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缞敗秦先元帥免胄殉翟

關燈
歸,因殡在曲沃,且回曲沃。

    欲俟還绛之後,将秦帥孟明等三人獻俘于太廟,然後施刑。

    先以敗秦之功,告于殡宮,遂治窀穸②之事。

    襄公墨缞視葬,以表戰功。

    母夫人嬴氏,因會葬亦在曲沃,已知三帥被擒之信,故意問襄公曰:“聞我兵得勝,孟明等俱被囚執,此社稷之福也。

    但不知已曾誅戮否?”襄公曰:“尚未。

    ”文嬴曰:“秦、晉世為婚姻,相與甚歡。

    孟明等貪功起釁,妄動幹戈,使兩國恩變為怨。

    吾量秦君,必深恨此三人。

    我國殺之無益,不如縱之還秦,使其君自加誅戮,以釋二國之怨,豈不美哉?”襄公曰:“三帥用事于秦,獲而縱之,恐贻晉患。

    ”文嬴曰:“‘兵敗者死’,國有常刑。

    楚兵一敗,得臣伏誅。

    豈秦國獨無軍法乎?況當時晉惠公被執于秦,秦君且禮而歸之,秦之有禮于我如此。

    區區敗将,必欲自我行戮,顯見我國無情也。

    ”襄公初時不肯,聞說到放還惠公之事,悚然動心。

    即時诏有司釋三帥之囚,縱歸秦國。

    孟明等得脫囚系,更不入謝,抱頭鼠竄而逃。

    先轸方在家用飯,聞晉侯已赦三帥,吐哺①入見。

    怒氣沖沖問襄公:“秦囚何在?”襄公曰:“母夫人請放歸即②刑。

    寡人已從之矣。

    ”先轸勃然唾襄公之面曰:“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萬苦,方獲此囚,乃壞于婦人之片言耶?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襄公方才醒悟,拭面③而謝,曰:“寡人之過也!”遂問班部中:“誰人敢追秦囚者?”陽處父願往。

    先轸曰:“将軍用心,若追得,便是第一功也。

    ”陽處父駕起追風馬,掄起斬将刀,出了曲沃西門,來追孟明。

    史臣有詩贊襄公能容先轸,所以能嗣伯業。

    詩曰: 婦人輕喪武夫功,先轸當時怒氣沖。

     拭面容言無愠意,方知嗣伯屬襄公。

     卻說孟明等三人,得脫大難,路上相議曰:“我等若得渡河,便是再生,不然,猶恐晉君追悔,如之奈何?”比到河下,并無一個船隻,歎曰:“天絕我矣!”歎聲未絕,見一漁翁,蕩着小艇,從西而來,口中唱歌曰: 囚猿離檻兮,囚鳥出籠。

    有人遇我兮,反敗為功。

     孟明異其言,呼曰:“漁翁渡我!”漁翁曰:“我渡秦人,不渡晉人!”孟明曰:“吾等正是秦人,可速渡我!”漁翁曰:“子非崤中失事之人耶?”孟明應曰:“然。

    ”漁翁曰:“吾奉公孫将軍将令,特舣舟①在此相候,已非一日矣。

    此舟小,不堪重載,前行半裡之程有大舟,将軍可以速往。

    ”說罷,那漁翁反棹而西,飛也似去了。

    三帥循河而西,未及半裡,果有大船數隻泊于河中,離岸有半箭之地,那漁舟已自在彼招呼。

    孟明和西乞白乙跣足②下船。

    未及撐開,東岸上早有一位将官,乘車而至,乃大将陽處父也。

    大叫:“秦将且住!”孟明等各各吃驚。

    須臾之間,陽處父停車河岸。

    見孟明已在舟中,心生一計,解自家所乘左骖之馬,假托襄公之命,賜與孟明:“寡君恐将軍不給于乘,使處父将此良馬,追贈将軍,聊表相敬之意。

    伏乞将軍俯納!。

    ”陽處父本意要哄孟明上岸相見,收馬拜謝,乘機縛之。

    那孟明漏網之魚,‘脫卻金鈎去,回頭再不來’,心上也防這一著,如何再肯登岸。

    乃立于船頭之上,遙望陽處父,稽首拜謝曰:“蒙君不殺之恩,為惠已多,豈敢複受良馬之賜?此行寡君若不加戮,三年之後,當親到上國,拜君之賜耳!”陽處父再欲開口,隻見舟師水手運槳下篙,船已蕩入中流去了。

    陽處父惘然如有所失,悶悶而回,以孟明之言,奏聞于襄公。

    先轸忿然進曰:“彼雲‘三年之後,拜君之賜’者,蓋将伐晉報仇也。

    不如乘其新敗喪氣之日,先往伐之,以杜其謀。

    ”襄公以為然,遂商議伐秦之事。

     話分兩頭。

    再說秦穆公聞三帥為晉所獲,又悶又怒,寝食俱廢。

    過了數日,又聞三帥已釋放還歸,喜形于色。

    左右皆曰:“孟明等喪師辱國,其罪當誅。

    昔楚殺得臣以警三軍,君亦當行此法也。

    ”穆公曰:“孤自不聽蹇叔、百裡奚之言,以累及三帥,罪在于孤,不在他人。

    ”乃素服迎之于郊,哭而唁之。

    複用三帥主兵,愈加禮待。

    百裡奚歎曰:“吾父子複得相會,已出望外矣!”遂告老緻政。

    穆公乃以繇餘、公孫枝為左右庶長,代蹇叔、百裡奚之位。

    此話且擱過一邊。

     再說晉襄公正議伐秦,忽邊吏馳報:“今有翟主白部胡,引兵犯界,已過箕城。

    望乞發兵防禦!”襄公大驚曰:“翟、晉無隙,如何相犯?”先轸曰:“先君文公,出亡在翟。

    翟君以二隗妻我君臣,一住十二年,禮遇甚厚。

    及先君返國,翟君又遣人拜賀,送二隗還晉。

    先君之世,從無一介束帛,以及于翟。

    翟君念先君之好,隐忍不言。

    今其子白部胡嗣位,自恃其勇,故乘喪來伐耳。

    ”襄公曰:“先君勤勞王事,未暇報及私恩。

    今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