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書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井、輿鬼為雍州。
柳、七星、張宿的分野為三河地區。
翼、轸二宿為荊州。
七星是員官的象征,是辰星的廟廷,是占蔔蠻夷吉兇的星宿。
兩軍對陣時,發生日暈,若日暈各處大小厚薄相同,表示兩軍勢均力敵;某方肥厚長大,某方有獲勝的希望;某方薄而短小,該方必無勝利和希望。
日有重抱,大勝;有破,無勝。
抱,主兩軍言和;有背氣,軍不得和,背主分離而去。
有直氣,象征有自立事,指自立為侯王;也象征有破軍殺将的事發生。
日旁有負有戴,象征有喜慶事。
日暈外有芒,被圍者勝;暈内有芒,圍敵者勝。
日暈外圈青色裡圈紅色者,雙方言和而去;外圈紅裡圈青者,雙方懷憤而去。
日旁氣或暈出現早消失得晚,主軍勝利。
出現早消失得也早,對主軍起初有利,後來不利;出現晚消失也晚,對主軍起初不利,後來有利;出現晚消失早,對主軍前後都不利,主軍必不能勝。
出現後很快消失了,雖勝不會有大功。
出現在半日以上的才有大功。
白虹的形狀短而屈,上、下端尖銳,見則預失相應地區有大流血事發生。
由日暈判定吉兇,應驗的日期近在三十日之内,遠在六十日之内。
日食,象征不吉利;食後複生,象征吉利;日全食,吉兇的承擔者是君主,非全食,的承擔都為臣下。
根據日食的方位,日所在位置,再加上日食的時間早晚,可以判定對應國的吉兇。
月在房星中道運行,象征着世道的安甯與和平。
在中道以北的陰間運行,象征多雨水,有陰事。
陰間以北三尺是陰星,陰星以南三尺之間是太陰十道,月行于太陰十道象征有大水和兵事。
同樣,中道以南為陽間,陽間以外三尺處為陽星,陽星以北三尺之間為太陽道,月行于陽間,象征君主驕橫恣肆。
行于陽星間,象征國中多以暴虐兇殘治刑獄。
行于太陽道,象征将有大旱和喪事。
月行于角宿和天門之間,若事在十月,來年四月成災,事在十一月,來年五月成災;事在十二月,來年六月成災,災是發大水,少說水深三尺,多說深可達五尺。
月與房四星中的任一顆相陵犯,預示有輔佐大臣被誅殺。
月行于南河、北河附近,按行道在陰或陽判斷:在南河之陰有旱災、有喪事,在北河之明有水災、有兵事。
由于月掩蔽歲星發生歲星星蝕,預示對應地區有饑荒或死亡。
月蝕熒惑星預示世道混亂,月蝕填星預示有臣下犯上作亂,月蝕太白星預示強國由于戰争而衰敗,月蝕辰星預示有女子作亂。
月蝕大角星,對于執掌命令的君主不利;月蝕心宿,預示有内賊作亂;其他諸星被蝕,預示相應地區有憂患。
自月食開始的日子算起,每隔五個月一次的月食連續發生六次,每隔六個月一次的月食連續發生五次,重又每隔五個月發生一次,連續食六次,隔六個月一次的月食發生一次,每隔五個月一次的月食發生五次,總計凡經一百一十三個月上述月食的過程重複發生一遍。
所以說月蝕,是很平常的事;日蝕,才是不吉利的。
甲、乙主東方,對應的地區是海外,所以不由日月占吉兇。
丙、丁主南方,對應地區為江、淮、海岱。
戊、己主中央,對應地區是中州、河、濟一帶。
庚、辛主西方,對應地區為華山以西。
壬、癸主北方,對應地區為恒山以北。
日蝕,吉兇由國君承當;月蝕,由将相承當。
國皇星,星大而紅,形狀類似南極老人星。
國皇星出現,象征對應的地區有兵興起,而且兵勢強盛,對于兵所向的一方不利。
昭明星,星大而色白,沒有芒角,忽上忽下,昭明星出現,象征相應地區有兵興起,而且形勢多變。
五殘星,出現于正東方向,在東方分野的上空。
形狀類似于辰星,距地面高約六丈。
大賊星,出現于正南方向,在南方分野的上空。
距地面高約六丈,星大而色紅,時常搖動,有光芒。
司危星,出現于正西方向,在西方分野的上空。
距地面高約六丈,星大而色白,類似于太白星。
獄漢星,出現于正北方向,在北方分野的上空,距地面高約六丈,星大而色紅,時常搖動,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星中微帶青色。
以上五殘星以下為四方分野之星,星出現以及不在應當出的方向上出現,對應的地區都有兵興起,于相對的一方不利。
四填星,出現于天球四宮相連處的東北、西北等四隅地區,距地面高約四丈。
地維鹹光星,也出現于上述的四隅地區,距地面高約三丈,星光朦胧,如同月亮剛出現時的樣子一樣。
與星出對應的地區若有亂,亂必滅亡;若有德,有德必昌。
燭星,形狀如同太白星,出現後不行不動。
出現不久則消失,對應的地區城邑有亂。
樣子似星非星,似雲非雲,稱為歸邪。
歸邪出現,預兆必有歸降于中國者。
星,是五行中金氣的離散之氣,本身是一一團一火。
星衆多,對應的國家吉利;少則兇險不利。
天漢,也是離散的金氣,本身是水,天漢中星數多,預兆地上多水;星數少,預兆地上水少有旱災,以上是以星占蔔吉兇的大緻情形。
天鼓,有聲音大如雷又不是雷,音響在地上傳播,發聲處又不在地上,聲音所往的方向,有兵興起。
天狗,形狀如同一顆大流星,伴随有隆隆聲,落在地上,形狀如狗。
遠望去火光炎炎,上沖天際。
方圓有數頃地大小,上端尖銳處呈黃色,象征千裡之内有破軍殺将的事發生。
格澤星,形狀如同炎火。
黃白色,從地上升起,下大上尖。
格澤星出現,不耕種而有收獲;再者,如若沒有土木工程方面的成就,必有大害。
蚩尤旗,形狀如同彗星,不同是後端彎曲如旗。
蚩尤旗出現,表示将有王者征伐四方。
旬始,出現于北鬥星旁,形狀如同雄雞。
星怒時有芒角,星為青黑色,形狀如同伏鼈。
枉矢,如同大流星,彎彎曲曲如蛇行走,呈蒼黑色,看上去象是有羽一毛一一樣。
長庚星,如同一匹布挂在天上,此星出現,預示有兵興起。
星落在地上,則是石頭。
在黃河、濟水流域之間,時常有墜一落的星石。
天空清朗而明亮時,有的能見到景星。
景星,就是德星。
它的形狀不固定,常常出現于治理得好的國家。
凡是望雲氣,若仰面才能望見,雲氣距人不過三四百裡;若平望過去,見雲氣在樹梢之間,相距大約千餘裡到二千裡;若登高而望,才能見到雲氣與地相連,距人約有三千裡遠近。
雲氣形狀,上邊如同獸類的,吉利。
自華山以南的雲氣,下為黑色上赤色。
嵩高山、三河一帶野外的雲氣,是正紅色。
恒山以北的雲氣,下邊黑色上邊為青色。
勃海、碣石和海岱之間的雲氣,都是黑色。
江、淮之間的雲氣,都是白色。
罪徒相聚處雲氣是白色。
有土方工程的地方雲氣是黃色。
車隊行走産生的雲氣忽高忽低,有時還聚在一起。
騎兵奔走産生的雲氣低矮但分布面積較大。
步卒行走産生的雲氣則高一些,窄一些。
雲氣前邊低後邊高,表示奔行急,速度快;前邊方形後邊高,表示士卒一精一銳;雲氣後端尖銳而矮,表示退卻。
雲氣平表示軍行慢,前端高後端低,表示不停的退卻。
二方雲氣相遇,低矮的一方勝,高的一方敗;尖銳的一方勝,圓饨的一方敗。
敵氣低矮行疾,若向我方移動,且是循車轍而來,不過三四日可至,距我五六裡可見敵蹤。
敵氣高七八尺,不過五六日可至,距我十餘裡可見敵蹤。
敵氣高一丈多到二丈的,不過三四十日可至,距我五六十裡可見敵蹤。
雲氣末梢呈亮白色的,将軍勇悍,士卒怯懦。
雲氣根抵大而前方延伸得很遠的,應當戰。
雲氣青白色,前端低矮者,戰則能勝;前端紅色而上仰的,戰不能勝。
此外,兵陣形成的雲氣就象直立的垣牆一樣;杼雲形狀象織布木梭一樣;軸雲抟直而上,兩端尖銳,杓雲有一種細長如繩的,長可亘天,一半也有半個天空長;另一種如虹蜺的形如有缺損的旗子,所以邊角尖銳。
還有鈎雲象勾一樣彎曲。
諸如以上雲出現後,以所具五色綜合考察。
雲氣潤澤、抟成一團一而且密,出現後足以動人的,才是某種事務的預兆而可資占蔔;以上雲氣預兆有兵興起,對應的地區有戰争。
善望氣者王朔所候望的雲氣,都取自日旁。
日旁的雲氣與其他雲氣相比有人主的氣象。
蔔時按雲氣所成的形象直接判定吉兇。
所以北方夷人所成的雲氣如同畜群和居住的氈包一皮一皮群,南方夷人所成的雲氣如同舟船和旗幡。
有大水的地方,敗軍被擊敗的戰場,破國留下的廢墟,以及地下埋藏有積錢、金寶之上等都有雲氣,不可不仔細觀察。
海邊的蜃氣形狀象樓台;廣闊的原野上所成雲氣象宮殿城阙,總之雲氣各自與所在地的山川人民聚積的氣象相同。
所以,候望某國虛實的人,可以到該國的城邑中去,觀察封疆、田疇治理得是否平正,城郭房屋門戶是否潤澤,其次觀察車輛、衣著、畜産等項是樸陋還是一精一華。
殷實而繁息者吉利,虛竭耗損的兇。
似煙非煙,似雲非雲,蕭索迷蒙,紛郁一一團一的稱為卿雲。
卿雲是喜氣化成。
此外有一種樣子象霧又不是霧,人在其中,衣冠不潮不濕。
出現則域内人都被甲趨走,有征戰城守事。
雷電、霞光與飛虹、霹靂、夜明等現象,是陽氣發動形成的,春、夏二季發生,秋、冬二季隐藏,所以觀察測候的人無不等待季節進行觀測。
天開裂而見物象,地震動而有裂縫,山崩摧和移動,河川堵塞,谿谷崩壅,水動蕩、地長高,沼澤涸竭,都是吉兇的象征。
此外對城郭家門闾巷,觀察它們是潤澤還是枯槁;對宮室廟宇、官邸宅第,觀察普通人民所處的等次。
對于謠諺、風俗、車輛、衣著等,重在觀察百姓的飲食。
對五谷草木,首先觀察它們所屬的類别。
對倉廪、馬廄、庫藏等,首先觀察四周的交通道路。
對六畜禽一獸,重在觀察它們的産地和用場,對魚鼈鳥鼠,重在觀察其居處的環境如何。
有鬼哭泣,如同呼叫,人逢必有驚貌。
萬物都與此一般,遇異必有表現,所以可以望氣知吉兇。
此雖俚俗傳言,理實不虛。
大凡測候年歲的豐歉美惡,最重歲始。
歲始或指冬至節,這一天陽氣開始産生。
或者是指臘祭的第二天,臘祭是由于歲事已畢,衆人在一起會餐一頓,以引發陽氣,所以稱第二天為初歲。
或者是指正月初一的黎明,這是帝王曆法的歲首。
或者是指立春節,這一日是四季開始的第一天。
以上四種歲始,都是候歲的重要日子。
而漢朝人魏鮮,集中在臘祭的第二日與正月初一黎明時由八方所起的風,判定當年的吉兇美惡。
風從南方來,有大旱災;從西南來,有小旱;從西方來,有戰争;從西北方來,黃豆的收成好,多小雨,促兵興起;從北方來,是中等年成;從東北來,豐收年;從東方來,有大水;從東南來,百姓多疾病、時疫,年成不好。
所以八風吉兇各與它們相對方向的風相比較,以多少、久亟、疾徐決勝負:多勝少,時間長久勝短暫,風速快疾勝于舒緩。
黎明到早飯之間的風與麥子收成相對應;早飯到日偏西之間與稷對應;日偏西到晚飯間與黍對應;晚飯後與豆對應,日入時與麻對應。
最好的天氣是終日有雲、有風、有太陽,這樣可保一年之間五谷豐收,沒有災害。
占蔔的方法是,在上述某時段中有風、有雲、有太陽,對應的作物株深多實;無雲、有風、有太陽,對應的作物株淺(矮)而多實;有雲、有風,無太陽,對應的作物隻長稭杆少結籽實;隻有太陽、無雲、無風,對應的作物有傷敗不得收獲的。
無風、無雲的時間若一頓飯的功夫,傷敗小;若時間較長,相當于煮熟五鬥米的功夫,傷敗大。
此後重又有雲、有風,那末被傷敗的作物也重新恢複起來,此外還可以由以上所說各時段中的雲氣顔色占蔔一年之中種植何種作物最為适宜。
若歲首有雨雪,天氣寒冷,當年的年成不好。
歲首時若天氣晴朗,可由都城人民的聲音占蔔一歲吉兇。
若是宮聲,則年歲好;吉利;商聲,有兵事;徵聲,天旱少雨;羽聲,有水災;角聲,年成最壞。
還可以正月初一日開始依次數雨多少,蔔年成好壞:初一有雨,當年百姓每人每天可得一升的口糧,初二日有雨,每人每天有兩升的口糧,一直數到七升為至。
初八日以後,不再占蔔。
若欲自初一占蔔到十二日,蔔法又有不同,每日與月相對應,占蔔水旱災情。
以上是為小一柄一蔔。
所占蔔的地區若至方圓千裡,由于地域廣大,應該按占蔔天下的方法,蔔盡整個正月,由正月之内,月在周天繞行,經過某宿時是否有太陽、有風、有雲,由此判定對應地區的年成好壞吉兇。
但是,必須同時觀察太歲的位置。
太歲在金位,當年豐收;在水位,莊稼受毀損,收成不好;在木位,有饑荒;在火位,歲旱少雨。
以上是大緻情形。
正月上旬,多東風,宜于養蠶;多西風,而且初一日有黃雲,歲惡不吉利。
冬至這一天白晝極短,可把土和炭分别懸挂在衡的兩端,若懸挂炭的一端開始仰起,此後鹿換新角,蘭根生芽,泉水湧一出,便能約略判定冬至這一天是否到來,但最終還要用日晷測定日影長短,才能做出準确判斷。
與歲星所在辰次對應的地區五谷豐熟,吉利昌盛,相對的辰次稱為衡,與衡對應的地區則有災殃。
太史公說:自從有生民以來,世間君主何嘗不推步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定曆法?直到五帝和三代時期,才把這件事繼承而又發揚光大了:内為冠帶,外為夷狄,使内外有别,把中國劃分為十二州,仰則觀察天上的星象,俯則模仿、效法地面上的事物,然後知天上有日月,地上則有陰陽;天上有五星,地上則有五行;天上有列宿,地上則有州郡,一一相對應。
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是地上的陰陽二氣一精一華凝聚而成,三光之氣是以地為本原的,所以聖人得以統一天地而加以治理。
周幽王、厲王以前,時日太遙遠了。
由所觀察到的天象變化,各國所蔔吉兇均不相同;各家取為占蔔的物怪,也都是與當時情事相符合的。
所以遺留下來的文字圖書記載的祥征兆之類,都不可取為法則。
因此,孔子論述六經,雖記災異而有關災異的理論不與記載,至于天道一性一命之類,更不相傳授。
這是由于傳得其人,不待告而知之;若不得其人,雖告猶不能明。
往昔得傳授而知天數的人:高辛氏以前,有重和黎;唐、虞時期,有羲氏、和氏;夏朝時,為昆吾;殷商時,有巫鹹;周朝時,有史佚、苌弘;列國時宋有子韋;鄭有裨竈;齊有甘公;楚有唐眛;趙有尹臯;魏有石申。
天體運行,三十年有一小變,百年有一中變,五百年有一大變;每三次大變為一紀,三紀之中所有變化都經曆一遍了,這是天體運行的大緻規律。
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必然重視三、五這兩個數字,就是基于以上原因。
經過上下各一千年,然後天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接續完備。
太史公推求古代天象的變化,發現沒有今天可資考證的資料。
約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的曆史為例,據記載其間日蝕有三十六次,彗星出現三次,宋襄公時星體殒落如同降雨,當時,天子微弱,諸侯有力者主政事,五霸相繼興起,疊次主掌天下的政令。
從此以後,人衆多的對寡少者橫施強一暴,國大的對小一柄一加以兼并。
秦、楚、吳、越諸國都是夷狄之國,也成了強有力的霸主。
自田氏篡奪了齊國政權、韓、趙、魏三家分割晉國以後,進入戰國時期。
各國間争相攻取掠奪,戰争相繼而起,城鎮屢次遭屠滅,加上災荒、疾疫與火焚所緻的焦土之痛,各國君臣無不以此為憂患,所以觀察祥征兆、測候星氣以預見吉兇更成了當務之急。
近世以來十二諸侯、七國争相為王,倡言縱橫的人接踵而至,何去何從,驟難判定,在這種情況下,臯、唐、甘、石等人各自根據當時事務解釋他們的占蔔書籍,以緻記載他們占驗事的資料陵雜瑣屑,至于米鹽等細事。
占蔔以二十八舍分主十二州,而北鬥兼主十二州,自很久以前就是這樣了。
秦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太白星,占蔔于狼、弧星。
吳國、楚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熒惑星,占蔔于鳥衡星。
燕國、齊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辰星,占蔔于虛、危星。
宋國、鄭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歲星,占蔔于房、心星。
晉國疆域内的吉兇,也是候望于辰星,占蔔于參、罰星。
秦國并吞三晉和燕、代地區以後,華山與黃河以南的地區稱為中國。
中國在四海之中為東南方向,東南方屬陽;陽則與日、歲星、熒惑、填星相對應;占于天街星以南諸星,以畢宿為主。
中國西北是胡、貉、月氏等穿氈裘、以射獵為生的百姓,西北為陰,陰則與月、太白、辰星相對應,占于天街星以北諸星,以昴星為主。
所以中國的山脈、河流多是自西南向東北的走向,山川的源頭在隴蜀地區,而末尾消失在渤海、碣石一帶。
秦、晉好用兵,有夷狄風,複占太白星,而秦、晉為中國地,所以,中國不但占日、歲等星,也占太白星,太白星也主中國域内的禍福吉兇;而胡、貉經常侵掠中國,隻占辰星,因為辰星出入輕躁、疾速,類夷狄,所以常主夷狄人的吉兇。
這是大緻情形。
是前文所說辰星與太白星更相為客、主人的原因。
(熒惑星為李星,李與理同音,外理兵事,内理政事。
所以文獻說“雖然有明天子在位,也必須時常觀察熒惑星的位置”。
)諸侯更為強大,當時記錄的災異等事,沒有可以錄用的。
秦始皇在位時,十五年之間彗星出現四次,存在時間長的達到八十多天,彗星之長或者橫空而過的。
後來,果然秦朝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對外又攘除四周圍的夷人,死人枕藉,如同亂麻,因而有張楚王等人共同起兵。
前後三十多年之間,兵相踽藉踐踏緻死者,不可以數計。
自蚩尤以來,從沒如此殘酷的。
項羽援救巨鹿時,枉矢星西流,此後,山東諸侯兵聯合起來,西行破秦,坑殺秦朝降兵,屠滅鹹陽城。
漢朝興起時,五星會聚于東井宿之中。
匈奴兵圍漢高祖于平城,在參、畢二宿附近,月暈多至七重。
諸呂作亂,發生日食,雖白晝也黑暗無光。
吳、楚等七國叛亂,有彗星長達數丈,天狗星經過梁國郊野。
七國兵起以後,以緻一屍一橫血流于梁國城下。
元光、元狩年間,蚩尤旗星兩次出現,其長橫過半個天空。
以後京城四處出兵,與夷狄作戰前後數十年,其中與胡人的戰争最為激烈。
越國滅亡的征兆,是熒惑星守于南鬥;攻拔朝鮮的征兆是彗星出現于南河、北河;出兵征讨大宛前,有彗星出現于招搖敖近。
以上是最為明顯的例證。
至于一些小的。
較為間接的例證,更是多不勝數。
由此看來,沒有一件事不是先由天象表現出來,然後才在世間看到應驗。
漢初以來占蔔天數最著名的人,觀星的為唐都,望氣的是王朔,蔔歲美惡的是魏鮮。
甘、石曆中的五星法,隻有熒惑星才有反行或稱為逆行。
凡熒惑星逆行所停留的地方;以及其他星的逆行,日與月的薄食等,都是占蔔的内容。
我曾觀看史書的記載,考察曆朝發生的事件,發現近百年之間,五星沒有一顆出現以後不逆行的,逆行的,常常看到星變大,顔色也有變化;日月發生薄食,與它們所處的南北相對位置有關,這是與以前所知的重要不同。
所以紫宮、房心、權衡、鹹池、虛危等列宿部内的星宿,是天上五官的坐一位,為經星,不移動遷徙,大小鎊有差别,寬窄各有常度;而水、火、金、木、填星,這五顆星是天上五官的輔佐,為緯星,它們或隐伏或出現,各有一定規律,運行以及赢或縮也都有确定的度數。
日有變化應該修德,月有變化應該減少刑罰,其他星有變則應該結和人心。
凡天體有變化,超過正常度數就要占蔔吉兇。
一般是國君強大,而且有德的吉利;弱小,而又文飾詐詭的兇。
對付天變的辦法最好的是修德,其次是改革政事,再其次是就事論事,有危事才加以挽救,又其次是對神行禮以禳除災害,最下者是不采取任何措施。
普通經星的變化很少見;而對日、月、五星等三光變化進行占蔔卻是常常使用的;占日月暈的次數在兩者之間。
雲和風,這是天的客氣,它們的出現在大的方面也有規律可循。
而它們與世間政事相關聯,最接近于天向人預示吉兇降下的征兆或憑證。
以上五種,都是天有所感而産生的變動。
占蔔天數的人,必須通曉天運變化的三五大規律,了解古今終始狀況,深刻觀察時事的變化,研究它們的一精一粗質地,那麼,作為一個掌管天文的官員可說是盡善盡美的了。
春季政令适宜,使東方蒼帝得以施行其德澤,天門就會為之開放,使三光能從中間通行。
夏季政令适宜,使南方赤帝得以施行德澤,天牢就會為之空虛。
季夏政令适宜,使中央黃帝得以施行德澤,萬物普受含養,連天夭星也會起變化。
(西方白帝行德施化,則)有風從西北方向來,且必須是在庚辛日。
整個秋季中,這種風能有五次,當有大赦;三次,有小赦。
(秋季政令适宜,西方白帝得以施行德澤)若來年春季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有月暈成圍,當有大赦,是由于太陽寒水的影響太大,應該行赦以消陰氣的緣故。
另一種說法是:西方白帝施德行化,畢宿、昴宿得以被月暈包一皮一皮圍。
包一皮一皮圍三個晚上,功德才算完成;不足三個晚上,或者月暈有缺口沒有合圍,功德便不能成。
還有一種說法是:月暈圍辰星,應驗的時間不出旬日之間。
冬季政令适宜,北方黑帝得以施行德澤,天關為之變動。
上述五方天帝得以施行德澤,天子将為此更改年号;若不能施行德澤,必示警戒,有疾風暴雨,拔木破石。
(三能和三衡是天帝的宮廷)有客星出現于天廷之中,必有奇異的政令産生。
【原文】【注解】 中宮天極星①,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②;旁三星三公③,或曰子屬。
後句四星④,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
環之匡衛十二星⑤,藩臣。
皆曰紫宮⑥。
前列直鬥口三星⑦,随北端兌⑧,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⑨。
紫宮左三星曰天槍⑩,右五星曰天棓(11),後六星絕漢抵營室(12),曰閣道。
①中宮: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球劃分為五部分,分别名為中宮、東宮、西宮、南宮、北宮。
中宮指以天球北極為圓心,南北各36°為直徑的圓周之内的區域,包一皮一皮括紫微垣(紫宮)及其附近的星體,這些星體不因天球轉動而隐沒。
東、西、南、北宮又分别名為青龍(《天官書》為蒼龍)、白虎(《天官書》為鹹池)、朱雀、玄武。
後不另注。
天極星:北極星座,由五顆星組成。
由于它的第五顆星(亮度最小的一顆)接近天極(天球不動處),古人曾錯認為就是天極,所以稱為天極星。
②太一:天神名。
按《封禅書》的說法,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貴的一個,五方天帝隻是它的輔佐。
紫微垣是它的宮廷,太微垣是它的離宮别館,在紫微垣北極星中的第二顆星(最亮的一顆),名為帝星,是太一神的坐處,所以帝星又名帝座。
應注意的是“太一”在此處不是星名,另外有太一星,在紫微垣外,靠近垣門的左邊,參見“晉書·天文志》。
③指天極星中帝星之外其餘的三顆星象征三公。
須注意二點,其一,天極星共五顆,帝星之外尚有四顆:第一顆為太子,第三顆為庶子,第四顆為後星,第五顆為天樞(北極)。
《天官書》說隻餘三顆,是古今星數不同,這類事下面還有很多。
其二,其餘三星是象征三公,不是名為三公,另有三公星在北鬥杓左近。
④句:同“勾”,指勾陳座。
包一皮一皮括六顆星,此處說隻有四顆。
下文中的“末大星”指勾陳一,既稱為“末”,勾陳一以後的二顆星(勾陳五、勾陳六)當不在《天官書》中的勾星之内。
⑤指紫微垣的垣牆。
《晉書·天文志》說有十五顆,西牆七顆,東牆八顆。
此處說是十二顆,不知缺少的是哪幾顆。
⑥紫宮:即紫微垣。
《索隐》引《元命包一皮一皮》說:“紫之言此也,宮之言中也”。
所以紫宮就是“此處為天球中心”的意思。
⑦陰德三星在紫微垣内,靠近西垣牆,離鬥口尚遠(約10°餘)。
此處說“直鬥口”,是對着鬥口的意思,不是“值鬥口”。
⑧随:《索隐》讀如楕,義亦同。
兌:同銳。
“随”字後宜加點。
⑨又名天一星。
由于另有星,專名為天一,所以稱陰德為天一星,後世不多見。
由《晉書·天文志》:“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太一星之北。
《正義》以此星釋陰德,誤。
⑩“紫宮左”即紫宮西。
古人論天上事物的方位,以西為左,論地上事物的方位,以東為左,後不注。
?(11)天棓:《索隐》引《詩諱》說:“槍三星,棓五星,在鬥杓左右”。
誤。
槍、棓都在鬥杓以東(右)。
槍在紫宮門左,近杓;棓在紫宮門右,女一床一以北,遠杓。
?(12)漢:天漢,就是俗說的天河。
營室: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之一,詳于後。
北鬥七星①,所謂“旋、玑、玉衡以齊七政②。
”杓攜龍角③,衡殷南鬥④,魁枕參首⑤。
用昏建者杓⑥;杓,自華以西南⑦。
夜半建者衡⑧,衡,殷中州河、濟之間⑨。
平旦建者魁⑩;魁,海岱以東北也?。
鬥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
分陰陽⒀,建四時⒁,均五行⒂,移節度⒃,定諸紀⒄,皆系于鬥。
①北鬥:大熊星座中的α、β、γ、δ、ε、ζ、η七顆星,依次名為天樞、天旋、天玑、天權、玉衡、開陽、搖扁。
α至δ為鬥魁,ε至η為鬥杓。
②語出《尚書,舜典》。
解釋有二種:馬融、鄭玄等經學家以為是以渾儀正天文。
旋,即璇字,指美玉;玑,同機,指渾儀中可以轉動的渾環;衡,指渾儀中的窺管;七政,指日、月、五星,因它們各有所主,因稱七政。
第二種解釋如司馬遷所說,是指由北鬥七星觀察人間政事。
旋、玑、玉衡都是北鬥七星中的星名;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和人道。
不論《尚書》中此語如何解釋,《天官書》論北鬥,當用司馬遷的解釋,否則就與北鬥無關了。
③鬥杓之下與龍角相連。
攜,提攜。
引伸作連接;龍角,指東宮角宿。
由于東方七宿名為蒼龍,角宿有二顆,猶龍之左右角,故稱龍角。
“龍”蒼龍,參見《左傳·桓5》“龍見而雩”注。
④衡:北鬥第五星。
殷:同隐。
殷殷相對,如同說隐隐相對。
由于鬥距南鬥極遠,故有此言。
星位如右圖。
南鬥:北方宿之一。
⑤參首:參宿之首。
星位見右圖。
⑥以鬥杓黃昏時的指向判定十二月次序。
如指寅為正月,指卯為二月等。
⑦鬥杓的分野(地面上與之對應的地區)是華山西南的地區。
華,華山。
⑧以鬥衡(與極星連線)夜半時所指方向判定十二月次序。
《集解》引孟康語說:“假令杓昏建寅,衡夜半亦建寅”。
⑨鬥衡分野為黃河、濟水之間地。
殷,《正義》釋為“當也”;中州,中原。
⑩以黎明時鬥魁所指方向定十二月次序。
平旦,黎明、平明。
?(11)鬥魁分野為海岱東北的地區。
海岱,《正義》以為海岱為代郡,誤。
岱指泰山,海指渤海。
兩者之間稱為海岱。
海岱東北指漢時的北海、齊郡、濟南郡等地。
?(12)鄉:同向。
⒀古人以為陰陽二氣在四季之中消長有時,夏至時陽氣盛極而衰,一陰始生;冬至時陰氣盛極而衰,一陽始生。
按《淮南子·天文訓》所說:“日冬至則鬥北中繩”,“日夏至則鬥南中繩”。
鬥南北向為陰陽始生界限,所以說鬥可以“分陰陽”。
⒁北鬥正月指寅,二月指醜,每月移動一辰,十二月一周天,周而複始。
所以說鬥可“建四時”。
⒂即平均五行。
陰陽、四時與五行相對應,如春木、夏火、季夏土之類,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之類等。
所以“分陰陽”、“建四時”,可使五行均勻有序。
故說北鬥可以“均五行”。
⒃移易節度。
節度,指對天體運行的控制。
由于衆星随北鬥一起繞極運轉,拱衛北極。
北鬥猶如衆星之長,衆星全都聽其約束。
所以說它有“移節度”之力。
⒄古代天文學家分天球為十二次,稱為紀,因其與十二辰相合,由北鬥運轉可以确定十二辰位,所以說它可以“定諸紀”。
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①: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貴相,四曰司命②,五曰司中③,六曰司祿④。
在鬥魁中,貴人之牢⑤。
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⑥。
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為乖戾。
輔星明近⑦,輔臣親強;斥小⑧,疏弱。
杓端有兩星,一内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⑨。
有句圜十五星⑩,屬杓,曰賤人之牢。
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到開出。
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12)。
①鬥魁戴匡:匡,同筐。
指文昌宮形狀如筐,且在鬥魁之上。
②王元啟引《春秋元命苞》說:“司命,主災咎”。
與《索隐》不同。
後者謂“主老幼”。
③王元啟說是“主左理”,即佐理刑獄。
④王元啟說:“主賞功進士”。
⑤貴人牢,名為天理,共四星。
《宋史·天文志》說:“星不欲明,其中有星,則貴人下獄”。
⑥三能(tái,台):又名天柱。
《宋史·天文志》說:“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令,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
又說:“上階上星為天子,下星為女主;中階上星為諸侯、三公,下星為卿大夫;下階上星為士,下星為庶人。
所以和陰陽而理萬物也”。
⑦輔星:在北鬥第六星(開陽)旁。
⑧遠而小。
斥,被排斥。
疏遠的意思。
⑨《集解》引晉灼語說:“外,遠北鬥也,在招搖南,一名玄戈”。
《正義》引《星經》說:“梗河星為戟劍之星。
”按《正義》說是。
玄戈星在招搖北,不是“遠北鬥”,而是“近北鬥”。
又《晉書·天文志》說:梗河三星,“一曰天鋒,主胡兵”。
⑩王元啟說:“今按句(同勾)七星曰七公,圜八星曰貫索”,“并數得十五星也。
在招搖南,故曰‘屬杓’。
二星皆主刑獄,故并言之。
舊注專指貫索,則但有圜星無句星矣”。
複案:後世天文書都說賤人之牢指貫索九星,不包一皮一皮括七公七星。
王說可備一說。
東宮蒼龍,房①、心②。
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
房為府,曰天驷。
其陰,右骖③。
旁有兩星曰衿④;北一星曰⑤。
東北曲十二星曰旗⑥。
旗中四星曰天市⑦;中六星曰市樓⑧。
市中星衆者實;其虛則秏。
房南衆星曰騎官⑨。
左角,李⑩;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廷。
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
攝提者,直鬥杓所指(11),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12)。
亢為疏廟⒀,主疾。
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⒁。
氐為天根⒂,主疫⒃。
尾為九子⒄,曰君臣;斥絕,不和。
箕為敖客⒅,曰口舌⒆。
火犯守角⒇,則有戰。
房、心,王者惡之也。
①房四星,在天蠍座西北端。
按《晉書·天文志》所說:“下第一星,上将也;次,次将也;次,次相也;上星,上相也”,“中間(按指次将、次相之間)為天衢,為天關,黃道之所經也。
”②心三星,也在天蠍座,西與房星相鄰。
《晉書·天文志》說:心宿“為大辰,主天下之賞罰”。
③王元啟說,“右”上脫左字。
左、右骖“各四星,今名東鹹、西鹹”。
《正義》認為是房宿本身主右骖,“亦主左骖”。
那末“骖”下當有“其陽,左骖”四字。
④衿:同钤。
《晉書·天文志》名其星為“鈎钤”。
在房第四星(上星)之下。
⑤(xiá霞):同轄。
⑥《正義》釋為河鼓星兩旁的左、右旗,誤。
王元啟釋為天市垣的左垣、右垣。
是。
《晉書·天文志》說:“天市垣二十二星”。
此處說“十二星”,“十”前脫“二”字。
⑦《正義》說:“天市二十三星,在房心東北”。
此處說是四星,王元啟解釋說:“統言之,天旗即天市;析言之則天旗南北門左右各兩星為天市,餘但謂之天旗也”。
⑧市樓六星,在天市垣内,垣南門以東,靠近燕、南海、宋三星。
⑨《宋史·天文志》說:“騎官二十七星,在氐南,天子虎贲也。
”按伊世同繪《中西對照星圖》騎官十星,在豺狼座。
⑩李:同“理”。
《索隐》說:“理,法官也”。
按:理為角宿一,即角宿二顆星中靠南邊的一顆,稱為“左角”是由于面向天運方向(東),南端為左,北為右,以後不注。
?(11)直:同“值”,當的意思。
?(12)指寅為攝提格,參見《曆書》注。
十二辰各有專名,此處是說其中的“攝提格”是由于攝提所指得名,并不是說凡攝提所指,都名攝提格。
⒀《索隐》說:“宋均以為疏,外也;廟,或為朝也。
”⒁南門二星在半人馬座中,庫樓以南,在亢宿以南約50度,此處說在“其南北”,“其”字後似應補入“南有”二字。
⒂《索隐》說:“孫炎以為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也。
”⒃《索隐》解釋說:“疫,病也。
三月榆莢落,故主疾疫也。
”意思是當黃昏時氐宿從東方天空出現的時候,太陽的位置在胃宿,正是春季三月榆莢黃落的時候,正是傳染病流行的季節。
所以才說“氐主疫”。
又說亢“主疾”,與此義同。
⒄尾宿在天蠍座東端,西北與心宿比鄰。
有九星,因稱尾為九子。
⒅《索隐》解釋說:“宋均雲:‘敖,調弄也。
箕以簸揚,調弄象也。
箕又受物,有去去來來,客之象也’。
”這是由箕星四顆,外形象簸箕,又由簸箕可以揚糧去糠土的作用設想箕星的作用,說它是一個一愛一調弄人的客人(即“敖客”),沒有什麼科學道理。
⒆《索隐》引《詩緯》說:“箕為口,主出氣。
”《爾雅正義》說:“箕四星,二為踵,二為舌。
踵在上,舌在下。
”說箕宿為天口,是由于箕宿與有
柳、七星、張宿的分野為三河地區。
翼、轸二宿為荊州。
七星是員官的象征,是辰星的廟廷,是占蔔蠻夷吉兇的星宿。
兩軍對陣時,發生日暈,若日暈各處大小厚薄相同,表示兩軍勢均力敵;某方肥厚長大,某方有獲勝的希望;某方薄而短小,該方必無勝利和希望。
日有重抱,大勝;有破,無勝。
抱,主兩軍言和;有背氣,軍不得和,背主分離而去。
有直氣,象征有自立事,指自立為侯王;也象征有破軍殺将的事發生。
日旁有負有戴,象征有喜慶事。
日暈外有芒,被圍者勝;暈内有芒,圍敵者勝。
日暈外圈青色裡圈紅色者,雙方言和而去;外圈紅裡圈青者,雙方懷憤而去。
日旁氣或暈出現早消失得晚,主軍勝利。
出現早消失得也早,對主軍起初有利,後來不利;出現晚消失也晚,對主軍起初不利,後來有利;出現晚消失早,對主軍前後都不利,主軍必不能勝。
出現後很快消失了,雖勝不會有大功。
出現在半日以上的才有大功。
白虹的形狀短而屈,上、下端尖銳,見則預失相應地區有大流血事發生。
由日暈判定吉兇,應驗的日期近在三十日之内,遠在六十日之内。
日食,象征不吉利;食後複生,象征吉利;日全食,吉兇的承擔者是君主,非全食,的承擔都為臣下。
根據日食的方位,日所在位置,再加上日食的時間早晚,可以判定對應國的吉兇。
月在房星中道運行,象征着世道的安甯與和平。
在中道以北的陰間運行,象征多雨水,有陰事。
陰間以北三尺是陰星,陰星以南三尺之間是太陰十道,月行于太陰十道象征有大水和兵事。
同樣,中道以南為陽間,陽間以外三尺處為陽星,陽星以北三尺之間為太陽道,月行于陽間,象征君主驕橫恣肆。
行于陽星間,象征國中多以暴虐兇殘治刑獄。
行于太陽道,象征将有大旱和喪事。
月行于角宿和天門之間,若事在十月,來年四月成災,事在十一月,來年五月成災;事在十二月,來年六月成災,災是發大水,少說水深三尺,多說深可達五尺。
月與房四星中的任一顆相陵犯,預示有輔佐大臣被誅殺。
月行于南河、北河附近,按行道在陰或陽判斷:在南河之陰有旱災、有喪事,在北河之明有水災、有兵事。
由于月掩蔽歲星發生歲星星蝕,預示對應地區有饑荒或死亡。
月蝕熒惑星預示世道混亂,月蝕填星預示有臣下犯上作亂,月蝕太白星預示強國由于戰争而衰敗,月蝕辰星預示有女子作亂。
月蝕大角星,對于執掌命令的君主不利;月蝕心宿,預示有内賊作亂;其他諸星被蝕,預示相應地區有憂患。
自月食開始的日子算起,每隔五個月一次的月食連續發生六次,每隔六個月一次的月食連續發生五次,重又每隔五個月發生一次,連續食六次,隔六個月一次的月食發生一次,每隔五個月一次的月食發生五次,總計凡經一百一十三個月上述月食的過程重複發生一遍。
所以說月蝕,是很平常的事;日蝕,才是不吉利的。
甲、乙主東方,對應的地區是海外,所以不由日月占吉兇。
丙、丁主南方,對應地區為江、淮、海岱。
戊、己主中央,對應地區是中州、河、濟一帶。
庚、辛主西方,對應地區為華山以西。
壬、癸主北方,對應地區為恒山以北。
日蝕,吉兇由國君承當;月蝕,由将相承當。
國皇星,星大而紅,形狀類似南極老人星。
國皇星出現,象征對應的地區有兵興起,而且兵勢強盛,對于兵所向的一方不利。
昭明星,星大而色白,沒有芒角,忽上忽下,昭明星出現,象征相應地區有兵興起,而且形勢多變。
五殘星,出現于正東方向,在東方分野的上空。
形狀類似于辰星,距地面高約六丈。
大賊星,出現于正南方向,在南方分野的上空。
距地面高約六丈,星大而色紅,時常搖動,有光芒。
司危星,出現于正西方向,在西方分野的上空。
距地面高約六丈,星大而色白,類似于太白星。
獄漢星,出現于正北方向,在北方分野的上空,距地面高約六丈,星大而色紅,時常搖動,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星中微帶青色。
以上五殘星以下為四方分野之星,星出現以及不在應當出的方向上出現,對應的地區都有兵興起,于相對的一方不利。
四填星,出現于天球四宮相連處的東北、西北等四隅地區,距地面高約四丈。
地維鹹光星,也出現于上述的四隅地區,距地面高約三丈,星光朦胧,如同月亮剛出現時的樣子一樣。
與星出對應的地區若有亂,亂必滅亡;若有德,有德必昌。
燭星,形狀如同太白星,出現後不行不動。
出現不久則消失,對應的地區城邑有亂。
樣子似星非星,似雲非雲,稱為歸邪。
歸邪出現,預兆必有歸降于中國者。
星,是五行中金氣的離散之氣,本身是一一團一火。
星衆多,對應的國家吉利;少則兇險不利。
天漢,也是離散的金氣,本身是水,天漢中星數多,預兆地上多水;星數少,預兆地上水少有旱災,以上是以星占蔔吉兇的大緻情形。
天鼓,有聲音大如雷又不是雷,音響在地上傳播,發聲處又不在地上,聲音所往的方向,有兵興起。
天狗,形狀如同一顆大流星,伴随有隆隆聲,落在地上,形狀如狗。
遠望去火光炎炎,上沖天際。
方圓有數頃地大小,上端尖銳處呈黃色,象征千裡之内有破軍殺将的事發生。
格澤星,形狀如同炎火。
黃白色,從地上升起,下大上尖。
格澤星出現,不耕種而有收獲;再者,如若沒有土木工程方面的成就,必有大害。
蚩尤旗,形狀如同彗星,不同是後端彎曲如旗。
蚩尤旗出現,表示将有王者征伐四方。
旬始,出現于北鬥星旁,形狀如同雄雞。
星怒時有芒角,星為青黑色,形狀如同伏鼈。
枉矢,如同大流星,彎彎曲曲如蛇行走,呈蒼黑色,看上去象是有羽一毛一一樣。
長庚星,如同一匹布挂在天上,此星出現,預示有兵興起。
星落在地上,則是石頭。
在黃河、濟水流域之間,時常有墜一落的星石。
天空清朗而明亮時,有的能見到景星。
景星,就是德星。
它的形狀不固定,常常出現于治理得好的國家。
凡是望雲氣,若仰面才能望見,雲氣距人不過三四百裡;若平望過去,見雲氣在樹梢之間,相距大約千餘裡到二千裡;若登高而望,才能見到雲氣與地相連,距人約有三千裡遠近。
雲氣形狀,上邊如同獸類的,吉利。
自華山以南的雲氣,下為黑色上赤色。
嵩高山、三河一帶野外的雲氣,是正紅色。
恒山以北的雲氣,下邊黑色上邊為青色。
勃海、碣石和海岱之間的雲氣,都是黑色。
江、淮之間的雲氣,都是白色。
罪徒相聚處雲氣是白色。
有土方工程的地方雲氣是黃色。
車隊行走産生的雲氣忽高忽低,有時還聚在一起。
騎兵奔走産生的雲氣低矮但分布面積較大。
步卒行走産生的雲氣則高一些,窄一些。
雲氣前邊低後邊高,表示奔行急,速度快;前邊方形後邊高,表示士卒一精一銳;雲氣後端尖銳而矮,表示退卻。
雲氣平表示軍行慢,前端高後端低,表示不停的退卻。
二方雲氣相遇,低矮的一方勝,高的一方敗;尖銳的一方勝,圓饨的一方敗。
敵氣低矮行疾,若向我方移動,且是循車轍而來,不過三四日可至,距我五六裡可見敵蹤。
敵氣高七八尺,不過五六日可至,距我十餘裡可見敵蹤。
敵氣高一丈多到二丈的,不過三四十日可至,距我五六十裡可見敵蹤。
雲氣末梢呈亮白色的,将軍勇悍,士卒怯懦。
雲氣根抵大而前方延伸得很遠的,應當戰。
雲氣青白色,前端低矮者,戰則能勝;前端紅色而上仰的,戰不能勝。
此外,兵陣形成的雲氣就象直立的垣牆一樣;杼雲形狀象織布木梭一樣;軸雲抟直而上,兩端尖銳,杓雲有一種細長如繩的,長可亘天,一半也有半個天空長;另一種如虹蜺的形如有缺損的旗子,所以邊角尖銳。
還有鈎雲象勾一樣彎曲。
諸如以上雲出現後,以所具五色綜合考察。
雲氣潤澤、抟成一團一而且密,出現後足以動人的,才是某種事務的預兆而可資占蔔;以上雲氣預兆有兵興起,對應的地區有戰争。
善望氣者王朔所候望的雲氣,都取自日旁。
日旁的雲氣與其他雲氣相比有人主的氣象。
蔔時按雲氣所成的形象直接判定吉兇。
所以北方夷人所成的雲氣如同畜群和居住的氈包一皮一皮群,南方夷人所成的雲氣如同舟船和旗幡。
有大水的地方,敗軍被擊敗的戰場,破國留下的廢墟,以及地下埋藏有積錢、金寶之上等都有雲氣,不可不仔細觀察。
海邊的蜃氣形狀象樓台;廣闊的原野上所成雲氣象宮殿城阙,總之雲氣各自與所在地的山川人民聚積的氣象相同。
所以,候望某國虛實的人,可以到該國的城邑中去,觀察封疆、田疇治理得是否平正,城郭房屋門戶是否潤澤,其次觀察車輛、衣著、畜産等項是樸陋還是一精一華。
殷實而繁息者吉利,虛竭耗損的兇。
似煙非煙,似雲非雲,蕭索迷蒙,紛郁一一團一的稱為卿雲。
卿雲是喜氣化成。
此外有一種樣子象霧又不是霧,人在其中,衣冠不潮不濕。
出現則域内人都被甲趨走,有征戰城守事。
雷電、霞光與飛虹、霹靂、夜明等現象,是陽氣發動形成的,春、夏二季發生,秋、冬二季隐藏,所以觀察測候的人無不等待季節進行觀測。
天開裂而見物象,地震動而有裂縫,山崩摧和移動,河川堵塞,谿谷崩壅,水動蕩、地長高,沼澤涸竭,都是吉兇的象征。
此外對城郭家門闾巷,觀察它們是潤澤還是枯槁;對宮室廟宇、官邸宅第,觀察普通人民所處的等次。
對于謠諺、風俗、車輛、衣著等,重在觀察百姓的飲食。
對五谷草木,首先觀察它們所屬的類别。
對倉廪、馬廄、庫藏等,首先觀察四周的交通道路。
對六畜禽一獸,重在觀察它們的産地和用場,對魚鼈鳥鼠,重在觀察其居處的環境如何。
有鬼哭泣,如同呼叫,人逢必有驚貌。
萬物都與此一般,遇異必有表現,所以可以望氣知吉兇。
此雖俚俗傳言,理實不虛。
大凡測候年歲的豐歉美惡,最重歲始。
歲始或指冬至節,這一天陽氣開始産生。
或者是指臘祭的第二天,臘祭是由于歲事已畢,衆人在一起會餐一頓,以引發陽氣,所以稱第二天為初歲。
或者是指正月初一的黎明,這是帝王曆法的歲首。
或者是指立春節,這一日是四季開始的第一天。
以上四種歲始,都是候歲的重要日子。
而漢朝人魏鮮,集中在臘祭的第二日與正月初一黎明時由八方所起的風,判定當年的吉兇美惡。
風從南方來,有大旱災;從西南來,有小旱;從西方來,有戰争;從西北方來,黃豆的收成好,多小雨,促兵興起;從北方來,是中等年成;從東北來,豐收年;從東方來,有大水;從東南來,百姓多疾病、時疫,年成不好。
所以八風吉兇各與它們相對方向的風相比較,以多少、久亟、疾徐決勝負:多勝少,時間長久勝短暫,風速快疾勝于舒緩。
黎明到早飯之間的風與麥子收成相對應;早飯到日偏西之間與稷對應;日偏西到晚飯間與黍對應;晚飯後與豆對應,日入時與麻對應。
最好的天氣是終日有雲、有風、有太陽,這樣可保一年之間五谷豐收,沒有災害。
占蔔的方法是,在上述某時段中有風、有雲、有太陽,對應的作物株深多實;無雲、有風、有太陽,對應的作物株淺(矮)而多實;有雲、有風,無太陽,對應的作物隻長稭杆少結籽實;隻有太陽、無雲、無風,對應的作物有傷敗不得收獲的。
無風、無雲的時間若一頓飯的功夫,傷敗小;若時間較長,相當于煮熟五鬥米的功夫,傷敗大。
此後重又有雲、有風,那末被傷敗的作物也重新恢複起來,此外還可以由以上所說各時段中的雲氣顔色占蔔一年之中種植何種作物最為适宜。
若歲首有雨雪,天氣寒冷,當年的年成不好。
歲首時若天氣晴朗,可由都城人民的聲音占蔔一歲吉兇。
若是宮聲,則年歲好;吉利;商聲,有兵事;徵聲,天旱少雨;羽聲,有水災;角聲,年成最壞。
還可以正月初一日開始依次數雨多少,蔔年成好壞:初一有雨,當年百姓每人每天可得一升的口糧,初二日有雨,每人每天有兩升的口糧,一直數到七升為至。
初八日以後,不再占蔔。
若欲自初一占蔔到十二日,蔔法又有不同,每日與月相對應,占蔔水旱災情。
以上是為小一柄一蔔。
所占蔔的地區若至方圓千裡,由于地域廣大,應該按占蔔天下的方法,蔔盡整個正月,由正月之内,月在周天繞行,經過某宿時是否有太陽、有風、有雲,由此判定對應地區的年成好壞吉兇。
但是,必須同時觀察太歲的位置。
太歲在金位,當年豐收;在水位,莊稼受毀損,收成不好;在木位,有饑荒;在火位,歲旱少雨。
以上是大緻情形。
正月上旬,多東風,宜于養蠶;多西風,而且初一日有黃雲,歲惡不吉利。
冬至這一天白晝極短,可把土和炭分别懸挂在衡的兩端,若懸挂炭的一端開始仰起,此後鹿換新角,蘭根生芽,泉水湧一出,便能約略判定冬至這一天是否到來,但最終還要用日晷測定日影長短,才能做出準确判斷。
與歲星所在辰次對應的地區五谷豐熟,吉利昌盛,相對的辰次稱為衡,與衡對應的地區則有災殃。
太史公說:自從有生民以來,世間君主何嘗不推步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定曆法?直到五帝和三代時期,才把這件事繼承而又發揚光大了:内為冠帶,外為夷狄,使内外有别,把中國劃分為十二州,仰則觀察天上的星象,俯則模仿、效法地面上的事物,然後知天上有日月,地上則有陰陽;天上有五星,地上則有五行;天上有列宿,地上則有州郡,一一相對應。
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是地上的陰陽二氣一精一華凝聚而成,三光之氣是以地為本原的,所以聖人得以統一天地而加以治理。
周幽王、厲王以前,時日太遙遠了。
由所觀察到的天象變化,各國所蔔吉兇均不相同;各家取為占蔔的物怪,也都是與當時情事相符合的。
所以遺留下來的文字圖書記載的祥征兆之類,都不可取為法則。
因此,孔子論述六經,雖記災異而有關災異的理論不與記載,至于天道一性一命之類,更不相傳授。
這是由于傳得其人,不待告而知之;若不得其人,雖告猶不能明。
往昔得傳授而知天數的人:高辛氏以前,有重和黎;唐、虞時期,有羲氏、和氏;夏朝時,為昆吾;殷商時,有巫鹹;周朝時,有史佚、苌弘;列國時宋有子韋;鄭有裨竈;齊有甘公;楚有唐眛;趙有尹臯;魏有石申。
天體運行,三十年有一小變,百年有一中變,五百年有一大變;每三次大變為一紀,三紀之中所有變化都經曆一遍了,這是天體運行的大緻規律。
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必然重視三、五這兩個數字,就是基于以上原因。
經過上下各一千年,然後天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接續完備。
太史公推求古代天象的變化,發現沒有今天可資考證的資料。
約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的曆史為例,據記載其間日蝕有三十六次,彗星出現三次,宋襄公時星體殒落如同降雨,當時,天子微弱,諸侯有力者主政事,五霸相繼興起,疊次主掌天下的政令。
從此以後,人衆多的對寡少者橫施強一暴,國大的對小一柄一加以兼并。
秦、楚、吳、越諸國都是夷狄之國,也成了強有力的霸主。
自田氏篡奪了齊國政權、韓、趙、魏三家分割晉國以後,進入戰國時期。
各國間争相攻取掠奪,戰争相繼而起,城鎮屢次遭屠滅,加上災荒、疾疫與火焚所緻的焦土之痛,各國君臣無不以此為憂患,所以觀察祥征兆、測候星氣以預見吉兇更成了當務之急。
近世以來十二諸侯、七國争相為王,倡言縱橫的人接踵而至,何去何從,驟難判定,在這種情況下,臯、唐、甘、石等人各自根據當時事務解釋他們的占蔔書籍,以緻記載他們占驗事的資料陵雜瑣屑,至于米鹽等細事。
占蔔以二十八舍分主十二州,而北鬥兼主十二州,自很久以前就是這樣了。
秦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太白星,占蔔于狼、弧星。
吳國、楚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熒惑星,占蔔于鳥衡星。
燕國、齊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辰星,占蔔于虛、危星。
宋國、鄭國疆域内的吉兇,候望于歲星,占蔔于房、心星。
晉國疆域内的吉兇,也是候望于辰星,占蔔于參、罰星。
秦國并吞三晉和燕、代地區以後,華山與黃河以南的地區稱為中國。
中國在四海之中為東南方向,東南方屬陽;陽則與日、歲星、熒惑、填星相對應;占于天街星以南諸星,以畢宿為主。
中國西北是胡、貉、月氏等穿氈裘、以射獵為生的百姓,西北為陰,陰則與月、太白、辰星相對應,占于天街星以北諸星,以昴星為主。
所以中國的山脈、河流多是自西南向東北的走向,山川的源頭在隴蜀地區,而末尾消失在渤海、碣石一帶。
秦、晉好用兵,有夷狄風,複占太白星,而秦、晉為中國地,所以,中國不但占日、歲等星,也占太白星,太白星也主中國域内的禍福吉兇;而胡、貉經常侵掠中國,隻占辰星,因為辰星出入輕躁、疾速,類夷狄,所以常主夷狄人的吉兇。
這是大緻情形。
是前文所說辰星與太白星更相為客、主人的原因。
(熒惑星為李星,李與理同音,外理兵事,内理政事。
所以文獻說“雖然有明天子在位,也必須時常觀察熒惑星的位置”。
)諸侯更為強大,當時記錄的災異等事,沒有可以錄用的。
秦始皇在位時,十五年之間彗星出現四次,存在時間長的達到八十多天,彗星之長或者橫空而過的。
後來,果然秦朝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對外又攘除四周圍的夷人,死人枕藉,如同亂麻,因而有張楚王等人共同起兵。
前後三十多年之間,兵相踽藉踐踏緻死者,不可以數計。
自蚩尤以來,從沒如此殘酷的。
項羽援救巨鹿時,枉矢星西流,此後,山東諸侯兵聯合起來,西行破秦,坑殺秦朝降兵,屠滅鹹陽城。
漢朝興起時,五星會聚于東井宿之中。
匈奴兵圍漢高祖于平城,在參、畢二宿附近,月暈多至七重。
諸呂作亂,發生日食,雖白晝也黑暗無光。
吳、楚等七國叛亂,有彗星長達數丈,天狗星經過梁國郊野。
七國兵起以後,以緻一屍一橫血流于梁國城下。
元光、元狩年間,蚩尤旗星兩次出現,其長橫過半個天空。
以後京城四處出兵,與夷狄作戰前後數十年,其中與胡人的戰争最為激烈。
越國滅亡的征兆,是熒惑星守于南鬥;攻拔朝鮮的征兆是彗星出現于南河、北河;出兵征讨大宛前,有彗星出現于招搖敖近。
以上是最為明顯的例證。
至于一些小的。
較為間接的例證,更是多不勝數。
由此看來,沒有一件事不是先由天象表現出來,然後才在世間看到應驗。
漢初以來占蔔天數最著名的人,觀星的為唐都,望氣的是王朔,蔔歲美惡的是魏鮮。
甘、石曆中的五星法,隻有熒惑星才有反行或稱為逆行。
凡熒惑星逆行所停留的地方;以及其他星的逆行,日與月的薄食等,都是占蔔的内容。
我曾觀看史書的記載,考察曆朝發生的事件,發現近百年之間,五星沒有一顆出現以後不逆行的,逆行的,常常看到星變大,顔色也有變化;日月發生薄食,與它們所處的南北相對位置有關,這是與以前所知的重要不同。
所以紫宮、房心、權衡、鹹池、虛危等列宿部内的星宿,是天上五官的坐一位,為經星,不移動遷徙,大小鎊有差别,寬窄各有常度;而水、火、金、木、填星,這五顆星是天上五官的輔佐,為緯星,它們或隐伏或出現,各有一定規律,運行以及赢或縮也都有确定的度數。
日有變化應該修德,月有變化應該減少刑罰,其他星有變則應該結和人心。
凡天體有變化,超過正常度數就要占蔔吉兇。
一般是國君強大,而且有德的吉利;弱小,而又文飾詐詭的兇。
對付天變的辦法最好的是修德,其次是改革政事,再其次是就事論事,有危事才加以挽救,又其次是對神行禮以禳除災害,最下者是不采取任何措施。
普通經星的變化很少見;而對日、月、五星等三光變化進行占蔔卻是常常使用的;占日月暈的次數在兩者之間。
雲和風,這是天的客氣,它們的出現在大的方面也有規律可循。
而它們與世間政事相關聯,最接近于天向人預示吉兇降下的征兆或憑證。
以上五種,都是天有所感而産生的變動。
占蔔天數的人,必須通曉天運變化的三五大規律,了解古今終始狀況,深刻觀察時事的變化,研究它們的一精一粗質地,那麼,作為一個掌管天文的官員可說是盡善盡美的了。
春季政令适宜,使東方蒼帝得以施行其德澤,天門就會為之開放,使三光能從中間通行。
夏季政令适宜,使南方赤帝得以施行德澤,天牢就會為之空虛。
季夏政令适宜,使中央黃帝得以施行德澤,萬物普受含養,連天夭星也會起變化。
(西方白帝行德施化,則)有風從西北方向來,且必須是在庚辛日。
整個秋季中,這種風能有五次,當有大赦;三次,有小赦。
(秋季政令适宜,西方白帝得以施行德澤)若來年春季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有月暈成圍,當有大赦,是由于太陽寒水的影響太大,應該行赦以消陰氣的緣故。
另一種說法是:西方白帝施德行化,畢宿、昴宿得以被月暈包一皮一皮圍。
包一皮一皮圍三個晚上,功德才算完成;不足三個晚上,或者月暈有缺口沒有合圍,功德便不能成。
還有一種說法是:月暈圍辰星,應驗的時間不出旬日之間。
冬季政令适宜,北方黑帝得以施行德澤,天關為之變動。
上述五方天帝得以施行德澤,天子将為此更改年号;若不能施行德澤,必示警戒,有疾風暴雨,拔木破石。
(三能和三衡是天帝的宮廷)有客星出現于天廷之中,必有奇異的政令産生。
【原文】【注解】 中宮天極星①,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②;旁三星三公③,或曰子屬。
後句四星④,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
環之匡衛十二星⑤,藩臣。
皆曰紫宮⑥。
前列直鬥口三星⑦,随北端兌⑧,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⑨。
紫宮左三星曰天槍⑩,右五星曰天棓(11),後六星絕漢抵營室(12),曰閣道。
①中宮: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球劃分為五部分,分别名為中宮、東宮、西宮、南宮、北宮。
中宮指以天球北極為圓心,南北各36°為直徑的圓周之内的區域,包一皮一皮括紫微垣(紫宮)及其附近的星體,這些星體不因天球轉動而隐沒。
東、西、南、北宮又分别名為青龍(《天官書》為蒼龍)、白虎(《天官書》為鹹池)、朱雀、玄武。
後不另注。
天極星:北極星座,由五顆星組成。
由于它的第五顆星(亮度最小的一顆)接近天極(天球不動處),古人曾錯認為就是天極,所以稱為天極星。
②太一:天神名。
按《封禅書》的說法,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貴的一個,五方天帝隻是它的輔佐。
紫微垣是它的宮廷,太微垣是它的離宮别館,在紫微垣北極星中的第二顆星(最亮的一顆),名為帝星,是太一神的坐處,所以帝星又名帝座。
應注意的是“太一”在此處不是星名,另外有太一星,在紫微垣外,靠近垣門的左邊,參見“晉書·天文志》。
③指天極星中帝星之外其餘的三顆星象征三公。
須注意二點,其一,天極星共五顆,帝星之外尚有四顆:第一顆為太子,第三顆為庶子,第四顆為後星,第五顆為天樞(北極)。
《天官書》說隻餘三顆,是古今星數不同,這類事下面還有很多。
其二,其餘三星是象征三公,不是名為三公,另有三公星在北鬥杓左近。
④句:同“勾”,指勾陳座。
包一皮一皮括六顆星,此處說隻有四顆。
下文中的“末大星”指勾陳一,既稱為“末”,勾陳一以後的二顆星(勾陳五、勾陳六)當不在《天官書》中的勾星之内。
⑤指紫微垣的垣牆。
《晉書·天文志》說有十五顆,西牆七顆,東牆八顆。
此處說是十二顆,不知缺少的是哪幾顆。
⑥紫宮:即紫微垣。
《索隐》引《元命包一皮一皮》說:“紫之言此也,宮之言中也”。
所以紫宮就是“此處為天球中心”的意思。
⑦陰德三星在紫微垣内,靠近西垣牆,離鬥口尚遠(約10°餘)。
此處說“直鬥口”,是對着鬥口的意思,不是“值鬥口”。
⑧随:《索隐》讀如楕,義亦同。
兌:同銳。
“随”字後宜加點。
⑨又名天一星。
由于另有星,專名為天一,所以稱陰德為天一星,後世不多見。
由《晉書·天文志》:“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太一星之北。
《正義》以此星釋陰德,誤。
⑩“紫宮左”即紫宮西。
古人論天上事物的方位,以西為左,論地上事物的方位,以東為左,後不注。
?(11)天棓:《索隐》引《詩諱》說:“槍三星,棓五星,在鬥杓左右”。
誤。
槍、棓都在鬥杓以東(右)。
槍在紫宮門左,近杓;棓在紫宮門右,女一床一以北,遠杓。
?(12)漢:天漢,就是俗說的天河。
營室: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之一,詳于後。
北鬥七星①,所謂“旋、玑、玉衡以齊七政②。
”杓攜龍角③,衡殷南鬥④,魁枕參首⑤。
用昏建者杓⑥;杓,自華以西南⑦。
夜半建者衡⑧,衡,殷中州河、濟之間⑨。
平旦建者魁⑩;魁,海岱以東北也?。
鬥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
分陰陽⒀,建四時⒁,均五行⒂,移節度⒃,定諸紀⒄,皆系于鬥。
①北鬥:大熊星座中的α、β、γ、δ、ε、ζ、η七顆星,依次名為天樞、天旋、天玑、天權、玉衡、開陽、搖扁。
α至δ為鬥魁,ε至η為鬥杓。
②語出《尚書,舜典》。
解釋有二種:馬融、鄭玄等經學家以為是以渾儀正天文。
旋,即璇字,指美玉;玑,同機,指渾儀中可以轉動的渾環;衡,指渾儀中的窺管;七政,指日、月、五星,因它們各有所主,因稱七政。
第二種解釋如司馬遷所說,是指由北鬥七星觀察人間政事。
旋、玑、玉衡都是北鬥七星中的星名;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和人道。
不論《尚書》中此語如何解釋,《天官書》論北鬥,當用司馬遷的解釋,否則就與北鬥無關了。
③鬥杓之下與龍角相連。
攜,提攜。
引伸作連接;龍角,指東宮角宿。
由于東方七宿名為蒼龍,角宿有二顆,猶龍之左右角,故稱龍角。
“龍”蒼龍,參見《
④衡:北鬥第五星。
殷:同隐。
殷殷相對,如同說隐隐相對。
由于鬥距南鬥極遠,故有此言。
星位如右圖。
南鬥:北方宿之一。
⑤參首:參宿之首。
星位見右圖。
⑥以鬥杓黃昏時的指向判定十二月次序。
如指寅為正月,指卯為二月等。
⑦鬥杓的分野(地面上與之對應的地區)是華山西南的地區。
華,華山。
⑧以鬥衡(與極星連線)夜半時所指方向判定十二月次序。
《集解》引孟康語說:“假令杓昏建寅,衡夜半亦建寅”。
⑨鬥衡分野為黃河、濟水之間地。
殷,《正義》釋為“當也”;中州,中原。
⑩以黎明時鬥魁所指方向定十二月次序。
平旦,黎明、平明。
?(11)鬥魁分野為海岱東北的地區。
海岱,《正義》以為海岱為代郡,誤。
岱指泰山,海指渤海。
兩者之間稱為海岱。
海岱東北指漢時的北海、齊郡、濟南郡等地。
?(12)鄉:同向。
⒀古人以為陰陽二氣在四季之中消長有時,夏至時陽氣盛極而衰,一陰始生;冬至時陰氣盛極而衰,一陽始生。
按《淮南子·天文訓》所說:“日冬至則鬥北中繩”,“日夏至則鬥南中繩”。
鬥南北向為陰陽始生界限,所以說鬥可以“分陰陽”。
⒁北鬥正月指寅,二月指醜,每月移動一辰,十二月一周天,周而複始。
所以說鬥可“建四時”。
⒂即平均五行。
陰陽、四時與五行相對應,如春木、夏火、季夏土之類,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之類等。
所以“分陰陽”、“建四時”,可使五行均勻有序。
故說北鬥可以“均五行”。
⒃移易節度。
節度,指對天體運行的控制。
由于衆星随北鬥一起繞極運轉,拱衛北極。
北鬥猶如衆星之長,衆星全都聽其約束。
所以說它有“移節度”之力。
⒄古代天文學家分天球為十二次,稱為紀,因其與十二辰相合,由北鬥運轉可以确定十二辰位,所以說它可以“定諸紀”。
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①: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貴相,四曰司命②,五曰司中③,六曰司祿④。
在鬥魁中,貴人之牢⑤。
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⑥。
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為乖戾。
輔星明近⑦,輔臣親強;斥小⑧,疏弱。
杓端有兩星,一内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⑨。
有句圜十五星⑩,屬杓,曰賤人之牢。
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到開出。
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12)。
①鬥魁戴匡:匡,同筐。
指文昌宮形狀如筐,且在鬥魁之上。
②王元啟引《春秋元命苞》說:“司命,主災咎”。
與《索隐》不同。
後者謂“主老幼”。
③王元啟說是“主左理”,即佐理刑獄。
④王元啟說:“主賞功進士”。
⑤貴人牢,名為天理,共四星。
《宋史·天文志》說:“星不欲明,其中有星,則貴人下獄”。
⑥三能(tái,台):又名天柱。
《宋史·天文志》說:“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令,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
又說:“上階上星為天子,下星為女主;中階上星為諸侯、三公,下星為卿大夫;下階上星為士,下星為庶人。
所以和陰陽而理萬物也”。
⑦輔星:在北鬥第六星(開陽)旁。
⑧遠而小。
斥,被排斥。
疏遠的意思。
⑨《集解》引晉灼語說:“外,遠北鬥也,在招搖南,一名玄戈”。
《正義》引《星經》說:“梗河星為戟劍之星。
”按《正義》說是。
玄戈星在招搖北,不是“遠北鬥”,而是“近北鬥”。
又《晉書·天文志》說:梗河三星,“一曰天鋒,主胡兵”。
⑩王元啟說:“今按句(同勾)七星曰七公,圜八星曰貫索”,“并數得十五星也。
在招搖南,故曰‘屬杓’。
二星皆主刑獄,故并言之。
舊注專指貫索,則但有圜星無句星矣”。
複案:後世天文書都說賤人之牢指貫索九星,不包一皮一皮括七公七星。
王說可備一說。
東宮蒼龍,房①、心②。
心為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
房為府,曰天驷。
其陰,右骖③。
旁有兩星曰衿④;北一星曰⑤。
東北曲十二星曰旗⑥。
旗中四星曰天市⑦;中六星曰市樓⑧。
市中星衆者實;其虛則秏。
房南衆星曰騎官⑨。
左角,李⑩;右角,将。
大角者,天王帝廷。
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
攝提者,直鬥杓所指(11),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12)。
亢為疏廟⒀,主疾。
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⒁。
氐為天根⒂,主疫⒃。
尾為九子⒄,曰君臣;斥絕,不和。
箕為敖客⒅,曰口舌⒆。
火犯守角⒇,則有戰。
房、心,王者惡之也。
①房四星,在天蠍座西北端。
按《晉書·天文志》所說:“下第一星,上将也;次,次将也;次,次相也;上星,上相也”,“中間(按指次将、次相之間)為天衢,為天關,黃道之所經也。
”②心三星,也在天蠍座,西與房星相鄰。
《晉書·天文志》說:心宿“為大辰,主天下之賞罰”。
③王元啟說,“右”上脫左字。
左、右骖“各四星,今名東鹹、西鹹”。
《正義》認為是房宿本身主右骖,“亦主左骖”。
那末“骖”下當有“其陽,左骖”四字。
④衿:同钤。
《晉書·天文志》名其星為“鈎钤”。
在房第四星(上星)之下。
⑤(xiá霞):同轄。
⑥《正義》釋為河鼓星兩旁的左、右旗,誤。
王元啟釋為天市垣的左垣、右垣。
是。
《晉書·天文志》說:“天市垣二十二星”。
此處說“十二星”,“十”前脫“二”字。
⑦《正義》說:“天市二十三星,在房心東北”。
此處說是四星,王元啟解釋說:“統言之,天旗即天市;析言之則天旗南北門左右各兩星為天市,餘但謂之天旗也”。
⑧市樓六星,在天市垣内,垣南門以東,靠近燕、南海、宋三星。
⑨《宋史·天文志》說:“騎官二十七星,在氐南,天子虎贲也。
”按伊世同繪《中西對照星圖》騎官十星,在豺狼座。
⑩李:同“理”。
《索隐》說:“理,法官也”。
按:理為角宿一,即角宿二顆星中靠南邊的一顆,稱為“左角”是由于面向天運方向(東),南端為左,北為右,以後不注。
?(11)直:同“值”,當的意思。
?(12)指寅為攝提格,參見《曆書》注。
十二辰各有專名,此處是說其中的“攝提格”是由于攝提所指得名,并不是說凡攝提所指,都名攝提格。
⒀《索隐》說:“宋均以為疏,外也;廟,或為朝也。
”⒁南門二星在半人馬座中,庫樓以南,在亢宿以南約50度,此處說在“其南北”,“其”字後似應補入“南有”二字。
⒂《索隐》說:“孫炎以為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也。
”⒃《索隐》解釋說:“疫,病也。
三月榆莢落,故主疾疫也。
”意思是當黃昏時氐宿從東方天空出現的時候,太陽的位置在胃宿,正是春季三月榆莢黃落的時候,正是
所以才說“氐主疫”。
又說亢“主疾”,與此義同。
⒄尾宿在天蠍座東端,西北與心宿比鄰。
有九星,因稱尾為九子。
⒅《索隐》解釋說:“宋均雲:‘敖,調弄也。
箕以簸揚,調弄象也。
箕又受物,有去去來來,客之象也’。
”這是由箕星四顆,外形象簸箕,又由簸箕可以揚糧去糠土的作用設想箕星的作用,說它是一個一愛一調弄人的客人(即“敖客”),沒有什麼科學道理。
⒆《索隐》引《詩緯》說:“箕為口,主出氣。
”《爾雅正義》說:“箕四星,二為踵,二為舌。
踵在上,舌在下。
”說箕宿為天口,是由于箕宿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