚三路進兵,正不知多少軍馬,沒抵敵一頭處,遂解圍而走。
沈尹戍大殺一陣,吳兵死者千餘人。
沈尹戍正欲追殺,吳王阖闾大軍已到,兩下劄營相拒。
沈尹戍謂其家臣吳句卑曰:“令尹貪功,使吾計不遂,天也!今敵患已深,明日吾當決一死戰。
幸而勝,兵不乃郢,楚國之福。
萬一戰敗,以首托汝,勿為吳人所得。
”又謂薳延曰:“汝父已殁于敵,汝不可以再死,宜亟歸,傳語子西,為保計郢。
”薳延下拜曰:“願司馬驅除東寇,早建大功!”垂淚而别。
明旦,兩下列陣交鋒。
沈尹戍平昔撫士有方,軍卒用命,無不盡力死鬥。
夫概雖勇,不能取勝,看看欲敗。
孫武引大軍殺來,右有伍員、蔡侯,左有伯嚭唐侯。
強弓勁一弩一在前,短兵在後,直沖入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戍死命殺出重圍,身中數箭,僵卧車中,不能複戰,乃呼吳句卑曰:“吾無用矣!汝可速取吾首,去見楚王!”句卑猶不忍戍盡力大喝一聲,遂瞑目不視。
句卑不得已,用劍斷其首,解裳裹而懷之,複掘土掩蓋其一屍一,奔回郢都去了。
吳兵遂長驅而進。
史官有贊雲: 楚謀不臧①,賊賢升佞;伍族既捐②欲宗複盡。
表表③沈尹,一木支廈;一操一敵掌中,敗于貪瓦。
功隳身亡,淩霜暴日;天佑忠臣,歸元于國。
話說薳延先歸,見了昭王,哭訴囊瓦敗奔,其父被殺之事。
昭王大驚,急召子西、子期等商議,再欲出軍接應。
随後吳句卑亦到,呈上沈尹戍之首,備述兵敗之由:“皆因令尹不用司馬之計,以至如此。
”昭王痛哭曰:“孤不能早用司馬,孤之罪也。
”因大罵囊瓦:“誤國一奸一臣,偷生于世,犬豕不食其肉!”句卑曰:“吳兵日一逼一,大王須早定保郢之計。
”昭王一面召沈諸梁,領回父首,厚給葬具,封諸梁為葉公;一面議棄城西走。
子西号哭谏曰:“社稷陵寝,盡在郢都,王若棄去,不可複入矣。
”昭王曰:“所恃江漢為險,今已失其險。
吳師旦夕将至,安能束手受擒乎?”子期奏曰:“城中壯丁,尚有數萬,王可悉出宮中粟帛,激勵将士,固守城堞。
遣使四出,往漢東諸國,令合兵入援。
吳人深入我境,糧饷不繼,豈能久哉?”昭王曰:“吳因①糧于我,何患乏食?晉人一呼,頓、胡皆往,吳兵東下,唐、蔡為導。
楚之宇下,盡已離心,不可恃也。
”子西又曰:“臣等悉師拒敵,戰而不勝,走猶未晚。
”昭王曰:“國家存亡,皆在二兄,當行則行,寡人不能與謀矣。
”言罷,含淚入宮。
子西與子期計議,使大将鬥巢,引兵五千,助守麥城,以防北路;大将宋木,引兵五千,助守紀南城,以防西北路;子西自引一精一兵一萬,營于魯洑江,以扼東渡之路;惟西路川江,南路湘江,俱是楚地,地方險遠,非吳入楚之道,不必置備。
子期督令王孫繇于、王孫圉、锺建、申包胥等,在内巡城,十分嚴緊。
再說吳王阖闾聚集諸将,問入郢之期。
伍員進曰:“楚雖屢敗,然郢都全盛,且三城聯絡,未易拔也。
西去魯洑江,乃入楚之徑路,必有重兵把守。
必須從北打大寬轉①,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
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
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孫武曰:“子胥之計甚善!”乃使伍員同公子山引兵一萬,蔡侯以本國之師助之,去攻麥城;孫武同夫概引兵一萬,唐侯以本國之師助之,去攻紀南城;阖闾同伯嚭等,引大軍攻郢城。
且說伍員東行數日,諜者報:“此去麥城,止一舍之遠,有大将鬥巢引兵守把。
”員命屯住軍馬;換了微服,小卒二人跟随,步出營外,相度地形。
來至一村,見村人方牽驢磨麥,其人以棰擊驢,驢走磨轉,麥屑紛紛而下。
員忽悟曰:“吾知所以破麥城矣!”當下回營,暗傳号令:“每軍士一名,要布袋一個,内皆盛土;又要草一束,明日五鼓交割。
如無者斬!”至次日五更,又傳一令:“每車要帶亂石若幹。
如無者斬!”比及天明,分軍為二隊:蔡侯率一隊往麥城之東;公子乾率一隊往麥城之西。
吩咐各将所帶石土草束,築成小城,以當營壘。
員身自規度,督率軍士用力,須臾而就。
東城狹長,以象驢形,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