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筆記——種豆等于诽謗朝廷
關燈
小
中
大
因罪免官,現在征召為禦史大夫。
你罪行輕,又立過功,會被重新起用的。
&rdquo楊恽說:&ldquo有功有什麼用?縣官(皇上)不值得為他盡力。
&rdquo楊譚說:&ldquo縣官(皇上)的确如此,蓋寬饒、韓延壽都是盡忠效力的官員,因事被誅。
&rdquo 這裡要解釋下&ldquo縣官&rdquo,有人誤解用&ldquo縣官&rdquo稱呼皇帝是不敬,其實不然,這是漢人熟語,用縣官指朝廷、天子,起源不詳,&ldquo赤縣&rdquo可以代指中國,疑心這&ldquo縣官&rdquo就是&ldquo赤縣&rdquo的&ldquo縣官&rdquo。
晁錯《論貴粟疏》&ldquo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rdquo,宣帝時趙廣漢下獄,屬吏百姓守在皇宮前哭号者數萬人,有人說:&ldquo臣生無益縣官,願代趙京兆死,使得牧養小民&rdquo,這裡的縣官,就是指朝廷。
再說下蓋寬饒,司隸校尉,曾經上書引用《韓氏易傳》:&ldquo五帝以天下為公職,三王以天下為家業,家業傳給子孫,公職由賢人繼承,如同四季的運轉,功業成就的離去,不是合适的人,就不該居其位。
&rdquo當時執金吾議,以為蓋寬饒意欲求禅讓,大逆不道。
回到楊恽,這時恰逢日食,當時認為日食是天變,有小吏告發楊恽&ldquo驕奢不悔過,日食災異,是他招來的。
&rdquo按說古人認為日食是天變,但一般隻有皇帝、丞相這樣的人才能承擔責任,比如漢成帝的丞相翟方進就因&ldquo熒惑守心&rdquo,火星侵犯心宿二而被賜自一殺,楊恽貌似還不夠格。
廷尉審訊的時候搜查到《報孫會宗書》的底稿,其中楊恽對自己被免官的事怨望不已。
其中有他教奴婢拊缶而歌:&ldquo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rdquo 《詩經》有比、興的手法,屈原的《離騷》是以香草美人喻正人君子,美人見嫉、香草荒蕪,比喻君王失道。
廷尉就根據這個邏輯,得出結論: 高山,喻人君;蕪穢不治,喻朝廷荒亂;一頃,百畝,喻百官;豆,貞實之物,應在倉庫,零落在野,喻忠臣(楊恽自己)見棄;萁,曲而不直,喻朝臣皆谄谀。
判決大逆不道,腰斬,妻子兒女流放酒泉。
侄子楊譚、好友孫會宗、韋玄成、還有那個畫眉的張敞一律免官。
後人往往看來覺得荒謬,其實這個邏輯本身還是遵循是不錯的,王維&ldquo北阙獻書寝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rdquo(《不遇詠》)就用過這個典故。
這個判決,開創了比興法判決的先例。
到了明清時期,就進一步發展為索引法,不要說香草美人,任何字句都可以成為大逆不道的證據。
你罪行輕,又立過功,會被重新起用的。
&rdquo楊恽說:&ldquo有功有什麼用?縣官(皇上)不值得為他盡力。
&rdquo楊譚說:&ldquo縣官(皇上)的确如此,蓋寬饒、韓延壽都是盡忠效力的官員,因事被誅。
&rdquo 這裡要解釋下&ldquo縣官&rdquo,有人誤解用&ldquo縣官&rdquo稱呼皇帝是不敬,其實不然,這是漢人熟語,用縣官指朝廷、天子,起源不詳,&ldquo赤縣&rdquo可以代指中國,疑心這&ldquo縣官&rdquo就是&ldquo赤縣&rdquo的&ldquo縣官&rdquo。
晁錯《論貴粟疏》&ldquo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rdquo,宣帝時趙廣漢下獄,屬吏百姓守在皇宮前哭号者數萬人,有人說:&ldquo臣生無益縣官,願代趙京兆死,使得牧養小民&rdquo,這裡的縣官,就是指朝廷。
再說下蓋寬饒,司隸校尉,曾經上書引用《韓氏易傳》:&ldquo五帝以天下為公職,三王以天下為家業,家業傳給子孫,公職由賢人繼承,如同四季的運轉,功業成就的離去,不是合适的人,就不該居其位。
&rdquo當時執金吾議,以為蓋寬饒意欲求禅讓,大逆不道。
回到楊恽,這時恰逢日食,當時認為日食是天變,有小吏告發楊恽&ldquo驕奢不悔過,日食災異,是他招來的。
&rdquo按說古人認為日食是天變,但一般隻有皇帝、丞相這樣的人才能承擔責任,比如漢成帝的丞相翟方進就因&ldquo熒惑守心&rdquo,火星侵犯心宿二而被賜自一殺,楊恽貌似還不夠格。
廷尉審訊的時候搜查到《報孫會宗書》的底稿,其中楊恽對自己被免官的事怨望不已。
其中有他教奴婢拊缶而歌:&ldquo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rdquo 《詩經》有比、興的手法,屈原的《離騷》是以香草美人喻正人君子,美人見嫉、香草荒蕪,比喻君王失道。
廷尉就根據這個邏輯,得出結論: 高山,喻人君;蕪穢不治,喻朝廷荒亂;一頃,百畝,喻百官;豆,貞實之物,應在倉庫,零落在野,喻忠臣(楊恽自己)見棄;萁,曲而不直,喻朝臣皆谄谀。
判決大逆不道,腰斬,妻子兒女流放酒泉。
侄子楊譚、好友孫會宗、韋玄成、還有那個畫眉的張敞一律免官。
後人往往看來覺得荒謬,其實這個邏輯本身還是遵循是不錯的,王維&ldquo北阙獻書寝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rdquo(《不遇詠》)就用過這個典故。
這個判決,開創了比興法判決的先例。
到了明清時期,就進一步發展為索引法,不要說香草美人,任何字句都可以成為大逆不道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