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書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頹以絕商顔③,東至山嶺十餘裡間。
井渠之生自此始。
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④,而粱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⑤,其明年,旱,幹封少雨⑥。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
于是天子已用事萬裡沙⑦,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⑧,令群臣從官自将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⑨。
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⑩。
①商顔山:山名。
《漢書·溝血志》顔師古注說:“商顔,商山之顔也。
謂之顔者,譬人之顔額也,亦猶山(額)〔領〕象人之頸領”。
②渠岸容易崩塌。
③頹:《漢書·溝洫志》作?,同音字。
顔師古注說:“下流曰?。
”絕商顔:頹水沖斷商顔山,或說是沖穿商顔山。
④登:即升。
谷不升倉稱為不登,借為收成不好的意思。
⑤封禅:封泰山祭天,禅梁父(音甫)祭地,合稱封禅。
是天子功成治定後祭祀天地的活動,歲數不登而封禅,含有對漢武帝責難的深意。
巡祭山川:巡遊祭四方名山大川。
也是太平天子之事。
⑥幹封:《漢書·郊祀志》顔師古注說:“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幹也。
”漢武帝封禅以後,久旱不雨,公孫卿說:黃帝時封則天旱,是天神有意曬封土,所以命人把封泰山的土攤開曬幹。
于是漢武帝也下诏書,照這樣幹,稱為幹封。
于是動詞,曝曬令幹的意思。
⑦用事萬裡沙:有事于萬裡沙。
萬裡沙,顔師引應劭語說:“神祠也,在東萊曲城(今山東掖縣東北)”。
《漢書·郊祀志》記載此事說:公孫卿奉命尋找神仙,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求見天子,漢武帝不遠千裡跑到那裡,一無所見。
天子無故離開京城,不好交待(見神仙的話不好出口),于是借口說要到萬裡沙神祠祈禱,此即史家所說的“有事于萬裡沙”的事。
⑧沈,同沉。
将白馬、玉璧沉入河中,是給河神奉上的祭禮。
⑨窴:古填字。
⑩楗:古代堵塞決口的方法是,先在決口處插大竹,順竹子将捆成長束的的“草龍”放下,因有所插竹子的阻擋,草龍才能不被水沖走。
然後在草龍後填土、塞石。
所插大竹稱為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為河①!殚為河兮地不得甯,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②。
延道弛兮離常流③,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④,不封禅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⑤,北渡污兮浚流難⑥。
搴長茭兮沈美玉⑦,河伯許兮薪不屬⑧。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頹林竹兮楗石菑⑨,宣房塞兮萬福來。
”于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而道河北行二渠,複禹舊迹,而粱楚之地複甯,無水災。
自是之後,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轵引堵水⑩;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钜定⑾;泰山下引汶水。
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⑿,不可勝言。
然其著者在宣房。
①晧晧旰(hàn,汗)旰:晧同“昊”,大;旰亦有大意。
所以晧晧旰旰極言水勢汪洋恣肆貌。
闾:州闾、裡闾。
民居所在。
殚(dān,丹):盡。
全句可譯為浩大的水勢喲裡闾民居盡化為河。
②沸郁:猶言沸沸揚揚,擁擠喧鬧貌。
柏:《集解》引徐廣語說:“柏猶迫也。
”漢武帝至瓠子塞決河在元封二年(前109)四、五月間,時已入夏,猶言“迫冬日”,是設想之詞。
③延:《漢書·溝洫志》作正。
延亦通。
《索隐》解釋說:“言河之決,由其源道延長弛溢,故使其皆離常流。
”④《漢書·溝洫志》顔師古引臣瓒說;“水還舊道,則群害消除,神祐滂沛也。
”神祐滂沛就是神靈護祐之德滂沱充沛的意思。
⑤湯湯(shāng,商):水大流急貌。
潺(chán,纏)湲(yuán,原):水徐行貌。
潺湲之水被激而為大一波濤,謂之激潺湲。
顔師古注:“湯湯,疾貌也;潺湲,激流也。
”亦可。
⑥污(yū,淤):通纡。
纡曲回轉。
《漢書·溝洫志》作回,通。
浚(jùn,俊):疏浚。
《漢書·溝志》作迅。
水曲則流急,而雲“迅流難”,與義不通。
⑦搴長茭:捆成長束的茭草,又稱為草龍、草帚等,為塞河所必須。
⑧薪不屬:猶言薪不繼、不足。
屬,是連屬的意思。
⑨顔師古注說:“?(同頹)林竹者,即上所說“下淇園之竹以為楗”也。
石菑謂臿石立之,然後以土就填塞也。
”⑩靈轵:渠名。
《集解》引如淳語說:“《地理志》周至有靈轵渠。
”堵水:《集解》引徐廣語說:“一作諸川。
”?(11)東海:梁玉繩《史記志疑》考為北海之誤。
钜定:《集解》解釋說:“钜定,澤名”。
?(12)佗:同“他”。
太史公曰: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①,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②;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
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餘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①九江:有三說:一認為長江在荊州界内分為九道支流,然後又會為一條大江,如漢儒孔安國等主此說;二認為九江各自别源,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以南的九條支流,會合于長江,孔穎達說江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所以這九條支流稱為九江。
九江之名載于《禹貢》“九江孔殷”條注文之中,今已不知其所指,故不錄。
三是以為九江就是彭蠡澤,即今洞庭湖,宋儒胡旦、朱熹等主此說。
②中華書局标點本《史紀》以漯洛為一渠,誤,中間宜加頓号分開。
漯為漯水,就是前文所說:禹分河為二渠,“北載之高地”之一的漯水,源自河南武陟縣流經河北、山東入海;洛水就是《禹貢》所說:“導洛自熊耳”中的洛水,是伊、洛之洛,不是陝西境内的渭、洛之洛水。
井渠之生自此始。
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④,而粱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⑤,其明年,旱,幹封少雨⑥。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
于是天子已用事萬裡沙⑦,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⑧,令群臣從官自将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⑨。
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⑩。
①商顔山:山名。
《漢書·溝血志》顔師古注說:“商顔,商山之顔也。
謂之顔者,譬人之顔額也,亦猶山(額)〔領〕象人之頸領”。
②渠岸容易崩塌。
③頹:《漢書·溝洫志》作?,同音字。
顔師古注說:“下流曰?。
”絕商顔:頹水沖斷商顔山,或說是沖穿商顔山。
④登:即升。
谷不升倉稱為不登,借為收成不好的意思。
⑤封禅:封泰山祭天,禅梁父(音甫)祭地,合稱封禅。
是天子功成治定後祭祀天地的活動,歲數不登而封禅,含有對漢武帝責難的深意。
巡祭山川:巡遊祭四方名山大川。
也是太平天子之事。
⑥幹封:《漢書·郊祀志》顔師古注說:“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幹也。
”漢武帝封禅以後,久旱不雨,公孫卿說:黃帝時封則天旱,是天神有意曬封土,所以命人把封泰山的土攤開曬幹。
于是漢武帝也下诏書,照這樣幹,稱為幹封。
于是動詞,曝曬令幹的意思。
⑦用事萬裡沙:有事于萬裡沙。
萬裡沙,顔師引應劭語說:“神祠也,在東萊曲城(今山東掖縣東北)”。
《漢書·郊祀志》記載此事說:公孫卿奉命尋找神仙,說在東萊山見到了神仙,求見天子,漢武帝不遠千裡跑到那裡,一無所見。
天子無故離開京城,不好交待(見神仙的話不好出口),于是借口說要到萬裡沙神祠祈禱,此即史家所說的“有事于萬裡沙”的事。
⑧沈,同沉。
将白馬、玉璧沉入河中,是給河神奉上的祭禮。
⑨窴:古填字。
⑩楗:古代堵塞決口的方法是,先在決口處插大竹,順竹子将捆成長束的的“草龍”放下,因有所插竹子的阻擋,草龍才能不被水沖走。
然後在草龍後填土、塞石。
所插大竹稱為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為河①!殚為河兮地不得甯,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②。
延道弛兮離常流③,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④,不封禅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⑤,北渡污兮浚流難⑥。
搴長茭兮沈美玉⑦,河伯許兮薪不屬⑧。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頹林竹兮楗石菑⑨,宣房塞兮萬福來。
”于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而道河北行二渠,複禹舊迹,而粱楚之地複甯,無水災。
自是之後,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轵引堵水⑩;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钜定⑾;泰山下引汶水。
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⑿,不可勝言。
然其著者在宣房。
①晧晧旰(hàn,汗)旰:晧同“昊”,大;旰亦有大意。
所以晧晧旰旰極言水勢汪洋恣肆貌。
闾:州闾、裡闾。
民居所在。
殚(dān,丹):盡。
全句可譯為浩大的水勢喲裡闾民居盡化為河。
②沸郁:猶言沸沸揚揚,擁擠喧鬧貌。
柏:《集解》引徐廣語說:“柏猶迫也。
”漢武帝至瓠子塞決河在元封二年(前109)四、五月間,時已入夏,猶言“迫冬日”,是設想之詞。
③延:《漢書·溝洫志》作正。
延亦通。
《索隐》解釋說:“言河之決,由其源道延長弛溢,故使其皆離常流。
”④《漢書·溝洫志》顔師古引臣瓒說;“水還舊道,則群害消除,神祐滂沛也。
”神祐滂沛就是神靈護祐之德滂沱充沛的意思。
⑤湯湯(shāng,商):水大流急貌。
潺(chán,纏)湲(yuán,原):水徐行貌。
潺湲之水被激而為大一波濤,謂之激潺湲。
顔師古注:“湯湯,疾貌也;潺湲,激流也。
”亦可。
⑥污(yū,淤):通纡。
纡曲回轉。
《漢書·溝洫志》作回,通。
浚(jùn,俊):疏浚。
《漢書·溝志》作迅。
水曲則流急,而雲“迅流難”,與義不通。
⑦搴長茭:捆成長束的茭草,又稱為草龍、草帚等,為塞河所必須。
⑧薪不屬:猶言薪不繼、不足。
屬,是連屬的意思。
⑨顔師古注說:“?(同頹)林竹者,即上所說“下淇園之竹以為楗”也。
石菑謂臿石立之,然後以土就填塞也。
”⑩靈轵:渠名。
《集解》引如淳語說:“《地理志》周至有靈轵渠。
”堵水:《集解》引徐廣語說:“一作諸川。
”?(11)東海:梁玉繩《史記志疑》考為北海之誤。
钜定:《集解》解釋說:“钜定,澤名”。
?(12)佗:同“他”。
太史公曰: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①,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②;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
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餘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①九江:有三說:一認為長江在荊州界内分為九道支流,然後又會為一條大江,如漢儒孔安國等主此說;二認為九江各自别源,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以南的九條支流,會合于長江,孔穎達說江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所以這九條支流稱為九江。
九江之名載于《禹貢》“九江孔殷”條注文之中,今已不知其所指,故不錄。
三是以為九江就是彭蠡澤,即今洞庭湖,宋儒胡旦、朱熹等主此說。
②中華書局标點本《史紀》以漯洛為一渠,誤,中間宜加頓号分開。
漯為漯水,就是前文所說:禹分河為二渠,“北載之高地”之一的漯水,源自河南武陟縣流經河北、山東入海;洛水就是《禹貢》所說:“導洛自熊耳”中的洛水,是伊、洛之洛,不是陝西境内的渭、洛之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