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
關燈
小
中
大
侯都舉杯向皇上祝賀。
過了幾天,李陵兵敗的奏章知道後,皇上為此吃飯不香,上朝不樂,大臣憂慮恐懼,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私下沒有考慮自己的卑賤,看到皇上的悲戚哀傷,真心想獻上自己的懇切忠誠,認為李陵平時與軍官們在一起,甘美的食物自己不吃,分東西自己少要,能使人們拼死為他效力,雖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過他。
李陵雖然兵敗陷身匈奴,看他的心意,将要等到合适的時機報效漢朝。
事情已經無可奈何,他消滅了那麼多敵軍,這戰功也足能顯示給天下了。
我心中想陳述這個看法但沒有機會,恰好皇上召見問話,我就按這個意思闡述李陵的戰功,想用這番話寬慰皇上的心胸,堵塞怨恨李陵的人所說的壞話;沒能完全說明,皇上不理解,認為我是有意中傷貳師将軍李廣利,并為李陵遊說,于是就把我交付法庭,誠懇的忠心終于不能自己一一陳述。
因此被定為欺騙皇上之罪,最後皇上同意獄吏的判決。
我家中貧窮,财物不夠用來贖罪,朋友沒人相救,皇上左右的近臣,也沒有誰向皇帝說句話,自身并非木石,卻要與法吏在一起,被囚禁在監獄之中,誰是可以聽我訴說的人呢!這正是少卿親眼所見,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這樣嗎?李陵既已投降匈奴,敗壞了他家的名聲,而我又受刑住進蠶室,更加被天下人嘲笑,悲痛啊悲痛啊!事情是不容易一一地講給俗人聽的。
我的先輩并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可以得到皇上賜給的剖符和丹書鐵券,掌管史籍和天文曆法,類似于占蔔祭祀之官,本來就是給皇上戲耍的,像畜養倡優一樣,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職業。
如果我依法被處死,也就像九牛失去一根一毛一,同死個蝼蛄或螞蟻有什麼兩樣?世人也不會把我和那些死于氣節的人相提并論,隻不過認為你智慮窮盡,罪惡已極,不能自己贖免,終于走上死路罷了。
為什麼呢?就是平日自己的工作和職業造成的。
人本來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人死得比鴻一毛一還輕,為什麼去死是不一樣的。
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臉面受辱,其次是不讓别人用文辭和教令來羞辱,再次是身一體被捆一綁受辱,再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帶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頭發、頸戴鐵圈受辱,再次是毀傷肌膚、砍斷肢一體受辱,最下等的是宮刑,受辱到頂點了。
古書上說:“刑罰不用在大夫身上。
”這就是說士大夫在氣節方面不能不進行磨砺。
猛虎在深山裡,百獸都震驚恐懼,等它到了陷阱或獸籠裡,就得搖着尾巴乞求食物,這是由于長期用威力制約,逐漸取得的結果。
因此,即使有個在地上劃出的監牢,士人也絕對不能進去;有個用木頭削成的獄吏審判你,也不能去質對。
受刑之前就決計自一殺,這才是鮮明的态度。
如今捆一綁手腳,戴上枷索,暴露肌膚,受到鞭打,囚禁在監獄之中。
在這時候,看到獄吏就要叩頭觸地,看到獄吏就吓得不敢出氣。
為什麼呢?這是長期用威力制約造成的情勢。
等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說不受辱的人,不過是所謂的厚臉皮罷了,還有什麼值得尊重的呢!況且西伯(周文王)是諸侯之長,曾被拘禁在牖(yǒu,有)裡;李斯是丞相,也受遍了五種刑罰;韓信已是諸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已南面稱王,結果都下獄定罪;绛侯周勃誅殺了呂氏家族,權力超過了春秋時的五霸,後來也被囚禁在待罪之室;魏其(jī,基)侯是大将軍,最後也穿上了囚衣,戴上了刑具;季布做了朱家的家奴;灌夫被關押在居室受辱。
這些人都已身居王侯将相,名聲傳到了鄰國,等犯了罪受到法令制裁,不能下決心自一殺,在監獄裡,古今都一樣,他怎能不受辱呢!從這些情況來說,勇敢和怯懦,是權力地位不同造成的;堅強和軟弱,是由所處的形勢決定的。
這是很清楚的,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況且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點自一殺,就已經逐漸衰頹了;到了鞭打受刑的時候,才能到以自一殺殉節,那不是太晚了嗎?古人所以要慎重對待對士大夫的用刑,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人之常情沒有不貪戀生存、厭惡死亡的,沒有不顧念父母妻兒的。
至于那些為義理所激勵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勢造成的。
如今我不幸,早年喪失父母,沒有兄弟相親,孤獨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對妻兒們該如何呢?況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節,怯懦的人隻要仰慕節義,什麼情況下不能勉勵自己呢!我雖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還懂得偷生與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獄之中去受辱呢!奴隸婢妾還能去自一殺,何況我這種處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穢的監獄之中也在所不辭,是以心中還有末了之事為恨,以身死之後文章不能留傳後世為恥呀! 古時候雖富貴而名聲卻泯滅不傳的人,是無法都記載下來的,隻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夠名揚後世。
周文王被拘禁後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來後開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後,才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才有《國語》的寫作;孫子被砍斷雙腳,編撰出《兵法》著作;呂不韋貶官遷徙到蜀地,世上傳出了《呂氏春秋》;韓非被秦國囚禁,寫出了《說(shuì,稅)難》、《孤憤》等文章;《詩經》的三百篇詩,大都是聖賢為抒發憂憤而創作出來的。
這些人都是心中憂郁苦悶,不能實現他的理想,所以才記述以往的史事,想讓後來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至于左丘明失去雙目,孫子砍斷雙腳,終于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書立說,以此來舒散他們的憤慨,想讓文章流傳後世以表現自己的志向。
我私下裡不自量力,近年來,投身在無用的文辭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與傳聞,考證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們成敗興衰的道理,上自黃帝軒轅,下至當今,寫成了十表、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
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與人事的關系,貫通從古到今的曆史發展變化,完成有獨特見解、自成體系的著作。
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這場災禍,我痛惜此書沒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殘酷的刑罰也沒有露出怨怒之色。
我确實是想著成此書,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傳給志同道合的人,讓它在通都大邑之間流傳。
那麼,我就可以償還從前受辱所欠的債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難道會後悔嗎!然而我這番苦心隻能對智者講,很難對俗人說呀! 況且在背着惡名的情況下不容易處世,處在被鄙視的地位會招來更多的诽謗。
我由于發表議論遭受了這場災禍,深為家鄉的人恥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麼臉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墳墓呢!即使再經曆一百代,恥辱隻會越來越深啊!因此,愁腸每天都反複回轉,在家裡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裡去。
每當想到這種恥辱,沒有不汗流浃背沾濕衣裳的。
自己簡直就是個宦官,還怎能自行隐退,藏身到深山岩一穴一之中呢?所以隻得暫且随世俗浮沉,在時勢中周旋,以此來抒發内心的狂亂迷惑。
如今少卿卻教誨我要推薦賢士,豈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違背嗎?現在即使想粉飾自己,用美妙的言辭寬慰自己,對俗人毫無用處,也不會被信任,隻是自讨羞辱罷了。
總之,到了死的那天,然後是非才能論定。
信中不能把意思寫盡,隻能簡略陳述淺陋之見。
特此再拜。
【原文】【注解】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①,再拜言。
少卿足下②:曩者辱賜書③,教以慎于接物④,推賢進士為務⑤。
意氣勤勤懇懇⑥,若望仆不相師用⑦,而流俗人之言⑧。
仆非敢如是也。
雖罷驽⑨,亦側聞長者遺風矣⑩。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11),動而見尤
過了幾天,李陵兵敗的奏章知道後,皇上為此吃飯不香,上朝不樂,大臣憂慮恐懼,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私下沒有考慮自己的卑賤,看到皇上的悲戚哀傷,真心想獻上自己的懇切忠誠,認為李陵平時與軍官們在一起,甘美的食物自己不吃,分東西自己少要,能使人們拼死為他效力,雖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過他。
李陵雖然兵敗陷身匈奴,看他的心意,将要等到合适的時機報效漢朝。
事情已經無可奈何,他消滅了那麼多敵軍,這戰功也足能顯示給天下了。
我心中想陳述這個看法但沒有機會,恰好皇上召見問話,我就按這個意思闡述李陵的戰功,想用這番話寬慰皇上的心胸,堵塞怨恨李陵的人所說的壞話;沒能完全說明,皇上不理解,認為我是有意中傷貳師将軍李廣利,并為李陵遊說,于是就把我交付法庭,誠懇的忠心終于不能自己一一陳述。
因此被定為欺騙皇上之罪,最後皇上同意獄吏的判決。
我家中貧窮,财物不夠用來贖罪,朋友沒人相救,皇上左右的近臣,也沒有誰向皇帝說句話,自身并非木石,卻要與法吏在一起,被囚禁在監獄之中,誰是可以聽我訴說的人呢!這正是少卿親眼所見,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是這樣嗎?李陵既已投降匈奴,敗壞了他家的名聲,而我又受刑住進蠶室,更加被天下人嘲笑,悲痛啊悲痛啊!事情是不容易一一地講給俗人聽的。
我的先輩并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可以得到皇上賜給的剖符和丹書鐵券,掌管史籍和天文曆法,類似于占蔔祭祀之官,本來就是給皇上戲耍的,像畜養倡優一樣,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職業。
如果我依法被處死,也就像九牛失去一根一毛一,同死個蝼蛄或螞蟻有什麼兩樣?世人也不會把我和那些死于氣節的人相提并論,隻不過認為你智慮窮盡,罪惡已極,不能自己贖免,終于走上死路罷了。
為什麼呢?就是平日自己的工作和職業造成的。
人本來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人死得比鴻一毛一還輕,為什麼去死是不一樣的。
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臉面受辱,其次是不讓别人用文辭和教令來羞辱,再次是身一體被捆一綁受辱,再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帶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頭發、頸戴鐵圈受辱,再次是毀傷肌膚、砍斷肢一體受辱,最下等的是宮刑,受辱到頂點了。
古書上說:“刑罰不用在大夫身上。
”這就是說士大夫在氣節方面不能不進行磨砺。
猛虎在深山裡,百獸都震驚恐懼,等它到了陷阱或獸籠裡,就得搖着尾巴乞求食物,這是由于長期用威力制約,逐漸取得的結果。
因此,即使有個在地上劃出的監牢,士人也絕對不能進去;有個用木頭削成的獄吏審判你,也不能去質對。
受刑之前就決計自一殺,這才是鮮明的态度。
如今捆一綁手腳,戴上枷索,暴露肌膚,受到鞭打,囚禁在監獄之中。
在這時候,看到獄吏就要叩頭觸地,看到獄吏就吓得不敢出氣。
為什麼呢?這是長期用威力制約造成的情勢。
等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說不受辱的人,不過是所謂的厚臉皮罷了,還有什麼值得尊重的呢!況且西伯(周文王)是諸侯之長,曾被拘禁在牖(yǒu,有)裡;李斯是丞相,也受遍了五種刑罰;韓信已是諸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已南面稱王,結果都下獄定罪;绛侯周勃誅殺了呂氏家族,權力超過了春秋時的五霸,後來也被囚禁在待罪之室;魏其(jī,基)侯是大将軍,最後也穿上了囚衣,戴上了刑具;季布做了朱家的家奴;灌夫被關押在居室受辱。
這些人都已身居王侯将相,名聲傳到了鄰國,等犯了罪受到法令制裁,不能下決心自一殺,在監獄裡,古今都一樣,他怎能不受辱呢!從這些情況來說,勇敢和怯懦,是權力地位不同造成的;堅強和軟弱,是由所處的形勢決定的。
這是很清楚的,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況且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點自一殺,就已經逐漸衰頹了;到了鞭打受刑的時候,才能到以自一殺殉節,那不是太晚了嗎?古人所以要慎重對待對士大夫的用刑,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人之常情沒有不貪戀生存、厭惡死亡的,沒有不顧念父母妻兒的。
至于那些為義理所激勵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勢造成的。
如今我不幸,早年喪失父母,沒有兄弟相親,孤獨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對妻兒們該如何呢?況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節,怯懦的人隻要仰慕節義,什麼情況下不能勉勵自己呢!我雖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還懂得偷生與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獄之中去受辱呢!奴隸婢妾還能去自一殺,何況我這種處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穢的監獄之中也在所不辭,是以心中還有末了之事為恨,以身死之後文章不能留傳後世為恥呀! 古時候雖富貴而名聲卻泯滅不傳的人,是無法都記載下來的,隻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夠名揚後世。
周文王被拘禁後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來後開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後,才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才有《國語》的寫作;孫子被砍斷雙腳,編撰出《兵法》著作;呂不韋貶官遷徙到蜀地,世上傳出了《
這些人都是心中憂郁苦悶,不能實現他的理想,所以才記述以往的史事,想讓後來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至于左丘明失去雙目,孫子砍斷雙腳,終于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書立說,以此來舒散他們的憤慨,想讓文章流傳後世以表現自己的志向。
我私下裡不自量力,近年來,投身在無用的文辭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與傳聞,考證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們成敗興衰的道理,上自黃帝軒轅,下至當今,寫成了十表、本紀十二篇、書八章、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計一百三十篇。
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與人事的關系,貫通從古到今的曆史發展變化,完成有獨特見解、自成體系的著作。
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這場災禍,我痛惜此書沒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殘酷的刑罰也沒有露出怨怒之色。
我确實是想著成此書,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傳給志同道合的人,讓它在通都大邑之間流傳。
那麼,我就可以償還從前受辱所欠的債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難道會後悔嗎!然而我這番苦心隻能對智者講,很難對俗人說呀! 況且在背着惡名的情況下不容易處世,處在被鄙視的地位會招來更多的诽謗。
我由于發表議論遭受了這場災禍,深為家鄉的人恥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麼臉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墳墓呢!即使再經曆一百代,恥辱隻會越來越深啊!因此,愁腸每天都反複回轉,在家裡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裡去。
每當想到這種恥辱,沒有不汗流浃背沾濕衣裳的。
自己簡直就是個宦官,還怎能自行隐退,藏身到深山岩一穴一之中呢?所以隻得暫且随世俗浮沉,在時勢中周旋,以此來抒發内心的狂亂迷惑。
如今少卿卻教誨我要推薦賢士,豈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違背嗎?現在即使想粉飾自己,用美妙的言辭寬慰自己,對俗人毫無用處,也不會被信任,隻是自讨羞辱罷了。
總之,到了死的那天,然後是非才能論定。
信中不能把意思寫盡,隻能簡略陳述淺陋之見。
特此再拜。
【原文】【注解】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①,再拜言。
少卿足下②:曩者辱賜書③,教以慎于接物④,推賢進士為務⑤。
意氣勤勤懇懇⑥,若望仆不相師用⑦,而流俗人之言⑧。
仆非敢如是也。
雖罷驽⑨,亦側聞長者遺風矣⑩。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11),動而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