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書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的利益。
後來河東守番系說:“從山東漕運糧米西行入關,每年一百多萬石,中間經過砥柱這個行船的禁限地區,有許多漕船船壞人亡,而且運費也太大。
若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陰一帶的土地,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估 計可以造田五千頃。
這五千頃田原來都是河邊被遺棄的荒地,老百姓隻在其中打草放牧,如今加以灌溉耕種,估計可得糧食二百萬石以上。
這些糧食沿渭水運入長安,與直接從關中收獲的沒有兩樣,而不再從砥柱以東漕糧入關。
”天子同意他的意見,動員兵卒數萬人造渠田。
幾年以後,黃河改道,渠無水,種渠田的連zheng府貸給的種一子也難以償還。
久而久之,河東渠田完全報廢,朝廷把它分給從越地内遷的百姓耕種,使少府能從中得到一點微薄的租賦收入。
以後有人上書,是為了想打通褒斜道以及漕運的事,天子交給禦史大夫張湯,張湯詳細了解後,說道:“從漢中入蜀向來走故道,故道有許多山坂大坡,曲折路遠。
今若鑿穿褒斜道,山坂坡路少,比故道近四百裡的路程;而且褒水與沔水相通,斜水與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
漕船從南陽沿沔水上行駛入褒水,從褒水登陸到斜水旱路一百多裡,以車轉運,再下船順斜水下行駛入渭水。
這樣不但漢中的糧食可以運來,山東的糧食從沔水而上沒有禁限,比經砥柱漕運方便。
而且褒斜地區的木材箭竹,其富饒可以與巴蜀相比拟。
”天子認為有道理,封張湯的兒子卬(áng,昂)為漢中郡太守,調發數萬人開出一條長五百多裡的褒斜道。
果然方便而且路程近,但是水流湍(tuān)急多石,不能通漕。
此後莊熊罴說:“臨晉地區的老百姓願意鑿穿洛水築成水渠,用來灌溉重泉以東原有的一萬多頃鹽堿地。
倘若果然能得水灌溉,可使每畝産量達到十石。
”于是調發兵卒一萬多人開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顔山下。
由于土岸容易塌方,于是沿流鑿井,最深有的達到四十多丈。
許多地方都鑿了井,井下相互連通,使水通行。
水從地下穿商顔山而過,東行直到山嶺之中十多裡遠。
從此産生了井渠。
鑿渠時曾掘出了龍骨,所以給此渠命名為龍首渠。
這條渠築了十多年,頗有些地方通了水,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處。
自從黃河在瓠子決口後二十多年,每年土地都因水澇沒有好收成,梁楚地區更為嚴重。
天子既已封禅,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天由于要曬幹泰山封土而少雨。
于是命汲仁、郭昌調發兵卒數萬人堵塞瓠子決口,阻止水澇,天子從萬裡沙祠禱神以後,回來的路上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于河中祭奠河神,命群臣及随從官員自将軍銜以下,都背負柴薪,填塞決口。
當時東郡百姓以草為炊,柴薪很少,因而命砍伐淇園的竹子作為塞決口的楗。
天子既然親臨決河處,悼念塞河不能成功,作歌道:“瓠子河決啊有何辦法,浩浩汗汗啊民居已盡為河。
盡為河啊地方不安,河工無休止啊吾山已經鑿平。
吾山已平啊钜野澤外一流,水族喧嚷啊迫天齊日。
河道廢弛啊水離常流,蛟龍馳騁啊正遠遊。
水歸舊道啊神福滂沛,若不封禅啊怎知此事!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泛濫不止啊愁煞人。
河浸齧(niè,聶)桑啊淮、泗水滿,久不歸故道啊唯願水流稍緩。
”另一首是:“河水湯湯(shāng,商)啊流急,北渡回曲啊疏浚難。
揭草埽于決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縱許息水啊奈薪柴不足。
薪柴不足啊衛人獲罪,民燒柴尚不足啊如何禦水!伐淇園之竹啊楗阻石柱,堵塞宣房啊萬福來。
”于是塞住了瓠子決河,在決口處築了一座宮殿,取名為宣房宮。
并修二條渠引河水北行,恢複了禹時的樣子,梁、楚地區重又得到安甯,沒有水災了。
從此以後,負責河渠事的官員争相建議修築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黃河以及川谷中的水灌溉農田;而關中的輔渠、靈轵渠引諸川中的水;汝南、九江地區引淮河水;東海郡引钜定澤水;泰山周圍地區引汶水。
各自所開渠都能灌溉農田萬餘頃。
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不可盡言。
但工程最大的還是宣房治河的工程。
太史公說:“我曾南行登上廬山,觀看禹疏導九江的遺迹,随後到會稽太湟,上姑蘇台,眺望五湖;東行考察了洛汭(ruì,銳)、大邳,逆河而上,走過淮、泗、濟、漯、洛諸水;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區的岷山和離堆;北行自龍門走到朔方。
深切感到:水與人的利害關系太大了!我随從皇帝參加了負薪塞宣房決口那件事,為皇帝所作《瓠子》詩感到悲傷,因而寫下了《河渠書》。
【原文】【注解】 《夏書》曰①: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
陸行載車②,水行載舟,泥行毳③,山行即橋④。
以别九州⑤,随山浚川,任土作貢⑥。
通九道⑦,陂九澤⑧,度九山⑨。
然河菑衍溢⑩,害中國也尤甚。
唯是為務⑾,故道河自積石曆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⑿。
北載之高地⒀,過降水⒁,至于大一陸⒂,播為九河⒃,同為逆河⒄,入于勃海⒅。
九川既疏⒆,九澤既灑⒇,諸夏艾安(21),功施于三代(22)。
①《夏書》:指《尚書》中的《夏書·禹貢》篇。
②陸行則乘車。
載,即“則”字。
如《詩經·周頌·時邁》有“載戢幹戈”,一毛一注:“載,之言則也。
”又《說文》釋載為乘,亦通。
以上同。
③《索隐》釋毳為“橇”(讀cuì,脆)同音字。
《漢書·溝洫志》注引孟康語說:“毳形為箕,擿(zhì,擲)行泥下。
”又引如淳語說:毳“謂以闆置泥上以行路也。
”顔師古判孟說為是,其實孟、如結合才是毳的形狀:下部觸地的部分是木闆,上部如箕形,相當于今東北地區的雪橇,關内的木爬犁(中原一帶或稱拖車)。
又清·郭嵩焘《史記劄記
後來河東守番系說:“從山東漕運糧米西行入關,每年一百多萬石,中間經過砥柱這個行船的禁限地區,有許多漕船船壞人亡,而且運費也太大。
若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陰一帶的土地,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估 計可以造田五千頃。
這五千頃田原來都是河邊被遺棄的荒地,老百姓隻在其中打草放牧,如今加以灌溉耕種,估計可得糧食二百萬石以上。
這些糧食沿渭水運入長安,與直接從關中收獲的沒有兩樣,而不再從砥柱以東漕糧入關。
”天子同意他的意見,動員兵卒數萬人造渠田。
幾年以後,黃河改道,渠無水,種渠田的連zheng府貸給的種一子也難以償還。
久而久之,河東渠田完全報廢,朝廷把它分給從越地内遷的百姓耕種,使少府能從中得到一點微薄的租賦收入。
以後有人上書,是為了想打通褒斜道以及漕運的事,天子交給禦史大夫張湯,張湯詳細了解後,說道:“從漢中入蜀向來走故道,故道有許多山坂大坡,曲折路遠。
今若鑿穿褒斜道,山坂坡路少,比故道近四百裡的路程;而且褒水與沔水相通,斜水與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
漕船從南陽沿沔水上行駛入褒水,從褒水登陸到斜水旱路一百多裡,以車轉運,再下船順斜水下行駛入渭水。
這樣不但漢中的糧食可以運來,山東的糧食從沔水而上沒有禁限,比經砥柱漕運方便。
而且褒斜地區的木材箭竹,其富饒可以與巴蜀相比拟。
”天子認為有道理,封張湯的兒子卬(áng,昂)為漢中郡太守,調發數萬人開出一條長五百多裡的褒斜道。
果然方便而且路程近,但是水流湍(tuān)急多石,不能通漕。
此後莊熊罴說:“臨晉地區的老百姓願意鑿穿洛水築成水渠,用來灌溉重泉以東原有的一萬多頃鹽堿地。
倘若果然能得水灌溉,可使每畝産量達到十石。
”于是調發兵卒一萬多人開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顔山下。
由于土岸容易塌方,于是沿流鑿井,最深有的達到四十多丈。
許多地方都鑿了井,井下相互連通,使水通行。
水從地下穿商顔山而過,東行直到山嶺之中十多裡遠。
從此産生了井渠。
鑿渠時曾掘出了龍骨,所以給此渠命名為龍首渠。
這條渠築了十多年,頗有些地方通了水,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處。
自從黃河在瓠子決口後二十多年,每年土地都因水澇沒有好收成,梁楚地區更為嚴重。
天子既已封禅,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天由于要曬幹泰山封土而少雨。
于是命汲仁、郭昌調發兵卒數萬人堵塞瓠子決口,阻止水澇,天子從萬裡沙祠禱神以後,回來的路上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于河中祭奠河神,命群臣及随從官員自将軍銜以下,都背負柴薪,填塞決口。
當時東郡百姓以草為炊,柴薪很少,因而命砍伐淇園的竹子作為塞決口的楗。
天子既然親臨決河處,悼念塞河不能成功,作歌道:“瓠子河決啊有何辦法,浩浩汗汗啊民居已盡為河。
盡為河啊地方不安,河工無休止啊吾山已經鑿平。
吾山已平啊钜野澤外一流,水族喧嚷啊迫天齊日。
河道廢弛啊水離常流,蛟龍馳騁啊正遠遊。
水歸舊道啊神福滂沛,若不封禅啊怎知此事!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泛濫不止啊愁煞人。
河浸齧(niè,聶)桑啊淮、泗水滿,久不歸故道啊唯願水流稍緩。
”另一首是:“河水湯湯(shāng,商)啊流急,北渡回曲啊疏浚難。
揭草埽于決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縱許息水啊奈薪柴不足。
薪柴不足啊衛人獲罪,民燒柴尚不足啊如何禦水!伐淇園之竹啊楗阻石柱,堵塞宣房啊萬福來。
”于是塞住了瓠子決河,在決口處築了一座宮殿,取名為宣房宮。
并修二條渠引河水北行,恢複了禹時的樣子,梁、楚地區重又得到安甯,沒有水災了。
從此以後,負責河渠事的官員争相建議修築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黃河以及川谷中的水灌溉農田;而關中的輔渠、靈轵渠引諸川中的水;汝南、九江地區引淮河水;東海郡引钜定澤水;泰山周圍地區引汶水。
各自所開渠都能灌溉農田萬餘頃。
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不可盡言。
但工程最大的還是宣房治河的工程。
太史公說:“我曾南行登上廬山,觀看禹疏導九江的遺迹,随後到會稽太湟,上姑蘇台,眺望五湖;東行考察了洛汭(ruì,銳)、大邳,逆河而上,走過淮、泗、濟、漯、洛諸水;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區的岷山和離堆;北行自龍門走到朔方。
深切感到:水與人的利害關系太大了!我随從皇帝參加了負薪塞宣房決口那件事,為皇帝所作《瓠子》詩感到悲傷,因而寫下了《河渠書》。
【原文】【注解】 《夏書》曰①: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
陸行載車②,水行載舟,泥行毳③,山行即橋④。
以别九州⑤,随山浚川,任土作貢⑥。
通九道⑦,陂九澤⑧,度九山⑨。
然河菑衍溢⑩,害中國也尤甚。
唯是為務⑾,故道河自積石曆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⑿。
北載之高地⒀,過降水⒁,至于大一陸⒂,播為九河⒃,同為逆河⒄,入于勃海⒅。
九川既疏⒆,九澤既灑⒇,諸夏艾安(21),功施于三代(22)。
①《夏書》:指《尚書》中的《夏書·禹貢》篇。
②陸行則乘車。
載,即“則”字。
如《詩經·周頌·時邁》有“載戢幹戈”,一毛一注:“載,之言則也。
”又《說文》釋載為乘,亦通。
以上同。
③《索隐》釋毳為“橇”(讀cuì,脆)同音字。
《
”又引如淳語說:毳“謂以闆置泥上以行路也。
”顔師古判孟說為是,其實孟、如結合才是毳的形狀:下部觸地的部分是木闆,上部如箕形,相當于今東北地區的雪橇,關内的木爬犁(中原一帶或稱拖車)。
又清·郭嵩焘《史記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