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軍肆敵逼陽城三将鬥力
關燈
小
中
大
百人而已。
嬰齊懼罪,方欲掩敗為功,誰知吳世子諸樊乘勝,反進兵襲楚,嬰齊大敗而回,鸠茲仍複歸吳。
嬰齊羞憤成疾,未至郢都,遂卒。
史臣有詩雲: 乘車射禦教吳人,從此東方起戰塵。
組甲成擒名将死,當年錯著族巫臣。
共王乃進右尹壬夫為令尹。
壬夫賦一性一貪鄙,索賂于屬國,陳成公不能堪,乃使轅僑如請服于晉。
晉悼公大合諸侯于雞澤,再會諸侯于戚。
吳子壽夢亦來會好,中國①之勢大振。
楚共王怒失陳國,歸罪于壬夫,殺之。
用其弟公子貞、字子囊者代為令尹。
大閱師徒,出車五百乘伐陳。
時陳成公午已薨,世子弱嗣位,是為哀公。
懼楚兵威,複歸附于楚。
晉悼公聞之大怒,欲起兵與楚争陳。
忽報無終國君嘉父,遣大夫孟樂至晉,獻虎豹之皮百個。
奏言:“山戎諸國,自齊桓公征服,一向平靖。
近因燕、秦微弱,山戎窺中國無伯,複肆侵掠。
寡君聞晉君一精一明,将紹②桓文之業,因此宣晉威德,諸戎情願受盟。
因此寡君遣微臣奉聞,惟賜定奪。
”悼公集諸将商議,皆曰:“戎狄無親,不如伐之。
昔者,齊桓公之伯,先定山戎,後征荊楚,正以豺狼之一性一,非兵威不能制也。
”司馬魏绛獨曰:“不可,今諸侯初合,大業未定,若興兵伐戎,楚兵必乘虛而生事,諸侯必叛晉而朝楚。
夫夷狄,禽一獸也。
諸侯,兄弟也。
今得禽一獸而失兄弟,非策也。
”悼公曰:“戎可和乎?”魏绛對曰:“和戎之利有五:戎與晉鄰,其地多曠,賤土貴貨,我以貨易土,可以廣地,其利一也;侵掠既息,邊民得安意耕種,其利二也;以德懷遠,兵車不勞,其利三也;戎狄事晉,四鄰震動,諸侯畏服,其利四也;我無北顧之憂,得以專意于南方,其得五也。
有此五利,君何不從?”悼公大悅,即命魏绛為和戎之使。
同孟樂先至無終國,與國王嘉父商議停當。
嘉父乃号召山戎諸國,并至無終,歃血定盟:“方今晉侯嗣伯,主盟中華,諸戎願奉約束,捍衛北方。
不侵不叛,各保甯宇。
如有背盟,天地不佑!”諸戎受盟,各各歡喜,以土宜獻魏绛,绛分毫不受。
諸戎相顧曰:“上國使臣,廉潔如此!”倍加敬重。
魏绛以盟約回報悼公,悼公大悅。
時楚令尹公子貞已得陳國,又移兵伐鄭。
因虎牢有重兵戍守,不走汜水一路,卻由許國望颍水而來。
鄭僖公髡頑大懼,集六卿共議。
那六卿:公子騑字子驷,公子發字子國,公子嘉字子孔,三位俱穆公之子,于僖公為叔祖輩;公孫辄字子耳,乃公子去疾之子,公孫虿字于蟜,乃公子偃之子,公孫舍之字子展,乃公子喜之子,三位俱穆公之孫,襲父爵為卿,于僖公為叔輩。
這六卿都是尊行,素執鄭政。
僖公髡頑心高氣傲,不甚加禮,以此君臣積不相能①。
上卿公子騑尤為鑿一柄一②。
今日會議之際,僖公主意,欲堅守以待晉救。
公子騑開言曰:“諺雲‘遠水豈能救近火?’不如從楚。
”僖公曰:“從楚則晉師又至,何以當之?”公子騑對曰:“晉與楚誰憐我者?我亦何擇于二國?惟強者則事之。
今後請以犧牲玉帛待于境外,楚來則盟楚,晉來則盟晉。
兩雄并争,必有大屈。
強弱既分,吾因擇強者而庇民焉,不亦可乎?”僖公不從其計,曰:“如驷言,鄭朝夕待盟,無甯歲矣!”欲遣使求援于晉。
諸大夫懼違公子騑之意,莫肯往者。
僖公發憤自行,是夜宿于驿舍。
公子騑使門客伏而刺之,托言暴疾。
立其弟嘉為君,是為簡公。
使人報楚曰:“從晉皆髡頑之意,今髡頑已死,願聽盟罷兵!”楚公子貞受盟而退。
晉悼公聞鄭複從楚,乃問于諸大夫曰:“今陳、鄭俱叛,伐之何先?”荀罂對曰:“陳國小地偏,無益于成敗之數。
鄭為中國之樞,自來圖伯,必先服鄭。
甯失十陳,不可失一鄭也。
”韓厥曰:“子羽識見明決,能定鄭者必此人,臣力衰智耄,願以中軍斧钺③讓之。
”悼公不許,厥堅請不已,乃從之。
韓厥告老緻政,荀罂遂代為中軍元帥,統大軍伐鄭。
兵至虎牢,鄭人請盟,荀罂許之。
比及晉師返旆,楚共王親自伐鄭,複取成而歸。
悼公大怒,問于諸大夫曰:“鄭人反覆,兵至則從,兵撤複叛,今欲得其堅附,當用何策?”荀罂獻計曰:“晉所以不能收鄭者,以楚人争之甚力也。
今欲收鄭,必先敝①楚,欲敝楚,必用‘以逸待勞’之策。
”悼公曰:“何謂‘以逸待勞’之策?”荀罂對曰:“兵不可以數動,數動則疲,諸侯不可以
嬰齊懼罪,方欲掩敗為功,誰知吳世子諸樊乘勝,反進兵襲楚,嬰齊大敗而回,鸠茲仍複歸吳。
嬰齊羞憤成疾,未至郢都,遂卒。
史臣有詩雲: 乘車射禦教吳人,從此東方起戰塵。
組甲成擒名将死,當年錯著族巫臣。
共王乃進右尹壬夫為令尹。
壬夫賦一性一貪鄙,索賂于屬國,陳成公不能堪,乃使轅僑如請服于晉。
晉悼公大合諸侯于雞澤,再會諸侯于戚。
楚共王怒失陳國,歸罪于壬夫,殺之。
用其弟公子貞、字子囊者代為令尹。
大閱師徒,出車五百乘伐陳。
時陳成公午已薨,世子弱嗣位,是為哀公。
懼楚兵威,複歸附于楚。
晉悼公聞之大怒,欲起兵與楚争陳。
忽報無終國君嘉父,遣大夫孟樂至晉,獻虎豹之皮百個。
奏言:“山戎諸國,自齊桓公征服,一向平靖。
近因燕、秦微弱,山戎窺中國無伯,複肆侵掠。
寡君聞晉君一精一明,将紹②桓文之業,因此宣晉威德,諸戎情願受盟。
因此寡君遣微臣奉聞,惟賜定奪。
”悼公集諸将商議,皆曰:“戎狄無親,不如伐之。
昔者,齊桓公之伯,先定山戎,後征荊楚,正以豺狼之一性一,非兵威不能制也。
”司馬魏绛獨曰:“不可,今諸侯初合,大業未定,若興兵伐戎,楚兵必乘虛而生事,諸侯必叛晉而朝楚。
夫夷狄,禽一獸也。
諸侯,兄弟也。
今得禽一獸而失兄弟,非策也。
”悼公曰:“戎可和乎?”魏绛對曰:“和戎之利有五:戎與晉鄰,其地多曠,賤土貴貨,我以貨易土,可以廣地,其利一也;侵掠既息,邊民得安意耕種,其利二也;以德懷遠,兵車不勞,其利三也;戎狄事晉,四鄰震動,諸侯畏服,其利四也;我無北顧之憂,得以專意于南方,其得五也。
有此五利,君何不從?”悼公大悅,即命魏绛為和戎之使。
同孟樂先至無終國,與國王嘉父商議停當。
嘉父乃号召山戎諸國,并至無終,歃血定盟:“方今晉侯嗣伯,主盟中華,諸戎願奉約束,捍衛北方。
不侵不叛,各保甯宇。
如有背盟,天地不佑!”諸戎受盟,各各歡喜,以土宜獻魏绛,绛分毫不受。
諸戎相顧曰:“上國使臣,廉潔如此!”倍加敬重。
魏绛以盟約回報悼公,悼公大悅。
時楚令尹公子貞已得陳國,又移兵伐鄭。
因虎牢有重兵戍守,不走汜水一路,卻由許國望颍水而來。
鄭僖公髡頑大懼,集六卿共議。
那六卿:公子騑字子驷,公子發字子國,公子嘉字子孔,三位俱穆公之子,于僖公為叔祖輩;公孫辄字子耳,乃公子去疾之子,公孫虿字于蟜,乃公子偃之子,公孫舍之字子展,乃公子喜之子,三位俱穆公之孫,襲父爵為卿,于僖公為叔輩。
這六卿都是尊行,素執鄭政。
僖公髡頑心高氣傲,不甚加禮,以此君臣積不相能①。
上卿公子騑尤為鑿一柄一②。
今日會議之際,僖公主意,欲堅守以待晉救。
公子騑開言曰:“諺雲‘遠水豈能救近火?’不如從楚。
”僖公曰:“從楚則晉師又至,何以當之?”公子騑對曰:“晉與楚誰憐我者?我亦何擇于二國?惟強者則事之。
今後請以犧牲玉帛待于境外,楚來則盟楚,晉來則盟晉。
兩雄并争,必有大屈。
強弱既分,吾因擇強者而庇民焉,不亦可乎?”僖公不從其計,曰:“如驷言,鄭朝夕待盟,無甯歲矣!”欲遣使求援于晉。
諸大夫懼違公子騑之意,莫肯往者。
僖公發憤自行,是夜宿于驿舍。
公子騑使門客伏而刺之,托言暴疾。
立其弟嘉為君,是為簡公。
使人報楚曰:“從晉皆髡頑之意,今髡頑已死,願聽盟罷兵!”楚公子貞受盟而退。
晉悼公聞鄭複從楚,乃問于諸大夫曰:“今陳、鄭俱叛,伐之何先?”荀罂對曰:“陳國小地偏,無益于成敗之數。
鄭為中國之樞,自來圖伯,必先服鄭。
甯失十陳,不可失一鄭也。
”韓厥曰:“子羽識見明決,能定鄭者必此人,臣力衰智耄,願以中軍斧钺③讓之。
”悼公不許,厥堅請不已,乃從之。
韓厥告老緻政,荀罂遂代為中軍元帥,統大軍伐鄭。
兵至虎牢,鄭人請盟,荀罂許之。
比及晉師返旆,楚共王親自伐鄭,複取成而歸。
悼公大怒,問于諸大夫曰:“鄭人反覆,兵至則從,兵撤複叛,今欲得其堅附,當用何策?”荀罂獻計曰:“晉所以不能收鄭者,以楚人争之甚力也。
今欲收鄭,必先敝①楚,欲敝楚,必用‘以逸待勞’之策。
”悼公曰:“何謂‘以逸待勞’之策?”荀罂對曰:“兵不可以數動,數動則疲,諸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