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伍員吹箫乞吳市專諸進炙刺王僚
關燈
小
中
大
珥追送之,以解殺建之恨。
楚夫人至吳,吳王賜宅西門之外,使芈勝奉之。
伍員聞平王之死,捶胸大哭,終日不止。
公子光怪而問曰:“楚王乃子仇人,聞死當稱快,胡反哭之?”員曰:“某非哭楚王也。
恨吾不能枭彼之頭,以雪吾恨,使行終于牖下耳。
”光亦為嗟歎。
胡曾先生有詩曰: 父兄冤恨未曾酬,已報一婬一狐獲首邱①。
手刃不能償夙願,悲來霜鬓又添秋。
伍員自恨不能及平王之身,報其仇怨,一連三夜無眠,心中想出一個計策來,謂姬光曰:“公子欲行大事,尚無間可乘耶?”光曰:“晝夜思之,未得其便。
”員曰:“今楚王新殁,朝無良臣,公子何不奏過吳王,乘楚喪亂之中,發兵南伐,可以圖霸?”光曰:“倘遣吾為将,奈何?”員曰:“公子誤為墜車而得足疾者,王必不遣。
然後薦掩餘、燭庸為将,更使公子慶忌結連鄭、衛,共攻楚國,此一網而除三翼,吳王之死在目下矣。
”光又問曰:“三翼雖去,延陵季子在朝,見我行篡,能容我乎?”員曰:“吳晉方睦,再令季子使晉,以窺中原之釁。
吳王好大而疏于計,必然聽從。
待其遠使歸國,大位已定,豈能複訴廢立哉?”光不覺下拜曰:“孤之得子胥,乃天賜之!”次日,以乘喪伐楚之利,入言于王僚,僚欣然聽之。
光曰:“此事某應效勞,奈因墜車損其足蒍,方就醫療,不能任勞。
”僚曰:“然則何人可将?”光曰:“此大事,非至親信者,不可托也。
王自擇之。
”僚曰:“掩餘、燭庸可乎?”光曰:“得人矣。
”光又曰:“向來晉、楚争霸,吳為屬國。
今晉既衰微,而楚複屢敗,諸侯離心,未有所歸,南北之政,将歸于東。
若遣公子慶忌往收鄭、衛之兵,并力攻楚;而使延陵季子聘晉,以觀中原之釁;王簡練舟師,以拟其後,霸可成也。
”王僚大喜,使掩餘、燭庸帥師伐楚,季劄聘于晉國,惟慶忌不遣。
單說掩餘、燭庸引師二萬,水陸并進,圍楚潛邑。
潛邑大夫堅守不出,使人入楚告急。
時楚昭王新立,君幼臣讒,聞吳兵圍潛,舉朝慌急無措。
公子申進曰:“吳人乘喪來伐,若不出兵迎敵,示之以弱,啟其深入之心。
依臣愚見,速令左司馬沈尹戍率陸兵一萬救潛,再遣左尹郤宛率水軍一萬,從淮汭順流而下,截住吳兵之後,使他首尾受敵,吳将可坐而擒矣。
”昭王大喜,遂用子西之計,調遣二将,水陸分道而行。
卻說掩餘、燭庸正圍潛邑,諜者報:“救兵來到。
”二将大驚,分兵一半圍城,一半迎敵。
沈尹戍堅壁不戰,使人四下将樵①汲之路,俱用石子壘斷。
二将大驚。
探馬又報:“楚将郤宛引舟師從淮汭塞斷江口。
”吳兵進退兩難,乃分作兩寨,為犄角之勢,與楚将相持,一面遣人入吳求救。
姬光曰:“臣向者欲征鄭、衛之兵,正為此也。
今日遣之,尚未為晚。
”王僚乃使慶忌糾合鄭、衛。
四公子俱調開去了。
單留姬光在國。
伍員乃謂光曰:“公子曾覓利匕首乎?欲用專諸,此其時矣。
”光曰:“然。
昔越王允常,使歐治子造劍五枚,獻其三枚于吳,一曰‘湛廬’,二曰‘磐郢’,三曰‘魚腸’。
‘魚腸’。
乃匕首也。
形雖短狹,砍鐵如泥。
先君以賜我,至今寶之,藏于一床一頭,以備非常。
此劍連夜發光。
意者神物欲自試,将飽王僚之血乎?”遂出劍與員觀之,員誇獎不已。
即召專諸以劍付之。
專諸不待開言,已知光意,慨然曰:“王信可殺也。
二弟遠離,公子出使,彼孤立耳,無如我何。
但死生之際,不敢自主,候禀過老母,方敢從命。
”專諸歸視其母,不言而泣。
母曰:“諸何悲之甚也?豈公子欲用汝耶?吾舉家受公子恩養,大德當報,忠孝豈能兩全?汝必亟往,勿以我為念!汝能成一人之事,垂名後世,我死亦不朽矣。
”專諸猶依依不舍。
母曰:“吾思飲清泉,可于河下取之。
”專諸奉命汲泉于河,比及回家,不見老母在堂,問其妻。
妻對曰:“姑适言困倦,閉戶思卧,戒勿驚之。
”專諸心疑,啟牖而入,老母自缢于一床一上矣。
髯仙有詩雲: 願子成名不惜身,肯将孝子換忠臣。
世間盡為貪生誤,不及區區老婦人。
專諸痛哭一場,收拾殡殓,葬于西門之外。
謂其妻曰:“吾受公子大恩,所以不敢盡死者,為老母也。
今老母已亡,吾将赴公子之急。
我死,汝母子必蒙公子恩眷,勿為我牽挂。
”言畢,來見姬光,言母死之事。
光十分不過意,安慰了一番。
良久,然後複論及王僚之事。
專諸曰:“公子盍設享以來吳王?王若肯來,事八九濟矣。
”光乃入見王僚曰:“有庖人從太湖來
楚夫人至吳,吳王賜宅西門之外,使芈勝奉之。
伍員聞平王之死,捶胸大哭,終日不止。
公子光怪而問曰:“楚王乃子仇人,聞死當稱快,胡反哭之?”員曰:“某非哭楚王也。
恨吾不能枭彼之頭,以雪吾恨,使行終于牖下耳。
”光亦為嗟歎。
胡曾先生有詩曰: 父兄冤恨未曾酬,已報一婬一狐獲首邱①。
手刃不能償夙願,悲來霜鬓又添秋。
伍員自恨不能及平王之身,報其仇怨,一連三夜無眠,心中想出一個計策來,謂姬光曰:“公子欲行大事,尚無間可乘耶?”光曰:“晝夜思之,未得其便。
”員曰:“今楚王新殁,朝無良臣,公子何不奏過吳王,乘楚喪亂之中,發兵南伐,可以圖霸?”光曰:“倘遣吾為将,奈何?”員曰:“公子誤為墜車而得足疾者,王必不遣。
然後薦掩餘、燭庸為将,更使公子慶忌結連鄭、衛,共攻楚國,此一網而除三翼,吳王之死在目下矣。
”光又問曰:“三翼雖去,延陵季子在朝,見我行篡,能容我乎?”員曰:“吳晉方睦,再令季子使晉,以窺中原之釁。
吳王好大而疏于計,必然聽從。
待其遠使歸國,大位已定,豈能複訴廢立哉?”光不覺下拜曰:“孤之得子胥,乃天賜之!”次日,以乘喪伐楚之利,入言于王僚,僚欣然聽之。
光曰:“此事某應效勞,奈因墜車損其足蒍,方就醫療,不能任勞。
”僚曰:“然則何人可将?”光曰:“此大事,非至親信者,不可托也。
王自擇之。
”僚曰:“掩餘、燭庸可乎?”光曰:“得人矣。
”光又曰:“向來晉、楚争霸,吳為屬國。
今晉既衰微,而楚複屢敗,諸侯離心,未有所歸,南北之政,将歸于東。
若遣公子慶忌往收鄭、衛之兵,并力攻楚;而使延陵季子聘晉,以觀中原之釁;王簡練舟師,以拟其後,霸可成也。
”王僚大喜,使掩餘、燭庸帥師伐楚,季劄聘于晉國,惟慶忌不遣。
單說掩餘、燭庸引師二萬,水陸并進,圍楚潛邑。
潛邑大夫堅守不出,使人入楚告急。
時楚昭王新立,君幼臣讒,聞吳兵圍潛,舉朝慌急無措。
公子申進曰:“吳人乘喪來伐,若不出兵迎敵,示之以弱,啟其深入之心。
依臣愚見,速令左司馬沈尹戍率陸兵一萬救潛,再遣左尹郤宛率水軍一萬,從淮汭順流而下,截住吳兵之後,使他首尾受敵,吳将可坐而擒矣。
”昭王大喜,遂用子西之計,調遣二将,水陸分道而行。
卻說掩餘、燭庸正圍潛邑,諜者報:“救兵來到。
”二将大驚,分兵一半圍城,一半迎敵。
沈尹戍堅壁不戰,使人四下将樵①汲之路,俱用石子壘斷。
二将大驚。
探馬又報:“楚将郤宛引舟師從淮汭塞斷江口。
”吳兵進退兩難,乃分作兩寨,為犄角之勢,與楚将相持,一面遣人入吳求救。
姬光曰:“臣向者欲征鄭、衛之兵,正為此也。
今日遣之,尚未為晚。
”王僚乃使慶忌糾合鄭、衛。
四公子俱調開去了。
單留姬光在國。
伍員乃謂光曰:“公子曾覓利匕首乎?欲用專諸,此其時矣。
”光曰:“然。
昔越王允常,使歐治子造劍五枚,獻其三枚于吳,一曰‘湛廬’,二曰‘磐郢’,三曰‘魚腸’。
‘魚腸’。
乃匕首也。
形雖短狹,砍鐵如泥。
先君以賜我,至今寶之,藏于一床一頭,以備非常。
此劍連夜發光。
意者神物欲自試,将飽王僚之血乎?”遂出劍與員觀之,員誇獎不已。
即召專諸以劍付之。
專諸不待開言,已知光意,慨然曰:“王信可殺也。
二弟遠離,公子出使,彼孤立耳,無如我何。
但死生之際,不敢自主,候禀過老母,方敢從命。
”專諸歸視其母,不言而泣。
母曰:“諸何悲之甚也?豈公子欲用汝耶?吾舉家受公子恩養,大德當報,忠孝豈能兩全?汝必亟往,勿以我為念!汝能成一人之事,垂名後世,我死亦不朽矣。
”專諸猶依依不舍。
母曰:“吾思飲清泉,可于河下取之。
”專諸奉命汲泉于河,比及回家,不見老母在堂,問其妻。
妻對曰:“姑适言困倦,閉戶思卧,戒勿驚之。
”專諸心疑,啟牖而入,老母自缢于一床一上矣。
髯仙有詩雲: 願子成名不惜身,肯将孝子換忠臣。
世間盡為貪生誤,不及區區老婦人。
專諸痛哭一場,收拾殡殓,葬于西門之外。
謂其妻曰:“吾受公子大恩,所以不敢盡死者,為老母也。
今老母已亡,吾将赴公子之急。
我死,汝母子必蒙公子恩眷,勿為我牽挂。
”言畢,來見姬光,言母死之事。
光十分不過意,安慰了一番。
良久,然後複論及王僚之事。
專諸曰:“公子盍設享以來吳王?王若肯來,事八九濟矣。
”光乃入見王僚曰:“有庖人從太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