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書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餘三十七,小餘八百六十九;
大餘四十七,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二年(11)。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二,小餘二百七十七; 大餘五十二,小餘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12)。
十二 大餘五十六,小餘一百八十四; 大餘五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四年(13)。
①上年大餘48日,加上當年所餘54日,由于上年有閏月(閏月也是日),再加29日,合為131日,除去2甲子120日,餘11日,加上小餘積成的1日(見注②),為12日,所以大餘為12日。
此後每逢上年有閏,本年大餘除了加上當年餘54日外,另加閏月的29日。
不另注。
②上年小餘6一96分,加上當年小餘348分,再加上閏月餘分499分,合為1543分。
除去940分一整日,歸入大餘,餘603分。
所以小餘是603。
此後每逢上年有閏,小餘除了加上當年所餘348分之外,還要加上閏月餘分499。
不另注。
③前引《爾雅》,強梧作強圉。
強梧大荒落為丁巳年。
④上年大餘15,加上當年大餘5,為20日,再加上小餘積成的1日,合為21日,所以說大餘為21日。
⑤上年小餘24分,加上當年小餘8分合為32分,恰是一日分數,入于大餘,所以說無小餘。
⑥上年(太初四年)為丁巳,本年當成戊午年,前引《爾雅》“戊曰著雍”,“午曰敦牂,年名當為著雍敦牂。
此處為徒維敦牂,與《爾雅》不同。
⑦由前引《爾雅》文,天漢二年的年名(己末)當為屠維協洽。
此處為祝犁協洽,與《爾雅》不同。
⑧天漢三年為庚申,《爾雅》當為上章涒灘,此處作商橫涒灘,與《爾雅》不同。
⑨辛酉年,《爾雅》作重光作噩,此處為昭陽作鄂。
不同。
⑩壬戌年,《爾雅》作玄黓Yan茂,此處為橫艾淹茂。
艾讀如刈,與黓同音;玄與橫亦是地區讀音不同的訛變。
?(11)癸亥年,《爾雅》當作昭陽大淵獻,與此不同。
《索隐》釋亥為困敦,又不知其所據。
?(12)甲子歲,《爾雅》“焉”作“阏”,同音字。
(13)乙醜歲,《爾雅》“端”作“旃”。
同韻而訛。
《索隐》“赤奮若”作“汭漢”,不知所據。
按:由以上可知,《曆術甲子篇》中的歲陽多與《爾雅》不同,其中多數是訛音字,也有的是根本不同。
後不注。
十二 大餘五十,小餘五百三十二; 大餘三,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征和元年。
閏十三① 大餘四十四,小餘八百八十; 大餘八,小餘八; 強梧單阏二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七百八十七; 大餘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三,小餘一百九十五; 大餘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②。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七,小餘五百四十三; 大餘二十四,無小餘; 商橫敦牂後元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一,小餘四百五十; 大餘二十九,小餘八; 昭陽汁洽二年③。
閏十三④ 大餘十五,小餘七百九十八; 大餘三十四,小餘十六; 橫艾涒灘始元元年。
正西⑤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七百五; 大餘三十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⑥。
①《漢書·武帝紀》征和二年為閏四月。
②太初四年中“大芒落”作“大荒落”,《爾雅》亦作“大荒落”③前天漢二年“汁洽”作“協洽”,《爾雅》亦作“協洽”。
④《漢書·武帝紀》為閏九月。
⑤自太初元年到始元元年(前104-前86年),已履19年,每個回歸年天數中有餘分,19年為,除去4整日,餘日。
始元二年的冬至必在過了日之後。
一日為十二辰,日當在酉時,即始元二年冬至加于酉時(酉時為冬至)。
酉的方位為正西。
所以此處“正西”就是冬至加于酉時的意思。
⑥天漢四年所紀為“作鄂”,《爾雅》為“作噩”,與此同。
十二 大餘三十四,小餘一百一十三; 大餘四十五,無小餘; 焉逢淹茂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八,小餘四百六十一; 大餘五十,小餘八; 端蒙大淵獻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二,小餘三百六十八; 大餘五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六,小餘七百一十六; 無大餘,小餘二十四; 強梧赤奮若六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一,小餘一百二十四; 大餘六,無小餘; 徒維攝提格元鳳元年。
十二 大餘五,小餘三十一; 大餘十一,小餘八; 祝犁單阏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三百七十九; 大餘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三,小餘七百二十七; 大餘二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七,小餘六百三十四; 大餘二十七,無小餘; 橫艾敦牂五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二,小餘四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八; 尚章汁洽六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百八十九; 大餘三十七,小餘十六; 焉逢涒灘元平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小餘二百九十七; 大餘四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四,小餘六百四十五; 大餘四十八,無小餘; 遊兆Yan茂二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八,小餘五百五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八; 強梧大淵獻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二,小餘九百; 大餘五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困敦四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七,小餘三百八; 大餘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赤奮若地節元年。
十二 大餘一,小餘二百一十五; 大餘九,無小餘; 商橫攝提格二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五,小餘五百六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八; 昭陽單阏三年。
正南① 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四百七十; 大餘十九,小餘十六; 橫艾執徐四年。
①自太初元年(前104)至地節三年(前67)共38年,每年日,日餘為日,38年餘分為,除去9整日,餘日,那末除去整日之外,需再過日才能到下年(地節四年)冬至,即冬至加時在午。
十二辰午居正南方,所以,此處“正南”的意思是地節四年冬至加于午時。
此後初元二年有“正東”,算法同,不另注。
十二 大餘十三,小餘八百一十八; 大餘二十四,小餘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閏十三 大餘八,小餘二百二十六; 大餘三十,無小餘; 焉逢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一百三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 端蒙協洽三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六,小餘四百八十一, 大餘四十,小餘十六; 遊兆涒灘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小餘八百二十九; 大餘四十五,小餘二十四; 強梧作噩神雀元年。
十二 大餘四十四,小餘七百三十六; 大餘五十一,無小餘; 徒維淹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一百四十四; 大餘五十六,小餘八; 祝犁大淵獻三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四百九十二; 大餘一,小餘十六; 商橫困敦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七,小餘三百九十九; 大餘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赤奮若五鳳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一,小餘七百四十七; 大餘十二,無小餘; 橫艾攝提格二年。
十二 大餘十五,小餘六百五十四; 大餘十七,小餘八; 尚章單阏三年。
十二 大餘十,小餘六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十六; 焉逢執徐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小餘四百一十; 大餘二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八,小餘三百一十七; 大餘三十三,無小餘; 遊兆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六百六十五; 大餘三十八;小餘八; 強梧協洽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七,小餘七十三; 大餘四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涒灘四年。
十二 大餘四十,小餘九百二十; 大餘四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作噩黃龍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三百二十八; 大餘五十四,無小餘; 商橫淹茂初元元年。
正東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二百三十五; 大餘五十九,小餘八; 昭陽大淵獻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五百八十三; 大餘四,小餘十六; 橫艾困敦三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七,小餘九百三十一; 大餘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一,小餘八百三十八; 大餘十五,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五年。
十二 大餘六,小餘二百四十六; 大餘二十,小餘八; 端蒙單阏永光元年。
閏十三 無大餘,小餘五百九十四; 大餘二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執徐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四,小餘五百一; 大餘三十,小餘二十四; 強梧大荒落三年。
十二 大餘十八,小餘八百四十九; 大餘三十六,無小餘; 徒維敦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三,小餘二百五十七; 大餘四十一,小餘八; 祝犁協洽五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一百六十四; 大餘四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建昭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一,小餘五百一十二; 大餘五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五,小餘四百一十九; 大餘五十七,無小餘; 橫艾Yan茂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九,小餘七百六十七; 大餘二,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一百七十五; 大餘七,小餘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八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竟甯元年。
十二 大餘二,小餘四百三十; 大餘十八,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建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六,小餘七百七十八; 大餘二十三,小餘八; 強梧單阏二年。
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六百八十五; 大餘二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九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曆書》:大餘者,日也①。
小餘者,月也②。
端(旃)蒙者③,年名也。
支:醜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④。
幹:丙名遊兆⑤。
正北,冬至加子時⑥;正西,加酉時;正南,加午時;正東,加卯時。
①指餘數中整日的數目。
②小餘是餘數中不足一日的部分,即分數部分。
由于把月朔小餘依次加上每月餘分499,可以決定該月是大月或小月(大于940分為大月,不足940分為小月);而冬至小餘決定了冬至所在辰次,即天正(曆法正月)十一月的位置。
所以釋小餘為“月也”,是有道理的。
《正義》說“小餘又非是”,不妥。
③年名由二部分組成:一為歲陽,如端蒙等;二為歲名,即太歲所在的十二辰次名。
文中隻舉歲陽部分,是略語④舉醜、寅二支以概其餘。
⑤舉丙名以概其餘。
⑥加子時:就是加于子時,或者說在子時。
後同此,不另注。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二,小餘二百七十七; 大餘五十二,小餘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12)。
十二 大餘五十六,小餘一百八十四; 大餘五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四年(13)。
①上年大餘48日,加上當年所餘54日,由于上年有閏月(閏月也是日),再加29日,合為131日,除去2甲子120日,餘11日,加上小餘積成的1日(見注②),為12日,所以大餘為12日。
此後每逢上年有閏,本年大餘除了加上當年餘54日外,另加閏月的29日。
不另注。
②上年小餘6一96分,加上當年小餘348分,再加上閏月餘分499分,合為1543分。
除去940分一整日,歸入大餘,餘603分。
所以小餘是603。
此後每逢上年有閏,小餘除了加上當年所餘348分之外,還要加上閏月餘分499。
不另注。
③前引《爾雅》,強梧作強圉。
強梧大荒落為丁巳年。
④上年大餘15,加上當年大餘5,為20日,再加上小餘積成的1日,合為21日,所以說大餘為21日。
⑤上年小餘24分,加上當年小餘8分合為32分,恰是一日分數,入于大餘,所以說無小餘。
⑥上年(太初四年)為丁巳,本年當成戊午年,前引《爾雅》“戊曰著雍”,“午曰敦牂,年名當為著雍敦牂。
此處為徒維敦牂,與《爾雅》不同。
⑦由前引《爾雅》文,天漢二年的年名(己末)當為屠維協洽。
此處為祝犁協洽,與《爾雅》不同。
⑧天漢三年為庚申,《爾雅》當為上章涒灘,此處作商橫涒灘,與《爾雅》不同。
⑨辛酉年,《爾雅》作重光作噩,此處為昭陽作鄂。
不同。
⑩壬戌年,《爾雅》作玄黓Yan茂,此處為橫艾淹茂。
艾讀如刈,與黓同音;玄與橫亦是地區讀音不同的訛變。
?(11)癸亥年,《爾雅》當作昭陽大淵獻,與此不同。
《索隐》釋亥為困敦,又不知其所據。
?(12)甲子歲,《爾雅》“焉”作“阏”,同音字。
(13)乙醜歲,《爾雅》“端”作“旃”。
同韻而訛。
《索隐》“赤奮若”作“汭漢”,不知所據。
按:由以上可知,《曆術甲子篇》中的歲陽多與《爾雅》不同,其中多數是訛音字,也有的是根本不同。
後不注。
十二 大餘五十,小餘五百三十二; 大餘三,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征和元年。
閏十三① 大餘四十四,小餘八百八十; 大餘八,小餘八; 強梧單阏二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七百八十七; 大餘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三,小餘一百九十五; 大餘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②。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七,小餘五百四十三; 大餘二十四,無小餘; 商橫敦牂後元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一,小餘四百五十; 大餘二十九,小餘八; 昭陽汁洽二年③。
閏十三④ 大餘十五,小餘七百九十八; 大餘三十四,小餘十六; 橫艾涒灘始元元年。
正西⑤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七百五; 大餘三十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⑥。
①《漢書·武帝紀》征和二年為閏四月。
②太初四年中“大芒落”作“大荒落”,《爾雅》亦作“大荒落”③前天漢二年“汁洽”作“協洽”,《爾雅》亦作“協洽”。
④《漢書·武帝紀》為閏九月。
⑤自太初元年到始元元年(前104-前86年),已履19年,每個回歸年天數中有餘分,19年為,除去4整日,餘日。
始元二年的冬至必在過了日之後。
一日為十二辰,日當在酉時,即始元二年冬至加于酉時(酉時為冬至)。
酉的方位為正西。
所以此處“正西”就是冬至加于酉時的意思。
⑥天漢四年所紀為“作鄂”,《爾雅》為“作噩”,與此同。
十二 大餘三十四,小餘一百一十三; 大餘四十五,無小餘; 焉逢淹茂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八,小餘四百六十一; 大餘五十,小餘八; 端蒙大淵獻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二,小餘三百六十八; 大餘五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六,小餘七百一十六; 無大餘,小餘二十四; 強梧赤奮若六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一,小餘一百二十四; 大餘六,無小餘; 徒維攝提格元鳳元年。
十二 大餘五,小餘三十一; 大餘十一,小餘八; 祝犁單阏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三百七十九; 大餘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三,小餘七百二十七; 大餘二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七,小餘六百三十四; 大餘二十七,無小餘; 橫艾敦牂五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二,小餘四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八; 尚章汁洽六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百八十九; 大餘三十七,小餘十六; 焉逢涒灘元平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小餘二百九十七; 大餘四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四,小餘六百四十五; 大餘四十八,無小餘; 遊兆Yan茂二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八,小餘五百五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八; 強梧大淵獻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二,小餘九百; 大餘五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困敦四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七,小餘三百八; 大餘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赤奮若地節元年。
十二 大餘一,小餘二百一十五; 大餘九,無小餘; 商橫攝提格二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五,小餘五百六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八; 昭陽單阏三年。
正南① 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四百七十; 大餘十九,小餘十六; 橫艾執徐四年。
①自太初元年(前104)至地節三年(前67)共38年,每年日,日餘為日,38年餘分為,除去9整日,餘日,那末除去整日之外,需再過日才能到下年(地節四年)冬至,即冬至加時在午。
十二辰午居正南方,所以,此處“正南”的意思是地節四年冬至加于午時。
此後初元二年有“正東”,算法同,不另注。
十二 大餘十三,小餘八百一十八; 大餘二十四,小餘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閏十三 大餘八,小餘二百二十六; 大餘三十,無小餘; 焉逢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一百三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 端蒙協洽三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六,小餘四百八十一, 大餘四十,小餘十六; 遊兆涒灘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小餘八百二十九; 大餘四十五,小餘二十四; 強梧作噩神雀元年。
十二 大餘四十四,小餘七百三十六; 大餘五十一,無小餘; 徒維淹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一百四十四; 大餘五十六,小餘八; 祝犁大淵獻三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四百九十二; 大餘一,小餘十六; 商橫困敦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七,小餘三百九十九; 大餘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赤奮若五鳳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一,小餘七百四十七; 大餘十二,無小餘; 橫艾攝提格二年。
十二 大餘十五,小餘六百五十四; 大餘十七,小餘八; 尚章單阏三年。
十二 大餘十,小餘六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十六; 焉逢執徐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小餘四百一十; 大餘二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八,小餘三百一十七; 大餘三十三,無小餘; 遊兆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六百六十五; 大餘三十八;小餘八; 強梧協洽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七,小餘七十三; 大餘四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涒灘四年。
十二 大餘四十,小餘九百二十; 大餘四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作噩黃龍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三百二十八; 大餘五十四,無小餘; 商橫淹茂初元元年。
正東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二百三十五; 大餘五十九,小餘八; 昭陽大淵獻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五百八十三; 大餘四,小餘十六; 橫艾困敦三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七,小餘九百三十一; 大餘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一,小餘八百三十八; 大餘十五,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五年。
十二 大餘六,小餘二百四十六; 大餘二十,小餘八; 端蒙單阏永光元年。
閏十三 無大餘,小餘五百九十四; 大餘二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執徐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四,小餘五百一; 大餘三十,小餘二十四; 強梧大荒落三年。
十二 大餘十八,小餘八百四十九; 大餘三十六,無小餘; 徒維敦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三,小餘二百五十七; 大餘四十一,小餘八; 祝犁協洽五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一百六十四; 大餘四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建昭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一,小餘五百一十二; 大餘五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五,小餘四百一十九; 大餘五十七,無小餘; 橫艾Yan茂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九,小餘七百六十七; 大餘二,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一百七十五; 大餘七,小餘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八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竟甯元年。
十二 大餘二,小餘四百三十; 大餘十八,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建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六,小餘七百七十八; 大餘二十三,小餘八; 強梧單阏二年。
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六百八十五; 大餘二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九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曆書》:大餘者,日也①。
小餘者,月也②。
端(旃)蒙者③,年名也。
支:醜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④。
幹:丙名遊兆⑤。
正北,冬至加子時⑥;正西,加酉時;正南,加午時;正東,加卯時。
①指餘數中整日的數目。
②小餘是餘數中不足一日的部分,即分數部分。
由于把月朔小餘依次加上每月餘分499,可以決定該月是大月或小月(大于940分為大月,不足940分為小月);而冬至小餘決定了冬至所在辰次,即天正(曆法正月)十一月的位置。
所以釋小餘為“月也”,是有道理的。
《正義》說“小餘又非是”,不妥。
③年名由二部分組成:一為歲陽,如端蒙等;二為歲名,即太歲所在的十二辰次名。
文中隻舉歲陽部分,是略語④舉醜、寅二支以概其餘。
⑤舉丙名以概其餘。
⑥加子時:就是加于子時,或者說在子時。
後同此,不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