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缞敗秦先元帥免胄殉翟
關燈
小
中
大
當出行,也從崤山過去的,不見許多艱阻。
今番回轉,如何說得恁般?”這有個緣故。
當初秦兵出行之日,乘著一股銳氣,且沒有晉兵攔阻,輕車快馬,緩步徐行,任意經過,不覺其若。
今日往來千裡,人馬俱疲困了,又擄掠得滑國許多子女金帛,行裝重滞。
況且遇過晉兵一次,雖然硬過,還怕前面有伏,心下慌忙,倍加艱阻,自然之理也。
孟明等過了上天梯第一層險隘,正行之間,隐隐聞鼓角之一聲,後隊有人報道:“晉兵從後追至矣!孟明曰:“我既難行,他亦不易。
但愁前阻,何怕後追?吩咐各軍,速速前進便了!”教白乙前行:“我當親自斷後,以禦追兵。
”又蓦①過了堕馬崖。
将近絕命岩了,衆人發起喊來,報道:“前面有亂木塞路,人馬俱不能通,如何是好?”孟明想:“這亂木從何而來?莫非前面果有埋伏?”乃親自上前來看。
但見岩旁有一碑,镌上五字道:“文王避雨處。
”碑旁豎一立紅旗一面,旗竿約長三丈有餘,旗上有一“晉”字。
旗下都是縱橫亂木。
孟明曰:“此是疑兵之計也。
事已至此,便有埋伏,隻索上前。
”遂傳令教軍士先将旗竿放倒,然後搬開柴木,以便跋涉。
誰知這面晉字紅旗,乃是伏軍的記号。
他伏于岩谷僻處,望見旗倒,便知秦兵已到,一齊發作。
秦軍方才搬運柴木,隻聞前面鼓聲如雷,遠遠望見旌旗閃爍,正不知多少軍馬。
白乙丙且教安排器械,為沖突之計。
隻見山岩高處,立著一位将軍,姓狐名射姑,字賈季,大叫道:“汝家先鋒褒蠻子,已被縛在此了。
來将早早投降,免遭屠戮!”原來褒蠻子恃勇前進,堕于陷坑之中,被晉軍将撓鉤搭起,綁縛上囚車了。
白乙丙大驚,使人報知西乞術與主将孟明,商議并力奪路。
孟明看這條路徑,隻有尺許之闊。
一邊是危峰峻石,一邊臨著萬丈深溪,便是落魂澗了,雖有千軍萬馬,無處展施。
心生一計,傳令:“此非交鋒之地。
教大軍一齊退轉東崤寬展處,決一死戰,再作區處。
”白乙丙奉了将令,将軍馬退回。
一路聞金鼓之一聲,不絕于耳。
才退至堕馬崖,隻見東路旌旗,連接不斷,卻是大将梁弘同副将萊駒,引着五千人馬,從後一步步襲來。
秦軍過不得堕馬崖,隻得又轉。
此時好象螞蟻在熱盤之上,東旋西轉,沒有個定處。
孟明教軍士從左右兩旁,爬山越溪,尋個出路。
隻見左邊山頭上金鼓亂鳴,左有一枝軍占住,叫道:“大将先且居在北,孟明早早投降!”右邊隔溪一聲炮響,山谷俱應,又豎一起大将胥嬰的旗号。
孟明此時,如萬箭攢心,沒擺一布一頭處。
軍士每分頭亂竄,爬山越溪,都被晉兵斬獲。
孟明大怒,同西乞、白乙二将,仍殺到堕馬崖來。
那柴木上都摻有硫黃焰硝引火之物,被韓子輿放起火來,燒得“焰騰騰煙漲迷天,紅赫赫火星撒地。
”後面梁弘軍馬已到,一逼一得孟明等三帥叫苦不疊。
左右前後,都是晉兵布滿。
孟明謂白乙丙曰:“汝父真神算也!今日困于絕地,我死必矣!你二人變服,各自逃生。
萬一天幸,有一人得回秦國,奏知吾主,興兵報仇,九泉之下,亦得吐氣!”西乞術、白乙丙哭曰:“吾等生則同生,死則同死,縱使得脫,何面目獨歸故國?……”言之未已,手下軍兵,看看散盡,委棄車仗哭械,連路堆積。
孟明等三帥無計可施,聚于岩下,坐以待縛。
晉兵四下圍裹将來,如饅頭一般,把秦家兵将,做個餤子①,一個個束手受擒。
殺得血污溪流,一屍一橫山徑;匹馬隻輪,一些不曾走漏。
髯翁有詩雲: 千裡雄心一旦灰,西崤無複隻輪回。
休誇晉帥多奇計,蹇叔先曾堕淚來。
先且居諸将會集于東崤之下,将三帥及褒蠻子,上了囚車。
俘獲軍士及車馬,并滑國擄掠來許多子女玉帛,盡數解到晉襄公大營,襄公墨缞受俘①軍中歡呼動地。
襄公問了三帥姓名,又名:“褒蠻子何人也?”梁弘曰:“此人雖則牙将,有兼人之勇,萊駒曾失利一陣,若非落于陷坑,亦難制縛。
”襄公駭然曰:“既如此骁勇,留之恐有他變!”喚萊駒上前:“汝前日戰輸與他,今日在寡人面前,可斬其頭以洩恨。
”萊駒領命,将褒蠻子縛于庭柱,手握大刀,方欲砍去,那蠻子大呼曰:“汝是我手下敗将,安敢犯吾?”這一聲,就如半空中起個霹靂一般,屋宇俱震動。
蠻子就呼聲中,将兩臂一撐,麻索俱斷。
萊駒吃一大驚,不覺手顫,堕刀于地。
蠻子便來搶這把大刀。
有個小校,名曰狼曋,從旁觀見,先搶刀在手,将蠻子一刀劈倒,再複一刀,将頭割下,獻于晉侯之前。
襄公大喜曰:“萊駒之勇,不及一小校也!”乃黜退萊駒不用,立狼曋為車右之職。
狼曋謝恩而出,自謂受知于君,不往元帥先轸處拜謝。
先轸心中,頗有不悅之意。
次日,襄公同諸将奏凱而
今番回轉,如何說得恁般?”這有個緣故。
當初秦兵出行之日,乘著一股銳氣,且沒有晉兵攔阻,輕車快馬,緩步徐行,任意經過,不覺其若。
今日往來千裡,人馬俱疲困了,又擄掠得滑國許多子女金帛,行裝重滞。
況且遇過晉兵一次,雖然硬過,還怕前面有伏,心下慌忙,倍加艱阻,自然之理也。
孟明等過了上天梯第一層險隘,正行之間,隐隐聞鼓角之一聲,後隊有人報道:“晉兵從後追至矣!孟明曰:“我既難行,他亦不易。
但愁前阻,何怕後追?吩咐各軍,速速前進便了!”教白乙前行:“我當親自斷後,以禦追兵。
”又蓦①過了堕馬崖。
将近絕命岩了,衆人發起喊來,報道:“前面有亂木塞路,人馬俱不能通,如何是好?”孟明想:“這亂木從何而來?莫非前面果有埋伏?”乃親自上前來看。
但見岩旁有一碑,镌上五字道:“文王避雨處。
”碑旁豎一立紅旗一面,旗竿約長三丈有餘,旗上有一“晉”字。
旗下都是縱橫亂木。
孟明曰:“此是疑兵之計也。
事已至此,便有埋伏,隻索上前。
”遂傳令教軍士先将旗竿放倒,然後搬開柴木,以便跋涉。
誰知這面晉字紅旗,乃是伏軍的記号。
他伏于岩谷僻處,望見旗倒,便知秦兵已到,一齊發作。
秦軍方才搬運柴木,隻聞前面鼓聲如雷,遠遠望見旌旗閃爍,正不知多少軍馬。
白乙丙且教安排器械,為沖突之計。
隻見山岩高處,立著一位将軍,姓狐名射姑,字賈季,大叫道:“汝家先鋒褒蠻子,已被縛在此了。
來将早早投降,免遭屠戮!”原來褒蠻子恃勇前進,堕于陷坑之中,被晉軍将撓鉤搭起,綁縛上囚車了。
白乙丙大驚,使人報知西乞術與主将孟明,商議并力奪路。
孟明看這條路徑,隻有尺許之闊。
一邊是危峰峻石,一邊臨著萬丈深溪,便是落魂澗了,雖有千軍萬馬,無處展施。
心生一計,傳令:“此非交鋒之地。
教大軍一齊退轉東崤寬展處,決一死戰,再作區處。
”白乙丙奉了将令,将軍馬退回。
一路聞金鼓之一聲,不絕于耳。
才退至堕馬崖,隻見東路旌旗,連接不斷,卻是大将梁弘同副将萊駒,引着五千人馬,從後一步步襲來。
秦軍過不得堕馬崖,隻得又轉。
此時好象螞蟻在熱盤之上,東旋西轉,沒有個定處。
孟明教軍士從左右兩旁,爬山越溪,尋個出路。
隻見左邊山頭上金鼓亂鳴,左有一枝軍占住,叫道:“大将先且居在北,孟明早早投降!”右邊隔溪一聲炮響,山谷俱應,又豎一起大将胥嬰的旗号。
孟明此時,如萬箭攢心,沒擺一布一頭處。
軍士每分頭亂竄,爬山越溪,都被晉兵斬獲。
孟明大怒,同西乞、白乙二将,仍殺到堕馬崖來。
那柴木上都摻有硫黃焰硝引火之物,被韓子輿放起火來,燒得“焰騰騰煙漲迷天,紅赫赫火星撒地。
”後面梁弘軍馬已到,一逼一得孟明等三帥叫苦不疊。
左右前後,都是晉兵布滿。
孟明謂白乙丙曰:“汝父真神算也!今日困于絕地,我死必矣!你二人變服,各自逃生。
萬一天幸,有一人得回秦國,奏知吾主,興兵報仇,九泉之下,亦得吐氣!”西乞術、白乙丙哭曰:“吾等生則同生,死則同死,縱使得脫,何面目獨歸故國?……”言之未已,手下軍兵,看看散盡,委棄車仗哭械,連路堆積。
孟明等三帥無計可施,聚于岩下,坐以待縛。
晉兵四下圍裹将來,如饅頭一般,把秦家兵将,做個餤子①,一個個束手受擒。
殺得血污溪流,一屍一橫山徑;匹馬隻輪,一些不曾走漏。
髯翁有詩雲: 千裡雄心一旦灰,西崤無複隻輪回。
休誇晉帥多奇計,蹇叔先曾堕淚來。
先且居諸将會集于東崤之下,将三帥及褒蠻子,上了囚車。
俘獲軍士及車馬,并滑國擄掠來許多子女玉帛,盡數解到晉襄公大營,襄公墨缞受俘①軍中歡呼動地。
襄公問了三帥姓名,又名:“褒蠻子何人也?”梁弘曰:“此人雖則牙将,有兼人之勇,萊駒曾失利一陣,若非落于陷坑,亦難制縛。
”襄公駭然曰:“既如此骁勇,留之恐有他變!”喚萊駒上前:“汝前日戰輸與他,今日在寡人面前,可斬其頭以洩恨。
”萊駒領命,将褒蠻子縛于庭柱,手握大刀,方欲砍去,那蠻子大呼曰:“汝是我手下敗将,安敢犯吾?”這一聲,就如半空中起個霹靂一般,屋宇俱震動。
蠻子就呼聲中,将兩臂一撐,麻索俱斷。
萊駒吃一大驚,不覺手顫,堕刀于地。
蠻子便來搶這把大刀。
有個小校,名曰狼曋,從旁觀見,先搶刀在手,将蠻子一刀劈倒,再複一刀,将頭割下,獻于晉侯之前。
襄公大喜曰:“萊駒之勇,不及一小校也!”乃黜退萊駒不用,立狼曋為車右之職。
狼曋謝恩而出,自謂受知于君,不往元帥先轸處拜謝。
先轸心中,頗有不悅之意。
次日,襄公同諸将奏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