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伍員吹箫乞吳市專諸進炙刺王僚
關燈
小
中
大
,新學炙魚,味甚鮮美,異于他炙。
請王辱臨下舍而嘗之!”王僚好的是魚炙,遂欣然許諾:“來日當過王兄府上,不必過費。
”光是夜預伏甲士于窟室之中,再命伍員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
于是大張飲具。
次早,複請王僚。
僚入宮,告其母曰:“公子光具酒相延,得無有他謀乎?”母曰:“光心氣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此番相請,諒無好意,何不辭之?”僚曰:“辭則生隙;若嚴為之備,又何懼哉!”于是被獏猊①之甲三重,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僚駕及門,光迎入拜見。
既入席安坐,光侍坐于傍。
僚之親戚近信,布滿堂階。
侍席力士百人,皆一操一長戟,帶利刀,不離王之左右。
庖人獻馔,皆從庭下搜簡①更衣,然後漆行而前,十餘力士握劍夾之以進。
庖人置馔,不敢仰視,複膝行而出。
光獻觞緻敬,忽作跛足,僞為痛苦之狀,乃前奏曰:“光足疾舉發,痛徹心髓,必用大帛纏緊,其痛方止。
幸王寬坐須叟,容裹足便出。
”僚曰:“王兄請自方便。
”光一步一踬,入内潛進窟室中去了。
少頃,專諸告進魚炙,搜簡如前。
誰知這口魚腸短劍,已暗藏于魚腹之中。
力士挾專諸膝行至于王前,用手擘魚以進,忽地一抽一出匕首,徑椎王僚之胸。
手勢去得十分之重,直貫三層堅甲,透出背脊。
王僚大叫一聲,登時氣絕。
侍衛力士,一擁齊上,刀戟并舉,将專諸剁做肉泥,堂中大亂。
姬光在窟室中知已成事,乃縱甲士殺出,兩下交鬥。
這一邊知專諸得手,威加十倍,那一邊見王僚已亡,勢減三分。
僚衆一半被殺,一半奔逃,其所設軍衛,俱被伍員引衆殺散。
奉姬光升車入朝,聚集群臣,将王僚背約自立之罪,宣布國人明白:“今日非光貪位,實乃王僚之不義也。
光權攝大位,待季子返國,仍當奉之。
”乃收拾王僚一屍一首,殡殓如禮。
又厚葬專諸,封其子專毅為上卿。
封伍員對行人之職,待以客禮而不臣。
市吏被離舉薦伍員有功,亦升大夫之職。
散财發粟,以赈窮民,國人安之。
姬光心念慶忌在外,使善走者觇其歸期。
姬光自率大兵,屯于江上以待之。
慶忌中途聞變,即馳去。
姬光乘驷馬追之,慶忌棄車而走,其行如飛,馬不能及。
光命集矢射之。
慶忌挽手接矢,無一中者。
姬光知慶忌必不可得,乃誡西鄙嚴為之備,遂還吳國。
又數日,季劄自晉歸,知王僚已死,徑往其墓,舉哀成服。
姬光親詣墓所,以位讓之,曰:“此祖父諸叔之意也。
”季劄曰:“汝求而得之,又何讓為?苟國無廢祀,民無廢主,能立者即吾君矣。
”光不能強,乃即吳王之位,自号為阖闾。
季劄退守臣位。
此周敬王五年事也。
劄恥争國之事,老于延陵,終身不入吳國,不與吳事。
時人高之。
及季劄之死,葬于延陵,孔子親題其碑曰:“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史臣有贊雲: 貪夫殉利,箪豆見色。
《春秋》争弑,不顧骨肉。
孰如季子,始終讓國,堪愧僚光,無慚泰伯。
宋儒又論季劄辭國生亂,為賢名之玷。
有詩雲: 隻因一讓啟群争,辜負前人次及情。
若使延陵成父志,蘇台麋鹿豈縱橫? 且說掩餘、燭庸困在潛城,日久救兵不至,正在躊躇脫身之計。
忽聞姬光弑主奪位,二人放聲大哭,商議道:“光既行弑奪之事,必不相容。
欲要投奔楚國,又恐楚不相信。
正是‘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如何是好?”燭庸曰:“目今困守于此,終無了期。
且乘夜從僻路逃奔小一柄一,以圖後舉。
”掩餘曰:“楚兵前後圍裹,如飛鳥入籠,焉能自脫?”燭庸曰:“吾有一計,傳令兩寨将士,詐稱來日欲與楚兵交鋒,至夜半,與兄微服密走,楚兵不疑。
”掩餘然其言。
兩寨将士秣馬蓐食,專候軍令布陣。
掩餘與燭庸同心腹數人,扮作哨馬小軍,逃出本營。
掩餘投奔徐國,燭庸投奔鐘吾。
及天明,兩寨皆不見其主将,士卒混亂,各搶船隻奔歸吳國。
所棄甲兵無數,皆被郤宛水軍所獲。
諸将欲乘吳之亂,遂伐吳國。
郤宛曰:“彼乘我喪非義,吾奈何效之?”乃與沈尹戍一同班師,獻吳俘。
楚昭王以郤宛有功,以所獲甲兵之半賜之,每事谘訪,甚加敬禮。
費無極忌之益深,乃生一計,欲害郤宛。
畢竟費無極用何計策,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綸:釣魚線。
②浣:洗。
①窳:破。
①窾:空隙。
中窾:說中要害。
①首邱:故鄉。
①樵:打柴,汲:取水于井。
樵汲之路:小路。
①獏猊:獅皮。
三重:三人。
①簡:檢查。
請王辱臨下舍而嘗之!”王僚好的是魚炙,遂欣然許諾:“來日當過王兄府上,不必過費。
”光是夜預伏甲士于窟室之中,再命伍員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
于是大張飲具。
次早,複請王僚。
僚入宮,告其母曰:“公子光具酒相延,得無有他謀乎?”母曰:“光心氣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此番相請,諒無好意,何不辭之?”僚曰:“辭則生隙;若嚴為之備,又何懼哉!”于是被獏猊①之甲三重,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僚駕及門,光迎入拜見。
既入席安坐,光侍坐于傍。
僚之親戚近信,布滿堂階。
侍席力士百人,皆一操一長戟,帶利刀,不離王之左右。
庖人獻馔,皆從庭下搜簡①更衣,然後漆行而前,十餘力士握劍夾之以進。
庖人置馔,不敢仰視,複膝行而出。
光獻觞緻敬,忽作跛足,僞為痛苦之狀,乃前奏曰:“光足疾舉發,痛徹心髓,必用大帛纏緊,其痛方止。
幸王寬坐須叟,容裹足便出。
”僚曰:“王兄請自方便。
”光一步一踬,入内潛進窟室中去了。
少頃,專諸告進魚炙,搜簡如前。
誰知這口魚腸短劍,已暗藏于魚腹之中。
力士挾專諸膝行至于王前,用手擘魚以進,忽地一抽一出匕首,徑椎王僚之胸。
手勢去得十分之重,直貫三層堅甲,透出背脊。
王僚大叫一聲,登時氣絕。
侍衛力士,一擁齊上,刀戟并舉,将專諸剁做肉泥,堂中大亂。
姬光在窟室中知已成事,乃縱甲士殺出,兩下交鬥。
這一邊知專諸得手,威加十倍,那一邊見王僚已亡,勢減三分。
僚衆一半被殺,一半奔逃,其所設軍衛,俱被伍員引衆殺散。
奉姬光升車入朝,聚集群臣,将王僚背約自立之罪,宣布國人明白:“今日非光貪位,實乃王僚之不義也。
光權攝大位,待季子返國,仍當奉之。
”乃收拾王僚一屍一首,殡殓如禮。
又厚葬專諸,封其子專毅為上卿。
封伍員對行人之職,待以客禮而不臣。
市吏被離舉薦伍員有功,亦升大夫之職。
散财發粟,以赈窮民,國人安之。
姬光心念慶忌在外,使善走者觇其歸期。
姬光自率大兵,屯于江上以待之。
慶忌中途聞變,即馳去。
姬光乘驷馬追之,慶忌棄車而走,其行如飛,馬不能及。
光命集矢射之。
慶忌挽手接矢,無一中者。
姬光知慶忌必不可得,乃誡西鄙嚴為之備,遂還吳國。
又數日,季劄自晉歸,知王僚已死,徑往其墓,舉哀成服。
姬光親詣墓所,以位讓之,曰:“此祖父諸叔之意也。
”季劄曰:“汝求而得之,又何讓為?苟國無廢祀,民無廢主,能立者即吾君矣。
”光不能強,乃即吳王之位,自号為阖闾。
季劄退守臣位。
此周敬王五年事也。
劄恥争國之事,老于延陵,終身不入吳國,不與吳事。
時人高之。
及季劄之死,葬于延陵,孔子親題其碑曰:“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史臣有贊雲: 貪夫殉利,箪豆見色。
《春秋》争弑,不顧骨肉。
孰如季子,始終讓國,堪愧僚光,無慚泰伯。
宋儒又論季劄辭國生亂,為賢名之玷。
有詩雲: 隻因一讓啟群争,辜負前人次及情。
若使延陵成父志,蘇台麋鹿豈縱橫? 且說掩餘、燭庸困在潛城,日久救兵不至,正在躊躇脫身之計。
忽聞姬光弑主奪位,二人放聲大哭,商議道:“光既行弑奪之事,必不相容。
欲要投奔楚國,又恐楚不相信。
正是‘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如何是好?”燭庸曰:“目今困守于此,終無了期。
且乘夜從僻路逃奔小一柄一,以圖後舉。
”掩餘曰:“楚兵前後圍裹,如飛鳥入籠,焉能自脫?”燭庸曰:“吾有一計,傳令兩寨将士,詐稱來日欲與楚兵交鋒,至夜半,與兄微服密走,楚兵不疑。
”掩餘然其言。
兩寨将士秣馬蓐食,專候軍令布陣。
掩餘與燭庸同心腹數人,扮作哨馬小軍,逃出本營。
掩餘投奔徐國,燭庸投奔鐘吾。
及天明,兩寨皆不見其主将,士卒混亂,各搶船隻奔歸吳國。
所棄甲兵無數,皆被郤宛水軍所獲。
諸将欲乘吳之亂,遂伐吳國。
郤宛曰:“彼乘我喪非義,吾奈何效之?”乃與沈尹戍一同班師,獻吳俘。
楚昭王以郤宛有功,以所獲甲兵之半賜之,每事谘訪,甚加敬禮。
費無極忌之益深,乃生一計,欲害郤宛。
畢竟費無極用何計策,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綸:釣魚線。
②浣:洗。
①窳:破。
①窾:空隙。
中窾:說中要害。
①首邱:故鄉。
①樵:打柴,汲:取水于井。
樵汲之路:小路。
①獏猊:獅皮。
三重:三人。
①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