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書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邺⑩,以富魏之河内。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⑾,毋令東伐⑿,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餘裡,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⒀,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⒁,收皆畝一鐘⒂。
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①鴻溝:古地名。
按《索隐》所說,有二種解釋:一指官渡水(流經今河南中牟附近),一指汴水(流經今河南開封附近)。
②三江:宣洩太湖水入海的三流河道:北江、中江、南江。
《索隐》記有各自流向。
③五湖:《集解》引韋昭語說,就是太湖。
又《索隐》引郭璞《江賦》說是指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五個湖泊。
從《河渠書》文意看是指在吳境内的太湖,韋說是。
④離碓:《集解》說,碓就是古“堆”字。
離堆有數處,但由下文鑿離堆是為避沫水之害,沫水一說就是今大渡河,另青衣江亦稱沫水,兩江都由樂山入泯江,離堆即在樂山江水會流處。
又《宋史·河渠志》以為是成都西北、灌縣附近的都江堰工程中的離堆,誤。
⑤沫水:見注④。
⑥《正義》引《益州記》說:“二江者,郫(pí,皮)江、流江也。
”按《宋史·河渠志》說:李冰鑿離堆分江流為三:“一派南流于成都,以合岷江”,即是流江;“一派由永康(今灌縣)至滬州以合大江”,這就是《正義》所說經郫縣、新繁,流過成都的郫江,郫江東南流為今沱江,自滬州與長江會流:“一派入東川(東川州,即雅州府地)”為岷江正流。
前兩條就是《史記·河渠書》所說的二江。
⑦:同浸。
滋潤灌溉。
《莊子·天地》:“一日浸百畦。
⑧飨:享。
⑨田疇:泛指一切農田。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孔穎達疏說:“谷田曰田,麻田曰疇。
”⑩《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說是引漳水溉邺田的是魏襄王時人史起,《漢書·溝洫志》同。
《史記》說是魏豹引漳水溉田,漢以後人多同此說。
因而有人折中二說謂豹引漳水在前,史起引漳水在後(如左思《魏都賦》)。
《呂氏春秋》作者距魏豹事更近,似乎更為可信。
?(11)罷:同疲。
?(12)毋:不、不要。
⒀填阏:《漢書·溝洫志》顔師古注說:“填阏謂壅泥也”,阏同“淤”。
⒁澤鹵:低窪鹽堿地。
《漢書·溝洫志》作舄(xì,戲)鹵。
⒂一鐘:六斛四鬥。
《左傳·昭了)記載:“齊舊四量:豆區釜鐘。
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矣。
”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于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于瓠子,東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①,辄複壞。
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②。
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
蚊言于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③。
”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④。
于是天子久之不事複塞也。
是時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裡,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餘裡,徑⑤,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
此損漕省卒⑥,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⑦,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①人徒:普通人與罪徒。
②奉邑:漢代諸侯封于某城邑,隻是把某城邑的租賦給他作俸祿,天子另派人管理該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務,此城邑稱為該諸侯的奉(俸)邑。
食鄃(shū,舒):食鄃城的租賦,就是以鄃為奉邑的意思。
③應天:與天意相應.相符合。
④望氣:望雲氣而蔔吉兇。
用數:用術數蔔吉兇。
術指法術,數指一技藝。
⑤徑:道直少曲折。
⑥意思是:這樣可以損減漕省運糧的兵卒。
漕省,負責漕運的機構。
⑦表:以表測量地勢高下,從而确定水流走向。
表,是一根八尺長的木杆,有刻度,與水準、懸錘配用。
參見《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條。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①,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
五千頃故盡河壖②棄地,民茭牧其中耳③,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
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複漕。
”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④。
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
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禦史大夫張湯。
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bǎn,闆),回遠⑤。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裡;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裡,以車轉,從斜下下渭。
如此,漢中之谷可緻,山東從沔無限⑥,便于砥柱之漕。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拟于巴蜀。
”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裡。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⑦,不可漕。
①《索隐》解釋說:“謂從山東運漕而西入關也。
”山東,崤山以東的地區。
②壖河邊地。
③茭牧:打草放牧。
茭是喂牲畜的幹草。
④渠田:可用渠水灌溉之田。
⑤回環屈折而又遙遠。
⑥山以東通過沔水(今漢水)的漕船不受限制。
⑦湍石:湍急多石。
其後莊熊罴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于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山下①。
岸善崩②,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
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
水
西門豹引漳水溉邺⑩,以富魏之河内。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⑾,毋令東伐⑿,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餘裡,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⒀,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⒁,收皆畝一鐘⒂。
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①鴻溝:古地名。
按《索隐》所說,有二種解釋:一指官渡水(流經今河南中牟附近),一指汴水(流經今河南開封附近)。
②三江:宣洩太湖水入海的三流河道:北江、中江、南江。
《索隐》記有各自流向。
③五湖:《集解》引韋昭語說,就是太湖。
又《索隐》引郭璞《江賦》說是指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五個湖泊。
從《河渠書》文意看是指在吳境内的太湖,韋說是。
④離碓:《集解》說,碓就是古“堆”字。
離堆有數處,但由下文鑿離堆是為避沫水之害,沫水一說就是今大渡河,另青衣江亦稱沫水,兩江都由樂山入泯江,離堆即在樂山江水會流處。
又《宋史·河渠志》以為是成都西北、灌縣附近的都江堰工程中的離堆,誤。
⑤沫水:見注④。
⑥《正義》引《益州記》說:“二江者,郫(pí,皮)江、流江也。
”按《宋史·河渠志》說:李冰鑿離堆分江流為三:“一派南流于成都,以合岷江”,即是流江;“一派由永康(今灌縣)至滬州以合大江”,這就是《正義》所說經郫縣、新繁,流過成都的郫江,郫江東南流為今沱江,自滬州與長江會流:“一派入東川(東川州,即雅州府地)”為岷江正流。
前兩條就是《史記·河渠書》所說的二江。
⑦:同浸。
滋潤灌溉。
《
⑧飨:享。
⑨田疇:泛指一切農田。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孔穎達疏說:“谷田曰田,麻田曰疇。
”⑩《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說是引漳水溉邺田的是魏襄王時人史起,《漢書·溝洫志》同。
《史記》說是魏豹引漳水溉田,漢以後人多同此說。
因而有人折中二說謂豹引漳水在前,史起引漳水在後(如左思《魏都賦》)。
《呂氏春秋》作者距魏豹事更近,似乎更為可信。
?(11)罷:同疲。
?(12)毋:不、不要。
⒀填阏:《漢書·溝洫志》顔師古注說:“填阏謂壅泥也”,阏同“淤”。
⒁澤鹵:低窪鹽堿地。
《漢書·溝洫志》作舄(xì,戲)鹵。
⒂一鐘:六斛四鬥。
《
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矣。
”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于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于瓠子,東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①,辄複壞。
是時武安候田蚊為丞相,其奉邑食鄃②。
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
蚊言于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強塞,塞之未必應天③。
”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④。
于是天子久之不事複塞也。
是時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裡,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餘裡,徑⑤,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
此損漕省卒⑥,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⑦,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①人徒:普通人與罪徒。
②奉邑:漢代諸侯封于某城邑,隻是把某城邑的租賦給他作俸祿,天子另派人管理該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務,此城邑稱為該諸侯的奉(俸)邑。
食鄃(shū,舒):食鄃城的租賦,就是以鄃為奉邑的意思。
③應天:與天意相應.相符合。
④望氣:望雲氣而蔔吉兇。
用數:用術數蔔吉兇。
術指法術,數指一技藝。
⑤徑:道直少曲折。
⑥意思是:這樣可以損減漕省運糧的兵卒。
漕省,負責漕運的機構。
⑦表:以表測量地勢高下,從而确定水流走向。
表,是一根八尺長的木杆,有刻度,與水準、懸錘配用。
參見《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條。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①,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
五千頃故盡河壖②棄地,民茭牧其中耳③,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
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複漕。
”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④。
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
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禦史大夫張湯。
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bǎn,闆),回遠⑤。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裡;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裡,以車轉,從斜下下渭。
如此,漢中之谷可緻,山東從沔無限⑥,便于砥柱之漕。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拟于巴蜀。
”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裡。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⑦,不可漕。
①《索隐》解釋說:“謂從山東運漕而西入關也。
”山東,崤山以東的地區。
②壖河邊地。
③茭牧:打草放牧。
茭是喂牲畜的幹草。
④渠田:可用渠水灌溉之田。
⑤回環屈折而又遙遠。
⑥山以東通過沔水(今漢水)的漕船不受限制。
⑦湍石:湍急多石。
其後莊熊罴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于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山下①。
岸善崩②,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
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