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筆記: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始滅六國,号始皇帝,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如何管理,大臣們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丞相王绾等以諸侯初破,燕、齊、楚地方偏遠,不置諸侯王則無以鎮服,請封諸皇子。
秦始皇交由臣下讨論,群臣都認為可行,隻有廷尉李斯反對:&ldquo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同族甚多,然而後代日益疏遠,相互攻擊視如仇敵,周天子也無法禁止。
現在天下一統,設立郡縣,皇子功臣可以用國家賦稅多加賞賜,這樣容易控制。
天下沒有異心,才是安甯之術。
設置諸侯不利。
&rdquo 中國史上,大抵每一代都懲前朝敗亡之因,比如明懲曆朝丞相專擅,清懲明世太監之禍,但往往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漢懲秦始皇不封子弟而緻七國之亂,宋懲晚唐五代方鎮之亂而緻武德不修,外患不止。
可以說,李斯的話切中始皇要害,唯恐萬世基業不傳的要害,由不得不聽。
果然,秦始皇說:&ldquo天下人都苦于戰亂不休,就是因為有諸侯王的存在。
天下初定,再立諸侯國,這是制造戰争,以此求得安甯,豈不太難!廷尉的意見正确。
&rdquo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置酒為壽,仆射周青臣進頌,總之神靈明聖,四海賓服,哄得始皇帝開心得很,可其中講到&ldquo改諸侯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争的禍患,傳之萬世。
&rdquo惹惱了來自齊地的博士淳于越。
儒生一向很能破壞氣氛,也算是傳統:&ldquo臣聽說殷、周君臨天下千餘年,分封子弟功臣,作為輔佐。
現在陛下擁有天下,子弟卻和平常百姓一樣,一旦出現了田常、六卿這樣的臣子,沒有輔佐之人,如何相救?辦事不以古人為師而能長久的,我沒有聽說過。
現在周青臣當面奉承,以加重陛下的過失,不是忠臣。
&rdquo 淳于越比王绾聰明,和李斯一樣,利用了秦始皇的恐懼,這次是對田氏代齊和六卿分晉的恐懼。
所以秦始皇又把意見交由臣下讨論,不出意外,反對者又是李斯,不過李斯這時候已經是丞相了,底氣也特别足,所以這次李斯直指根本。
儒家一直強調法先聖,法家一直強調法後王。
戰國時代諸侯紛争,無論是秦國還是山東六國,都需要招攬士人為之效力。
而當天下一統,思想也應當定于一尊,百姓隻要努力耕作就好。
而儒生天天叫嚷着&ldquo複古&rdquo,在李斯看來就是非議當今,惑亂百姓。
因此,李斯建議:&ldquo列國史記,除秦記全部燒毀。
除了博士官所執掌,天下收藏《詩》、《書》、諸子百家的,都要交給地方官員燒毀。
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族滅。
官吏知情不一舉者同罪。
法令下達三十日不燒書的,受黥刑(臉上刺字塗黑),派去築長城。
隻有醫藥、蔔筮、種樹三類書不燒。
如要學習法令,以官吏為師。
&rdquo 秦始皇下令執行,史稱&ldquo焚書&rdquo。
無可否認,秦始皇和李斯的這些舉動,是站在政治一統的前提下謀求思想一統的大理想,可是有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就這件事說,就造就了中國幾個惡法的先例, 一、燒毀非官方認定的史書。
中國曆來對史書的準确一性一和教化意義非常看重,《春秋》裡面的微言大義,什麼&ldquo鄭伯克段于鄢&rdquo,六個字足夠講上一堂課。
趙盾的狡辯,終究抵不過董狐的筆,崔杼的刀,終究還是硬不過太史兄弟的頭,終于在太史第四個兄弟的時候停了下來。
但是,曆史是由人書寫的,不免帶有個人和群體的色彩,房龍在《聖經的故事》中寫到:&ldquo每個國家的每本曆史教科書都講述關于過去的故事,而且都是該國人民認為确實發生過的事實。
但是要是你跨過國境區讀讀鄰國的實力教科書,你就會發現那些記述截然不同。
&rdquo燒毀各國的史記,
丞相王绾等以諸侯初破,燕、齊、楚地方偏遠,不置諸侯王則無以鎮服,請封諸皇子。
秦始皇交由臣下讨論,群臣都認為可行,隻有廷尉李斯反對:&ldquo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同族甚多,然而後代日益疏遠,相互攻擊視如仇敵,周天子也無法禁止。
現在天下一統,設立郡縣,皇子功臣可以用國家賦稅多加賞賜,這樣容易控制。
天下沒有異心,才是安甯之術。
設置諸侯不利。
&rdquo 中國史上,大抵每一代都懲前朝敗亡之因,比如明懲曆朝丞相專擅,清懲明世太監之禍,但往往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漢懲秦始皇不封子弟而緻七國之亂,宋懲晚唐五代方鎮之亂而緻武德不修,外患不止。
可以說,李斯的話切中始皇要害,唯恐萬世基業不傳的要害,由不得不聽。
果然,秦始皇說:&ldquo天下人都苦于戰亂不休,就是因為有諸侯王的存在。
天下初定,再立諸侯國,這是制造戰争,以此求得安甯,豈不太難!廷尉的意見正确。
&rdquo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置酒為壽,仆射周青臣進頌,總之神靈明聖,四海賓服,哄得始皇帝開心得很,可其中講到&ldquo改諸侯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争的禍患,傳之萬世。
&rdquo惹惱了來自齊地的博士淳于越。
儒生一向很能破壞氣氛,也算是傳統:&ldquo臣聽說殷、周君臨天下千餘年,分封子弟功臣,作為輔佐。
現在陛下擁有天下,子弟卻和平常百姓一樣,一旦出現了田常、六卿這樣的臣子,沒有輔佐之人,如何相救?辦事不以古人為師而能長久的,我沒有聽說過。
現在周青臣當面奉承,以加重陛下的過失,不是忠臣。
&rdquo 淳于越比王绾聰明,和李斯一樣,利用了秦始皇的恐懼,這次是對田氏代齊和六卿分晉的恐懼。
所以秦始皇又把意見交由臣下讨論,不出意外,反對者又是李斯,不過李斯這時候已經是丞相了,底氣也特别足,所以這次李斯直指根本。
儒家一直強調法先聖,法家一直強調法後王。
戰國時代諸侯紛争,無論是秦國還是山東六國,都需要招攬士人為之效力。
而當天下一統,思想也應當定于一尊,百姓隻要努力耕作就好。
而儒生天天叫嚷着&ldquo複古&rdquo,在李斯看來就是非議當今,惑亂百姓。
因此,李斯建議:&ldquo列國
除了博士官所執掌,天下收藏《詩》、《書》、諸子百家的,都要交給地方官員燒毀。
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族滅。
官吏知情不一舉者同罪。
法令下達三十日不燒書的,受黥刑(臉上刺字塗黑),派去築長城。
隻有醫藥、蔔筮、種樹三類書不燒。
如要學習法令,以官吏為師。
&rdquo 秦始皇下令執行,史稱&ldquo焚書&rdquo。
無可否認,秦始皇和李斯的這些舉動,是站在政治一統的前提下謀求思想一統的大理想,可是有多少罪惡,都是奉理想的大旗呢,就這件事說,就造就了中國幾個惡法的先例, 一、燒毀非官方認定的史書。
中國曆來對史書的準确一性一和教化意義非常看重,《春秋》裡面的微言大義,什麼&ldquo鄭伯克段于鄢&rdquo,六個字足夠講上一堂課。
趙盾的狡辯,終究抵不過董狐的筆,崔杼的刀,終究還是硬不過太史兄弟的頭,終于在太史第四個兄弟的時候停了下來。
但是,曆史是由人書寫的,不免帶有個人和群體的色彩,房龍在《聖經的故事》中寫到:&ldquo每個國家的每本曆史教科書都講述關于過去的故事,而且都是該國人民認為确實發生過的事實。
但是要是你跨過國境區讀讀鄰國的實力教科書,你就會發現那些記述截然不同。
&rdquo燒毀各國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