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楚莊王納谏複陳晉景公出師救鄭

關燈
召唐狡,欲厚賞之。

    唐狡對曰:“臣受君王之賜已厚,今日聊以報效,敢複叨賞乎?”莊王訝曰:“寡人未嘗識卿,何處受寡人之賜?”唐狡對曰:“絕纓會上,牽美人之袂者,即臣也。

    蒙君王不殺之恩,故舍命相報。

    ”莊王歎息曰:“嗟乎!使寡人當時明燭治罪,安得此人之死力哉?”命軍正紀其首功,俟平鄭之後,将重用之。

    唐狡謂人曰:“吾得死罪于君,君隐而不誅,是以報之。

    然既已明言,不敢以罪人徼後日之賞。

    ”即夜遁去,不知所往。

    莊王聞之,歎曰:“真烈士矣!”大軍功破郊關,直抵城下。

    莊王傳令,四面築長圍功之,凡十有七日,晝夜不息。

    鄭襄公恃晉之救,不即行成②,軍士死傷者甚衆。

    城東北角崩陷數十丈,楚兵将登,莊王聞城内哭聲震地,心中不忍,麾軍退十裡。

    公子嬰齊進曰:“城陷正可乘勢,何以退師?”莊王曰:“鄭知吾威,未知吾德,姑退以示德。

    視其從違,以為進退可也。

    ”鄭襄公聞楚師退,疑晉救已至,乃驅百姓修築城垣,男一女皆上城巡守。

    莊王知鄭無乞降之意,複進兵圍之。

    鄭堅守三月,力不能支。

    楚将樂伯率衆自皇門先登,劈開城門。

    莊王下令,不許虜掠,三軍肅然。

    行至逵路,鄭襄公肉袒③牽羊,以迎楚師,辭曰:“孤不德,不能服事大國,使君王懷怒,以降師于敝邑,孤知罪矣!存亡死生,一惟君王命。

    若惠顧先人之好,不遽剪滅,延其宗祀,使得比于附庸,君王之惠也!”公子嬰齊進曰:“鄭力窮而降,赦之複叛,不如滅之。

    ”莊王曰:“申公若在,又将以蹊田奪牛見诮矣!”即麾軍退三十裡。

    鄭襄公親至楚軍,謝罪請盟,留其弟公子去疾為質。

     莊王班師北行,次于郔,諜報:“晉國拜荀林父為大将,先谷為副,出車六百乘,前來救鄭,已過黃河。

    ”莊王問于諸将曰:“晉師将至,歸乎?抑戰乎?”令尹孫叔敖對曰:“鄭之未成,戰晉宜也;已得鄭矣,又尋仇于晉,焉用之?不如全師而歸。

    萬無一失。

    ”嬖人伍參奏曰:“令尹之言非也。

    鄭謂我力不及,是以從晉;若晉來而避之,真我不及矣。

    且晉知鄭之從楚,必以兵臨鄭,晉以救來,我亦以救往,不亦可乎?”孫叔敖曰:“昔歲入陳,今歲入鄭,楚兵已勞敝矣。

    若戰而不捷,雖食參之肉,豈足贖罪?”伍參曰:“若戰而捷,令尹為無謀矣;如其不捷,參之肉将為晉軍所食,何能及楚人之口?”莊王乃遍問諸将,各授以筆,使書其掌。

    主戰者寫“戰”字,主退者寫“退”字。

    諸将寫訖,莊王使開掌驗之。

    惟中軍元帥虞邱,及連尹襄老、裨将蔡鸠居、彭名四人,掌中寫“退”字,其他公子嬰齊、公子側、公子谷臣、屈蕩、潘一黨一、樂伯、養繇基、許伯、熊負羁、許偃……等二十餘人,俱“戰”字。

    莊王曰:“虞邱老臣之見,與令尹合,言‘退’者是矣。

    ”乃傳令南轅反旆,來日飲馬于河而歸。

     伍參夜求見莊王曰:“君王何畏于晉,而棄鄭以界之也?”莊王曰:“寡人未嘗棄鄭也。

    ”伍參曰:“楚兵頓鄭城下九十日,而僅得鄭成。

    今晉來而楚去,使晉得以救鄭為功而收鄭,楚自此不複有鄭矣,非棄鄭而何?”莊王曰:“令尹言戰晉未必捷,是以去之。

    ”伍參曰:“臣已料之審①矣。

    荀林父新将中軍,威信未孚于衆。

    其佐先谷,行轸之孫,先且居之子,恃其世勳,且剛愎不仁,非用命之将也。

    栾、趙之輩,皆累世名将,各行其意,号令不一。

    晉師雖多,敗之易耳。

    且王以一國之主,而避晉之諸臣,将遺笑于天下,況能有鄭乎?”莊王愕然曰:“寡人雖不能軍,何至出晉諸臣之下?寡人從子戰矣!”即夜使人告令尹孫叔敖,将乘轅一齊改為北向,進至管城,以待晉師。

    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化:教化,改變風氣。

     ①衵服:貼身衣服。

     ②矢:矢言,正直之言。

     ③傫偅:衣冠不整。

    沒傫偅:淹沒在惡中。

     ①窦:洞。

     ①勾:夠;引出。

     ①依違:時而依南(楚國),時而依北(晉國)。

     ①稽:停留。

     ②行成:求和。

     ③肉袒:赤膊。

     ①審:明,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