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書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21)。
上大說,乃召問卿。
對曰:“受此書申公,申公已死。
”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齊人。
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複當黃帝之時’(22)。
曰‘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23)。
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禅。
封禅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申公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鬼臾區号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
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谷口也。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24)。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撥,堕,堕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号,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号’。
”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脫?耳(25)。
”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于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壇(26),壇三垓(27)。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狸牛以為俎豆牢具(28)。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基下四方地,為醊食群神從者及北鬥雲(29)。
已祠,胙餘皆燎之(30)。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31)。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32)。
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33),天子始郊拜太一。
朝朝日(34),夕夕月,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
其贊飨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複始,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
有司雲“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太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飨(35)。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 ①錦:巫之名。
魏脽:就是前文中的汾陰脽丘。
因汾屬魏地,故稱魏脽營:顔師古注說“營謂祠之兆域也。
”就是祠壇基址。
②《孝武本紀》《集解》引如淳注說:“以鼎從行,上至甘泉,将薦之于天也。
”誤。
由行文看,鼎已迎至甘泉,而後運往長安,天子從行,将要上薦于天也。
所以下文有途中天子親射麃之事。
不是到甘泉薦于天。
③《孝武本紀》作晏溫。
《索隐》解釋說:“如淳雲:‘三輔俗謂日出清濟為晏。
晏而溫,故曰晏溫。
’許慎注《淮南子》雲:“晏,無雲也。
”既然無雲,下文又說“有黃雲蓋焉。
”頗難圓通。
按:曣是氤氲二字的近音假借字,氤氲是形容下文中的黃氣盤旋缭繞貌。
④庑:同蕪。
指莊稼歉收。
⑤泰帝:太昊氏,指伏犧。
《孝武本紀》作大帝,同。
⑥九牧:九州牧守。
經處指九州。
金:銅。
⑦亨鬺(pēngshāng烹傷):烹煮牲牢以祭祀。
⑧見《詩經·周頌·絲衣》。
全詩是描寫繹祭(大祭的第二日祭祀)情形的,這三句是講祭前執事人員檢查祭祀準備狀況的情形:先在門堂上檢查洗濯的用具和笾豆等禮品。
來到門塾之基告訴主人洗濯用具等都已準備完妥;再檢查祭祀用的三牲,由小到大,先羊後牛,然後告訴主人牲禮肥而且數目充足;最後檢查鼎具,無論是大鼎如鼐,或是小鼎如鼒,都打開鼎幂,檢查後告訴主人鼎具潔淨。
總之,反映出執事的低級人員恭順認真的樣子。
堂,正房;徂(cú,粗),義為往、到;基,門塾的房基,即門塾旁;鼐(nài,奈),指大鼎;鼒(zī,資),小鼎。
一說指圓而且上口有收分的鼎。
⑨這兩句述祭後主人(士和其他助祭之人)的表現:祭末多倦怠、傲慢,而參加繹祭的人卻能恭敬不喧嘩、不傲慢,因此得到壽考的美兆。
吳,同娛,引伸為喧嘩;骜,傲慢;胡,壽;考,成。
休,休征,即美好的征兆。
⑩龍變:神奇的變化。
顔師古古釋為:變化“若龍之神”。
?(11)合茲:與茲事(指鼎在中山,有黃白雲蓋事)相合。
?(12)顔師古注引韋昭語說:“路,大也;四矢曰乘。
”⒀祖祢:祖廟和祢廟。
父廟為祢(nǐ,你)。
⒁據《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前122),十一月辛巳朔且為冬至。
辛巳,日名;朔旦,月朔(即初一日);冬至,十一月節。
漢初行颛顼曆,以冬至日為歲首。
⒂神策:神奇的籌策。
籌策是計算用具,《漢書·律曆志》記載的籌策形制是:“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
⒃意思是黃帝得寶鼎神策的那一年,是十一月已酉日,朔旦為冬至節。
前面說“與黃帝時等”,大約是指年名(元鼎五年為已巳年,自冬至入庚午)和朔旦冬至這兩點相同,日名不同。
⒄舊曆一元分三紀,分别稱為天、地、人紀。
自得寶鼎這一年進入天紀的第一年,故稱得天之紀。
⒅用籌策逆推曆日,即推算未來的年月日。
⒆公孫卿不懂曆法,若按《通鑒前編》等記載,伏犧時定曆法,每年360日(“六甲而天道周矣”),12個月合354日,每年餘6日,5年設一閏月,則5年共1800日,,61個月,此後重為朔旦冬至;若按《堯典》所載,每年366日(“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則餘12日,10年後複又朔旦冬至;若按漢曆每年365日計算,則一年餘11日,20年合7305天,247個月(其中有7個閏月),餘15天,應是正月十六日朔且冬至。
怎樣計算都不合适,隻能認為是外行人的胡謅。
⒇20推共400年,除去最後一推的20年,合380年。
最後一次雖已推算,但不久即成仙而去;所以雖言20推,隻有380年。
(21)嬖人:受一寵一愛一的私役人員。
被視同婢妾,又受恩一寵一。
(22)指與黃帝時的曆日相同,如年名、日名、冬至等節氣的位置等。
(23)此系谀詞。
高祖之孫指景帝,曾孫指武帝。
(24)胡?(rán,燃):顔師古解釋說:“胡謂頸下垂肉也。
?,其一毛一也。
”?,同“髯”。
(25)?:鞋子。
同“屣”。
(26)放:同仿。
(27)垓:義為重。
壇三垓就是三重壇的意思。
(28)狸牛:《漢書·郊祀志》作“氂牛”,顔師古注說是“西南夷長尾氂之牛也。
”《孝武本紀》作“氂牛”。
按:太一之祭不可能用西南夷的牦牛,大約是犛字之誤。
犛牛即犁牛,《論語·雍也》說:“犁牛之子骍且角,”犁牛是雜色牛,為祭祀所輕,更無論氂牛。
此處“殺一犁牛”隻作為俎豆、牢具等配祭品,正式牲牛用白牛。
狸為犁的同音假借字。
(29)《孝武本紀》《正義》引劉伯莊語說:“謂繞壇設諸神祭座相連綴也”。
醊食(zhùisì,綴飼),指連續祭祀;群神從者,配祭諸神。
(30)胙(zùo,坐):祭肉。
(31)洎(jì,記):《集解》引徐廣“語”說:“洎,一作‘酒’。
灌水于釜中曰洎。
”(32)羊彘特:雄一性一羊、豬各一頭。
特,雄一性一。
一說指牲一頭,見《尚書·舜典》“用特”孔傳,今兩取之。
(33)黎明前。
(34)前一個“朝”(讀zhāo,招),指早晨;後一個“朝”(讀cháo,潮),朝見的意思。
(35)瑄玉:祭祀所用大璧。
嘉牲:美牲。
指一毛一色純,年歲合乎要求,體形美而膘肥等。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太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①,以象太一三星②,為太一鋒③,命曰:“靈旗”④。
為兵禱⑤,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将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上使人随驗,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雠⑥。
上乃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侯神河南,言見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
天子親幸缑氏城視迹。
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
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緻也。
”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矣〕。
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⑦,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于是塞南越⑧,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⑨。
①意思是以牡荊為幡竿,幡上畫日月北鬥和升龍。
牡荊,顔師古引如淳注說是“荊之無子者”;幡,同旛,長方而下垂(不是斜挑)的旗子;登龍,升龍。
古代龍形圖案常見者有升龍、降龍、行龍三種,頭向上者為升龍,向下為降龍,頭身橫列者為行龍。
②顔師古引晉灼的話認為是在幡上畫星,“一星在後,三星在前”。
如此當于“登龍”之後迳加“太一三星”四字,不應有“以象”二字。
晉、顔之說誤。
幡上隻畫日月、北鬥和登龍三事,以幡為太一鋒,則幅上所繪日月、北鬥和登龍分别象征太一所屬的三星。
按《天官書》太一三星為三公,是司徙、司空、太尉的象征,此處說象征日月北鬥和升龍,必另有說。
③太一一星在後,三星在前,所以謂三星為太一之鋒。
幡上既繪有象征三星的日月、北鬥和升龍,因稱幡為太一鋒。
④《孝武本紀》《正義》引李奇的話解釋,大意是由于把這種幡樹在太一祭壇之上,帶有幾分鬼氣,因稱為靈旗。
⑤為兵事而祈禱神靈。
⑥雠:應驗。
⑦太帝:太昊氏,即伏犧。
素女:神話中的女神,善弦歌。
瑟:撥弦樂器名,似琴而無徽。
按《爾雅·釋樂》“大瑟”郭注:“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三禮圖》又有雅瑟,頌瑟等名目。
尺寸及弦數亦不等。
馬王堆一号漢墓有出土實物。
⑧以南越為邊塞,設防戍守。
⑨并非二十五弦瑟、空侯、琴諸樂器至漢武帝時才創制出來,而是指郊祀時演奏二十五弦、空侯、琴瑟等樂曲自此始。
作,作曲,彈奏的意思;二十五弦,指瑟;空侯,樂器名。
《索隐》說是“(漢)武帝始令樂人侯調作,……侯,其姓也。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①,然後封禅。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②,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太一。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禅。
封禅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禅《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③。
齊人丁鮑年九十餘,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④。
秦皇帝不得上封。
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⑤。
”上于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禅儀。
數年,至且行。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禅,皆緻怪物與神通。
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⑥,高世比德于九皇⑦,而頗采儒術以文之。
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能騁。
上為封禅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禅事⑧。
于是上绌偃、霸⑨,而盡罷諸儒不用。
三月,遂東幸缑氏,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
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
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迹甚大,類禽一獸雲。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
上即見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
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⑩。
①振兵澤旅:即振兵釋旅。
馬放南山,槍刀入庫的意思。
②勒兵:布勒兵衆。
有約束、整饬的意思。
既有振兵釋旅意,故勒兵不使出塞作戰。
③《郊祀志》顔師古注說:“天子有事宗廟,必自射一性一,蓋示親殺也”。
④意思是:封禅就是合當不死的化名。
這與李少君“封禅則不死”話相同。
⑤意思是要武帝見機行一事,不一定登上頂峰才算上封。
稍稍登上一段距離,乘無風雨,随即行封禅禮,就算是上封了。
⑥放:同仿。
⑦向世人誇耀,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與九皇齊名。
九皇《集解》解釋說:“張晏曰:‘三皇之前有人皇,九首。
’韋昭曰:‘上古人皇者九人也’。
”⑧周霸屬托徐偃繪圖說明封禅禮事。
⑨绌:同黜。
貶退。
⑩給予方士乘傳車來往的權力,并且這期間派出的求仙人在千數人以上。
傳車,驿傳(或稱傳舍)的車輛,是zheng府用來傳遞信息的交通工具;間使,這期間派出的。
四月,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經①,難施行。
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②,射牛行一事。
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
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下陰十道③。
丙辰,禅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後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
五色土益雜封④。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禮。
兕牛犀象之屬不用⑤,皆至泰山祭後土⑥。
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天子從禅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于是制诏禦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不任。
維德菲薄,不明于禮樂。
修祠太一,若有象景光⑦,?如有望⑧,震于怪物⑨,欲止不敢,遂登封太山,至于梁父,而後禅肅然。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複博⑩、奉高、蛇丘、曆城,無出今年租稅。
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複作⑾。
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
”又下诏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⑿,乃複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⒀,一日死。
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曆北邊至九原。
五月,反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⒁。
後十餘日,有星茀于三能⒂。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瓜⒃,食頃複入焉。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禅,天其報德星雲⒄。
”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
還,拜祝祠太一。
贊飨曰:“德星昭衍⒅,厥維休祥⒆。
壽星仍出⒇,淵耀光明。
信星昭見(21),皇帝敬拜太祝之亨。
”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為中大夫。
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迹雲。
複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是歲旱,于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裡沙,過祠泰山。
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22)。
使二卿将卒塞決河(23),徙二渠,複禹之故迹焉。
①不合常情。
經釋為常。
顔師古釋為經典之經,此處不取。
②皮弁薦紳:皮弁為武冠,薦紳就是缙紳,指插笏于帶的官服。
③由山陰坡的道路下山。
古人山以北為陰,水以南為陰。
④意思是用五色土加在雜土封的上面。
益,增加。
引伸為加在某某之上;雜封,用雜土石所封。
⑤前文已有“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等語,兕牛犀象不産自中原,又不經見,自是“遠方奇獸”,應屬被縱之列。
此處又說“兕牛犀象之屬不用”自不是指“不用于祭祀”,否則與前文重複。
而是指這類大型動物“不用”縱放山林者,但它們已經被天子帶到泰山下,該怎樣處理?下一句就是對它們的處理辦法。
⑥《孝武本紀》、《漢書·郊祀志》都作:“皆至泰山然後去”,或從“祭後土”或“然後去”,都是指兕牛犀象,不是指天子。
⑦景光:霞光。
景雲之光呈五采,若霞光。
⑧?:同屑。
隐然,影影綽綽。
⑨震懾于怪物,恐怕是怪物。
怪物,神怪之類。
⑩複:免除徭役。
?(11)複作:有二種解釋:一是罰為官作(為官府服役)的女刑徒。
輕罪徒,男子戍邊一年,女子不堪戍守,令作于官,稱為複作。
二認為是指弛刑再犯的輕罪徒。
罪徒經赦以後,除去鉗釱赭衣等刑具。
重又犯罪,不從原來的徒罪上加罪,而是與普通百姓第一次犯罪一樣,隻就所犯事論罪,若罪輕當為官作,稱為複作。
參見《漢書·宣帝紀》顔師古注。
顔師古認為,第二種說法為是。
?(12)庶幾:差不多,也許可以,希望能。
⒀暴病:急病。
⒁茀:遮蔽。
指彗星,通常稱為孛。
東井:南方七宿之一,在雙子座中。
全句意思是有一顆彗星出現于東井宿之中。
⒂三能(tái,台):又作“天台”,在熊座中,北鬥星之下,共六星,分作上、中、下台,各二顆。
按:古人以為彗星出現,是不吉利的事(如《淮南子·天文訓》所說:“虹霓彗星,天之忌也”),此處先述彗星二見,下面便寫王朔見填星、大如瓜,有司賀德星出現事,二者相映成趣,不覺令人捧腹。
太史公筆法,端底其妙如神。
⒃填星:土星。
(17)德星:就是填星。
《孝武本紀》中《索隐》以為指歲星(木星),理由是“歲星所在有福,故曰德星也。
”按:從上下文看,當指填星。
由《天官書》填星“其所居國吉”,“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與歲星功效相似。
⒅指前述填星大如瓜事。
昭衍,明亮的意思。
⒆厥:其,指“德信昭衍”事。
維:是,乃。
休祥:吉祥。
⒇壽星:南極老人星。
《孝武本紀》《索隐》說:南極老人星“見則天下理安,故言之也。
”老人星在孤矢以南,船底座中,秋分前後黃昏時出現于南中天。
(21)信星:《孝武本紀》《索隐》以為就是填星(鎮星),即土星。
(22)沈:同沉。
将祭品沉于河,稱沉祠。
(23)将:帶領。
全句意思是:使卿二人帶領兵卒堵塞決口。
是時既滅兩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①,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
昔東瓯王敬鬼,壽百六十歲。
後世怠慢,故衰秏②”。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蔔③。
上信之,越祠雞蔔始用。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劇,以故不見。
今陛下可為觀,如缑城,置脯棗,神人宜可緻也。
且仙人好樓居。
”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桂觀④,甘泉則作益延壽觀⑤,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一莖一台⑥,置祠具其下,将招來仙神人之屬。
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夏,有芝生殿房内中⑦。
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見有光雲,乃下诏:“甘泉房一中生芝九一莖一,赦天下,毋有複作。
” 其明年,伐朝鮮。
夏,旱。
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幹封三年。
”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幹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⑧,巡之。
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
登禮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嶽。
浮江,自尋陽出枞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
并海上。
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⑨。
①《孝武本紀》作“越人俗信鬼”,是。
②衰秏:衰老。
秏,同耗。
③雞蔔:《孝武本紀》《正義》說:“雞蔔法用雞一,狗一,生,祝顧訖,即殺雞狗煮熟,又祭,獨取雞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則吉,不足則兇。
今嶺南猶此法也。
”周去非《嶺外代答》所記雞蔔法與此異,錄如下:“以小一雄雞未孳尾者,執其兩足,焚香禱所,占而撲殺之。
取腿骨洗淨,以麻線束兩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處,俾兩一腿骨相背于竹梃之端。
執梃再禱,左骨為侬,侬者我也;右骨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
乃視兩骨之側所有細竅,以細竹梃長寸餘者遍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兇。
其法有一十八變,大抵直而正或附骨者多吉,曲而斜或遠骨者多兇。
”④《郊祀志》于“”後有頓号,顔師古注說是“飛館、桂館二名也”。
此說是。
⑤《郊祀志》作“益壽、延壽館”。
顔師古認為也是“二館名”。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史記》衍一“益”字,《漢書·郊祀志》又多一字,合衍“益壽”二字。
《漢武故事》、《括地志》、《三輔黃圖》等書都隻有延壽觀,無“益壽”之名。
⑥《郊祀志》為“通天台”。
梁玉繩以為“一莖一”為衍文。
是。
⑦芝:靈芝。
⑧打通去回中的道路。
⑨修封:修整泰山封土。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
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①。
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②。
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及五年修封,則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③。
祠後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④。
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燎堂下⑤。
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巅⑥。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⑦,而有司侍祠焉。
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⑧,推曆者以本統⑨。
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禅。
其東贊飨曰:“滅增授皇帝太無神策⑩,周而複始。
皇帝敬拜達”。
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①公玊帶:公玊,複姓;帶,名。
玊同玉。
《郊祀志》作“公玉帶”。
②以上述明堂圖。
③祠坐:神坐。
即木主,欲語說的神主牌位。
④太牢:牲牛。
三牲(牛豬羊)之中,以牛最大,故稱太牢,餘為少牢。
⑤設燎火于堂下。
将祭肉擲入火中,氣味上達于天,神靈就可以享受到祭禮了。
此是郊天設燎火的原因。
⑥有:同“又”。
⑦因五帝是配祭,中央黃帝的位子被主神太一占去,隻有委屈它與赤帝擠在一起了。
⑧此為太初元年。
按前文說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到太初元年(前104),間隔八年,合2922天,每年354天,餘90天,設3個閏月,适盡。
說明太初元年前的十一月朔旦恰是冬至。
又2922天除去48甲子,餘42天,自辛巳以後數42日,算外第43日的日名恰是甲子。
即太初元年前一年十一月朔的日名為甲子。
⑨本統:據《漢書·律曆志》太初改曆,鄧平術是以81分起曆,與三統法同,而不同于《曆書》所載的“曆術甲子篇(即太初曆)”。
太初曆制成後,落下闳回鄉而去,而鄧平受任為太史丞。
所以此處所說的“推曆者”指鄧平,他所用為三統法,所說本統,當指入統的第一天。
⑩太元神策:猶言太初曆。
太元,與太始、太初同義;神策,由于用來推算曆法,亦指曆法。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
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禅高裡①,祠後土。
臨勃海,将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②。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③。
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
明廷,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④。
”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⑤。
其東則鳳阙⑥,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⑦,數十裡虎圈⑧。
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⑨,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一鳥之屬⑩。
乃立神明台、井幹樓⑾,度五十丈,辇道相屬焉。
①高裡:《集解》注說:“山名,在泰山下”。
顔師古說,“高”有作“嵩”者,誤。
②冀:希冀,希望。
殊廷:神仙之庭。
《集解》引《漢書音義》說是“蓬萊庭”。
廷同庭。
③受計:《漢書·武帝紀》顔師古注為“受郡國所上計簿也,若今之諸州計賬。
”④用厭勝之法鎮服火災,使不再發生。
勝,厭勝。
由五行相勝的道理,用超過原物的東西鎮服原物。
⑤未央:宮名。
在長安西南隅,中為未央殿,四周包一皮一皮括宣室、溫室、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等,是一處建築組群。
⑥鳳阙:《索隐》引《三輔故事》說:建章宮“北有圓阙,高二十丈,上有銅鳳皇,故曰鳳阙也。
”按:古代于門(宮門、城門等)兩旁建立的高台建築稱為阙,又稱相魏等。
⑦唐中:《索隐》引鄭玄語:“唐,堂庭也。
”唐中就是庭院。
⑧虎圈:《孝武本紀》《正義》引《括地志》說:“虎圈今在長安中西偏也。
”⑨漸台:《郊祀志》顔師古注說:“漸,浸也。
台在池中,為水所浸,故曰漸台。
”⑩大一鳥:《郊祀志》顔師古注說是:“立大一鳥象也”。
?(11)神明台:《三輔黃圖》引《廟記》說:“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等。
井幹樓:牆壁是用大木相疊而成,如井幹一樣,今稱幹欄式建築。
夏,漢改曆,以正月為歲首①,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②,以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③。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④,芬芳不備。
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⑤,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乃用駒。
他禮如故。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期⑥,命曰迎年。
”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
上親禮祠上帝焉。
公玊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禅凡山⑦,合符,然後不死焉。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禅焉。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⑧,而加以禅祠石闾。
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故上親禅焉。
其後五年,複至泰山修封。
還過祭恒山。
①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今改為正月是歲首。
②《孝武本紀》《集解》引張晏說;“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為印文也。
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
”③以方(法)術祭神,詛咒匈奴、大宛。
以此為功勞。
④牢熟具:烹煮過的牲牢等熟肉祭品。
具,盛具。
⑤《孝武本紀》“色”前有“五”字。
誤。
《集解》引孟康語說:“若火勝金,則祠赤帝以白牲。
”⑥執期:地名。
⑦凡山:在泰山下。
凡或作丸。
⑧五年之禮:即修封。
每五年修封土一次。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後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禅,五年一修封。
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一床一〉①,寬舒之祠官以歲時緻禮②。
凡六祠,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禅,其後十二歲而還,遍于五嶽、四渎矣③。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迹為解,無有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羁縻不絕,冀遇其真。
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衆,然其效可睹矣。
①此雲“五”,下文有“凡六祠”,《索隐》又将“五”與“寬舒之祠官”連讀,紛纭歧異,殊難圓通,今據清·梁玉繩考證,補“一床一”字。
理由有三:一,《漢書·郊祀志》作“五一床一”(中華書局标點本《漢書》以為宜删“一床一”字)二《漢書·地理志》谷口縣有五一床一山祠,與此合。
三、上下文能夠貫通。
②意思是由像寬舒這樣的祠官按歲時行禮緻祭。
③郭嵩焘以為:自元封元年初封到天漢三年《史記》完成時凡十二年,天子三修封。
元年“用事華山,至于中嶽”;五年“登灊天柱山”,号為南嶽;天漢三年“過祭恒山”,所以說是“遍于五嶽、四渎矣”。
太史公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
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具見其表裡①。
後有君子,得以覽焉。
若至俎豆珪币之詳②,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①表裡:“用事于鬼神”這類事件的裡外經過情形。
②指具體的禮儀制度
上大說,乃召問卿。
對曰:“受此書申公,申公已死。
”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齊人。
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複當黃帝之時’(22)。
曰‘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23)。
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禅。
封禅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申公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鬼臾區号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
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谷口也。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24)。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撥,堕,堕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号,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号’。
”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脫?耳(25)。
”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于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壇(26),壇三垓(27)。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狸牛以為俎豆牢具(28)。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基下四方地,為醊食群神從者及北鬥雲(29)。
已祠,胙餘皆燎之(30)。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31)。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32)。
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33),天子始郊拜太一。
朝朝日(34),夕夕月,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
其贊飨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複始,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
有司雲“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太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飨(35)。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 ①錦:巫之名。
魏脽:就是前文中的汾陰脽丘。
因汾屬魏地,故稱魏脽營:顔師古注說“營謂祠之兆域也。
”就是祠壇基址。
②《孝武本紀》《集解》引如淳注說:“以鼎從行,上至甘泉,将薦之于天也。
”誤。
由行文看,鼎已迎至甘泉,而後運往長安,天子從行,将要上薦于天也。
所以下文有途中天子親射麃之事。
不是到甘泉薦于天。
③《孝武本紀》作晏溫。
《索隐》解釋說:“如淳雲:‘三輔俗謂日出清濟為晏。
晏而溫,故曰晏溫。
’許慎注《淮南子》雲:“晏,無雲也。
”既然無雲,下文又說“有黃雲蓋焉。
”頗難圓通。
按:曣是氤氲二字的近音假借字,氤氲是形容下文中的黃氣盤旋缭繞貌。
④庑:同蕪。
指莊稼歉收。
⑤泰帝:太昊氏,指伏犧。
《孝武本紀》作大帝,同。
⑥九牧:九州牧守。
經處指九州。
金:銅。
⑦亨鬺(pēngshāng烹傷):烹煮牲牢以祭祀。
⑧見《詩經·周頌·絲衣》。
全詩是描寫繹祭(大祭的第二日祭祀)情形的,這三句是講祭前執事人員檢查祭祀準備狀況的情形:先在門堂上檢查洗濯的用具和笾豆等禮品。
來到門塾之基告訴主人洗濯用具等都已準備完妥;再檢查祭祀用的三牲,由小到大,先羊後牛,然後告訴主人牲禮肥而且數目充足;最後檢查鼎具,無論是大鼎如鼐,或是小鼎如鼒,都打開鼎幂,檢查後告訴主人鼎具潔淨。
總之,反映出執事的低級人員恭順認真的樣子。
堂,正房;徂(cú,粗),義為往、到;基,門塾的房基,即門塾旁;鼐(nài,奈),指大鼎;鼒(zī,資),小鼎。
一說指圓而且上口有收分的鼎。
⑨這兩句述祭後主人(士和其他助祭之人)的表現:祭末多倦怠、傲慢,而參加繹祭的人卻能恭敬不喧嘩、不傲慢,因此得到壽考的美兆。
吳,同娛,引伸為喧嘩;骜,傲慢;胡,壽;考,成。
休,休征,即美好的征兆。
⑩龍變:神奇的變化。
顔師古古釋為:變化“若龍之神”。
?(11)合茲:與茲事(指鼎在中山,有黃白雲蓋事)相合。
?(12)顔師古注引韋昭語說:“路,大也;四矢曰乘。
”⒀祖祢:祖廟和祢廟。
父廟為祢(nǐ,你)。
⒁據《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前122),十一月辛巳朔且為冬至。
辛巳,日名;朔旦,月朔(即初一日);冬至,十一月節。
漢初行颛顼曆,以冬至日為歲首。
⒂神策:神奇的籌策。
籌策是計算用具,《漢書·律曆志》記載的籌策形制是:“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
⒃意思是黃帝得寶鼎神策的那一年,是十一月已酉日,朔旦為冬至節。
前面說“與黃帝時等”,大約是指年名(元鼎五年為已巳年,自冬至入庚午)和朔旦冬至這兩點相同,日名不同。
⒄舊曆一元分三紀,分别稱為天、地、人紀。
自得寶鼎這一年進入天紀的第一年,故稱得天之紀。
⒅用籌策逆推曆日,即推算未來的年月日。
⒆公孫卿不懂曆法,若按《通鑒前編》等記載,伏犧時定曆法,每年360日(“六甲而天道周矣”),12個月合354日,每年餘6日,5年設一閏月,則5年共1800日,,61個月,此後重為朔旦冬至;若按《堯典》所載,每年366日(“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則餘12日,10年後複又朔旦冬至;若按漢曆每年365日計算,則一年餘11日,20年合7305天,247個月(其中有7個閏月),餘15天,應是正月十六日朔且冬至。
怎樣計算都不合适,隻能認為是外行人的胡謅。
⒇20推共400年,除去最後一推的20年,合380年。
最後一次雖已推算,但不久即成仙而去;所以雖言20推,隻有380年。
(21)嬖人:受一寵一愛一的私役人員。
被視同婢妾,又受恩一寵一。
(22)指與黃帝時的曆日相同,如年名、日名、冬至等節氣的位置等。
(23)此系谀詞。
高祖之孫指景帝,曾孫指武帝。
(24)胡?(rán,燃):顔師古解釋說:“胡謂頸下垂肉也。
?,其一毛一也。
”?,同“髯”。
(25)?:鞋子。
同“屣”。
(26)放:同仿。
(27)垓:義為重。
壇三垓就是三重壇的意思。
(28)狸牛:《漢書·郊祀志》作“氂牛”,顔師古注說是“西南夷長尾氂之牛也。
”《孝武本紀》作“氂牛”。
按:太一之祭不可能用西南夷的牦牛,大約是犛字之誤。
犛牛即犁牛,《
此處“殺一犁牛”隻作為俎豆、牢具等配祭品,正式牲牛用白牛。
狸為犁的同音假借字。
(29)《孝武本紀》《正義》引劉伯莊語說:“謂繞壇設諸神祭座相連綴也”。
醊食(zhùisì,綴飼),指連續祭祀;群神從者,配祭諸神。
(30)胙(zùo,坐):祭肉。
(31)洎(jì,記):《集解》引徐廣“語”說:“洎,一作‘酒’。
灌水于釜中曰洎。
”(32)羊彘特:雄一性一羊、豬各一頭。
特,雄一性一。
一說指牲一頭,見《尚書·舜典》“用特”孔傳,今兩取之。
(33)黎明前。
(34)前一個“朝”(讀zhāo,招),指早晨;後一個“朝”(讀cháo,潮),朝見的意思。
(35)瑄玉:祭祀所用大璧。
嘉牲:美牲。
指一毛一色純,年歲合乎要求,體形美而膘肥等。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太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①,以象太一三星②,為太一鋒③,命曰:“靈旗”④。
為兵禱⑤,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将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上使人随驗,實無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雠⑥。
上乃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侯神河南,言見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
天子親幸缑氏城視迹。
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
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緻也。
”于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矣〕。
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⑦,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于是塞南越⑧,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⑨。
①意思是以牡荊為幡竿,幡上畫日月北鬥和升龍。
牡荊,顔師古引如淳注說是“荊之無子者”;幡,同旛,長方而下垂(不是斜挑)的旗子;登龍,升龍。
古代龍形圖案常見者有升龍、降龍、行龍三種,頭向上者為升龍,向下為降龍,頭身橫列者為行龍。
②顔師古引晉灼的話認為是在幡上畫星,“一星在後,三星在前”。
如此當于“登龍”之後迳加“太一三星”四字,不應有“以象”二字。
晉、顔之說誤。
幡上隻畫日月、北鬥和登龍三事,以幡為太一鋒,則幅上所繪日月、北鬥和登龍分别象征太一所屬的三星。
按《天官書》太一三星為三公,是司徙、司空、太尉的象征,此處說象征日月北鬥和升龍,必另有說。
③太一一星在後,三星在前,所以謂三星為太一之鋒。
幡上既繪有象征三星的日月、北鬥和升龍,因稱幡為太一鋒。
④《孝武本紀》《正義》引李奇的話解釋,大意是由于把這種幡樹在太一祭壇之上,帶有幾分鬼氣,因稱為靈旗。
⑤為兵事而祈禱神靈。
⑥雠:應驗。
⑦太帝:太昊氏,即伏犧。
素女:神話中的女神,善弦歌。
瑟:撥弦樂器名,似琴而無徽。
按《爾雅·釋樂》“大瑟”郭注:“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三禮圖》又有雅瑟,頌瑟等名目。
尺寸及弦數亦不等。
馬王堆一号漢墓有出土實物。
⑧以南越為邊塞,設防戍守。
⑨并非二十五弦瑟、空侯、琴諸樂器至漢武帝時才創制出來,而是指郊祀時演奏二十五弦、空侯、琴瑟等樂曲自此始。
作,作曲,彈奏的意思;二十五弦,指瑟;空侯,樂器名。
《索隐》說是“(漢)武帝始令樂人侯調作,……侯,其姓也。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①,然後封禅。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②,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太一。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禅。
封禅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禅《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③。
齊人丁鮑年九十餘,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④。
秦皇帝不得上封。
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⑤。
”上于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禅儀。
數年,至且行。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禅,皆緻怪物與神通。
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⑥,高世比德于九皇⑦,而頗采儒術以文之。
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牽拘于《詩》《書》古文而不能騁。
上為封禅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禅事⑧。
于是上绌偃、霸⑨,而盡罷諸儒不用。
三月,遂東幸缑氏,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
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
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迹甚大,類禽一獸雲。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
上即見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
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⑩。
①振兵澤旅:即振兵釋旅。
馬放南山,槍刀入庫的意思。
②勒兵:布勒兵衆。
有約束、整饬的意思。
既有振兵釋旅意,故勒兵不使出塞作戰。
③《郊祀志》顔師古注說:“天子有事宗廟,必自射一性一,蓋示親殺也”。
④意思是:封禅就是合當不死的化名。
這與李少君“封禅則不死”話相同。
⑤意思是要武帝見機行一事,不一定登上頂峰才算上封。
稍稍登上一段距離,乘無風雨,随即行封禅禮,就算是上封了。
⑥放:同仿。
⑦向世人誇耀,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與九皇齊名。
九皇《集解》解釋說:“張晏曰:‘三皇之前有人皇,九首。
’韋昭曰:‘上古人皇者九人也’。
”⑧周霸屬托徐偃繪圖說明封禅禮事。
⑨绌:同黜。
貶退。
⑩給予方士乘傳車來往的權力,并且這期間派出的求仙人在千數人以上。
傳車,驿傳(或稱傳舍)的車輛,是zheng府用來傳遞信息的交通工具;間使,這期間派出的。
四月,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經①,難施行。
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②,射牛行一事。
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
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下陰十道③。
丙辰,禅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後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
五色土益雜封④。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禮。
兕牛犀象之屬不用⑤,皆至泰山祭後土⑥。
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天子從禅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
于是制诏禦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不任。
維德菲薄,不明于禮樂。
修祠太一,若有象景光⑦,?如有望⑧,震于怪物⑨,欲止不敢,遂登封太山,至于梁父,而後禅肅然。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複博⑩、奉高、蛇丘、曆城,無出今年租稅。
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複作⑾。
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
”又下诏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⑿,乃複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⒀,一日死。
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曆北邊至九原。
五月,反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于東井⒁。
後十餘日,有星茀于三能⒂。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瓜⒃,食頃複入焉。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禅,天其報德星雲⒄。
”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
還,拜祝祠太一。
贊飨曰:“德星昭衍⒅,厥維休祥⒆。
壽星仍出⒇,淵耀光明。
信星昭見(21),皇帝敬拜太祝之亨。
”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為中大夫。
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迹雲。
複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是歲旱,于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裡沙,過祠泰山。
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22)。
使二卿将卒塞決河(23),徙二渠,複禹之故迹焉。
①不合常情。
經釋為常。
顔師古釋為經典之經,此處不取。
②皮弁薦紳:皮弁為武冠,薦紳就是缙紳,指插笏于帶的官服。
③由山陰坡的道路下山。
古人山以北為陰,水以南為陰。
④意思是用五色土加在雜土封的上面。
益,增加。
引伸為加在某某之上;雜封,用雜土石所封。
⑤前文已有“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等語,兕牛犀象不産自中原,又不經見,自是“遠方奇獸”,應屬被縱之列。
此處又說“兕牛犀象之屬不用”自不是指“不用于祭祀”,否則與前文重複。
而是指這類大型動物“不用”縱放山林者,但它們已經被天子帶到泰山下,該怎樣處理?下一句就是對它們的處理辦法。
⑥《孝武本紀》、《漢書·郊祀志》都作:“皆至泰山然後去”,或從“祭後土”或“然後去”,都是指兕牛犀象,不是指天子。
⑦景光:霞光。
景雲之光呈五采,若霞光。
⑧?:同屑。
隐然,影影綽綽。
⑨震懾于怪物,恐怕是怪物。
怪物,神怪之類。
⑩複:免除徭役。
?(11)複作:有二種解釋:一是罰為官作(為官府服役)的女刑徒。
輕罪徒,男子戍邊一年,女子不堪戍守,令作于官,稱為複作。
二認為是指弛刑再犯的輕罪徒。
罪徒經赦以後,除去鉗釱赭衣等刑具。
重又犯罪,不從原來的徒罪上加罪,而是與普通百姓第一次犯罪一樣,隻就所犯事論罪,若罪輕當為官作,稱為複作。
參見《漢書·宣帝紀》顔師古注。
顔師古認為,第二種說法為是。
?(12)庶幾:差不多,也許可以,希望能。
⒀暴病:急病。
⒁茀:遮蔽。
指彗星,通常稱為孛。
東井:南方七宿之一,在雙子座中。
全句意思是有一顆彗星出現于東井宿之中。
⒂三能(tái,台):又作“天台”,在熊座中,北鬥星之下,共六星,分作上、中、下台,各二顆。
按:古人以為彗星出現,是不吉利的事(如《淮南子·天文訓》所說:“虹霓彗星,天之忌也”),此處先述彗星二見,下面便寫王朔見填星、大如瓜,有司賀德星出現事,二者相映成趣,不覺令人捧腹。
太史公筆法,端底其妙如神。
⒃填星:土星。
(17)德星:就是填星。
《孝武本紀》中《索隐》以為指歲星(木星),理由是“歲星所在有福,故曰德星也。
”按:從上下文看,當指填星。
由《天官書》填星“其所居國吉”,“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與歲星功效相似。
⒅指前述填星大如瓜事。
昭衍,明亮的意思。
⒆厥:其,指“德信昭衍”事。
維:是,乃。
休祥:吉祥。
⒇壽星:南極老人星。
《孝武本紀》《索隐》說:南極老人星“見則天下理安,故言之也。
”老人星在孤矢以南,船底座中,秋分前後黃昏時出現于南中天。
(21)信星:《孝武本紀》《索隐》以為就是填星(鎮星),即土星。
(22)沈:同沉。
将祭品沉于河,稱沉祠。
(23)将:帶領。
全句意思是:使卿二人帶領兵卒堵塞決口。
是時既滅兩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①,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
昔東瓯王敬鬼,壽百六十歲。
後世怠慢,故衰秏②”。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蔔③。
上信之,越祠雞蔔始用。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劇,以故不見。
今陛下可為觀,如缑城,置脯棗,神人宜可緻也。
且仙人好樓居。
”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桂觀④,甘泉則作益延壽觀⑤,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一莖一台⑥,置祠具其下,将招來仙神人之屬。
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夏,有芝生殿房内中⑦。
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見有光雲,乃下诏:“甘泉房一中生芝九一莖一,赦天下,毋有複作。
” 其明年,伐朝鮮。
夏,旱。
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幹封三年。
”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幹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⑧,巡之。
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
登禮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嶽。
浮江,自尋陽出枞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
并海上。
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⑨。
①《孝武本紀》作“越人俗信鬼”,是。
②衰秏:衰老。
秏,同耗。
③雞蔔:《孝武本紀》《正義》說:“雞蔔法用雞一,狗一,生,祝顧訖,即殺雞狗煮熟,又祭,獨取雞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則吉,不足則兇。
今嶺南猶此法也。
”周去非《嶺外代答》所記雞蔔法與此異,錄如下:“以小一雄雞未孳尾者,執其兩足,焚香禱所,占而撲殺之。
取腿骨洗淨,以麻線束兩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處,俾兩一腿骨相背于竹梃之端。
執梃再禱,左骨為侬,侬者我也;右骨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
乃視兩骨之側所有細竅,以細竹梃長寸餘者遍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兇。
其法有一十八變,大抵直而正或附骨者多吉,曲而斜或遠骨者多兇。
”④《郊祀志》于“”後有頓号,顔師古注說是“飛館、桂館二名也”。
此說是。
⑤《郊祀志》作“益壽、延壽館”。
顔師古認為也是“二館名”。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史記》衍一“益”字,《漢書·郊祀志》又多一字,合衍“益壽”二字。
《漢武故事》、《括地志》、《三輔黃圖》等書都隻有延壽觀,無“益壽”之名。
⑥《郊祀志》為“通天台”。
梁玉繩以為“一莖一”為衍文。
是。
⑦芝:靈芝。
⑧打通去回中的道路。
⑨修封:修整泰山封土。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
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①。
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②。
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及五年修封,則祠太一、五帝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③。
祠後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④。
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燎堂下⑤。
而上又上泰山,有秘祠其巅⑥。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⑦,而有司侍祠焉。
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⑧,推曆者以本統⑨。
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禅。
其東贊飨曰:“滅增授皇帝太無神策⑩,周而複始。
皇帝敬拜達”。
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①公玊帶:公玊,複姓;帶,名。
玊同玉。
《郊祀志》作“公玉帶”。
②以上述明堂圖。
③祠坐:神坐。
即木主,欲語說的神主牌位。
④太牢:牲牛。
三牲(牛豬羊)之中,以牛最大,故稱太牢,餘為少牢。
⑤設燎火于堂下。
将祭肉擲入火中,氣味上達于天,神靈就可以享受到祭禮了。
此是郊天設燎火的原因。
⑥有:同“又”。
⑦因五帝是配祭,中央黃帝的位子被主神太一占去,隻有委屈它與赤帝擠在一起了。
⑧此為太初元年。
按前文說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到太初元年(前104),間隔八年,合2922天,每年354天,餘90天,設3個閏月,适盡。
說明太初元年前的十一月朔旦恰是冬至。
又2922天除去48甲子,餘42天,自辛巳以後數42日,算外第43日的日名恰是甲子。
即太初元年前一年十一月朔的日名為甲子。
⑨本統:據《漢書·律曆志》太初改曆,鄧平術是以81分起曆,與三統法同,而不同于《曆書》所載的“曆術甲子篇(即太初曆)”。
太初曆制成後,落下闳回鄉而去,而鄧平受任為太史丞。
所以此處所說的“推曆者”指鄧平,他所用為三統法,所說本統,當指入統的第一天。
⑩太元神策:猶言太初曆。
太元,與太始、太初同義;神策,由于用來推算曆法,亦指曆法。
十一月乙酉,柏梁災。
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禅高裡①,祠後土。
臨勃海,将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②。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③。
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台,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
明廷,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複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④。
”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⑤。
其東則鳳阙⑥,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⑦,數十裡虎圈⑧。
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⑨,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一鳥之屬⑩。
乃立神明台、井幹樓⑾,度五十丈,辇道相屬焉。
①高裡:《集解》注說:“山名,在泰山下”。
顔師古說,“高”有作“嵩”者,誤。
②冀:希冀,希望。
殊廷:神仙之庭。
《集解》引《漢書音義》說是“蓬萊庭”。
廷同庭。
③受計:《漢書·武帝紀》顔師古注為“受郡國所上計簿也,若今之諸州計賬。
”④用厭勝之法鎮服火災,使不再發生。
勝,厭勝。
由五行相勝的道理,用超過原物的東西鎮服原物。
⑤未央:宮名。
在長安西南隅,中為未央殿,四周包一皮一皮括宣室、溫室、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等,是一處建築組群。
⑥鳳阙:《索隐》引《三輔故事》說:建章宮“北有圓阙,高二十丈,上有銅鳳皇,故曰鳳阙也。
”按:古代于門(宮門、城門等)兩旁建立的高台建築稱為阙,又稱相魏等。
⑦唐中:《索隐》引鄭玄語:“唐,堂庭也。
”唐中就是庭院。
⑧虎圈:《孝武本紀》《正義》引《括地志》說:“虎圈今在長安中西偏也。
”⑨漸台:《郊祀志》顔師古注說:“漸,浸也。
台在池中,為水所浸,故曰漸台。
”⑩大一鳥:《郊祀志》顔師古注說是:“立大一鳥象也”。
?(11)神明台:《三輔黃圖》引《廟記》說:“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等。
井幹樓:牆壁是用大木相疊而成,如井幹一樣,今稱幹欄式建築。
夏,漢改曆,以正月為歲首①,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②,以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③。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④,芬芳不備。
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⑤,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乃用駒。
他禮如故。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
”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
上親禮祠上帝焉。
公玊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禅凡山⑦,合符,然後不死焉。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禅焉。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⑧,而加以禅祠石闾。
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故上親禅焉。
其後五年,複至泰山修封。
還過祭恒山。
①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今改為正月是歲首。
②《孝武本紀》《集解》引張晏說;“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為印文也。
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
”③以方(法)術祭神,詛咒匈奴、大宛。
以此為功勞。
④牢熟具:烹煮過的牲牢等熟肉祭品。
具,盛具。
⑤《孝武本紀》“色”前有“五”字。
誤。
《集解》引孟康語說:“若火勝金,則祠赤帝以白牲。
”⑥執期:地名。
⑦凡山:在泰山下。
凡或作丸。
⑧五年之禮:即修封。
每五年修封土一次。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後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禅,五年一修封。
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一床一〉①,寬舒之祠官以歲時緻禮②。
凡六祠,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禅,其後十二歲而還,遍于五嶽、四渎矣③。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迹為解,無有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羁縻不絕,冀遇其真。
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衆,然其效可睹矣。
①此雲“五”,下文有“凡六祠”,《索隐》又将“五”與“寬舒之祠官”連讀,紛纭歧異,殊難圓通,今據清·梁玉繩考證,補“一床一”字。
理由有三:一,《漢書·郊祀志》作“五一床一”(中華書局标點本《漢書》以為宜删“一床一”字)二《漢書·地理志》谷口縣有五一床一山祠,與此合。
三、上下文能夠貫通。
②意思是由像寬舒這樣的祠官按歲時行禮緻祭。
③郭嵩焘以為:自元封元年初封到天漢三年《史記》完成時凡十二年,天子三修封。
元年“用事華山,至于中嶽”;五年“登灊天柱山”,号為南嶽;天漢三年“過祭恒山”,所以說是“遍于五嶽、四渎矣”。
太史公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
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具見其表裡①。
後有君子,得以覽焉。
若至俎豆珪币之詳②,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①表裡:“用事于鬼神”這類事件的裡外經過情形。
②指具體的禮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