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
關燈
小
中
大
支菊生譯注
【說明】
本篇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本書卷一百四《田叔列傳》中附有褚先生補記的《任安傳》。
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
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
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複信。
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這封回信。
關于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馬遷在此信中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内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懑,大膽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毖恩的不滿。
信中還委婉述說了他受刑後“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司馬遷所忍受的屈辱和恥笑,絕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紮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于實現了他的夙願,完成了他的大業。
今天我們讀着這部不朽的巨著,遙想司馬遷當年寫作時的艱辛與堅毅,怎能不對他的崇高一精一神無比敬佩呢! 本篇不僅對我們研究司馬遷的思想以及《史記》的寫作動機和完成過程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并且在文學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傑作,古人早就把它視為天下奇文,可與《離騷》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現為氣勢的磅礴。
作者長久郁積心中的悲憤,借此文噴薄而出,有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裡,其氣勢之壯闊,令人驚歎。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縱橫開阖、起伏疊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與痛苦又是極其複雜的,他無意矯飾,但三言兩語又無法說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實道來。
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旁征博引,時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複,一波三折,充分表現出筆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暢,語言的生動,骈句、散句自然錯落,排句、疊句時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本文原載《漢書·司馬遷傳》,後又收入《文選》,兩書文字略有出入。
這裡以《漢書》所載為底本,以《文選》參校。
【譯文】 太史公、像牛馬一般的仆役、司馬遷再拜說: 少卿足下:前時,蒙您屈尊給我寫信,教導我待人接物要謹慎,應把推薦賢士當作自己的責任。
情意那樣誠懇,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見。
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我雖然才能庸劣,也曾從旁聽說過有德之人留傳下來的風尚。
隻是自己以為身一體殘缺處于污穢恥辱的境地,行動就要受指責,想做有益之事反而招來損害,因此隻能獨自愁悶,沒有誰可以去訴說。
諺語說:“為誰去做事?誰來聽從你!”锺子期死後,俞伯牙終身不再彈琴,為什麼呢?士人要為他的知己效力,女子要為喜一愛一她的人梳妝美容。
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自己懷有的才能像随侯珠及卞和玉那樣寶貴,品行像許由和伯夷那樣高尚,終究不能再以此為榮,恰恰隻能被人恥笑而自取污辱罷了。
您的信本應早日回複,正趕上随從皇上東巡歸來,又忙于一些瑣事,與您見面的機會較少,匆匆忙忙沒有半點空閑,能夠盡情陳述自己的心意。
如今您遭到無法預料之罪,再過一個月,一逼一十近冬末,我又迫于跟随皇上到雍地去,恐怕突然之間就會發生不可避免的事,那樣我最終也就不可能向您抒發我的憤懑之情了,那麼您的魂魄也會抱恨無窮的。
請允許我把淺陋的意見略加陳述,時隔很久沒有回信,望您不要責怪。
我聽說,修身是智慧的集中體現;一愛一人和助人是仁的發端;要得到什麼和付出什麼是義的标志;有恥辱之心是勇敢的先決條件;樹立名譽是行為的最終目标。
士人有了這五個方面,然後才可以立身于世并進入君子的行列。
所以禍沒有比貪欲私利更慘的,悲沒有比刺傷心靈更痛苦的,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醜的,恥辱沒有比宮刑更大的。
受刑之後得到餘生的人,無法和别人相比,并非一代如此,由來已久了。
從前衛靈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輛車,孔子見到後就到陳國去了;商鞅依靠宦官景監的引見得到重用,趙良感到寒心;趙談陪文帝乘車,袁絲臉色都變了。
自古以來就以宦官為恥辱。
那些才能平庸的人,事情隻要涉及到宦官,就沒有不感到喪氣的,何況是那些志氣昂揚的人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才,可怎麼能讓一個受了宮刑的人來舉薦天下的豪傑呢!我仰仗先人留下的事業,才能在皇帝左右為官達二十多年。
所以常自思自想,往高處說,不能盡心報效誠信,也沒有因出奇的謀略和特殊的能力受到贊譽,取得賢君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為皇帝拾取遺漏彌補缺陷,也不能招納舉薦賢能之人,并讓山野中的隐士顯露才能;對外又不能參加軍隊,攻城野戰,有斬殺敵将奪取敵人軍旗的功勞;往低處說,不能以日積月累的辛勞,取得高官厚祿,使親族朋友都感到榮耀。
這四者沒有一件如願以償,隻好勉強求合以博得皇上的喜歡,不會有特别表現,我的情況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來了。
從前我也曾置身下大夫的行列,在外朝陪着别人發表些微不足道的意見,沒有借這個時機根據朝廷法度竭盡自己的才思,如今已經身一體殘缺成了從事掃除的差役,處在卑賤的地位,還想要昂首楊眉,評論是非,那不是輕慢朝廷羞辱當今的士人嗎!唉!唉!像我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況且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不容易說清的。
我年少時以不受約束的高才自負,長大後沒有得到鄉裡的贊譽,幸而皇上由于我父親的緣故,使我能夠貢獻淺薄的才能,出入于宮禁之中。
我以為戴着盆還怎麼能去望天呢,所以斷絕了與朋友的交往,忘記了家庭的事情,日夜都想竭盡自己并不很高的能力,專心緻志盡力于職守,以便能夠讨好皇上,然而事情竟會大錯特錯,而不是所想象的那樣。
我和李陵都在宮廷内做官,平時并沒有什麼交情,彼此志趣不同,不曾在一起喝過一杯酒,在一起盡情交一歡。
然而我觀察他的為人,是能自守節一操一的奇士,侍奉雙親講孝道,和士人交往重誠信,在錢财面前廉潔,收取和給予都以義為準則,對有差别的事肯于退讓,對人謙恭,甘居人後,時常想奮不顧身為國家的急難而犧牲自己,從他平素的言行表現來看,我認為他有國士的風度。
作為臣子雖經曆萬般危險也不為自己的生命考慮,隻想到解救公家之危難,這已是很出奇了。
如今所做的事稍有不當,那些隻顧保全自己和妻兒的大臣,接着就把他的失誤盡情誇大,我确實内心裡感到痛苦。
況且李陵率領步兵不滿五千,深入戰場踏上匈奴的住地,在虎口中投下誘餌,對強悍的匈奴勇敢地挑戰,迎着億萬敵軍與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所殺的敵人超過了自己的軍隊的人數,敵人顧不上救援死傷士兵,匈奴的君王都震驚恐怖,于是才把左右賢王的兵馬全都調來,發動會拉弓射箭的人,全國的軍隊共同圍攻李陵,李陵轉戰千裡,箭用光了,路走絕了,救兵不到,士兵死傷的堆積如山,然而李陵一喊慰勞軍隊,士兵沒有不奮起的,個個涕淚橫流,滿臉是血,吞下眼淚,再拉開空弓,冒着刀箭,向北争着和敵人拼死。
李陵還沒有覆沒的時候,曾有使者來報告戰況,漢朝的公卿王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本書卷一百四《田叔列傳》中附有褚先生補記的《任安傳》。
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
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
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複信。
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這封回信。
關于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馬遷在此信中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内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懑,大膽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毖恩的不滿。
信中還委婉述說了他受刑後“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為了完成《
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紮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于實現了他的夙願,完成了他的大業。
今天我們讀着這部不朽的巨著,遙想司馬遷當年寫作時的艱辛與堅毅,怎能不對他的崇高一精一神無比敬佩呢! 本篇不僅對我們研究司馬遷的思想以及《史記》的寫作動機和完成過程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并且在文學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傑作,古人早就把它視為天下奇文,可與《離騷》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現為氣勢的磅礴。
作者長久郁積心中的悲憤,借此文噴薄而出,有如長江大河,一瀉千裡,其氣勢之壯闊,令人驚歎。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縱橫開阖、起伏疊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與痛苦又是極其複雜的,他無意矯飾,但三言兩語又無法說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實道來。
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旁征博引,時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複,一波三折,充分表現出筆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暢,語言的生動,骈句、散句自然錯落,排句、疊句時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本文原載《
這裡以《漢書》所載為底本,以《文選》參校。
【譯文】 太史公、像牛馬一般的仆役、司馬遷再拜說: 少卿足下:前時,蒙您屈尊給我寫信,教導我待人接物要謹慎,應把推薦賢士當作自己的責任。
情意那樣誠懇,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見。
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我雖然才能庸劣,也曾從旁聽說過有德之人留傳下來的風尚。
隻是自己以為身一體殘缺處于污穢恥辱的境地,行動就要受指責,想做有益之事反而招來損害,因此隻能獨自愁悶,沒有誰可以去訴說。
諺語說:“為誰去做事?誰來聽從你!”锺子期死後,俞伯牙終身不再彈琴,為什麼呢?士人要為他的知己效力,女子要為喜一愛一她的人梳妝美容。
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自己懷有的才能像随侯珠及卞和玉那樣寶貴,品行像許由和伯夷那樣高尚,終究不能再以此為榮,恰恰隻能被人恥笑而自取污辱罷了。
您的信本應早日回複,正趕上随從皇上東巡歸來,又忙于一些瑣事,與您見面的機會較少,匆匆忙忙沒有半點空閑,能夠盡情陳述自己的心意。
如今您遭到無法預料之罪,再過一個月,一逼一十近冬末,我又迫于跟随皇上到雍地去,恐怕突然之間就會發生不可避免的事,那樣我最終也就不可能向您抒發我的憤懑之情了,那麼您的魂魄也會抱恨無窮的。
請允許我把淺陋的意見略加陳述,時隔很久沒有回信,望您不要責怪。
我聽說,修身是智慧的集中體現;一愛一人和助人是仁的發端;要得到什麼和付出什麼是義的标志;有恥辱之心是勇敢的先決條件;樹立名譽是行為的最終目标。
士人有了這五個方面,然後才可以立身于世并進入君子的行列。
所以禍沒有比貪欲私利更慘的,悲沒有比刺傷心靈更痛苦的,行為沒有比污辱祖先更醜的,恥辱沒有比宮刑更大的。
受刑之後得到餘生的人,無法和别人相比,并非一代如此,由來已久了。
從前衛靈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輛車,孔子見到後就到陳國去了;商鞅依靠宦官景監的引見得到重用,趙良感到寒心;趙談陪文帝乘車,袁絲臉色都變了。
自古以來就以宦官為恥辱。
那些才能平庸的人,事情隻要涉及到宦官,就沒有不感到喪氣的,何況是那些志氣昂揚的人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才,可怎麼能讓一個受了宮刑的人來舉薦天下的豪傑呢!我仰仗先人留下的事業,才能在皇帝左右為官達二十多年。
所以常自思自想,往高處說,不能盡心報效誠信,也沒有因出奇的謀略和特殊的能力受到贊譽,取得賢君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為皇帝拾取遺漏彌補缺陷,也不能招納舉薦賢能之人,并讓山野中的隐士顯露才能;對外又不能參加軍隊,攻城野戰,有斬殺敵将奪取敵人軍旗的功勞;往低處說,不能以日積月累的辛勞,取得高官厚祿,使親族朋友都感到榮耀。
這四者沒有一件如願以償,隻好勉強求合以博得皇上的喜歡,不會有特别表現,我的情況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來了。
從前我也曾置身下大夫的行列,在外朝陪着别人發表些微不足道的意見,沒有借這個時機根據朝廷法度竭盡自己的才思,如今已經身一體殘缺成了從事掃除的差役,處在卑賤的地位,還想要昂首楊眉,評論是非,那不是輕慢朝廷羞辱當今的士人嗎!唉!唉!像我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況且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不容易說清的。
我年少時以不受約束的高才自負,長大後沒有得到鄉裡的贊譽,幸而皇上由于我父親的緣故,使我能夠貢獻淺薄的才能,出入于宮禁之中。
我以為戴着盆還怎麼能去望天呢,所以斷絕了與朋友的交往,忘記了家庭的事情,日夜都想竭盡自己并不很高的能力,專心緻志盡力于職守,以便能夠讨好皇上,然而事情竟會大錯特錯,而不是所想象的那樣。
我和李陵都在宮廷内做官,平時并沒有什麼交情,彼此志趣不同,不曾在一起喝過一杯酒,在一起盡情交一歡。
然而我觀察他的為人,是能自守節一操一的奇士,侍奉雙親講孝道,和士人交往重誠信,在錢财面前廉潔,收取和給予都以義為準則,對有差别的事肯于退讓,對人謙恭,甘居人後,時常想奮不顧身為國家的急難而犧牲自己,從他平素的言行表現來看,我認為他有國士的風度。
作為臣子雖經曆萬般危險也不為自己的生命考慮,隻想到解救公家之危難,這已是很出奇了。
如今所做的事稍有不當,那些隻顧保全自己和妻兒的大臣,接着就把他的失誤盡情誇大,我确實内心裡感到痛苦。
況且李陵率領步兵不滿五千,深入戰場踏上匈奴的住地,在虎口中投下誘餌,對強悍的匈奴勇敢地挑戰,迎着億萬敵軍與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所殺的敵人超過了自己的軍隊的人數,敵人顧不上救援死傷士兵,匈奴的君王都震驚恐怖,于是才把左右賢王的兵馬全都調來,發動會拉弓射箭的人,全國的軍隊共同圍攻李陵,李陵轉戰千裡,箭用光了,路走絕了,救兵不到,士兵死傷的堆積如山,然而李陵一喊慰勞軍隊,士兵沒有不奮起的,個個涕淚橫流,滿臉是血,吞下眼淚,再拉開空弓,冒着刀箭,向北争着和敵人拼死。
李陵還沒有覆沒的時候,曾有使者來報告戰況,漢朝的公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