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
關燈
小
中
大
隻留下秦國的史記,保證了秦國史記的權威一性一,和曆史的秦國視角,也燒毀了各國史記中譏刺秦國的語言,減少了六國後人對秦國的攻擊的基礎,從秦始皇的角度,當然是有利的。
然而,&ldquo去閱讀所有全家的所有曆史教科書,可能會看到一些接近絕對真實的東西&rdquo(房龍),燒了六國史記,曆史從此殘缺不全,對古代史的整理造成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秦記》不記載日月,文辭簡略不全,司馬遷公大為感歎。
晉武帝時從魏安釐王墓中出土《竹書紀年》,幾乎重構上古史,重建戰國年代史,也可以看出燒毀各國曆史對曆史準确一性一的傷害。
後世延此,常常禁修私史,如南宋嘉泰禁私史,清初文字獄中赫赫有名的明史案,容後細考。
二、燒毀禁%書。
禁%書始自商鞅變法,&ldquo燔《詩》、《書》而明法令&rdquo,但如此大規模的禁%書,從書的範圍和禁%書的地域來說,應該是第一次。
而且,這次禁%書的标準是空前絕後的最高一峰,&ldquo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rdquo,這個&ldquo不中用&rdquo的标準,由始皇帝和李斯二人搞定,隻有醫藥、蔔筮、種樹三類書逃出生天,其他一切書籍,都屬于&ldquo不中用&rdquo。
三、集書于官方。
後世多有人以《詩》、《書》、諸子百家尚存于博士官屬為始皇辯護,認為項羽燒鹹陽才造成了這些書的流失,比如一性一好疑古辨僞的朱熹說&ldquo秦焚書也隻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rdquo。
這樣說當然沒錯,可就當時的條件來說,書還處于&ldquo漢青&rdquo階段,副本不多,歸于博士官屬,一旦發生火災,都是無可挽回,更不要說兵禍了。
即使到了明清,《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難逃水火之災,《永樂大典》主要亡于明末清初的戰火之中,七套《四庫全書》隻存三套半,其餘的毀于八國聯軍和太平天國。
所以,集中所有的書于中央,就埋下了毀書的種一子。
從實際的結果看,由于秦三世而亡,前後不過數年,儒家典籍還得到了比較好的流傳,可其餘諸子百家,多有流失,越是小宗,越可能失傳。
嚴重的問題在于,沒有人敢保證,收集到官方的書籍會不會被肆意的删改。
這次收書無所考,從後世來看,《永樂大典》采取的是照抄,而《四庫全書》不同,禁毀圖書三千餘種,十五萬部,嶽飛&ldquo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rdquo,&rdquo。
張孝祥&ldquo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rdquo,多被篡改。
更嚴重的問題是統一思想。
在上古時代,隻有巫、史少數人掌握文字,因此文字也集中于王宮。
當識字人口增加時收書于博士官屬,那就是妄圖定思想于一尊的愚民政策。
四、言論控制。
&ldquo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rdquo,&ldquo诽謗者族,偶語者棄市&rdquo,這一點不算首創,是繼承周幽王而來。
這些當然是為了萬世基業,可六、七年間,&ldquo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rdquo,&ldquo枉把六經灰火底,橋邊猶有未燒書&rdquo,秦就亡了。
要讨論這裡面的關系,其實并不像傳說中的這麼簡單。
固然,秦始皇暴虐萬分,可在始皇帝掃滅六國的餘威尚在,天下尚屬安甯。
始皇崩于前210年七月,一年後的前209年七月陳涉起兵,如果始皇尚在,陳涉敢不敢起兵,有沒人響應,都是疑問。
這裡有一個證據,陳涉起兵,因為百姓多聽聞扶蘇的賢明,居然打算用扶蘇的名号,可以想象,如果扶蘇繼承皇位,采取相對寬容的措施,秦未必會這麼快滅亡,事實上,老子做壞人,把好人留給兒子做,這是後世皇帝們用慣的權術。
然而,&ldquo去閱讀所有全家的所有曆史教科書,可能會看到一些接近絕對真實的東西&rdquo(房龍),燒了六國史記,曆史從此殘缺不全,對古代史的整理造成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秦記》不記載日月,文辭簡略不全,司馬遷公大為感歎。
晉武帝時從魏安釐王墓中出土《竹書紀年》,幾乎重構上古史,重建戰國年代史,也可以看出燒毀各國曆史對曆史準确一性一的傷害。
後世延此,常常禁修私史,如南宋嘉泰禁私史,清初文字獄中赫赫有名的明史案,容後細考。
二、燒毀禁%書。
禁%書始自商鞅變法,&ldquo燔《詩》、《書》而明法令&rdquo,但如此大規模的禁%書,從書的範圍和禁%書的地域來說,應該是第一次。
而且,這次禁%書的标準是空前絕後的最高一峰,&ldquo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rdquo,這個&ldquo不中用&rdquo的标準,由始皇帝和李斯二人搞定,隻有醫藥、蔔筮、種樹三類書逃出生天,其他一切書籍,都屬于&ldquo不中用&rdquo。
三、集書于官方。
後世多有人以《詩》、《書》、諸子百家尚存于博士官屬為始皇辯護,認為項羽燒鹹陽才造成了這些書的流失,比如一性一好疑古辨僞的朱熹說&ldquo秦焚書也隻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rdquo。
這樣說當然沒錯,可就當時的條件來說,書還處于&ldquo漢青&rdquo階段,副本不多,歸于博士官屬,一旦發生火災,都是無可挽回,更不要說兵禍了。
即使到了明清,《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難逃水火之災,《永樂大典》主要亡于明末清初的戰火之中,七套《四庫全書》隻存三套半,其餘的毀于八國聯軍和
所以,集中所有的書于中央,就埋下了毀書的種一子。
從實際的結果看,由于秦三世而亡,前後不過數年,儒家典籍還得到了比較好的流傳,可其餘諸子百家,多有流失,越是小宗,越可能失傳。
嚴重的問題在于,沒有人敢保證,收集到官方的書籍會不會被肆意的删改。
這次收書無所考,從後世來看,《永樂大典》采取的是照抄,而《四庫全書》不同,禁毀圖書三千餘種,十五萬部,嶽飛&ldquo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rdquo,&rdquo。
張孝祥&ldquo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rdquo,多被篡改。
更嚴重的問題是統一思想。
在上古時代,隻有巫、史少數人掌握文字,因此文字也集中于王宮。
當識字人口增加時收書于博士官屬,那就是妄圖定思想于一尊的愚民政策。
四、言論控制。
&ldquo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rdquo,&ldquo诽謗者族,偶語者棄市&rdquo,這一點不算首創,是繼承周幽王而來。
這些當然是為了萬世基業,可六、七年間,&ldquo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rdquo,&ldquo枉把六經灰火底,橋邊猶有未燒書&rdquo,秦就亡了。
要讨論這裡面的關系,其實并不像傳說中的這麼簡單。
固然,秦始皇暴虐萬分,可在始皇帝掃滅六國的餘威尚在,天下尚屬安甯。
始皇崩于前210年七月,一年後的前209年七月陳涉起兵,如果始皇尚在,陳涉敢不敢起兵,有沒人響應,都是疑問。
這裡有一個證據,陳涉起兵,因為百姓多聽聞扶蘇的賢明,居然打算用扶蘇的名号,可以想象,如果扶蘇繼承皇位,采取相對寬容的措施,秦未必會這麼快滅亡,事實上,老子做壞人,把好人留給兒子做,這是後世皇帝們用慣的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