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書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祭。
此後過了五年,重到泰山修封,回來時路過并祭祀了恒山。
本朝天子新制定的祭禮,有太一、後土,每隔三年天子親自郊祭一次;建立了漢家的封禅制度,每隔五年修封一次,薄忌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一床一山祀,由寬舒等祀官按歲時祭祀,凡六廟,都由太祝官管領。
至于此外的八神等神,明年、凡山等名祠,天子出行時路過則祭,離去則停祭。
由方士建議所立的祠廟,各由建議者主持,此人死,祠廟廢,與祠官無涉。
其他祭祀凡是沿襲下來的都一仍舊貫。
今天子自封禅始,其後十二年間,五嶽、四渎遍祭一周。
而迎候并祭祀神人的方士,以及人海尋求蓬萊山的,終究沒有效驗。
如公孫卿那樣的候神者,還能以神人的腳印來辯解,再無其他效驗。
因而天子越來越對方士怪誕、迂闊的話感到厭倦懈怠了,然而仍對他們加以籠絡,無使斷絕往來,希望能遇到真有方術的人。
從此以後,方士上言神仙和祭祀事的更多,然而其效驗自可想見了。
太史公說:我随從天子巡視并祭祀天地諸神和名山川還參預了封禅禮。
進入壽宮祭祀并等候神君說話,考究并觀察了祠官們的心态、意向,于是退而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事,全部涉及了事情的表裡内外。
使後世君子,得以觀覽。
至于祭祀中關于俎豆珪币等情形,獻酬的禮儀程式,則主管機構保存有詳細檔案,本文就不複贅及了。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禅?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阙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阙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原文】【注解】 《尚書》曰①,舜在璇玑玉衡②,以齊七政③。
遂類于上帝④,禋于六宗⑤,望山川⑥,遍群神。
輯五瑞⑦,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⑧。
歲二月,東巡狩⑨,至于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⑩,望秩于山川⑾。
遂觐東後⑿。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⒀,同律度量衡,修五禮⒁,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⒂。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恒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嶽,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①指《尚書·舜典》篇。
②孔傳說:“在,察也;璇,美玉;玑、衡,玉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玑為轉運,衡為橫箫。
運玑使運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是也。
”以璇玑玉衡為渾天儀的渾環和窺管,是漢儒中一派人,如馬融、蔡邕等人的認識。
也有認為是指北鬥七星的,如《史記·天官書》說:“北鬥七星,所謂‘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這是由于北鬥七星自鬥魁第一星始,依次是天樞、天旋、天玑、天權、天衡、開陽、搖扁。
有三顆與“璇玑玉衡”名稱相合。
③孔傳說:“七政:日月五星。
”孔穎達解釋說:“整齊天之日月五星七曜之政,觀其齊與不齊:齊則受之是也;不齊則受之非也。
”齊與不齊是指:日月五星各自循軌道、按規律運行,稱為齊;偏離軌道,不按規律,或赢或縮(早出為赢,晚出為縮),稱為不齊。
七曜之政是指:按占星家說,七曜各有所主,由此以知吉兇。
是七曜所指吉兇稱為七曜之政。
又:《史記·天官書》《索隐》解釋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
④類:祭祀禮中的是一種。
《周禮·春官·肆師》“類造上帝”。
鄭玄注說:“類禮,以郊祀而為之者。
”就是指郊祀。
上帝:天神,由後文知上帝包一皮一皮括太一和五帝,釋詳于後。
⑤禋:祭禮名。
《尚書》孔傳引王肅注說:“潔祀也”。
就是齋戒沐浴而後祭祀,稱為禋祀。
六宗:指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
一說指天地四時。
亦有他說。
⑥望:祭禮名。
指山川之祭。
⑦輯:斂,收取。
五瑞:五等爵公、侯、伯、子、男所持的瑞玉,如圭、璧之類。
⑧會見諸侯牧守以後,把斂取的瑞玉還給他們。
孔穎達解釋斂玉、還玉的原因說:“瑞(玉)本受于堯,斂而又還之,若言舜新付之,改為舜臣,與之正新君之始也。
”⑨巡狩:《尚書·舜典》作巡守,同。
即天子巡察地方政權的政事,稱為巡狩。
⑩即焚燒柴火。
也是祭祀的一種形式。
孔傳引馬融注說:“祭時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
”?(11)意思是按照山川的等次、尊卑,分别望祭之。
秩,秩次,次序。
?(12)觐(jín,近):會見。
東後:孔傳釋為:“東方國君。
”指諸侯國的國君,所以下文說:“東後者,諸侯也。
”⒀是調整曆法以合于天象的意思。
合時月,使四時季節與月相合。
即通過設置閏月,使冬季常在一、二、三月;夏季常在四、五、六月;秋季常在七、八、九月;冬季常在十、十一、十二月。
正日,即糾正日名,不使幹支失次。
⒁五禮:五種禮儀。
指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指各種神祀,如天地、日月、山川、祖宗等祭禮;兇禮指喪葬禮;軍禮指閱武、受降、軍祭、獻俘、田獵之類;賓禮指禮接諸侯、朝會群臣、百官相見、朝見外使之類;嘉禮指飲食、冠婚、宣赦、養老等等。
⒂五玉:五等諸侯所持的玉。
與前所雲五瑞同。
按《周禮·春官·典瑞》的記載:“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三帛:孔傳說:“諸侯世子執?(按:绛紅色帛),分之孤執玄(黑色帛),附庸之君執黃。
二生:孔傳釋為:“卿執羔(按:指羊羔),大夫執雁。
一死:孔傳釋為:“士執雉。
”以上是公侯以下至于士人相見所持的贽見禮。
禹遵之,後十四世,至帝孔甲,一婬一德好神,神渎①,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②。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谷生于廷③,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谷死。
伊陟贊巫鹹④,巫鹹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為相,殷複興焉,稱高宗,有雉,登鼎耳雊⑤,武丁懼。
祖已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甯⑥。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纣一婬一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①渎:《漢書·郊祀志》作黩,同。
②《夏社》:顔師古注:“《尚書》篇名,今則序在而書亡逸。
”③參見《尚書·商書·鹹有一德》。
孔安國解釋說:“二木合生,七日大拱,不恭之罰。
”《史記》說是“一暮大拱”,所見不同。
“二木合生”指桑樹、谷樹同處而生。
顔師古說:“谷即今之楮樹也。
”楮樹又名構樹,為桑科落葉喬木,皮可作紙。
④孔傳說:“贊,告也。
巫鹹,臣名。
”又孔穎達疏說:“伊陟以此桑谷之事告于巫鹹,使錄其事作《鹹又》四篇。
”⑤雊(gòu,夠):顔師古注為“雉鳴”聲。
⑥武丁得傅說事參見《尚書·說命》;雉雊鼎耳事參見《尚書·高宗肜日》,肜,祭祀名目。
《周官》曰①,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
皆用樂舞②,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渎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四渎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
辟雍③,諸侯曰泮宮④。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後稷以配天⑤,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⑥。
自禹興而修社祀⑦,後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①《尚書》有《周官》篇,但以下文字為《周官》所不載。
疑“周官”二字泛指《周禮》所載之官,非書名。
②《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圓丘奏之。
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是講冬至郊天用樂。
“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鹹池之舞,夏日至,于澤中方丘奏之。
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
”是講夏至祭地用樂。
③明堂:天子宣政之所。
詳見《禮書》注。
辟雍:大學名,兼作祭所。
按《禮記·王制》記載,天子所辦學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鄭玄解釋說:“辟,明也;雍,和也。
所以明和天下”,因名辟雍。
④泮宮:又作頖宮等。
諸侯所辦大學。
鄭玄解釋說:“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政教也。
”也有認為泮,就是半。
天子之學,周圍環水如璧,稱為璧(辟)雍;諸侯之學,隻有南面的一半環水,北邊一半無水,因稱半(泮)宮。
參見《詩經·泮水》“思樂泮水”句一毛一注。
⑤意是郊祀天時,以後稷配祭。
配祭的意思是在被祭的神位上,主神位供天帝,陪位上供後稷。
郊祀,祭天于南郊圓丘之上,因稱郊祀。
⑥明堂以祀五帝(上帝),用文王配祭,宗祀,祖宗之祀。
⑦社祀:祭竈神。
社即後土,或土地之神。
《左傳·昭29》說:“社稷五祀”,其中的“土正為後土”。
又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
”句龍又稱九龍,就是金文中的“禹”字,以禹為後土(土神)是由于禹治水、平水土有功。
參見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後土為社”章。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大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①,自以為主少暤之神②,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駒黃牛羝羊各一雲③。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蔔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于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祀之。
”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④。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⑤,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缙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⑥,于陳倉北阪城祀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
以一牢祠⑦,命曰陳寶。
作鄜畤後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蔔居雍,“後子孫飲馬于河”,遂都雍。
雍之諸祠自此興。
用三百牢于鄜畤⑧。
作伏祠⑨。
磔狗邑四門⑩,以禦蠱災⑾。
①垂:同陲。
邊遠地區。
②少暤之神:以上古著名君臣與五行相配,分别作為五方之神,西方金德之神:君為少暤氏,臣為蓐收。
見《禮記·月令》。
③骅駒:赤一毛一黑鬣馬駒。
羝羊:《索隐》引《詩傳》說:“羝,牡羊。
”即雄一性一羊。
④三牲:三種犧牲:就是前文說的骝駒、黃牛、羝羊。
⑤神明居住的地方。
隩,同隩(yù,域),亦讀奧。
指四方可居住的地方。
⑥若石雲:可譯為:據說是象石頭那樣的東西。
⑦牢:祭祀用的犧牲。
有太牢(牛)、少牢(豬、羊)等名目。
⑧《索隐》以為“‘百’當為‘白’,秦君西祀少昊時牲尚白。
秦,諸侯也,雖奢侈,祭郊本特牲,不可用三百牢以祭天,蓋字誤耳。
”按:此是鑿空之說,“百”字不誤有以下三條理由:第一,與《郊祀志》、《秦本記》同文。
第二,秦祭白帝并不以白牲,如前文所說是以骝駒、黃牛、羝羊。
漢以後講究祭五方神所用犧牲以及禮器都與方色相同,德公時沒有這樣嚴格。
第三,前文說:“自古以雍州積高……,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本句之上又說“雍之諸祠自此始”。
鄜畤在鄜縣,為雍州境,近旁不知聚集了多少神祠。
由于祭鄜畤,其餘諸神也得到祭祀,共用牲三百牢,不足為奇。
⑨《秦本記》“初伏”注,《正義》說:“六月三伏之節,秦德公為之,……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顔師古注說:“伏者,謂陰氣将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臧(按:同藏)伏,因名伏日也。
立秋之後,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
”按:後世以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二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三伏。
⑩禳除災害的一種形式,即磔(zhé,哲)裂狗的肢一體,張挂于城邑四門。
?(11)蠱:《索隐》解釋說:“《左傳》雲:‘皿蟲為蠱’,枭磔之鬼亦為蠱。
”所謂“皿蟲”指《本草綱目·蟲部》記載的,以百餘種毒蟲放于甕中,經年之後,必有一種蟲子把其餘的毒蟲吃盡,此蟲就是蠱。
《秦本記》《正義》解釋為:“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禦之”。
還有其他解釋,略。
德公立二年卒。
其後(六)〔四〕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①。
其後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②。
寤,乃言夢見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晉亂。
史書而記藏之府③。
而後世皆曰秦缪公上天。
秦缪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④,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⑤,禅雲雲;慮羲封泰山⑥,禅雲雲;神農封泰山,禅雲雲;炎帝封泰山⑦,禅雲雲;黃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雲雲;帝俈封泰山,禅雲雲;堯封泰山,禅雲雲;舜封泰山,禅雲雲;禹封泰山,禅會稽;湯封泰山,禅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皆受命然後得封禅。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⑧,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⑨,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⑩,而乘車之會六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裡之禾,所以為盛⑿;江淮之間,一茅三脊(13),所以為藉也⒁。
東海緻比目之魚⒂。
西海緻比翼之鳥,⒃,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凰麒麟不來⒄,嘉谷不生⒅,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數至⒆,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是歲,秦缪公内晉君夷吾⒇。
其後三置晉國之君(21),平其亂。
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①青帝:五方帝中的東方主木德之神。
②寤:顔師古注:“寤,覺也。
”③史:官名。
《禮記·玉藻》有左史、右史。
府:顔師古注:“府,藏書之處。
”④葵丘之會在公元前651年,見《左傳·僖9》記事。
⑤無懷氏:《集解》說:“古之王者,在伏羲前。
”⑥慮羲:即伏羲。
⑦炎帝:史傳多以神農為炎帝,此指神農的後世子孫。
⑧在公元前664年,參見《左傳·莊30》記事。
山戎侵燕,齊桓公出兵讨伐。
⑨在公元前656年,參見《左傳·僖4》記事。
⑩《索隐》說:“按《左傳》,三,謂魯莊十三年(前681)會北杏,平宋亂;僖四年(前656)侵蔡,遂伐楚;六年(前654)伐鄭,圍新城是也。
?(11)《索隐》說:“據《左氏傳》雲,莊十四年(前680)會于鄄,十五年(前679)又會鄄,十六年(前678)盟于幽,僖五年(前655)會于首止,八年(前652)盟于洮,九年(前651)會葵丘也。
”?(12)盛:粢盛。
在容器中用來祭祀的黍稷。
《書經·泰誓》“犧牲粢盛”,孔安國傳說:“黍稷日粢”,“在器曰盛”。
⒀《集解》引孟康語說:“所謂靈茅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白茅》條下載有香茅,說:“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瓊矛。
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一皮一皮藉及縮酒,《禹貢》所謂“苞匦菁茅”是也。
”今知香茅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檸檬香氣,成分主要是檸檬醛,可作香料,産于我國南部、台灣及其他熱帶地區。
⒁藉:薦神用的草席、草墊子。
⒂比目魚:一種深海生長的魚類,雙目生于身一體一側。
屬于魚綱,鲽形目。
⒃比翼鳥:傳說中的單翼鳥。
《索隐》引《山海經》文說:“崇吾之山有鳥,狀如凫,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
”郭璞注《爾雅》又作鹣鹣。
⒄鳳凰:傳說中的瑞鳥。
《爾雅·釋鳥》說,雄者為鳳,雌者為凰。
郭璞解釋其形狀是“雞頭蛇頸,燕颌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韓詩外傳》更說它,其翼若幹(盾牌),其聲若箫,不啄生蟲,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侶行,非梧桐不栖,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天下有道則見等等。
後世統治者為粉飾太平,常污指各種奇鳥為鳳凰,麒麟:傳說中的瑞獸,雄者為麒,雌者為麟。
《說文》釋其形狀說:麒,“麋(按:鹿科動物,欲稱四不象)身、牛尾、一角”;麟,“大一牝一鹿也。
<bzsj_001/bz>”《爾雅·釋獸》作“”,說它“麕(按:讀jūn軍。
即獐子)身、牛尾、一角。
”邢呙注引京房《易》說它“麕身、牛尾、狼額、馬蹄、有五彩、腹下黃,高丈二”等等。
與鳳凰一樣,後人也把各種不認識的獸指為麒麟。
今人考證,有把斑馬、長頸鹿等視作麒麟者。
⒅嘉谷:《漢書·郊祀志》作“嘉禾”,同。
祥瑞中的一種,與普通稻谷不同。
王充《論衡·講瑞篇》解釋為“生于禾中,與禾中異穗,謂之嘉禾”,如“一一莖一數穗,二一莖一或數一莖一合穗、隔壟合穗、異畝共穗等。
都是嘉禾。
⒆鸱枭:貓頭鷹。
鳥綱鸱鸮科,有許多種類。
古人認為是不孝之鳥,長則食母;又叫得難聽,說它是不祥之鳥。
漢代用它的肉作湯喝,還規定作為向皇帝上供的物品,目的是要把這不祥之物捕殺幹淨。
其實是種益鳥。
⒇晉獻公有子申生、重耳、夷吾。
骊姬作亂,殺太子申生,一逼一十重耳、夷吾出奔。
獻公死後,大臣裡克作亂,夷吾請求秦缪公出兵,幫助他回到晉國主政。
秦缪公于是派兵送夷吾回國,立為晉君,稱晉惠公。
事在秦缪公九年(前651年)。
(21)《索隐》說指惠公、懷公、文公。
惠公夷吾事已見前注;懷公子圉為惠公子,以質子入秦。
聞惠公病,逃出秦國,被立為晉君;秦國怒子圉私逃回國,把流亡在外的重耳接到秦國,以兵護送歸晉,立為晉君,稱文公,文公殺子圉,後來成了諸侯霸主。
其後百有餘年,而孔子論述六藝①。
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餘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②,蓋難言之。
或問禘之說③,孔子曰:“不知。
知禘之說,其于天下也視其掌。
”《詩》雲纣在位④,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甯而崩⑤。
受周德之洽維成王⑥,成王之封禅則近之矣。
及後陪臣執政⑦,季氏旅于泰山⑧,仲尼譏之。
是時苌弘以方事周靈王⑨,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設射《狸首》⑩。
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
依物怪欲以緻諸侯。
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苌弘。
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⑾,五百歲當複合⑿,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⒀。
”栎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陽而祀白帝。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⒁,周之九鼎入于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①六藝:包一皮一皮括禮、樂、射、馭、書、數,參見《周禮·地官·保氏》。
②章:同彰。
明顯、顯著。
③禘:祭祀儀式中的一種。
參見《禮書》注。
④“詩”指《詩經》。
⑤崩:天子死稱為崩。
見《禮記·曲禮》。
⑥一愛一:于是,因此。
⑦陪臣:諸侯國中的大夫,人天子之國的自稱。
見《禮論·曲禮》。
這裡泛指諸侯國的大臣。
⑧旅:祭祀儀式中的一種。
祭山為旅。
見《尚書·禹貢》“蔡蒙旅平”孔安國注。
⑨方:方術、法術、技術等都稱為方。
這裡指役使鬼神事。
梁玉繩《史記志疑》考證說,苌弘事周靈王為誤文。
此處不取。
⑩射《狸首》:這是古禮中的一種,射時唱《狸首》這首歌曲。
由于歌辭中有射諸侯不來朝者的話,而且這種古禮久已不行,苌弘驟又行之,諸侯便污指他是裝神弄鬼,欲以方術殺諸侯。
對此,如錢大昕等人考之已祥。
日·泷川資言認為“狸”讀為埋,是“不來”二字的合音。
?(11)《索隐》引孟康的話認為秦封為諸侯國以前為周、秦合時,封為諸侯為周、秦分離。
?(12)《索隐》說,自周平王始封秦襄公為諸侯,到秦昭王52年(前250)西周君獻邑于秦,凡516年為秦、周複合時期。
《史記》說“五百歲”,是“舉其全數。
”⒀《索隐》說:“自昭王滅周之後至始皇元年誅嫪毐,正十七年。
”⒁指距太史儋作出以上預言時120年,秦滅周。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①,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
殷得金德,銀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②。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
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于是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③,度以六為名④,音上大呂⑤,事統上法⑥。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驺峄山,頌秦功業。
于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禅為蒲車⑦,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⑧,席用葅稭⑨,言其易遵也。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绌儒生。
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巅,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從陰十道下,禅于梁父。
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⑩,休于大樹下,諸儒生既绌,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①螾:《集解》引應劭語說:“螾,丘蚓也。
黃帝土德,故地見其神。
蚓大五六圍,長十餘文。
”②《索隐》說:《中候》及《呂氏春秋》皆雲“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為赤烏。
”火舌化為紅色老鴉,周人以為是象征吉祥的符瑞。
③五色之中崇尚黑色。
上同“尚”。
④五行之數: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
秦自以為得水德,水數一、六,一不能成變化,便取六為度數,如六寸為符,六尺為步之類。
⑤大呂:十二律之一,于五音為商,于五行屬金。
按五行生克學說,金能生水。
秦以為水德,所以于十二律中崇尚大呂。
⑥《集解》解釋說:“水陰,陰主刑殺,故尚法。
”⑦蒲車:《索隐》說:“謂蒲裹車輪,惡傷草木。
”⑧埽:同“掃”。
⑨葅稭:草與禾稭。
《集解》解釋說:“應劭曰:‘稭,禾稿也。
去其皮以為席’。
……晉灼曰:‘葅,藉也。
’《索隐》稱為茅藉。
用茅草與去皮的禾,稭編成席子,用以祭天。
⑩阪(bǎn,闆):指山坡。
于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①,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
其祀絕,莫知起時。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
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蓋天好陰②,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③,祭之必于澤中圓丘雲。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
四曰陰主,祠三山。
五曰陽主,祠之罘④。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皆在齊北,并勃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鬥入海⑤,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
八曰四時主,祠琅邪。
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⑥。
皆各用一牢具祠。
而巫祝所損益,珪币雜異焉。
自齊威、宣之時,驺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⑦,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⑧,為方仙道,形解銷化⑨,依于鬼神之事。
驺衍以陰陽主運顯示諸侯⑩,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①将;語詞。
②天為陽,異一性一相引,同一性一相斥,故說“天好陰”。
好,喜好之好。
③地為陰,故貴陽。
“貴”同“好”。
④之罘(fú,浮):山名。
⑤鬥入海:回曲峭臨海上。
《索隐》解釋為:“鬥絕曲入海也。
”鬥為回曲貌;絕為峭立貌。
⑥琅邪地屬青州,按《天官書》青州在虛、危二宿分野,虛、危于十二次在玄枵之中,于十二辰屬子位。
舊曆以歲星或太歲紀年,起始位置:太歲在子位,順辰次左轉;歲星在醜位,逆辰次右行。
由于年名(年的幹支名稱)與太歲的位置同,太歲自子位開始運行,所以認為琅邪為歲之所始。
⑦終始五德:又稱五德終始,是按五行學說推斷、或解釋王朝遞變的學說。
認為王朝受天命而興,必秉受五行之德中的一德,興滅都取決于五行的生克變化。
三代以前為公天下,循五行相生的序列,如太昊(伏犧)為木德,神農為火德,黃帝為土德……,木能生火,火能生土……,所以太昊亡,神農興;神農亡黃帝興……。
三代後為家天下,以武力相傾奪,世運按五行相克的序列變化,如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秦為水德、金能克木,火能克金,水能克火,所以商代夏,周代商,秦又代周。
⑧按《索隐》,“最後猶言甚後也。
”如此文義不通。
若如小顔,劉伯莊解釋為人名,一者名為“最後”,殊不可思議;再者前注引裴秀《冀州記》說正伯僑為犍為人,與“皆燕人”不合。
因此,釋“最後”為“以後”,言羨門高以後的著名士都是燕地人,于理較妥。
⑨道家語,意思是修煉成仙以後,如蟬蛻一樣抛棄自己的凡體(尺體),飛升而去。
⑩陰陽主運:同“終始五德之運。
”蓋五行亦分陰陽,五行疊主運就是陰陽疊用事,所以可以互稱。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
方太、瀛州。
此三神山者。
其傅在勃海中①,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其物禽一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阙。
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臨之,風辄引去,終莫能至雲。
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
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一男一女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其明年,始皇複遊海上,至琅邪,過恒山,從上一黨一歸。
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
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并海上②,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
不得,還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并海南,曆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③,以章始皇之功德。
其秋,諸侯畔秦。
三年而二世弑死④。
始皇封禅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⑤,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禅。
”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⑥? ①傅:《漢書·郊祀志》作“傳”,是。
口耳相傳的意見。
②并海上:與下文“并海南”之類,“并”都作“傍”、“沿”解。
③《秦始皇本紀》述此事說:“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不是在始皇刻石旁另立刻石,而是在始皇刻石的邊角,刻上随二世巡遊的大臣的名子。
目的是要一代一代的刻下去,成為曠世之典,秦始皇開國的“盛德”就自會“章”明了。
④弑(shì,試):劉熙《釋名》說:“下殺上曰弑。
”⑤僇(lù,陸):侮辱。
⑥意思是:這怎是儒者所說的,沒有封禅之德而行封禅之事的例證呢? 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①,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渎鹹在山東。
至秦稱帝,都鹹陽,則五嶽、四渎皆并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轶興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于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
曰太室。
太室,嵩高也。
恒山,泰山,會稽,湘山。
水曰濟,曰淮。
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②,秋涸凍③,冬塞禱祠④。
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币各異⑤。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
曰華山,薄山。
薄山者,衰山也⑥。
嶽山⑦,岐山,吳嶽⑧,鴻冢,渎山。
渎山,蜀之汶山。
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江水,祠蜀。
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币各異。
而四大冢鴻、岐、吳、嶽,皆有嘗禾⑨。
陳寶節來祠,其河加有嘗醪⑩。
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駒四。
霸、産、長水、泮、澇、泾、渭皆非大川,以近鹹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嶽山之屬,為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①《正義》解釋說:夏禹先後建都于陽城、平陽、安邑、晉陽;殷商先後建都于毫、偃師;周先後建都于酆、滈、河南。
都在河洛之間。
②泮凍:《集解》說:“服虔曰
此後過了五年,重到泰山修封,回來時路過并祭祀了恒山。
本朝天子新制定的祭禮,有太一、後土,每隔三年天子親自郊祭一次;建立了漢家的封禅制度,每隔五年修封一次,薄忌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一床一山祀,由寬舒等祀官按歲時祭祀,凡六廟,都由太祝官管領。
至于此外的八神等神,明年、凡山等名祠,天子出行時路過則祭,離去則停祭。
由方士建議所立的祠廟,各由建議者主持,此人死,祠廟廢,與祠官無涉。
其他祭祀凡是沿襲下來的都一仍舊貫。
今天子自封禅始,其後十二年間,五嶽、四渎遍祭一周。
而迎候并祭祀神人的方士,以及人海尋求蓬萊山的,終究沒有效驗。
如公孫卿那樣的候神者,還能以神人的腳印來辯解,再無其他效驗。
因而天子越來越對方士怪誕、迂闊的話感到厭倦懈怠了,然而仍對他們加以籠絡,無使斷絕往來,希望能遇到真有方術的人。
從此以後,方士上言神仙和祭祀事的更多,然而其效驗自可想見了。
太史公說:我随從天子巡視并祭祀天地諸神和名山川還參預了封禅禮。
進入壽宮祭祀并等候神君說話,考究并觀察了祠官們的心态、意向,于是退而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事,全部涉及了事情的表裡内外。
使後世君子,得以觀覽。
至于祭祀中關于俎豆珪币等情形,獻酬的禮儀程式,則主管機構保存有詳細檔案,本文就不複贅及了。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禅?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阙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阙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原文】【注解】 《尚書》曰①,舜在璇玑玉衡②,以齊七政③。
遂類于上帝④,禋于六宗⑤,望山川⑥,遍群神。
輯五瑞⑦,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⑧。
歲二月,東巡狩⑨,至于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⑩,望秩于山川⑾。
遂觐東後⑿。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⒀,同律度量衡,修五禮⒁,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⒂。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恒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嶽,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①指《尚書·舜典》篇。
②孔傳說:“在,察也;璇,美玉;玑、衡,玉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玑為轉運,衡為橫箫。
運玑使運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是也。
”以璇玑玉衡為渾天儀的渾環和窺管,是漢儒中一派人,如馬融、蔡邕等人的認識。
也有認為是指北鬥七星的,如《
”這是由于北鬥七星自鬥魁第一星始,依次是天樞、天旋、天玑、天權、天衡、開陽、搖扁。
有三顆與“璇玑玉衡”名稱相合。
③孔傳說:“七政:日月五星。
”孔穎達解釋說:“整齊天之日月五星七曜之政,觀其齊與不齊:齊則受之是也;不齊則受之非也。
”齊與不齊是指:日月五星各自循軌道、按規律運行,稱為齊;偏離軌道,不按規律,或赢或縮(早出為赢,晚出為縮),稱為不齊。
七曜之政是指:按占星家說,七曜各有所主,由此以知吉兇。
是七曜所指吉兇稱為七曜之政。
又:《史記·天官書》《索隐》解釋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
④類:祭祀禮中的是一種。
《周禮·春官·肆師》“類造上帝”。
鄭玄注說:“類禮,以郊祀而為之者。
”就是指郊祀。
上帝:天神,由後文知上帝包一皮一皮括太一和五帝,釋詳于後。
⑤禋:祭禮名。
《尚書》孔傳引王肅注說:“潔祀也”。
就是齋戒沐浴而後祭祀,稱為禋祀。
六宗:指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
一說指天地四時。
亦有他說。
⑥望:祭禮名。
指山川之祭。
⑦輯:斂,收取。
五瑞:五等爵公、侯、伯、子、男所持的瑞玉,如圭、璧之類。
⑧會見諸侯牧守以後,把斂取的瑞玉還給他們。
孔穎達解釋斂玉、還玉的原因說:“瑞(玉)本受于堯,斂而又還之,若言舜新付之,改為舜臣,與之正新君之始也。
”⑨巡狩:《尚書·舜典》作巡守,同。
即天子巡察地方政權的政事,稱為巡狩。
⑩即焚燒柴火。
也是祭祀的一種形式。
孔傳引馬融注說:“祭時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
”?(11)意思是按照山川的等次、尊卑,分别望祭之。
秩,秩次,次序。
?(12)觐(jín,近):會見。
東後:孔傳釋為:“東方國君。
”指諸侯國的國君,所以下文說:“東後者,諸侯也。
”⒀是調整曆法以合于天象的意思。
合時月,使四時季節與月相合。
即通過設置閏月,使冬季常在一、二、三月;夏季常在四、五、六月;秋季常在七、八、九月;冬季常在十、十一、十二月。
正日,即糾正日名,不使幹支失次。
⒁五禮:五種禮儀。
指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指各種神祀,如天地、日月、山川、祖宗等祭禮;兇禮指喪葬禮;軍禮指閱武、受降、軍祭、獻俘、田獵之類;賓禮指禮接諸侯、朝會群臣、百官相見、朝見外使之類;嘉禮指飲食、冠婚、宣赦、養老等等。
⒂五玉:五等諸侯所持的玉。
與前所雲五瑞同。
按《周禮·春官·典瑞》的記載:“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三帛:孔傳說:“諸侯世子執?(按:绛紅色帛),分之孤執玄(黑色帛),附庸之君執黃。
二生:孔傳釋為:“卿執羔(按:指羊羔),大夫執雁。
一死:孔傳釋為:“士執雉。
”以上是公侯以下至于士人相見所持的贽見禮。
禹遵之,後十四世,至帝孔甲,一婬一德好神,神渎①,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②。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谷生于廷③,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谷死。
伊陟贊巫鹹④,巫鹹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為相,殷複興焉,稱高宗,有雉,登鼎耳雊⑤,武丁懼。
祖已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甯⑥。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纣一婬一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①渎:《漢書·郊祀志》作黩,同。
②《夏社》:顔師古注:“《尚書》篇名,今則序在而書亡逸。
”③參見《尚書·商書·鹹有一德》。
孔安國解釋說:“二木合生,七日大拱,不恭之罰。
”《史記》說是“一暮大拱”,所見不同。
“二木合生”指桑樹、谷樹同處而生。
顔師古說:“谷即今之楮樹也。
”楮樹又名構樹,為桑科落葉喬木,皮可作紙。
④孔傳說:“贊,告也。
巫鹹,臣名。
”又孔穎達疏說:“伊陟以此桑谷之事告于巫鹹,使錄其事作《鹹又》四篇。
”⑤雊(gòu,夠):顔師古注為“雉鳴”聲。
⑥武丁得傅說事參見《尚書·說命》;雉雊鼎耳事參見《尚書·高宗肜日》,肜,祭祀名目。
《周官》曰①,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
皆用樂舞②,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渎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四渎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
辟雍③,諸侯曰泮宮④。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後稷以配天⑤,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⑥。
自禹興而修社祀⑦,後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①《尚書》有《周官》篇,但以下文字為《周官》所不載。
疑“周官”二字泛指《周禮》所載之官,非書名。
②《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圓丘奏之。
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是講冬至郊天用樂。
“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鹹池之舞,夏日至,于澤中方丘奏之。
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
”是講夏至祭地用樂。
③明堂:天子宣政之所。
詳見《禮書》注。
辟雍:大學名,兼作祭所。
按《禮記·王制》記載,天子所辦學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鄭玄解釋說:“辟,明也;雍,和也。
所以明和天下”,因名辟雍。
④泮宮:又作頖宮等。
諸侯所辦大學。
鄭玄解釋說:“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政教也。
”也有認為泮,就是半。
天子之學,周圍環水如璧,稱為璧(辟)雍;諸侯之學,隻有南面的一半環水,北邊一半無水,因稱半(泮)宮。
參見《詩經·泮水》“思樂泮水”句一毛一注。
⑤意是郊祀天時,以後稷配祭。
配祭的意思是在被祭的神位上,主神位供天帝,陪位上供後稷。
郊祀,祭天于南郊圓丘之上,因稱郊祀。
⑥明堂以祀五帝(上帝),用文王配祭,宗祀,祖宗之祀。
⑦社祀:祭竈神。
社即後土,或土地之神。
《
又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
”句龍又稱九龍,就是金文中的“禹”字,以禹為後土(土神)是由于禹治水、平水土有功。
參見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後土為社”章。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為大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①,自以為主少暤之神②,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駒黃牛羝羊各一雲③。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蔔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于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祀之。
”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④。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⑤,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缙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⑥,于陳倉北阪城祀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
以一牢祠⑦,命曰陳寶。
作鄜畤後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蔔居雍,“後子孫飲馬于河”,遂都雍。
雍之諸祠自此興。
用三百牢于鄜畤⑧。
作伏祠⑨。
磔狗邑四門⑩,以禦蠱災⑾。
①垂:同陲。
邊遠地區。
②少暤之神:以上古著名君臣與五行相配,分别作為五方之神,西方金德之神:君為少暤氏,臣為蓐收。
見《禮記·月令》。
③骅駒:赤一毛一黑鬣馬駒。
羝羊:《索隐》引《詩傳》說:“羝,牡羊。
”即雄一性一羊。
④三牲:三種犧牲:就是前文說的骝駒、黃牛、羝羊。
⑤神明居住的地方。
隩,同隩(yù,域),亦讀奧。
指四方可居住的地方。
⑥若石雲:可譯為:據說是象石頭那樣的東西。
⑦牢:祭祀用的犧牲。
有太牢(牛)、少牢(豬、羊)等名目。
⑧《索隐》以為“‘百’當為‘白’,秦君西祀少昊時牲尚白。
秦,諸侯也,雖奢侈,祭郊本特牲,不可用三百牢以祭天,蓋字誤耳。
”按:此是鑿空之說,“百”字不誤有以下三條理由:第一,與《郊祀志》、《秦本記》同文。
第二,秦祭白帝并不以白牲,如前文所說是以骝駒、黃牛、羝羊。
漢以後講究祭五方神所用犧牲以及禮器都與方色相同,德公時沒有這樣嚴格。
第三,前文說:“自古以雍州積高……,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本句之上又說“雍之諸祠自此始”。
鄜畤在鄜縣,為雍州境,近旁不知聚集了多少神祠。
由于祭鄜畤,其餘諸神也得到祭祀,共用牲三百牢,不足為奇。
⑨《秦本記》“初伏”注,《正義》說:“六月三伏之節,秦德公為之,……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顔師古注說:“伏者,謂陰氣将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臧(按:同藏)伏,因名伏日也。
立秋之後,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
”按:後世以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二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三伏。
⑩禳除災害的一種形式,即磔(zhé,哲)裂狗的肢一體,張挂于城邑四門。
?(11)蠱:《索隐》解釋說:“《左傳》雲:‘皿蟲為蠱’,枭磔之鬼亦為蠱。
”所謂“皿蟲”指《
《秦本記》《正義》解釋為:“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禦之”。
還有其他解釋,略。
德公立二年卒。
其後(六)〔四〕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①。
其後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②。
寤,乃言夢見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晉亂。
史書而記藏之府③。
而後世皆曰秦缪公上天。
秦缪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④,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⑤,禅雲雲;慮羲封泰山⑥,禅雲雲;神農封泰山,禅雲雲;炎帝封泰山⑦,禅雲雲;黃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雲雲;帝俈封泰山,禅雲雲;堯封泰山,禅雲雲;舜封泰山,禅雲雲;禹封泰山,禅會稽;湯封泰山,禅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皆受命然後得封禅。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⑧,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⑨,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⑩,而乘車之會六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裡之禾,所以為盛⑿;江淮之間,一茅三脊(13),所以為藉也⒁。
東海緻比目之魚⒂。
西海緻比翼之鳥,⒃,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凰麒麟不來⒄,嘉谷不生⒅,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數至⒆,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是歲,秦缪公内晉君夷吾⒇。
其後三置晉國之君(21),平其亂。
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①青帝:五方帝中的東方主木德之神。
②寤:顔師古注:“寤,覺也。
”③史:官名。
《禮記·玉藻》有左史、右史。
府:顔師古注:“府,藏書之處。
”④葵丘之會在公元前651年,見《左傳·僖9》記事。
⑤無懷氏:《集解》說:“古之王者,在伏羲前。
”⑥慮羲:即伏羲。
⑦炎帝:史傳多以神農為炎帝,此指神農的後世子孫。
⑧在公元前664年,參見《左傳·莊30》記事。
山戎侵燕,齊桓公出兵讨伐。
⑨在公元前656年,參見《左傳·僖4》記事。
⑩《索隐》說:“按《左傳》,三,謂魯莊十三年(前681)會北杏,平宋亂;僖四年(前656)侵蔡,遂伐楚;六年(前654)伐鄭,圍新城是也。
?(11)《索隐》說:“據《左氏傳》雲,莊十四年(前680)會于鄄,十五年(前679)又會鄄,十六年(前678)盟于幽,僖五年(前655)會于首止,八年(前652)盟于洮,九年(前651)會葵丘也。
”?(12)盛:粢盛。
在容器中用來祭祀的黍稷。
《書經·泰誓》“犧牲粢盛”,孔安國傳說:“黍稷日粢”,“在器曰盛”。
⒀《集解》引孟康語說:“所謂靈茅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白茅》條下載有香茅,說:“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瓊矛。
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一皮一皮藉及縮酒,《禹貢》所謂“苞匦菁茅”是也。
”今知香茅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檸檬香氣,成分主要是檸檬醛,可作香料,産于我國南部、台灣及其他熱帶地區。
⒁藉:薦神用的草席、草墊子。
⒂比目魚:一種深海生長的魚類,雙目生于身一體一側。
屬于魚綱,鲽形目。
⒃比翼鳥:傳說中的單翼鳥。
《索隐》引《
”郭璞注《爾雅》又作鹣鹣。
⒄鳳凰:傳說中的瑞鳥。
《爾雅·釋鳥》說,雄者為鳳,雌者為凰。
郭璞解釋其形狀是“雞頭蛇頸,燕颌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韓詩外傳》更說它,其翼若幹(盾牌),其聲若箫,不啄生蟲,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侶行,非梧桐不栖,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天下有道則見等等。
後世統治者為粉飾太平,常污指各種奇鳥為鳳凰,麒麟:傳說中的瑞獸,雄者為麒,雌者為麟。
《說文》釋其形狀說:麒,“麋(按:鹿科動物,欲稱四不象)身、牛尾、一角”;麟,“大一牝一鹿也。
<bzsj_001/bz>”《爾雅·釋獸》作“”,說它“麕(按:讀jūn軍。
即獐子)身、牛尾、一角。
”邢呙注引京房《易》說它“麕身、牛尾、狼額、馬蹄、有五彩、腹下黃,高丈二”等等。
與鳳凰一樣,後人也把各種不認識的獸指為麒麟。
今人考證,有把斑馬、長頸鹿等視作麒麟者。
⒅嘉谷:《漢書·郊祀志》作“嘉禾”,同。
祥瑞中的一種,與普通稻谷不同。
王充《論衡·講瑞篇》解釋為“生于禾中,與禾中異穗,謂之嘉禾”,如“一一莖一數穗,二一莖一或數一莖一合穗、隔壟合穗、異畝共穗等。
都是嘉禾。
⒆鸱枭:貓頭鷹。
鳥綱鸱鸮科,有許多種類。
古人認為是不孝之鳥,長則食母;又叫得難聽,說它是不祥之鳥。
漢代用它的肉作湯喝,還規定作為向皇帝上供的物品,目的是要把這不祥之物捕殺幹淨。
其實是種益鳥。
⒇晉獻公有子申生、重耳、夷吾。
骊姬作亂,殺太子申生,一逼一十重耳、夷吾出奔。
獻公死後,大臣裡克作亂,夷吾請求秦缪公出兵,幫助他回到晉國主政。
秦缪公于是派兵送夷吾回國,立為晉君,稱晉惠公。
事在秦缪公九年(前651年)。
(21)《索隐》說指惠公、懷公、文公。
惠公夷吾事已見前注;懷公子圉為惠公子,以質子入秦。
聞惠公病,逃出秦國,被立為晉君;秦國怒子圉私逃回國,把流亡在外的重耳接到秦國,以兵護送歸晉,立為晉君,稱文公,文公殺子圉,後來成了諸侯霸主。
其後百有餘年,而孔子論述六藝①。
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餘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②,蓋難言之。
或問禘之說③,孔子曰:“不知。
知禘之說,其于天下也視其掌。
”《詩》雲纣在位④,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甯而崩⑤。
受周德之洽維成王⑥,成王之封禅則近之矣。
及後陪臣執政⑦,季氏旅于泰山⑧,仲尼譏之。
是時苌弘以方事周靈王⑨,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設射《狸首》⑩。
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
依物怪欲以緻諸侯。
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苌弘。
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⑾,五百歲當複合⑿,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⒀。
”栎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陽而祀白帝。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⒁,周之九鼎入于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
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①六藝:包一皮一皮括禮、樂、射、馭、書、數,參見《周禮·地官·保氏》。
②章:同彰。
明顯、顯著。
③禘:祭祀儀式中的一種。
參見《禮書》注。
④“詩”指《詩經》。
⑤崩:天子死稱為崩。
見《禮記·曲禮》。
⑥一愛一:于是,因此。
⑦陪臣:諸侯國中的大夫,人天子之國的自稱。
見《禮論·曲禮》。
這裡泛指諸侯國的大臣。
⑧旅:祭祀儀式中的一種。
祭山為旅。
見《尚書·禹貢》“蔡蒙旅平”孔安國注。
⑨方:方術、法術、技術等都稱為方。
這裡指役使鬼神事。
梁玉繩《史記志疑》考證說,苌弘事周靈王為誤文。
此處不取。
⑩射《狸首》:這是古禮中的一種,射時唱《狸首》這首歌曲。
由于歌辭中有射諸侯不來朝者的話,而且這種古禮久已不行,苌弘驟又行之,諸侯便污指他是裝神弄鬼,欲以方術殺諸侯。
對此,如錢大昕等人考之已祥。
日·泷川資言認為“狸”讀為埋,是“不來”二字的合音。
?(11)《索隐》引孟康的話認為秦封為諸侯國以前為周、秦合時,封為諸侯為周、秦分離。
?(12)《索隐》說,自周平王始封秦襄公為諸侯,到秦昭王52年(前250)西周君獻邑于秦,凡516年為秦、周複合時期。
《史記》說“五百歲”,是“舉其全數。
”⒀《索隐》說:“自昭王滅周之後至始皇元年誅嫪毐,正十七年。
”⒁指距太史儋作出以上預言時120年,秦滅周。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①,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
殷得金德,銀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②。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
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于是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③,度以六為名④,音上大呂⑤,事統上法⑥。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驺峄山,頌秦功業。
于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禅為蒲車⑦,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⑧,席用葅稭⑨,言其易遵也。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绌儒生。
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巅,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從陰十道下,禅于梁父。
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⑩,休于大樹下,諸儒生既绌,不得與用于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①螾:《集解》引應劭語說:“螾,丘蚓也。
黃帝土德,故地見其神。
蚓大五六圍,長十餘文。
”②《索隐》說:《中候》及《
”火舌化為紅色老鴉,周人以為是象征吉祥的符瑞。
③五色之中崇尚黑色。
上同“尚”。
④五行之數: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
秦自以為得水德,水數一、六,一不能成變化,便取六為度數,如六寸為符,六尺為步之類。
⑤大呂:十二律之一,于五音為商,于五行屬金。
按五行生克學說,金能生水。
秦以為水德,所以于十二律中崇尚大呂。
⑥《集解》解釋說:“水陰,陰主刑殺,故尚法。
”⑦蒲車:《索隐》說:“謂蒲裹車輪,惡傷草木。
”⑧埽:同“掃”。
⑨葅稭:草與禾稭。
《集解》解釋說:“應劭曰:‘稭,禾稿也。
去其皮以為席’。
……晉灼曰:‘葅,藉也。
’《索隐》稱為茅藉。
用茅草與去皮的禾,稭編成席子,用以祭天。
⑩阪(bǎn,闆):指山坡。
于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①,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
其祀絕,莫知起時。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
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蓋天好陰②,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③,祭之必于澤中圓丘雲。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
四曰陰主,祠三山。
五曰陽主,祠之罘④。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皆在齊北,并勃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鬥入海⑤,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
八曰四時主,祠琅邪。
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⑥。
皆各用一牢具祠。
而巫祝所損益,珪币雜異焉。
自齊威、宣之時,驺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⑦,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⑧,為方仙道,形解銷化⑨,依于鬼神之事。
驺衍以陰陽主運顯示諸侯⑩,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①将;語詞。
②天為陽,異一性一相引,同一性一相斥,故說“天好陰”。
好,喜好之好。
③地為陰,故貴陽。
“貴”同“好”。
④之罘(fú,浮):山名。
⑤鬥入海:回曲峭臨海上。
《索隐》解釋為:“鬥絕曲入海也。
”鬥為回曲貌;絕為峭立貌。
⑥琅邪地屬青州,按《天官書》青州在虛、危二宿分野,虛、危于十二次在玄枵之中,于十二辰屬子位。
舊曆以歲星或太歲紀年,起始位置:太歲在子位,順辰次左轉;歲星在醜位,逆辰次右行。
由于年名(年的幹支名稱)與太歲的位置同,太歲自子位開始運行,所以認為琅邪為歲之所始。
⑦終始五德:又稱五德終始,是按五行學說推斷、或解釋王朝遞變的學說。
認為王朝受天命而興,必秉受五行之德中的一德,興滅都取決于五行的生克變化。
三代以前為公天下,循五行相生的序列,如太昊(伏犧)為木德,神農為火德,黃帝為土德……,木能生火,火能生土……,所以太昊亡,神農興;神農亡黃帝興……。
三代後為家天下,以武力相傾奪,世運按五行相克的序列變化,如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秦為水德、金能克木,火能克金,水能克火,所以商代夏,周代商,秦又代周。
⑧按《索隐》,“最後猶言甚後也。
”如此文義不通。
若如小顔,劉伯莊解釋為人名,一者名為“最後”,殊不可思議;再者前注引裴秀《冀州記》說正伯僑為犍為人,與“皆燕人”不合。
因此,釋“最後”為“以後”,言羨門高以後的著名士都是燕地人,于理較妥。
⑨道家語,意思是修煉成仙以後,如蟬蛻一樣抛棄自己的凡體(尺體),飛升而去。
⑩陰陽主運:同“終始五德之運。
”蓋五行亦分陰陽,五行疊主運就是陰陽疊用事,所以可以互稱。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
方太、瀛州。
此三神山者。
其傅在勃海中①,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其物禽一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阙。
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臨之,風辄引去,終莫能至雲。
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
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一男一女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其明年,始皇複遊海上,至琅邪,過恒山,從上一黨一歸。
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
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并海上②,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
不得,還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并海南,曆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③,以章始皇之功德。
其秋,諸侯畔秦。
三年而二世弑死④。
始皇封禅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⑤,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禅。
”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⑥? ①傅:《漢書·郊祀志》作“傳”,是。
口耳相傳的意見。
②并海上:與下文“并海南”之類,“并”都作“傍”、“沿”解。
③《秦始皇本紀》述此事說:“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不是在始皇刻石旁另立刻石,而是在始皇刻石的邊角,刻上随二世巡遊的大臣的名子。
目的是要一代一代的刻下去,成為曠世之典,秦始皇開國的“盛德”就自會“章”明了。
④弑(shì,試):劉熙《釋名》說:“下殺上曰弑。
”⑤僇(lù,陸):侮辱。
⑥意思是:這怎是儒者所說的,沒有封禅之德而行封禅之事的例證呢? 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①,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渎鹹在山東。
至秦稱帝,都鹹陽,則五嶽、四渎皆并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轶興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于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
曰太室。
太室,嵩高也。
恒山,泰山,會稽,湘山。
水曰濟,曰淮。
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②,秋涸凍③,冬塞禱祠④。
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币各異⑤。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
曰華山,薄山。
薄山者,衰山也⑥。
嶽山⑦,岐山,吳嶽⑧,鴻冢,渎山。
渎山,蜀之汶山。
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江水,祠蜀。
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币各異。
而四大冢鴻、岐、吳、嶽,皆有嘗禾⑨。
陳寶節來祠,其河加有嘗醪⑩。
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駒四。
霸、産、長水、泮、澇、泾、渭皆非大川,以近鹹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嶽山之屬,為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①《正義》解釋說:夏禹先後建都于陽城、平陽、安邑、晉陽;殷商先後建都于毫、偃師;周先後建都于酆、滈、河南。
都在河洛之間。
②泮凍:《集解》說:“服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