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書第四

關燈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八日,小餘四百六十一分; 冬至大餘五十日,小餘八分; 端蒙大淵獻,即始元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二日,小餘三百六十八分; 冬至大餘五十五日,小餘十六分; 遊兆困敦,即始元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六日,小餘七百一十六分; 冬至無大餘,小餘二十四分; 強梧赤奮若,即始元六年。

     有閏年,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一日,小餘一百二十四分; 冬至大餘六日,無小餘; 徒維攝提格,即元鳳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日,小餘三十一分; 冬至大餘十一日,小餘八分; 祝犁單阏,即元鳳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九日,小餘三百七十九分; 冬至大餘十六日,小餘十六分; 商橫執徐,即元鳳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三日,小餘七百二十七分; 冬至大餘二十一日,小餘二十四分; 昭陽大荒落,即元鳳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七日,小餘六百三十四分; 冬至大餘二十七日,無小餘; 橫艾敦牂,即元鳳五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二日,小餘四十二分; 冬至大餘三十二日,小餘八分; 尚章汁洽,即元鳳六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五日,小餘八百八十九分; 冬至大餘三十七日,小餘十六分; 焉逢涒灘,即元平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日,小餘二百九十七分; 冬至大餘四十二日,小餘二十四分; 端蒙作噩,即本始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四日,小餘六百四十五分; 冬至大餘四十八日,無小餘; 遊兆Yan茂,即本始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八日,小餘五百五十二分; 冬至大餘五十三日,小餘八分; 強梧大淵獻,即本始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二日,小餘九百分; 冬至大餘五十八日,小餘十六分; 徒維困敦,即本始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七日,小餘三百零八分; 冬至大餘三日,小餘二十四分; 祝犁赤奮若,即地節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一日,小餘二百一十五分; 冬至大餘九日,無小餘; 商橫攝提格,即地節二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五日,小餘五百六十三分; 冬至大餘十四日,小餘八分; 昭陽單阏,即地節三年。

     冬至在午時,方位為正南;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九日,小餘四百七十分; 冬至大餘十九日,小餘十六分; 橫艾執徐,即地節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三日,小餘八百一十八分; 冬至大餘二十四日,小餘二十四分; 尚章大荒落,即元康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八日,小餘二百二十六分; 冬至大餘三十日,無小餘; 焉逢敦牂,即元康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二日,小餘一百三十三分; 冬至大餘三十五日,小餘八分; 端蒙協洽,即元康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六日,小餘四百八十一分; 冬至大餘四十日,小餘十六分; 遊兆涒灘,即元康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日,小餘八百二十九分; 冬至大餘四十五日,小餘二十四分; 強梧作噩,即神雀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四日,小餘七百三十六分; 冬至大餘五十一日,無小餘; 徒維淹茂,即神雀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九日,小餘一百四十四分; 冬至大餘五十六日,小餘八分; 祝犁大淵獻,即神雀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三日,小餘四百九十二分; 冬至大餘一日,小餘十六分; 商橫困敦,即神雀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七日,小餘三百九十九分; 冬至大餘六日,小餘二十四分; 昭陽赤奮若,即五鳳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一日,小餘七百四十七分; 冬至大餘十二日,無小餘; 橫艾攝提格,即五鳳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五日,小餘六百五十四分; 冬至大餘十七日,小餘八分; 尚章單阏,即五鳳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日,小餘六十二分; 冬至大餘二十二日,小餘十六分; 焉逢執徐,即五鳳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日,小餘四百一十分; 冬至大餘二十七日,小餘二十四分; 端蒙大荒落,即甘露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八日,小餘三百一十七分; 冬至大餘三十三日,無小餘; 遊兆敦牂,即甘露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二日,小餘六百六十五分; 冬至大餘三十八日,小餘八分; 強梧協洽,即甘露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七日,小餘七十三分; 冬至大餘四十三日,小餘十六分; 徒維涒灘,即甘露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日,小餘九百二十分; 冬至大餘四十八日,小餘二十四分; 祝犁作噩,即黃龍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五日,小餘三百二十八分; 冬至大餘五十四日,無小餘; 商橫淹茂,即初元元年。

     冬至在卯時,方位正東;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九日,小餘二百三十五分; 冬至大餘五十九日,小餘八分; 昭陽大淵獻,即初元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三日,小餘五百八十三分; 冬至大餘四日,小餘十六分; 橫艾困敦,即初元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七日,小餘九百三十一分; 冬至大餘九日,小餘二十四分; 尚章赤奮若,即初元四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一日,小餘八百三十六分; 冬至大餘十五日,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即初元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六日,小餘二百四十六分; 冬至大餘二十日,小餘八分; 端蒙單阏,即永光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無大餘,小餘五百九十四分; 冬至大餘二十五日,小餘十六分; 遊兆執徐,即永光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四日,小餘五百零一分; 冬至大餘三十日,小餘二十四分; 強梧大荒落,即永光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十八日,小餘八百四十九分; 冬至大餘三十六日,無小餘; 徒維敦牂,即永光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三日,小餘二百五十七分; 冬至大餘四十一日,小餘八分; 祝犁協洽,即永光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七日,小餘一百六十四分; 冬至大餘四十六日,小餘十六分; 商橫涒灘,即建昭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三十一日,小餘五百一十二分; 冬至大餘五十一日,小餘二十四分; 昭陽作噩,即建昭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五日,小餘四百一十九分; 冬至大餘五十七日,無小餘; 橫艾Yan茂,即建昭三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九日,小餘七百六十七分; 冬至大餘二日,小餘八分; 尚章大淵獻,即建昭四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四十四日,小餘一百七十五分; 冬至大餘七日,小餘十六分; 焉逢困敦,即建昭五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八日,小餘八十二分; 冬至大餘十二日,小餘二十四分; 端蒙赤奮若,即竟甯元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日,小餘四百三十分; 冬至大餘十八日,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即建始元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五十六日,小餘七百七十八分; 冬至大餘二十三日,小餘八分; 強梧單阏,即建始二年。

     全年為十二個月, 月朔大餘二十日,小餘六百八十五分; 冬至大餘二十八日,小餘十六分; 徒維執徐,即建始三年。

     有閏月,全年為十三個月, 月朔大餘十五日,小餘九十三分; 冬至大餘三十三日,小餘二十四分; 祝犁大荒落,即建始四年。

     右邊《曆書》中:大餘,是指的餘日。

    小餘,是指餘分。

    端蒙等,是年名。

    包一皮一皮括幹支兩部分,支:如醜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等。

    幹,如丙名遊兆等。

    正北,是指冬至在子時;正西,冬至在酉時;正南,冬至在午時;正東,冬至在卯時。

     【原文】【注解】 昔自在古,曆建正作于孟春①。

    于時冰泮發蟄②,百草奮興,秭?先滜③。

    物乃歲具④,生于東⑤,次順四時,卒于冬分⑥。

    時雞三号,卒明⑦。

    撫十二〔月〕節⑧,卒于醜⑨。

    日月成⑩,故明也。

    明者孟也(11),幽者幼也(12),幽明者雌雄也(13)。

    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14)。

    日歸于西,起明于東(15);月歸于東,起明于西(16)。

    正不率天(17),又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矣(18)。

     ①建正:設定正月位置。

    如秦以十月為歲首(正月),稱為建亥,周以十一月為歲首,稱為建子等。

    正,即正月。

    一年之中開始的月份為正月。

    孟春:春天的第一個月。

    古人把每季三個月,依次名之為孟、仲、季,如孟春、仲春、季春等。

    ②冰泮:冰溶化。

    泮,原義是分散。

    如《詩·匏有苦葉》“迨冰未泮”,一毛一注:“泮,散也”。

    冰散就是冰溶化。

    發蟄:在地下冬眠(稱為蟄)的動物蘇醒過來,鑽出地面。

    《夏小正》稱為“啟蟄”,《禮記·月令》稱為“振蟄”。

    今稱驚蟄。

    漢代以前以發蟄為孟春時的物候,如《三統曆》尚以驚蟄為正月中氣,此處同;漢以後便是仲春(二月)的物候了。

    ③秭?:即杜鵑鳥,又名子規、鹈?等。

    《離騷》“恐鹈?之先鳴兮”,王逸注說:鹈?,“常以春分鳴也。

    ”滜:同号。

    鳴号。

    ④萬物于是具有了一歲的秉賦。

    就是又長了一歲的意思。

    ⑤按五行理論,東方與春相應,生于東就是生于春季的意思。

    ⑥到冬盡結束。

    卒,《索隐》釋為“盡也”。

    冬分,《索隐》釋為“冬盡之後,分為來春”,就是冬末的意思。

    ⑦很快天就亮了。

    卒同猝。

    與上句一起狀黎明時的天色,細緻入微。

    ⑧依次經過十二個月的節氣。

    撫,挨次,一個挨着一個。

    ⑨自正月寅到十二月醜,恰一歲。

    《正義》釋為“自平明寅到雞鳴醜”,與上句不諧,不取。

    ⑩日月成周。

    即由交會到下一次在同一層次交會謂之成。

    日每天行一度,月每天行十三度餘,日月每月一交會,正月會于寅,則二月會于卯,如此下去到來年一月,日月重又會于寅,是為一周,稱為成。

    ?(11)古人解釋經典,自漢以來多從雙聲疊韻字求義。

    如《周禮·考工記》中以蹇釋楗,以齊釋資等。

    此處以孟釋明也屬此類。

    明、孟本義完全不同,但兩字聲母相同,便互相通假了。

    孟是長、大的意思,與下文幽義相對。

    ?(12)幽、幼也是雙聲字,見上注。

    (13)為陰陽理論。

    幽屬陰,明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