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有感:投降派

關燈
2007年5月12日 投降派 《史記》讀書筆記一則 1 古公是個好君主,勤政一愛一民,百姓擁護。

    有一次鄰國來侵犯,要錢要糧,古公擔憂百姓遭殃,不想打仗,順從了敵人。

    敵國還不罷休,又來侵犯,這次變本加厲,聲稱要地要國。

    于是百姓憤怒了,被侵略的人民要反抗,紛紛向古公請求出戰。

     可是古公卻說:&ldquo你們為什麼擁護我當君主?因為一方國土,總要有一個君主來治理和規劃,這有利于你們勞作養息,現在外國人要我的君主位置,這與你們無關。

    你們自有你們的生活,你們将被誰管理,又有什麼區别呢?你們舍不得我的權威被淩一辱,你們要為我上戰場,可我不忍心,想象你們家家戶戶,妻離子散,以戰争的殘酷和死亡,換來我個人的君主位置,這事我不願意幹!&rdquo 古公自願棄國,帶着家眷,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活路。

    他的大多數百姓,舍不得這樣的好君主,也拉家帶口,随着古公一起遷徙。

    剩下不願走的,塌塌實實,做了敵國的順民,照樣過着一貫的日子。

    後來古公和他的國民,在歧山落腳。

    天下人知道古公的仁慈一愛一民,都來歸附,古公的德治就此确立,周朝的基業就此奠定。

     2 《史記周本紀》裡的一段,記載一個投降派國君古公。

    投降是國家的恥辱,但使百姓免于戰火荼毒,古公的德行大焉。

    誰說中華民族的一愛一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溯起根來,這裡是一個投降主義的例子。

    也許從狹人的眼裡解讀,古公有怯弱,貪生怕死的嫌疑,但司馬遷為他的事迹鋪陳志傳,對他的行為推崇弘揚,這裡有中華民族一性一格的真一精一神。

    民為重,社稷次之,治國行恻忍之心,以德治之,投降不要緊,隻要人民能安生。

     人民要求不高,有地種地,有工務工,不論誰來掌權,日子還是這樣過。

    千百年曆史流轉下來,政權在回避着這個最基本的民間訴求。

    一愛一國主義,成了他們最大的借口,籍以加強政權的千秋萬代。

    正義與不義,侵略與反抗,富人間的侵奪遊戲,無知的百姓,卻在他們的鼓惑之下,也變得群情激昂,甘當政權的炮灰。

     誰願用自己的肉一身,築成個什麼狗屁長城?誰願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什麼屠夫的風采?若有帝國主義侵犯我們的國家,我将是一個決絕的投降派,并不惜把頭顱撞向石碑,用如注的鮮血,來警醒懵懂的人民,你究竟是在為誰作戰。

    都說是為了人民,都說是為了人民,可人民向來就沒有那麼高的眼界。

    滿族人占領了中華,清朝三百年江山,百姓的生活如常進行。

    英國人霸占了香港,時值今日,香港人的生活底蘊裡,仍包一皮一皮含一着對英國制度的不舍的情懷。

     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