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寵胥童晉國火亂誅岸賈趙氏複興
關燈
小
中
大
朝中,主公必須秘密其事。
”悼公曰:“寡人知之類。
”韓厥辭出宮門,親自駕車,往迎趙武于盂山。
程嬰為禦,當初從故绛城而出,今日從新绛城而入,城郭俱非,感傷不已。
韓厥引趙武入内宮,朝見悼公。
悼公匿于宮中,詐稱有疾。
明日,韓厥率百官入宮問安,屠岸賈亦在。
悼公曰:“卿等知寡人之疾乎?隻為功勞簿上有一件事不明,以此心中不快耳!”諸大夫叩首問曰:“不知功勞簿上,那一件不明?”悼公曰:“趙衰、趙盾,兩世立功于國家,安忍絕其宗祀?”衆人齊聲應曰:“趙氏滅族,已在十五年前,今主公雖追念其功,無人可立。
”悼公即呼趙武出來,遍拜諸将。
諸将曰:“此位小郎君何人?”韓厥曰:“此所謂孤兒趙武也。
向所誅趙孤,乃門客程嬰之子耳。
”屠岸賈此時魂不附體,如癡醉一般,拜伏于地上,不能措一詞,悼公曰:“此事皆岸賈所為,今日不族岸賈,何以慰趙氏冤魂于地下?”叱左右:“将岸賈綁出斬首!”即命韓厥同趙武,領兵圍屠岸賈之宅,無①少長皆殺之。
趙武請岸賈之首,祭于趙朔之墓。
國人無不稱快。
潛淵詠史詩曰: 岸賈當時滅趙氏,今朝趙氏滅屠家。
隻争十五年前後,怨怨仇仇報不差! 晉悼公既誅岸賈,即召趙武于朝堂,加冠,拜為司寇,以代岸賈之職。
以前田祿,悉給還之。
又聞程嬰之義,欲用為軍正。
嬰曰:“始吾不死者,以趙氏孤未立也。
今已複官報仇矣,豈可自貪富貴,令公孫杵臼獨死?吾将往報杵臼于地下!”遂自刎而亡。
趙武撫其一屍一痛哭,請于晉侯,殡殓從厚,與公孫杵臼同葬于雲中山,謂之“二義”塚。
趙武服齊衰①三年,以報其德。
有詩為證: 陰谷深藏十五年,褲中兒報祖宗冤。
程嬰杵臼稱雙義,一死何須問後先! 再說悼公既立趙武,遂召趙勝于宋,複以邯鄲界之。
又大正群臣之位,賢者尊之,能者使之。
錄前功,赦小罪,百官濟濟,各稱其職。
且說幾個有名的官員:韓厥為中軍元帥,士匄副之;荀罂為上軍元帥,荀偃副之;栾黡為下軍元帥,士鲂副之;趙武為新軍元帥,魏相副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副之;魏绛為中軍司馬;張老為侯奄;韓無忌掌公族大夫;士渥濁為太傅;賈辛為司空;栾糾為親軍戎禦;荀賓為車右将軍;程鄭為贊仆;铎遏寇為輿尉;籍偃為輿司馬。
百官既具,大修國政:蠲逋薄斂,濟乏省役,振廢起滞,恤鳏惠寡②。
百姓大悅。
宋魯諸國聞之,莫不來朝。
唯有鄭成公因楚王為他射損其目,感切于心,不肯事晉。
楚共王聞厲公被弑,喜形于色,正思為複仇之舉,又聞新君嗣位,賞善罰惡,用賢圖治,朝廷清肅,内外歸心,伯業将複興,不覺喜變為愁。
即召群臣商議,要去擾亂中原,使晉不能成伯。
令尹嬰齊束手無策。
公子壬夫進曰:“中國惟宋爵尊國大,況其國介于晉、吳之間,今欲擾亂晉伯,必自宋始。
今宋大夫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五人,與右師華元相惡,見今出奔在楚。
若資以兵力,用之伐宋,取得宋邑,即以封之,此以敵攻敵之計,晉若不救,則失諸侯矣;若救宋,必攻魚石,我坐而觀其成敗,亦一策也。
”共王乃用其謀。
即命壬夫為大将,用魚石等為向導,統大軍伐宋。
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觚:酒器,青銅制。
②小豎:童仆。
①逆知:猜測,料想。
①糟丘:酒渣堆成小丘。
困糟丘,敗于醉酒。
②謾說:慌話。
③逆料:推想。
④巧佞便給:乖一巧誣媚。
①交通:二人彼此互通信息或往還。
②獻捷:送去戰争中的戰利品或俘虜。
①寺人:宦官。
②嬖人:親信。
③公宮:宮中衛士。
①擉:刺。
②嬖幸:得一寵一,得帝王好感。
③禦殿:到殿堂之上。
①忍:殘忍,此意為殺。
②濟:成功。
①谶:預兆。
①逢君于惡:迎一合君主,引導君主做壞事。
②輸忠極悃:忠誠至極。
悃,誠。
③罰:罪。
①無:無論 ①齊衰:喪服。
服齊衰:穿喪服。
此為趙武以父母一之禮待之。
②此句為少收稅,濟貧乏,省勞役,建行改革。
”悼公曰:“寡人知之類。
”韓厥辭出宮門,親自駕車,往迎趙武于盂山。
程嬰為禦,當初從故绛城而出,今日從新绛城而入,城郭俱非,感傷不已。
韓厥引趙武入内宮,朝見悼公。
悼公匿于宮中,詐稱有疾。
明日,韓厥率百官入宮問安,屠岸賈亦在。
悼公曰:“卿等知寡人之疾乎?隻為功勞簿上有一件事不明,以此心中不快耳!”諸大夫叩首問曰:“不知功勞簿上,那一件不明?”悼公曰:“趙衰、趙盾,兩世立功于國家,安忍絕其宗祀?”衆人齊聲應曰:“趙氏滅族,已在十五年前,今主公雖追念其功,無人可立。
”悼公即呼趙武出來,遍拜諸将。
諸将曰:“此位小郎君何人?”韓厥曰:“此所謂孤兒趙武也。
向所誅趙孤,乃門客程嬰之子耳。
”屠岸賈此時魂不附體,如癡醉一般,拜伏于地上,不能措一詞,悼公曰:“此事皆岸賈所為,今日不族岸賈,何以慰趙氏冤魂于地下?”叱左右:“将岸賈綁出斬首!”即命韓厥同趙武,領兵圍屠岸賈之宅,無①少長皆殺之。
趙武請岸賈之首,祭于趙朔之墓。
國人無不稱快。
潛淵詠史詩曰: 岸賈當時滅趙氏,今朝趙氏滅屠家。
隻争十五年前後,怨怨仇仇報不差! 晉悼公既誅岸賈,即召趙武于朝堂,加冠,拜為司寇,以代岸賈之職。
以前田祿,悉給還之。
又聞程嬰之義,欲用為軍正。
嬰曰:“始吾不死者,以趙氏孤未立也。
今已複官報仇矣,豈可自貪富貴,令公孫杵臼獨死?吾将往報杵臼于地下!”遂自刎而亡。
趙武撫其一屍一痛哭,請于晉侯,殡殓從厚,與公孫杵臼同葬于雲中山,謂之“二義”塚。
趙武服齊衰①三年,以報其德。
有詩為證: 陰谷深藏十五年,褲中兒報祖宗冤。
程嬰杵臼稱雙義,一死何須問後先! 再說悼公既立趙武,遂召趙勝于宋,複以邯鄲界之。
又大正群臣之位,賢者尊之,能者使之。
錄前功,赦小罪,百官濟濟,各稱其職。
且說幾個有名的官員:韓厥為中軍元帥,士匄副之;荀罂為上軍元帥,荀偃副之;栾黡為下軍元帥,士鲂副之;趙武為新軍元帥,魏相副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副之;魏绛為中軍司馬;張老為侯奄;韓無忌掌公族大夫;士渥濁為太傅;賈辛為司空;栾糾為親軍戎禦;荀賓為車右将軍;程鄭為贊仆;铎遏寇為輿尉;籍偃為輿司馬。
百官既具,大修國政:蠲逋薄斂,濟乏省役,振廢起滞,恤鳏惠寡②。
百姓大悅。
宋魯諸國聞之,莫不來朝。
唯有鄭成公因楚王為他射損其目,感切于心,不肯事晉。
楚共王聞厲公被弑,喜形于色,正思為複仇之舉,又聞新君嗣位,賞善罰惡,用賢圖治,朝廷清肅,内外歸心,伯業将複興,不覺喜變為愁。
即召群臣商議,要去擾亂中原,使晉不能成伯。
令尹嬰齊束手無策。
公子壬夫進曰:“中國惟宋爵尊國大,況其國介于晉、吳之間,今欲擾亂晉伯,必自宋始。
今宋大夫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五人,與右師華元相惡,見今出奔在楚。
若資以兵力,用之伐宋,取得宋邑,即以封之,此以敵攻敵之計,晉若不救,則失諸侯矣;若救宋,必攻魚石,我坐而觀其成敗,亦一策也。
”共王乃用其謀。
即命壬夫為大将,用魚石等為向導,統大軍伐宋。
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觚:酒器,青銅制。
②小豎:童仆。
①逆知:猜測,料想。
①糟丘:酒渣堆成小丘。
困糟丘,敗于醉酒。
②謾說:慌話。
③逆料:推想。
④巧佞便給:乖一巧誣媚。
①交通:二人彼此互通信息或往還。
②獻捷:送去戰争中的戰利品或俘虜。
①寺人:宦官。
②嬖人:親信。
③公宮:宮中衛士。
①擉:刺。
②嬖幸:得一寵一,得帝王好感。
③禦殿:到殿堂之上。
①忍:殘忍,此意為殺。
②濟:成功。
①谶:預兆。
①逢君于惡:迎一合君主,引導君主做壞事。
②輸忠極悃:忠誠至極。
悃,誠。
③罰:罪。
①無:無論 ①齊衰:喪服。
服齊衰:穿喪服。
此為趙武以父母一之禮待之。
②此句為少收稅,濟貧乏,省勞役,建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