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第二

關燈
:《樂記》鄭玄解釋說:“進謂自勉強也”。

    ?(12)反:《樂記》鄭玄解釋說:“反謂自抑止也”。

    (13)銷:通“消”;消散、消失。

    (14)放:放縱。

    《樂記》孔穎達解釋全句說:“言樂主盈一滿,若不反自抑損,則樂道流放也”。

    (15)報:《樂記》鄭玄釋說:“報,讀曰褒(bāo,包一皮一皮),猶進也”。

    孔穎達釋全句說:“行禮之道須有自進,作樂之道須有自退反也”。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①。

    樂必發諸聲音②,形于動靜,人道也③。

    聲音動靜,一性一術之變④,盡于此矣。

    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

    形而不為道⑤,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一聲以道之⑥,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⑦,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⑧,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

    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⑨。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⑩,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裡之中(11),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内(12),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故樂者,審一以定和(13),比物以飾節(14),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故聽其雅頌之一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幹戚(15),習其俯仰诎信(16),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故樂者天地之齊(17),中和之紀(18),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钺者(19),先王之所以飾怒也。

    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矣(20)。

    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

    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①人情:人的情感。

    儒者概括為七種:喜、怒、哀、懼、一愛一、惡、欲(見《禮記·禮運》)。

    ②諸:之于。

    ③人道:為人的道德規範,通謂之人道。

    儒者認為“率一性一而行謂之道”(《禮記·中庸》),即凡遵循人一性一的一切作為都是人道。

    又說:“親一親、尊尊、長長、男一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禮記·喪服小記》)。

    《樂記》鄭玄解釋說:“人道,人之所為也”。

    ④一性一術:《樂記》鄭玄釋說:“一性一術,言此出于一性一也”。

    孔穎達釋“術”為“道路”,一性一術就是人一性一道路。

    按:術就是方法,一性一術就是由人一性一中醞釀而成的方法,非一時權宜之計。

    ⑤道:規矩。

    方法、程式。

    又可釋為導,引導的意思。

    ⑥雅頌之一聲:中華書局标點本《史記》作“《雅》《頌》之一聲”,意思是指《詩經》中的《雅》、《頌》等詩篇,誤。

    詩有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自風至興都不免于譏刺怨訴之言,隻有雅頌是從正面歌頌、誘導,如《詩序》所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所以言先王所作,首舉雅頌而不及其他。

    《詩經》中有所謂變風變雅,于詩的表現手法,卻不在雅頌之列,這也是不能将雅頌解釋為篇名的原因之一。

    道:同“導”,引導。

    ⑦綸而不息:《樂記》綸作論。

    綸是維系,牽引的意思。

    《易經·系詞》:“彌綸天地”,孔穎達解釋說:“綸謂經綸牽引”。

    綸而不息可釋為維系不絕。

    ⑧繁省廉肉:《集解》引鄭玄語說:“繁省廉肉,聲之洪殺也”。

    此是誤引。

    《樂記》作“繁瘠廉肉”,鄭玄注為“聲之洪殺”,繁瘠與繁省不同,不可混注。

    繁省即繁簡,指歌詞多少。

    邊為廉,實為肉,廉肉指表裡。

    ⑨方:《集解》引鄭玄語說:“方,道也”。

    按:道,就是方法,法術。

    ⑩宗廟:《禮記·祭法》鄭玄注說:“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

    劉熙《釋名》說是:“先祖形貌所在也”。

    按:于其中或立木主,或圖繪先祖形貌,作為先祖象征而祭之的專門建築稱為宗廟。

    因“有其地則有祭”,又以宗廟、社稷、廟堂之類喻國家、朝庭。

    此處宗廟就是廟堂,指朝堂,即天子聽政之所。

    《楚辭,王歎》:“始結言于廟堂兮,僅中途而叛之”。

    王逸注:廟堂為宗廟、明堂。

    ?(11)族長鄉裡:地方機構名。

    《周禮·地官》“鄉大夫”、“州長”條賈公彥疏說:“五家為比,五比為闾,四闾為族,五族為一黨一,五一黨一為州,五州為鄉”,此郊内機構。

    又《周禮、地官》“遂人”說:“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此郊外機構。

    ?(12)閨門:宮中小門,引伸為家門,閨門之内即家内。

    《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宮中之門謂之闱,其小者謂之閨”。

    邢昺疏說:“宮中相通小門名闱,闱之小者名閨”。

    (13)《樂記》孔穎達解釋這句話的意思說:“一謂人聲,言作樂者詳審人聲,以定調和之音。

    但人聲雖一,其感有殊,或有哀樂(lè)之感,或有喜怒之感,當須詳審其聲以定調和之曲矣”。

    (14)《樂記》孔穎達解釋此句說:“物謂金石匏(páo,袍)土之屬,言須比八音之物以飾音曲之節也”。

    (15)幹戚:盾斧。

    《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一操一幹戚以舞”。

    郭璞注說:“幹,盾;戚,斧也”。

    (16)诎信:即屈伸。

    (17)齊:整齊。

    《樂記》作“命”,鄭玄釋為“教”。

    整齊天地,使調諧和合;與教之使調諧和合,通。

    (18)中:心中。

    和:和順。

    紀:綱紀。

    全句意思是:樂是使人心和順的紀綱、要領。

    (19)軍族:軍隊。

    《周禮·夏官司馬》說:“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

    鈇钺:即斧钺(yuè,月)。

    小者為斧,大者為钺。

    《禮記·王制:諸侯“賜鈇钺然後殺”。

    此處泛指軍器。

    (20)齊:劃一,有常。

    《樂記》作侪(chái,柴),釋為輩,類。

    是使樂(yuè)與喜同類(或稱為劃一),不喜與不樂(yuè)同類。

    義同。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①,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②,和正以廣,弦匏笙簧合守拊鼓③,始奏以文④,止亂以武⑤,治亂以相⑥,訊疾以雅⑦。

    君子于是語,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此古樂之發也。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⑧,一奸一聲以一婬一,溺而不止,及優侏儒⑨,獶雜子女⑩,不知父子。

    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

    此新樂之發也。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

    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

     ①《正義》說此以下為《别錄》中的第八章《魏文侯》。

    内容是論古樂、新樂的區别。

    端冕:即正冕。

    冕是諸侯王的禮服,正冕而聽表示恭敬、莊嚴。

    ②旅:《樂記》鄭玄釋為俱。

    進旅退旅就是俱進俱退,言其整齊劃一。

    ③弦匏笙簧:泛言衆管弦樂器。

    合:《樂記》鄭玄釋為“皆也”。

    守:待。

    拊鼓:樂器名。

    拊以革為之,内實以糠;鼓也是革類樂器。

    全句的意思是:弦管衆樂器都待拊鼓而奏。

    按《周禮·大師》載:擊拊以後,才開始歌唱;“下管(堂下管樂器)、播樂器”則待鼓朄(小蹦為朄)。

    ④文:《樂記》鄭玄釋:文謂鼓也。

    擊鼓後衆樂開始,稱為始奏以文。

    ⑤武:《樂記》鄭玄解釋:“武,謂金也”。

    孔穎達釋金為金铙。

    亂:樂曲末尾一章。

    全句意思,樂曲結束時,擊金铙而退。

    《樂記》“止”作“複”,同義。

    ⑥相:《樂記》鄭玄釋為糠,因拊是以革實糠,所以這裡相就是指拊。

    《集解》解釋全句的意思是:“整其亂行,節之以相”。

    治釋為整,亂釋為亂行,與上句“止亂以武”不能諧調,應解釋為:樂将終,以相理其節奏。

    ⑦訊疾:即迅疾,言舞者動作輕捷。

    雅:《樂記》鄭玄解釋:“雅亦樂器名也,狀如漆筒,中有椎”。

    但《樂記》中訊疾作譏疾,譏為訅字之誤,即訄字,《說文》釋為“迫也”。

    與“治”、“止”等字相通,止亂以武、治亂以相,譏疾以雅三句文式對稱,武、相都是樂器,雅自當是樂器,今《樂書》改譏為訊,訊疾隻是一個形容詞,與止亂、治亂迥不相同,仍釋雅為樂器便欠通達,當釋為文雅,雅正之雅,全句的意思是:迅捷而又文雅。

    ⑧俯:《樂記》鄭玄解釋:“猶典也。

    言不齊一也”。

    孔穎達解釋全句意思是:“謂俯偻(lóu,樓。

    曲背)曲折,不能進退齊一,俱曲折進退而已,行伍雜亂也”。

    ⑨優:俳優。

    即逗人笑樂的藝人,古時身份極為低賤。

    ⑩獶(ná,撓):同“猱”,彌猴。

     文侯曰:“敢問如何?”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①,疾疢不作而無祆祥②,此之謂大當③。

    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④,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詩》曰:‘莫其德音⑤,其德克明⑥,克明克類⑦,克長克君。

    王此大邦⑧,克順克俾⑨。

    俾于文王,其德一靡一悔⑩。

    既受帝祉(11),施于孫子’。

    此之謂也。

    今君所好者,其溺音與”? ①五谷:泛指糧食作物。

    ②疾疢(chèn,趁):即疾病。

    熱病為疢,亦泛指一切病。

    祆祥:預兆為祥;祆同妖,釋為怪異,妖妄;所以祆祥就是怪異的征兆,或說是兇兆,不吉利的征兆。

    ③大當:《樂記》鄭玄解釋:“當,謂樂不失其所”。

    按:當就是:應當、理當、該當之當,不失其所的意思,前文有“四時當”謂四時有序,不失其所;此稱大當,是指萬物皆有序,皆不失其所,非止樂而已。

    ④詩:詩歌。

    頌:頌揚之一聲。

    中華書局标點本《史記》作《詩·頌》,意思是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商頌》。

    不确。

    ⑤此詩見《詩經·大雅·皇矣》篇。

    莫,一毛一注:“靜也”,“定也”。

    鄭玄注:“德正應和曰莫”。

    ⑥克:能。

    《爾雅·釋言》:“克,能也”。

    “其德克明”就是“其德能明”。

    鄭玄說:“照臨四方曰明”。

    ⑦《樂記》鄭玄解釋:“勤施無私曰類”。

    全句釋為既能明照四方,又能施惠同類,勤而無私。

    ⑧邦:國。

    《說文》:“邦,國也”。

    又諸侯國之大者為邦。

    《周禮·天官·大宰》:“佐王治邦國’。

    鄭玄注說:“大曰邦,小曰國。

    邦之所居,亦曰國”。

    前國字指侯國,後國字指王國。

    ⑨《樂記》鄭玄解釋說:“慈和遍服曰順;俾當為比聲之誤,擇善從之曰比”。

    因此全句的意思是:既能慈和服衆,又能擇善而從。

    ⑩一靡一(mǐ,米):無。

    《爾雅·釋言》:“一靡一,無也”。

    悔:悔恨、後悔。

    全句的意思是其道德堪于文王相比。

    ?(11)祉(zhǐ,止):福。

    《說文》:“祉,福也”。

    全句的意思是既受到了上帝賜給的福氣。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從出也”?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一婬一志①,宋音燕女溺志②,衛音趣數煩志③,齊音骜辟驕志④,四者皆一婬一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⑤’。

    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

    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

    《詩》曰:‘誘民孔易⑥’,此之謂也。

    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埙篪⑦,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⑧,幹戚旄狄以舞之。

    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⑨,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序也。

    鐘聲铿⑩,铿以立号(11),号以立橫(12),橫以立武。

    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

    石聲硁(13),硁以立别(14),别以緻死。

    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

    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聽琴瑟之一聲則思志義之臣。

    竹聲濫(15),濫以立會(16),會以聚衆。

    君子聽竽笙箫管之一聲則思畜聚之臣。

    鼓鼙之一聲讙(17),讙以立動(18),動以進衆(19)。

    君子聽鼓鼙之一聲則思将帥之臣。

    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铿鎗而已也(20),彼亦有所合之也(21)。

    ” ①濫:泛溢為濫。

    引伸為不合禮數。

    賈誼《新書·道術》說:“反禮為濫”。

    一婬一:浸漬。

    《說文》:“一婬一,浸一婬一随理也”。

    全句的意思是鄭音好越禮而浸漬人志。

    《樂記》孔穎達解釋說“言鄭國樂音好濫相偷竊,是一婬一邪之志也”。

    濫相偷竊指男一女相偷竊。

    亦通。

    ②燕女:《樂記》鄭玄解釋說:“燕,安也”。

    孔穎達因釋為“所安唯女子”。

    溺志:孔穎達解釋說:“溺,沒也”。

    全句意思是:“宋音所安唯女子,所以使人意志沒矣”。

    ③趣數:《樂記》鄭玄解釋說:“趣數,讀為促速,聲之誤也”。

    煩:鄭釋為勞。

    ”全句意思是:“衛音既促且速,所以使人意志煩勞也。

    ④骜:馬驕不馴為骜,施于人,與傲同義。

    《莊子·外物》:“骜萬世之患”。

    王先謙解釋說:“傲然贻萬世之患”。

    辟(pī,匹):同僻,偏、邪的意思。

    ⑤見《詩·周頌·有瞽》。

    ⑥誘:誘導。

    孔:《樂記》鄭玄釋為“甚也”。

    全句意思是:誘導百姓,十分容易。

    ⑦鞉(táo,桃):同鼗。

    貨郎鼓。

    《周禮·春官·小師》:“掌教鼓鼗”。

    鄭玄注說:鼗,“如鼓而小,持其一柄一搖之,旁耳還自擊”。

    椌(qiāng,腔)楬(qià,恰):就是柷(zhù,祝)敔(yǔ,語),古樂器名。

    《爾雅·釋樂》說:“鼓柷謂之止”,“鼓敔謂之籈(zhēn,真)”郭璞注說:“柷如漆筒,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一柄一連底,挏之令左右擊”。

    “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刻以木,長尺”。

    ?铻即齒牙。

    又《尚書·益稷》有“合止柷敔”語,孔穎達解釋說:“合樂用柷,止樂用敔”。

    埙(xūn,勳):陶制樂器。

    《周禮·春官·小師》鄭玄注說:“埙,燒土為之,大如雁一卵一”,又引鄭衆說:“埙,六孔”。

    考古發現的埙有孔一、三、五個不等。

    篪(chí,池)竹制單管樂器。

    《周禮·春官·笙師》孔穎達引《廣雅》說:“篪,以竹為之,長一尺四寸,八孔,一孔上出寸三分。

    ⑧竽:簧樂器。

    瑟:弦樂器。

    ⑨獻酬酳(yìn,印)酢(zuò,作):獻,緻物于尊者;酬,答、勸;酢,燕飲時,主客互敬酒食,主人敬客為酬,客敬主人為酢;酳:食畢以酒漱口,又安食亦為酳。

    總之,獻酬酳酢都是燕享時的禮節名。

    ⑩铿:象聲字。

    ?(11)《樂記》鄭玄注說:“号令所以警衆也”。

    ?(12)孔穎達解釋說:“号以立橫者,謂橫氣充滿也。

    若号令威嚴則軍士勇敢而壯氣充滿。

    (13)硁(keng,坑):《集解》引王肅注說:硁,“聲果勁”。

    即聲音短促有力稱為硁。

    (14)《樂記》别作“辨”,通。

    鄭玄解釋說:“辨謂分明節義”。

    孔穎達引崔靈恩語解釋為:“能清别,于衆物則分明辨别也”。

    (15)濫:《樂記》鄭玄解釋說:“濫之意猶?(同攬),聚也”。

    孔穎達解釋全句說:“竹聲?然有積聚之意也”。

    按:濫釋為攬,是以文設義,沒有多少根據。

    竹類樂器如箫、竽之類,大都由數根或數十根竹管組成(亦有單管者),有的還要加上簧片,聲較雜,不象金石類樂那樣單純,故稱為濫。

    (16)會:會聚。

    (17)讙:同“喧”。

    鄭玄說:“鼓鼙聲喧嚣,人聞之則意動,故謂之讙。

    (18)孔穎達解釋說:“以其聲讙(讀如喧),故使人意動作也”。

    (19)孔穎達釋:“以動作,故能進發其衆也”。

    (20)铿鎗(qiāng锵):形聲詞,全玉相擊聲。

    (21)合:《樂記》鄭玄解釋為:“以聲合成已之志”。

     賓牟賈侍坐于孔子①,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②,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衆也。

    ” “永歎之③,一婬一液之④,何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⑤。

    ” “發揚蹈厲之已蚤⑥,何也?” 答曰:“及時事也。

    ” “《武》坐緻右憲左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 “聲一婬一及商⑧,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傳也。

    如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 子曰:“唯丘之聞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

    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 子曰:“居,吾語汝。

    夫樂者,象成者也。

    總幹而山立⑨,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⑩,周召之治也。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11),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複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12),盛(振)威于中國也。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久立于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且夫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13)?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于薊,封帝堯之後于祝,封帝舜之後于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于杞,封殷之後于宋,封王子比幹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複其位(14)。

    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濟河而西,馬散華山之陽而弗複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複服;車甲弢而藏之府庫而弗複用(15);倒載幹戈,苞之以虎皮(16);将率之士(17),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18)。

    然後天下知武王不複用兵也。

    散軍而郊射(19),左射《狸首》(20),右射《驺虞》(21),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22),而虎贲之士稅劍也(23);祀乎明堂(24),而民知孝;朝觐(25),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26),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于太學(27),天子袒而割一性一,執醬而饋(28),執爵而酳(29),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悌也。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①以下為劉向《别錄》中的第九章《賓牟賈問》。

    侍坐,陪坐。

    ②《武》:周朝舞名。

    備戒:指《武》舞開始以前,擊鼓警衆,使舞者做好準備。

    已久: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釋為甚久。

    ③《樂記》作“詠歎”同。

    孔穎達釋為:“欲舞之前,其歌聲吟詠之,長歎之”。

    此是孔子第二問。

    ④一婬一液〔鄭玄讀為亦(yì,意):孔穎達釋:“其聲一婬一液,是貪羨之貌。

    ”按:一婬一液與一婬一逸同,反複緻意,如同流連忘反。

    與前一句合,鄭玄釋為“歌遲之也”。

    意思是說這兩句都是描寫《武》舞之前的歌聲,往複遲回,仿佛有意拖延一般。

    ⑤逮:鄭玄釋為及。

    不逮事就是不及事之成功。

    ⑥發揚蹈厲:手足發揚,動作威猛剛厲。

    ⑦坐:《正義》釋為跪。

    如鄭玄所說“武之事無坐”,所以才釋坐為跪。

    緻右憲左:《集解》引王肅語解釋說:“右膝至地,左膝去地。

    ”憲鄭玄讀為軒,認為是“聲之誤也”。

    意思是憲是軒字的誤文。

    《正義》釋:“緻,至也,軒,起也”。

    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歌聲中反映了周對商作戰,有貪圖商王政權的不正當目的。

    商是殷商之商。

    一婬一,孔穎達釋為貪。

    按:過份為一婬一,無論欲一望、行動、音聲等,凡超過合适的程度都稱為一婬一。

    ⑨總:手持着,拿着。

    《左傳、僖7》:“若總其罪人以臨之”。

    杜預注:“總,将(jiāng,姜。

    陰平聲)領也”。

    将着、領着都有手持意。

    山立:如山而立。

    言其氣勢旁薄,不可撼動。

    全句話的意思是:舞者手持盾牌。

    象山一樣兀立不動。

    是對《武》舞靜态的描摹。

    ⑩亂:就是治:見《爾雅·釋诂》:“亂,治也”。

    或如前釋,亂就是樂曲的最後一章,亦通。

    坐:就是前文所說的“緻右憲左”。

    全句意思是:武事得到治理(武事完畢)以後,舞者坐地(右膝至地)表示治象。

    ?(11)成:《樂記》鄭玄釋為“奏”,再成為再奏,三成為三奏,餘仿此。

    一奏就是樂曲演奏一遍。

    亦如鄭玄所說:“《武》曲一終為一成”。

    ?(12)夾振:《樂記》鄭玄解釋為“王與大将夾舞者,振铎以為節也”。

    意思是王與大将分立舞者兩旁,搖動铎鈴以為節奏。

    如此“夾振”的主語是王與大将,所以鄭玄把這一句讀為:“六成而複綴為崇。

    天子夾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國也”。

    崇釋為充,武事充備的意思。

    “天子”以下是對每成再做補充叙述,即每成都是天子夾振,四擊四刺(一擊一刺為一伐)。

    中華書局标點本《史記》按王肅注句讀,“天子”二字歸在“崇”字之下,如此《武》舞的第六成不再表示武事充備,而是表示對天子的崇敬。

    二者皆通。

    (13)女:即汝字,同你。

    指賓牟賈。

    牧野之語:周武王率領軍隊與殷纣王在牧野(今河南汲縣附近)大戰以前,誓師時所說的一番話,載于《尚書·周書·牧誓》。

    大意是述說伐殷的原因,也就是作《武》舞的原因。

    (14)《尚書·武成》篇述此事為“式商容闾”。

    意思是:由于商容是商朝的賢人,被纣王貶退,賦閑家居。

    周王滅商後,在商容居住的闾裡前經過時,扶式(轼)而立,表示對他的敬意。

    《史記·樂記》說是“行商容而複其位”,即行商容之志(按他的話辦事),并恢複他的官位。

    不知何所據而言此。

    鄭玄釋商容為商朝禮樂,可備一說。

    (15)全句意思:作戰用的兵車,衣甲等全都收拾起來,藏在倉庫之中不再使用。

    弢,弓衣,即包一皮一皮裹弓的袋子。

    這裡引伸為收藏起來。

    (16)苞:同包一皮一皮。

    鄭玄說:“包一皮一皮幹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17)将率:即将帥。

    《詩經·邶風·旄丘》序:“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

    一毛一注以《禮記·王制》中:“十國以為連,連有率”解釋。

    今《王制》篇中率作帥,孔穎達所引亦為帥字。

    可見率、帥通用。

    (18)建橐(gāo,高):盛弓矢的器一具稱為櫜,把弓矢收藏起來,表示不再用武,稱為橐弓。

    按《集解》所引王肅的解釋,因諸侯能使天下和平,不再用兵,所以建諸侯(樹立諸侯)稱為建櫜。

    按鄭玄的解釋,建為鍵字之誤,管鍵之鍵(門栓稱為鍵,鎖鑰稱為管),引伸為閉藏的意思。

    兵甲之衣為櫜。

    所以建櫜就是“言閉藏兵甲也”。

    二說皆通。

    (19)郊射:《樂記》鄭玄釋為:“為射宮于郊也。

    左東學也,右西學也”。

    孔穎達釋:“郊射,射于射宮,在郊學之中也。

    天子于郊學而射,所以擇士簡德也”。

    (20)孔穎達解釋為:“左,東學也,亦在于東郊;《狸首》,諸侯之所射詩也。

    ……使諸侯習射于東學,歌《狸首》詩也。

    ”至于諸侯習射為何歌《狸首》,皇甫谧解釋為:舊說,狸取物“必先伏下其頭,然後必得。

    射亦必中,如狸之取物矣”。

    鄭玄解釋說:“狸”是“不來”的意思,詩中有“射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

    二說以鄭說為長。

    (21)孔穎達解釋說:“右是西學,在西郊也;《驺虞》,天子于西學中習射(之歌)也。

    驺虞,白虎黑文,義應之獸也。

    故知唯天子射歌之詩(方可稱為《驺虞》)。

    又左為東學,右為西學的原因是,古人以左為尊位,按陰陽學說:西為陽,東為陰;天為陽,地為陰。

    所以天以西為尊,地以東為尊,凡地面之物均以東為左,如江左猶言江東;天上之物均以西為左,如雲:天左轉,日月五星右行,意思是天是自東向西轉,日月五星是自西向東行走。

    (22)《集解》引鄭玄語解釋說:“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

    裨衣,衮之屬也。

    搢,插也”。

    按《儀禮·觐禮》“侯氏裨冕”鄭玄注說:“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裨,以事尊卑服之”。

    意思是天子規定的六種禮服,大裘最貴,天子所服,其餘五種都稱為裨衣,有禮慶大事時,按貴賤等次分别服用,其次第為:上公服袞衣(與天子所服華袞不同處在于無升龍紋飾),侯伯服鼈袞,子男服毳(cuì,脆),孤服?(chī,吃。

    細葛布禮服),卿大夫服玄。

    可見《集解》所說“袞之屬”,意思是指象袞之類的禮服,并非指各種袞服。

    此處單言裨衣是為了突出臣下所服禮服,以與下文“虎贲之士”相應。

    又:笏(hù)即笏闆,亦稱手闆。

    有球玉、象牙、魚須文竹、普通竹子幾個等級的材料制成,長二尺六寸,寬三寸,諸侯以下所持,或首或尾,或首尾同時有減殺,即寬度有減少,一般是六分去一。

    笏闆的作用,一是君臣相見時的儀物,二是記事以備忘,如君有所言,則書于笏(參見《禮記·玉藻》)。

    搢笏就是插笏于帶,君臣無故不脫笏,有事才搢笏于帶。

    (23)虎贲(bēn,奔)之士:言士之勇如虎之奔。

    《書·牧誓序》:“虎贲三百人”。

    孔安國傳說:“勇士稱也。

    若虎贲(奔)獸,言其猛也”。

    稅劍:《樂記》作“說劍”。

    稅、說均同脫。

    《左傳·成公9》:晉國有楚囚,晉侯“使稅之”。

    杜預注說:“稅,解也。

    稅,吐活反”。

    吐活反切的讀音就是脫。

    (24)意思是在明堂祭祀先祖。

    明堂,參見本篇第一段注(21)。

    (25)《爾雅·釋言》:“陪,朝也”。

    邢昺疏說:“臣見君曰朝”。

    又《爾雅·釋诂》說:“觐(jén,僅),見也”。

    邢昺引《禮記·曲禮》解釋說:“天子當衣(扆,屏)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觐”。

    由以上引文可見君臣在廟堂上按禮儀會見稱為朝觐。

    (26)藉(jí,集):指藉田。

    古代天子有耕藉田之禮,意義有二:一是天子親耕,以勸民力農。

    二是收藉田所産谷物以為祭祀宗廟所用的粢(zī,資)盛(chéng,成。

    指祭祀所用谷物)。

    參見《漢書·文帝紀》三年春正月“其開藉田”注。

    (27)食(sì,飼):予人以飯食(shí,時),稱為食(sì)。

    三老五更:古代為尊養老人特設的名号。

    《樂記》鄭玄解釋說:“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三老亦五更,五更亦三老”,“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

    又《禮記·文王世子》說:“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鄭玄解釋說:“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緻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太學:古代中央設立的學校。

    《樂記》作“大學”,同。

    是對小學而言。

    《禮記·王制》說:天子立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太學之名,首見《大戴禮·保傅》篇。

    (28)燕飨時有專器備鹽、醬等,從鼎中取出煮熟的牲肉放在俎上,切成小塊,用手拿着、蘸鹽、蘸醬而食。

    天子親自執醬,饋三老五更食,是執主人禮,把三老五更當作了賓客。

    古時天子無賓客,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臣子,把三老五更當作賓客,是極盡尊敬之意的意思。

    (29)執爵而酳也是主人之禮,意同前。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①,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②,如賜者宜何歌也?” 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

    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

    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一愛一者宜歌《商》③;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

    夫歌者,直己而陳德④;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志之⑤,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

    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⑥;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

    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

    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⑦,下如隊⑧,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⑨,句中鈎⑩,累累乎殷如貫珠(11)。

    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

    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12);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子貢問樂(13)。

     ①《集解》說:“師,樂官也。

    乙,名也。

    ②賜:子貢名。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姓端沐,名賜,字子貢。

    ③《商》、《齊》等都是佚詩名。

    今本《詩經》中雖有《商頌》、《齊風》,都屬風、雅、頌的一部分,不在《商》、《齊》詩之中。

    ④直己:直是對曲、隐而言,直己就是使自己的品格、一性一情表露出來,不再受隐曲,抑制。

    陳德:陳述品格、德行。

    孔穎達解釋全句意思是:“歌者當直己身而陳論其德。

    ”⑤志:記述。

    ⑥屢斷:《樂記》鄭玄注:“屢,數也。

    數斷事以其肆直也”。

    數斷事,表現了勇于決斷,無所顧忌的一性一格,所以下文說:“臨事而屢斷,勇也”。

    ⑦孔穎達解釋說:“上如抗者,言歌聲上飨,感動人意,使之如似抗(káng,通“扛”)舉也。

    ”誤。

    是說歌聲激揚亢一奮處,有如人扛舉而上的感覺。

    ⑧隊,同墜,即墜一落。

    ⑨居:《樂記》作倨。

    居為同音假借。

    古人以倨句(即勾字)二字表示彎曲程度,小曲為居,大曲為句。

    矩:直角尺。

    ⑩參見⑨。

    ?(11)殷:殷實、惇厚的意思,是對音質的描述。

    ?(12)嗟歎:赓和接續的歌聲。

    《樂記》鄭玄解釋說:“嗟歎,和續之也”。

    (13)此四字與從前各章的體例不合,當是後人讀《樂記》時加入的小注,詭人正文所緻。

     凡音由于人心①,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

    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纣為朝歌北鄙之音②,身死國亡。

    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③,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④,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時也⑤,北者敗也⑥,鄙者陋也,纣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叛之,故身死國亡。

     ①按《正義》所說,自此以後至“太史公曰”以前,是褚少孫的議論文字。

    ②鄙:偏鄙,偏遠鄙陋的地方,指邊境地區。

    ③按五行學說,五行與五時(四季與長夏合為五時)、五方、五風相配合,夏當與南風相配,而夏季是生長的季節,所以說南風的一性一質是主于生長,由此相比附,《南風》歌曲也成了“生長之音”。

    ④《易經·系辭》說:“生生(生養生命)之謂易”,天地有好生之德。

    舜樂《南風》既是生長之音,所以說與天地同意。

    ⑤朝歌二字附會為早晨的歌,一大早突然唱起歌來,所以說是不定時發生的“不時”之歌。

    ⑥北即古時的背字,作戰時對面而鬥,誰先示人以背,必是戰敗逃走的人,所以古人稱失敗為敗北。

    此處是以北方之北與敗北之北相比附,以邊鄙之鄙與鄙陋之鄙相比附,荒誕之極。

     而衛靈公之時①,将之晉,至于濮水之上舍②。

    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

    乃召師涓曰③:“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

    其狀似鬼神,為我聽而寫之。

    ”師涓曰:“諾”。

    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

    ”靈公曰:“可。

    ”因複宿。

    明日,報曰:“習矣。

    ”即去之晉,見晉平公。

    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④。

    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

    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⑤:“此亡國之一聲也,不可遂⑥。

    ”平公曰:“何道出⑦?”師曠曰:“師延所作也。

    與纣為一靡一靡一之樂⑧,武王伐纣,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

    ”師涓鼓而終之。

     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

    ”平公曰:“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⑨;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

    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

    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⑩,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将敗。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随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懼,伏于廊屋之間。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11)。

     聽者或吉或兇。

    夫樂不可妄興也。

     ①以下“濮水遺音”的故事見《韓非子·十過》篇,對于它的虛妄王充《論衡·紀妖》篇已予批駁。

    ②上舍:接待賓客的高一級的館舍。

    戰國時各國都有這類館舍,如燕太子丹使荊轲“舍上舍”,齊孟嘗君門下有代舍、幸舍、傳舍,就是上、中、下三舍等。

    ③師濾:師為樂官名,涓為人名。

    以下師曠、師延同。

    ④施惠之台:《正義》說:“一本‘慶祁之堂’。

    《左傳》雲‘虒(sī,斯)祁之宮’。

    杜預曰:‘虒祁,地名也,在绛州西四十裡,臨汾水也’”。

    又《韓非子·十過》作施夷之台。

    ⑤撫:撫袖。

    猶如今日所說的擺手。

    ⑥遂:遂順其意。

    這裡指順師涓之意,把樂奏完。

    ⑦意思是:是何道理而出此言?⑧一靡一(mǐ,米)一靡一之樂:一靡一靡一是委弱、随順之貌,這樣的樂曲令人聽了一精一神不振,心志頹唐。

    《尚書·畢命》“商俗一靡一靡一”。

    正義解釋說:“韓宣子稱纣使師延作一靡一靡一之樂。

    一靡一靡一者,相随順之意。

    ”⑨玄鶴:黑色的鶴。

    崔豹《古今注·鳥獸》說,鶴千歲化為蒼(黑白雜一揉一的顔色),又千歲變為黑,稱為玄鶴。

    二八:十六隻。

    廊:古時有各種解釋:《說文》說是指東西序,按《爾雅》邢昺的解釋,東西序就是東西廂房;《漢書·窦嬰傳》中顔師古解釋為堂下周屋廊,就是堂下繞牆的長廊;《廣韻》則說是“殿下外屋也”。

    殿(即堂或稱宮、室等,就是正房)以外的房屋都是廊。

    此處所說的廊當如《廣韻》所釋。

    ⑩“以”下應有“之”字。

    “大合鬼神”指合鬼神而祭之的祭事。

    ?(11)赤地:地面上光赤無物。

    《漢書·五行志》:“赤地千裡”,注說“空盡無物曰赤”。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将欲為治也。

    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

    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一精一神而和正心也。

    故宮動脾而和正聖①,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征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

    故樂所以内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

    琴長八尺一寸,正度也②。

    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③。

    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正矣。

    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者,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恻隐而一愛一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④;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⑤。

    夫禮由外入,樂自内出。

    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一奸一邪之行窮内。

    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

    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于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于前,所以養行義而防一婬一佚也。

    夫一婬一佚生于無禮,故聖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

    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入也。

     ①以下把五音和五髒、五常(這裡把五常:仁、義、禮、智、信中的信改為聖)相配合,是古人論事的習慣,但有些道理,也不可太認真了。

    五音中,宮屬土,居中央(與五方相配);五髒中脾屬土,土居中央。

    所以說“宮動脾”。

    又中央為貴(與其他四方相比),五常一性一中聖最貴,所以說其“和正聖”。

    其餘四音可按此格式解釋。

    ②正度:有元數的意思,其餘度數均由某數生成,某數便是度數之正,其餘為度數之歧。

    黃鐘之數為八十一,其餘各律都由黃鐘度數經三分損益法生成,所以八十一為正度,加上量名,為八尺一寸,也是正度。

    ③這是把五音與社會結構相比附。

    五音以宮最貴,居中央,與社會中的君地位相仿佛,所以宮為五音之君。

    ④此句與上文所說:“征動心而和正禮”不附,此類事很多,聽之可也,不可強解。

    ⑤與上文“羽動腎而和正智”也不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