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劉洪濤譯注
【說明】
什麼是樂?《正義》認為“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歲有萬物成熟,……鹹謂之樂”。
意思是,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異與活諧,通通叫做樂。
這與前篇禮的定義一樣,是後世儒者故弄玄虛,非司馬遷書的本意。
司馬遷所說的樂與如今所說的音樂之樂大緻是相通的,它包一皮一皮括歌、舞和有關的器一具(樂器和舞具)三部分;還認為樂是由于客觀事物被人感知以後産生的,這也是正确的。
但也有所不同,首先,他把樂與音、聲做了嚴格區分,認為心感于物而動,産生聲;聲與聲相感應,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叫做音;人因音而生歡樂,甚至翩翩而舞,都叫做樂。
所以他說:“樂(yuè,去聲月)者,樂(lè,去聲勒)也”。
就是說,隻有使人歡樂的音樂才是司馬遷所說的樂(yuè)。
而且,這種歡樂不是人情的自然流露,而是受着一定意識形态的制約,符合這種意識形态的,雖無可樂(lè)也是樂(yuè),否則,縱能使内心喜樂也不是樂(yuè)。
因此又說:“樂者,所以導樂(lè)也”,是指導人心歡樂的一種規範。
在“魏文侯”章中,把令人昏昏欲睡、毫無樂趣的古樂稱為德音,認為是典型的樂,而令人樂不知疲的鄭、衛、齊、宋等國的音樂隻說是“溺音”,(即今所謂一靡一靡一之音),就是這個緣故。
司馬遷之前對樂的認識并不是統一的。
《呂樂春秋》就說,道生萬物,萬物凡有形體者滿足和、适兩個條件就能發聲,有聲就能成樂,意識形态的條件被完全排除了,把樂分成大樂、侈樂、古樂等名目,認為“亡國戮民非無樂(yuè)也,其樂(yuè)不樂(lè)”。
這與樂書說的“樂者,樂也”的定義截然不同。
《史記·樂書》分作四個部分,前七個自然段(劃分自然段的标準是中華書局标點本《史記》中凡另起行者為一段,惟回答部分,一問一答為一段)是司馬遷的總論;8-49段是詳論,與《禮記·樂記》中的文字大體相同;50-55段是褚先生的評論誤入正文者;56段“太史公曰”以後的文字是結尾,為司馬遷的評論。
第二部分是全篇重點。
《禮記·樂記》孔穎達的序文說,古樂書在周末時散失了,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與諸儒生采集周官及諸子書中有關樂事者,撰成《樂記》24卷,到漢成帝時劉向校書得23卷,且與流傳者有所不同。
《禮記》截取其中11卷合為一篇,名《樂記》,其餘12卷漸次失傳,隻有卷名保留在劉向《别錄》之中。
《禮記·樂記》鄭玄序所列篇目與《别錄》相同,顯系錄自《别錄》,而《禮記·樂記》中的篇目次第又與鄭序不同。
按《正義》所說,《禮記·樂記》是公孫尼子所撰,《史記》缺《樂書》篇,褚先生取鮑孫尼子文而升降颠倒其篇次以補之。
以《樂書》與今傳十三經本《禮記·樂記》比較,除篇次不同外,相異處尚有171字,部分是語詞、虛字有繁簡,其餘多半是古今字之不同,僅此即可知《樂書》所據本比《禮記·樂記》更為古遠。
再以《禮記·樂記》中的内容與鄭序中的篇目名對照,推想《别錄》見到的《樂記》,即劉德及諸儒生所撰的《樂記》的情況,以與《樂書》相比較,二者的不同見下表: 由表可見,《樂書》與《樂記》的不同:一是《樂書》把《樂記》的第(七)章提到(五)、(六)章之前,使與第(四)章并列;二是把第(十)章提到第(八)章之前,使與(五)、(六)章合為一段,另使(八)、(九)、(十一)章合為一段;三是把第(六)章中的第⑤段歸入第(四)章;四是将第(四)章的第④段作為過渡語放在(七)、(五)兩章之間,從表中“内容”和“備注”兩欄不難看出,這樣處理比《别錄》中的《樂記》更為合理,說明《樂書》的作者比編訂《禮記》的河間獻王和衆儒生們高明得多,更非後世那些奉儒經為圭臬的學者所能及。
因此,說《史記·樂書》是褚先生所補,難以令人置信。
說《樂書》的第三部分是褚先生所補,是由于褚先生補書有幾個明鮮特征。
首先是見識粗鄙,與司馬遷語絕不相類。
如第50自然段說天人相通、善惡有報等,迂腐之極,51段說舜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纣為北鄙之音而亡國,是由于南方主夏,是“生長之音”;北是敗北的意思等,因文字而加敷會,無論《樂書》或《樂記》都無如此荒唐之言,第52段又講了衛靈公于濮水之上得師延遺作的怪誕故事,雖有所本,必非司馬遷所屑于言。
其次是語言粗鄙,多有詞不達意者,而且他有句口頭禅,動辄“豈不偉哉”,“何其弘也”之類。
所以,褚先生的大作,一般是不難判斷的。
【譯文】 太史公說:“我每讀《尚書·虞書》,讀到君臣互相告誡、勞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甯,而股肱之臣不一良,就萬事毀壞,不能成功,常常被感動得涕淚交流。
周成王作《頌》,推原自身所受的懲創,為家中所遭遇的禍難而悲痛,怎可說不是戰戰驚驚,善守善終呢?在上一位的君子若不為簡約的政治,就會修治功德,自強不息,否則自滿自足,就會廢棄禮儀。
逸能不忘當初的勞苦,安能想到創始時的艱難,處身于安樂之中而歌頌勤苦,不是有大道德的人有誰能夠這樣!《書傳》說“治定功成,禮樂乃興”。
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愈接近于德化的境界,人的喜樂(lè,去聲,勒)就愈益不同。
滿而不損就會外溢,盈不扶持就會傾倒。
大凡作樂(yuè,月)的原因,是為了節制歡樂。
使君子以謙虛退讓為禮,以自損自減為樂(lè,去聲,勒),樂(yuè,月)的作用就在于此啊。
由于地域不同,一性一情習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風俗,與聲律相諧調,以此補充治道的缺陷,移易風化,幫助政教的推行。
天子親臨明堂觀樂(yuè,月),而衆百姓能受樂的感化而洗蕩、滌除人一性一中的邪惡和污穢,采取健康、飽滿的人一性一,以整饬其一性一情。
所以說習正派、文雅的誦歌則民風正,激烈呼号的音聲興起則士心振奮,鄭、衛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
等到樂(yuè,月)與情一性一調諧和合,鳥獸盡受感動,何況懷五常之一性一,含好惡(wù,誤)之心的人?受樂(yuè,月)的感染更是自然之勢了。
治國的方法有缺陷,而使鄭國的音樂興起,分封和世襲的君王,顯名望于相鄰州地,卻争以鄭音相高。
自從孔子不能與齊國的女一優人并容于魯國,雖然他退出魯國政界,整理雅正的音樂以誘導世人,作《五章》的歌曲以譏刺時事,猶不能感化世人。
日複一日,遲遲延續到戰國時期,諸侯封君仍流連沉湎,遂至往而不能複返,終至于身死家亡,國土被秦兼并。
秦二世更加喜好以音聲為娛樂。
丞相李斯谏說道:“放棄《詩》《書》所載道理,極力肆意于音聲和女色,是引起殷代賢臣祖伊憂懼的原因;輕視細小餅失的積累,恣意于長夜的歡樂,是殷纣王滅亡的原因。
”趙高說:“五帝、三王的樂曲各不相同,表明彼此不相沿襲。
而上自朝廷,下百姓,得以同歡喜,共勤勞,非音樂上下的和順歡一悅不能相通,結節的恩澤不能流布,各自同樣是一世的教化,超度時俗的音樂。
難道一定要有産華山的?耳駿馬,然後才能遠行嗎?”秦二世以為趙高說得對。
漢高祖讨平淮南王黥布的叛亂,回兵路過沛郡時,作了《三侯之章》的詩歌,命兒童歌唱。
高祖死後,命沛郡得以四時祭祀宗廟時,以此詩為歌舞樂曲。
曆孝惠、孝文、孝景帝無所變更,樂府中不過是演習舊有樂曲罷了。
今皇帝即位後,作《郊祀歌十九章》,命侍中李延年次第配曲,因封拜李為協律都尉官。
當時通一經的儒士們不能單獨解釋歌辭含意,必會集五經各名家,共同講習、研讀,才能貫通、明瞭辭的内容,歌辭中許多是出自《爾雅》的文字。
漢代朝廷常常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祭祀太一神于甘泉宮,從黃昏開始夜祀,到黎明時結束。
時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上的夜空。
使男一女兒童共七十人一起歌唱。
春季唱《青陽》歌,夏季唱《朱明》歌,秋天唱《西暤》歌,冬天唱《玄冥》歌。
歌辭世間多有流傳,所以不再記述。
又曾在渥窪水中得神馬,複配曲為《太一之歌》。
歌曲說:“太一神的賜與喲有天馬降下,汗流如血喲口吐赭色涎沫,從容馳騁喲已過萬裡,誰能匹敵喲惟有與龍為友”。
此後兵伐大宛得到千裡馬,名為蒲梢,次序其韻作成歌曲;歌詞是:“天馬來喲遠自西極,經萬裡喲歸于有德,承神靈之威喲收降外國,涉過流沙喲四夷臣服。
”中尉汲黯進谏說:“凡王者作樂,上以繼承祖宗功業,下以感化億萬百姓。
如今陛下得到一匹馬,又是作詩又是作歌,還要作為祭祖的郊祀歌,先帝和百姓怎能知道這樂歌的含意呢?”今皇帝聽了默默無言,心中不悅。
丞相公孫弘說:“汲黯诽謗聖朝制度,罪當滅族”。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産生的。
而人心的變動,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變動,由聲表現出來;聲與聲相應和,才發生變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規律變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節奏用樂器演奏之,再加上幹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樂(yuè,月)了。
所以說樂是由音産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因此,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時,其聲急促而且由高而低,由強而弱;心生歡樂時,其聲舒慢而寬緩;心生喜悅時,其聲發揚而且輕散;心生憤怒時,其聲粗猛嚴厲;心生敬意時,其聲正直清亮;心生一愛一意時,其聲柔和動聽。
以上六種情況,不關一性一情,任誰都會如此,是感于物而發生的變化,所以先王對外物的影響格外慎重。
因此說禮用以誘導人的意志,樂用以調和人的聲音,政用來統一人的行動,刑用來防止一奸一亂。
禮樂刑政,其終極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齊同民心而使出現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
感情在心裡沖動,表現為聲,片片段段的聲組合變化為有一定結構的整體稱為音。
所以世道太平時的音中充滿安适與歡樂,其政治必平和;亂世時候的音裡充滿了怨恨與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滅亡及瀕于滅亡的國家其音充滿哀和愁思,百姓困苦無望。
聲音的道理,是與政治相通的。
五聲中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zhī,隻)為事,羽為物。
君、臣、民、事、物五者不亂,就不會有敝敗不和的音聲。
宮聲亂則五聲廢棄,其國君必驕縱廢政;商聲亂則五聲跳擲不諧調,其臣官事不理;角聲亂五音譜成的樂曲基調憂愁,百姓必多怨憤;徵音亂則曲多哀傷,其國多事;羽聲亂曲調傾危難唱,其國财用匮乏。
五聲全部不準确,就是疊相侵陵,稱為慢。
這樣國家的滅亡也就沒有多少日子了。
鄭國、衛國的音聲,是亂世之音,可與慢音相比拟;桑間濮上的音聲,是亡國之音,其國的政治放散,百姓流蕩,臣子誣其君,在下位者不尊長上,公法廢棄,私情流行而不可糾正。
凡音,是在人心中産生的;樂,是與倫理相通的。
所以單知聲而不知音的,是禽一獸;知音而不知樂的,是普通百姓。
唯有君子才懂得樂。
所以詳細審察聲以了解音,審察音以了解樂,審察樂以了解政治情況,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備了。
因此不懂得聲的不足以與他談論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與他談論樂,懂得樂就近于明禮了。
禮樂的一精一義都能得之于心,稱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
所以說大樂的隆盛,不在于極盡音聲的規模;宴享禮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豐盛。
周廟太樂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紅色弦,下有二個通氣孔,毫不起眼;演奏時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單調簡單,然而于樂聲之外寓意無窮。
大飨的禮儀中崇尚玄酒,以生魚為俎實,大羹用味道單一的鹹肉湯,不具五味,然而,在實際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
所以說先王制定禮樂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訓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惡之心,從而歸于人道的正路上來。
人生來好靜,是人的天一性一;感知外物以後發生情感的變動,是天姓的外部表現。
外物來到身邊後被心智感知,然後形成好惡(wù,務)之情。
好惡之情不節制于内,外物感知後産生的誘一惑作用于外,天理就要泯滅了。
外物給人的感受無窮無盡,而人的好惡之情沒有節制,人就被身邊的事物同化了。
人被外物同化,就會滅絕天理而窮盡人欲。
于是才有狂悖、逆亂、欺詐、作假的念頭,有荒一婬一、佚樂、犯上作亂的事。
因此,強大者脅迫弱小,衆多者施強一暴于寡少,聰慧多智的欺詐愚昧無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不得養,老人、幼童、孤兒、寡母不得安樂,這些是導緻天下大亂的因素。
所以,先王制禮作樂,人為的加以節制:以衰麻哭泣的禮儀制度,節制喪葬;鐘鼓幹戚等樂制,調和安樂;婚姻冠笄的制度,區别男一女大防;鄉射、大射、鄉飲酒及其他宴客享食的禮節制度,端正人際間的交往關系。
用禮節制民心,用樂調和民氣,以政治推行之,刑罰防範之。
禮樂刑政四者都能發達而不相孛亂,帝王之術也就完備了。
樂的特一性一是求同,禮的特征是求異。
同使人們互相親一愛一,異則使人互相尊敬。
樂事太過不加節制,會使人之間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禮事太過不加節制,則使人們之間離心離德。
和合人情,使相親一愛一,整饬行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禮樂的功用了。
禮的一精一義得以實現,就貴賤有等;樂事得以統一,則上下和合,無有争鬥;人們好惡分明,賢與不賢自然區分開來;用刑罰禁止強一暴,以爵賞推舉賢能,就會政事均平。
以仁心一愛一人,以義心糾正他們的過失,這樣就會天下大治了。
樂是自人心中産生的,禮則是自外加于人的。
正因為樂自心出,所以它有靜的特征;禮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則是注重形式、外表。
因而大樂的曲調、器一具必甚簡易,大禮必甚儉樸。
樂事做得好了人心無怨,禮事做得好了則人無所争。
所謂揖讓而治天下,就是指的以禮樂治天下。
強一暴之民不起而作亂,諸候對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罰不用,百姓無有憂患,天子沒有怨怒,這樣就是樂事發達了。
調合父子之間的親情,申明長幼之間的次序,使四海之内互相敬一愛一。
天子做到這些,算是禮事發達了。
大樂與天地同樣地和合萬物,大禮與天地同樣地節制萬物。
和合才使諸物生長不失;節制,才有了祭祀天地的不同儀式。
人間有禮樂,陰司有鬼神,以此二者教民,就能做到普天之下互相敬一愛一了。
禮,是要在各種場合下都作到互相尊敬;樂,則是不論采用何種形式都體現同樣的一愛一心。
禮樂這種合敬合一愛一之情永遠相同,是以古代賢明帝王-代代因襲下來。
使得禮樂之事與時代相附,盛名與功德相附。
所以鐘鼓管磬羽籥幹戚,隻是樂所用器一具;屈伸俯仰聚散舒疾,是樂的表面形式。
而簠(fǔ,府)簋(guǐ,鬼)俎豆制度文章,是禮所用器一具;升降上下周旋袒免,是禮的表面形式。
知禮樂之情的才能制禮作樂,識得禮樂表面形式的隻能記述修習先王所作不能自制。
能自制作的稱為聖,記述修習先王制作的稱為明。
謂明謂聖,就是能述能作的意思。
樂是模仿天地的和諧産生的;禮是模仿天地的有序一性一産生的。
和諧,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長;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區别。
樂是按照天作成,禮是仿照地所制。
所制過分了就會由于貴賤不分而生禍亂,所作過分則會因上下不和而生強一暴。
明白了天地的這些一性一質,然後才能制禮作樂。
言與實和合不悖,是樂的主旨;欣喜歡一愛一,是樂的事迹。
而中正無邪曲,是禮的實質,莊嚴敬順從則是禮的形制。
至于禮樂加于金石,度為樂曲,用于祭祀宗廟社稷和山川鬼神的形式,天子與衆民都是一樣的。
為帝王者武功成就了則制作樂(yuè,月),文治成就了就制定禮。
武功大的所制樂更加完備,文治廣的所作禮制也更為具體。
像舞動幹戚那樣的武樂,隻歌頌武功,就不是完備的樂;禮重文,所以祭重氣不重味,用烹熟的食物祭祀不是盛大的禮。
五帝在位不同時,所作樂不相沿襲;三王不同世,也各自有禮,互不相同。
樂太過則廢事,後必有憂患,禮太簡則不易周全,往往有偏漏。
至于樂敦厚而無有憂患,禮完備又沒有偏漏的,豈不是唯有大聖人才能如此嗎?天空高遠,地面低下,萬物分散又各不相同,仿照這些實行了禮制;萬物流動,變化不息,相同者合,不同者化,仿照這些興起了樂。
春天生,夏天長,化育萬物,這就是仁;秋天收斂,冬天貯藏,斂藏決斷,這就是義。
樂能陶化萬物,與仁相近,禮主決斷,所以義與禮相近。
樂使人際關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從于天;禮能分别宜貴宜賤,敬鬼而服從于地。
所以聖人作樂以與天相應,制禮與地相應。
禮樂詳明而完備,天地也就各得其職了。
天尊貴、地卑賤,君臣像天地,其地位高下就确定了。
山澤高卑不同,布列在那裡,公卿像山澤,其地位就有了貴賤之分。
或動或靜,各有常行,大者靜,小者動,萬物的大小就可以區别了。
法術一性一行等無形體者以類相聚,世間萬物有形體者以群相分,群類有不同,其一性一命長短也不相同。
萬物在天者顯光亮,在地者成形體,如此說,禮就是天地間萬物的界限和區别。
地上的氣上升,天上的氣下降,地氣為陰,天氣為陽,所以陰陽之氣相促迫,天地之氣相激蕩,以雷霆相鼓動,以風雨相潤澤,于是萬物奮迅而出,并随四時而變動,再以日月的光澤相溫暖,就變化生長起來了。
如此說,樂就是天地萬物間的和合和諧調。
化育不時萬物就不能産生,男一女沒有分别就會産生禍亂,這是天地的情趣或意志。
并且禮樂充斥于天地之間,連陰陽鬼神也與禮樂之事相關,高遠至于日月星三辰,深厚如山川,禮樂都能窮盡其情。
樂産生于萬物始生的太始時期,而禮則産生于萬物形成以後。
生而不停息者是天,生而不動者是地。
有動有靜,是天地間的萬物。
禮樂像天地,所以聖人才有以上關于禮樂的種種論述。
舜曾經作五弦琴,用來歌唱《南風》的樂章;自夔開始作樂以賞賜諸侯。
所以天子作樂,是為了賞賜那些有德行的諸侯的。
德行隆盛而又教化尊顯,五谷豐登,不失季節,然後賞給樂舞。
因此治化使民勞苦者,賞給的樂隊人數少,行(háng,杭)短,相互連綴的距離遠;治化使民安佚的,賞給的樂隊人數多,行長而綴距短,所以隻要看諸侯的樂舞就能知道他德行的大小,聽他的谥号就能知道他行為的善惡。
樂名《大章》,是表章堯德盛明的意思;樂名《鹹池》,是說黃帝施德鹹備,無有不及;樂名為《韶》,表示舜能紹繼堯的功德;夏就是大,所以《夏》樂表示禹能光大堯舜的功德;殷樂《大濩》、周樂《大武》,也都是各自盡述其人事的。
天地的規律是,寒暑不按時而至就産生疾病,風雨無節制就産生饑荒。
政治、教化,猶如百姓的寒暑,教化不合時宜就會傷害世道。
勞役工事,猶如老百姓的風雨,不加節制就勞而無功。
這樣先王作樂,用來作為治化的象征。
好的樂舞,其行(háng,杭)長短就象征着治化之德的大小。
養豬造酒,不是為了惹事生非,但有了酒肉以後,由于酗酒鬥毆,刑獄訴訟的事更加繁多了,所以先王制定了飲酒的禮節制度,有獻有酬,一獻之間,賓主互拜不計其數,以緻終日飲酒也不會醉倒,以此對付酒食造成的禍端。
有了酒禮才可以說:酒食,是用來合衆而歡樂的。
樂是用來象征德行的,禮是用來防止行為過分的。
所以先王有死喪大事,必有相應的禮以表示哀痛之情;有祭祀等祈福喜慶大事,必有相應的禮以遂順其歡樂的心情。
哀痛、歡樂的程度,都視禮的規定為準。
樂的一性一質是施予;禮的一性一質是報答。
樂的目的是為自己心中所生的情感而表示歡樂;而禮的目的是要追反其始祖的功績加以祭祀。
樂的作用是張揚功德,禮卻是要反映自身得民心的情況,并追思其原因。
禮主報,試看諸侯所有的那種稱為大路的金玉車子,原是天子之車;圖繪交龍、飾有九旒的旗子,原是天子之旗;青黑須髯,用于占蔔的寶龜,原是天子之龜;還附帶有成群的牛羊,所有這些都是天子回報來朝諸侯的禮品。
樂歌頌的是人情中永恒不變的主題;禮表現的則是世事中不可移易的道理。
樂在于表現人情中的共一性一部分,禮則是要區别人們之間的不同,禮樂相合就貫穿人情的終始了。
深得本源,又能随時而變,是樂的内容特征;彰明誠實,去除詐僞,是禮的一精一義所在。
禮樂相合就能順從天地的誠實之情,通達神明變化的美德,以感召上下神祗,成就一切事物,統領父子君臣的大節。
所以,在上一位的賢君明臣若能按禮樂行一事,天地将為此而變得光明。
至于使天地之氣欣然和合,陰陽相從不孛,熏陶母育萬物,然後使草木茂盛,種一子萌發,飛鳥奮飛,走獸生長,蜇蟲複蘇,披羽的孵化,帶一毛一的生育,胎生者不死胎,一卵一生者不破一卵一。
樂的全部功能就在于此了。
樂,不是指的黃鐘大呂和弦歌舞蹈,這隻是樂的末節,所以隻命童子奏舞也就夠了;布置筵席,陳列樽俎笾豆,進退拜揖,這些所謂的禮,也隻是禮的末節,命典禮的職役掌管也就夠了。
樂師熟習聲詩,隻讓他在下首演奏;宗祝熟習宗廟祭禮,地位卻在一屍一的後面;商祝熟習喪禮,地位也在主人後面。
所以說是道德成就的居上一位,技藝成就的居下位;功行成就的在前,職任瑣事的在後。
因此先王使有上下先後的分别,然後才制禮作樂,頒行于天下。
樂是聖人娛樂的一種方式,而它可以使民心向善。
樂對人感化很深,可以移風易俗,所以先王明令樂為教育的内容之一。
凡人都有血氣心智等天一性一,卻沒有不變的喜怒哀樂等常情,人心受外物的感應而産生波動,然後其心術邪正才顯現出來。
所以人君心志細小而笃好繁文缛節的,促迫而氣韻微弱的樂聲産生,其民多悲思憂愁;人君疏緩大度、不拘細行的,簡易而有節制的樂聲産生,治下的百姓也必享安樂;人君粗疏剛猛的,亢一奮急疾而博大的樂聲産生,其民氣剛毅;人君廉正不阿的,莊重誠摯的樂聲産生,其民氣整肅,相互禮敬;人君寬裕厚重,諧和順暢的樂聲産生,其治下的百姓多慈一愛一親睦;人君放縱一婬一邪不正派的,樂聲也必猥濫瑣屑,不能永久,其國百姓也多一婬一亂。
因此先王以人的一性一情為本,制成樂。
并以日月行度相考察,禮義制度相節制,使與調和的陰陽二氣相符合,引導誘發人們合于禮義仁智信五常的行為,使一性一剛的人陽剛之氣不散,一性一柔的人陰柔之一性一不密,剛而不暴怒,柔而不膽小畏懼,陰陽剛柔四者交一融于心中表現于行動之外,各自相安不相陵奪。
然後把制成的這種樂立于學官等機構,使相教授,并且擴大它的節奏,簡省它的文采,以此檢驗人君德行的厚薄。
以小大不同分類,制為樂器,與音律高低相稱,與五音終始的次序相合,作為行一事善惡的象征,使親疏貴賤、長幼男一女的關系都反映在樂聲音之中。
所以古語說“樂的道理太深奧了”。
土壤瘠薄草木就不能生長,水域煩擾魚鼈就難以長大,時氣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生長發育,世道喪亂則會禮制廢棄,樂聲一婬一荒。
所以,這時的樂聲悲哀而不莊重,雖以樂(yuè,月)為樂(lè,去聲,勒),實不能自安,漫渙不敬而失于節奏,流連沉湎而不能反樸歸真。
聲太緩是蘊釀一奸一情,急則是思逞其欲,有損善良的氣質,滅平和的德行,因此君子卑視這樣的樂聲。
人的氣質都有順、逆兩個方面,所感不同有不同表現。
受一奸一邪不正派的樂聲所感,逆氣就反映出來,逆氣造成惡果,又促使一婬一聲邪樂産生。
受正派的樂聲所感,順氣就反映出來,順氣造成影響,又促使和順的樂聲産生出來。
一奸一正與逆順相互倡和呼應,使正邪曲直各得其所,而世間萬物的道理也都與此一般是同類互相感應的。
所以居上一位的君子才約束情一性一,和順心志,比拟善類以造就自己美善的德行情一操一。
務使不正當的聲色不入心田,以免迷惑自己的耳目聰明;一婬一樂穢禮不與心術相接觸,怠惰、輕慢、邪辟的氣質不加于身一體,使耳、目、口、鼻、心知等身一體的所有部分都按照“順”、“正”二字的原則,執行各自的官能功用。
然後以如此美善的身一體、氣質發為聲音,再以琴瑟之一聲加以文飾美化,以幹戚諧調其動作,以羽旄裝飾其儀容,用箫管伴奏,奮發神明至極恩德的光耀,以推動四時陰陽和順之氣,著明萬物生發的道理。
因而這種音樂歌聲朗朗,音色像天空一樣清明;鐘鼓铿锵,氣魄像地一樣廣大;五音終始相接,如四時一樣的循環不止;舞姿婆娑,進退往複如風雨一般地周旋。
以緻與它相配的五色也錯綜成文而不亂,八風随月律而至沒有失誤,晝夜得百刻之數,沒有或長或短的差失,大小月相間而成歲,萬物變化終始相生,清濁相應,疊為主次。
所以樂得以施行,就能使人淪類分明,不相混淆;耳聰目明,不為惡聲惡色所亂;血氣平和,強一暴止息;風俗移易,歸于淳樸,天下皆得樂享安甯。
所以說“樂(yuè,月)就是歡樂(lè,去聲,勒)的意思”。
居上一位的君子為從樂(yuè,月)中得到正天下的道理而歡樂,士庶人等為從樂中滿足了自己的私欲而歡樂。
若以道德節制私欲,就能得到真正的歡樂而不會以樂亂一性一;若因私欲遺忘了道德,就會因真一性一惑亂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因此君子約束情一性一以使心志和順,推廣樂治以促成其教化。
樂得以施行而百姓心向道德,就可由此以觀察人君的道德了。
道德是端正了的人一性一,樂是道德發于外産生的光華,金石絲竹則是奏樂用的器一具。
詩是表述心志的,歌是對詩詞聲調的詠唱,舞則隻改變歌者的容色。
志、聲、容三者都以心為根本,再由詩、歌、舞加以表現,所以情緻深遠而又文明,氣勢充盛而能變化神通,心志的善美化成的和順之氣積于心中,才有言詞聲音等英華發于身外,隻有樂不可能做假騙人。
樂是心被外物感動産生的;聲是樂的外部形象;曲折變化等文采、強弱停頓等節奏,是對聲的文飾。
君子之心被作為外物的道德這個本原所感動,又為它的外部形象聲而歡樂,然後下功夫對聲加以文飾,這就産生了樂。
所以《武》樂先擊鼓以警衆,然後三舉步表示伐纣開始、軍至孟津而歸,複又開始,表明第二次伐纣,舞畢整饬隊形,鳴铙而退。
舞姿奮疾而不失節,氣勢堅毅而不可拔,含意幽深而不隐晦。
可見《武》樂作者(武王)對伐纣的志意獨樂于心,而又不厭棄實現此志意的道德方法;他将這些道德方法全都作到了,并不為私欲所動。
因而樂中不但伐纣的情形曆曆可見,其以有道伐無道的義旨也表現出來,樂畢,武王之德更加尊顯了;在上一位的君子觀後心慕武王更加好善,士庶人觀後痛懲纣惡而改正自己的過失。
所以說“治理百姓的方法,樂是最重要的”。
大人君子說:禮樂片刻不可以離身。
追求用樂治理人心,和易、正直、親一愛一、誠信的心地就會油然而生。
和易、正直、親一愛一、誠信的心地産生就會感到快樂,心中快樂身一體就會安甯,安甯則樂壽,長壽就會使人像對天一樣的信從,信極生畏,就會如奉神靈。
以樂治心,就能如天一樣不言不語,民自信從;如神一樣從不發怒,民自敬畏,制樂是用來治理人心的;治禮,則是用來治身的。
治身則容貌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則生威嚴。
心中片刻不和不樂,卑鄙欺詐之心就會乘虛而入;外貌片刻不莊不敬,輕慢簡易之心就會乘虛而入。
所以樂是對内心起作用的;禮是對外貌起作用的。
樂極平和,禮極恭順。
心中平和而又外貌恭順,百姓瞻見其容顔面色就不會與他争競,望見他的容貌就不會生簡易怠慢之心。
樂産生的道德的光耀在心中起作用,百姓無不承奉聽從;禮産生的容貌舉止的從容入理在外表起作用,百姓無不承奉順從,所以說“懂得禮樂的道理,把它舉而用之于天下,不會遇到難事”。
樂是在心中起作用的,禮則是對人的容貌舉止起作用。
所以說禮主謙抑,樂主盈一滿。
禮主謙抑而須自勉力進取,以進取為美德;樂主盈一滿須自加抑制,以抑制為美德。
禮若一昧謙抑,不自勉力進取,禮就會消亡,難以實行下去;樂隻一昧盈一滿,不知自加抑制,就會流于放縱。
所以禮尚往來,講究報答;樂有反複,曲終而複奏。
行禮得到報答心裡才有快樂,奏樂有反複,心中才得安甯。
禮的報答,樂的反複,意義是相同的。
樂(yuè,月)就是快樂(lè,去聲,勒)的意思,是人情不可缺少的。
心中快樂就會發出聲音,在行動中表現出來,這是人之必然。
人一性一情心術的變化全都表現在聲音與行動之中。
所以,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不能沒有形迹,有形迹而不為它确定某種規範,不能不出亂子。
先王讨厭出亂子,才制定了雅正、頌揚之類的音聲作為誘導,使一般人的音聲足以做到歡樂而不流漫放縱,使樂的美善足以維系不絕,使它的曲直繁簡、表裡節奏,足以感發人的善心而已。
不使人的放縱之心,一婬一邪之氣與音聲接觸,是先王立樂的基本方法。
所以樂在宗廟中施行,君臣上下一同聽了,則無不和順恭敬;在族長鄉裡之中施行, 長幼一起聽了,無不和睦順從;在家中演奏,父子兄弟聽了,無不和睦親一愛一。
所以樂就是詳審人聲,以确定調和之音,并與金石匏木等樂器相比類,以裝飾音聲的節奏,使節奏調合,成為優美的樂章,以此和合父子君臣,使萬民親附,這是先王制樂的基本道理和手法。
所以聽了雅正、頌揚之類的音聲,志向、意氣變得寬廣了;手持幹戚,演習俯仰屈伸等舞姿,容貌變得莊嚴了;若标明行列位置,求得舞步與音聲的節奏相合,則舞者行列方正,進退整齊。
因此說樂就是天地的齊同,是求得心中和美的紀綱,是人情斷不可缺少的。
樂是先王用來文飾喜樂的,軍隊武器則是先王用來文飾憤怒的。
所以先王喜怒不妄發,整齊有規。
喜則天下和樂,怒則暴亂者生畏,先王可說是把禮樂發展到了極盛的地步。
魏文侯問子夏說:“我身服兖冕,恭恭敬敬地聽古樂,卻唯恐睡着了覺,聽鄭衛之音就不知道疲倦。
請問古樂那樣令人昏昏欲睡,原因何在?新樂這樣令人樂不知疲,又是為何?” 子夏回答說:“如今的古樂,齊進齊退,整齊劃一,樂聲諧和、雅正,而且氣勢寬廣,弦匏笙簧一應管弦樂器都聽拊鼓節制,以擂鼓開始,以鳴金铙結束,将終以相理其節奏,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
君子由這些特征稱說古樂,談論制樂時所含深意,近與自己修身、理家、平治天下的事相聯系。
這是古樂所起作用。
如今的新樂,進退曲折,或俯或偻,但求變幻,不求整齊,樂聲一婬一邪,沉溺不反,并有俳優侏儒,側身其間,男一女無别,不知有父子尊卑,如彌猴麕(qún,群)聚。
樂終之後無餘味可尋,又不與古事相連,這是新樂的作用。
現在您所問的是樂,所喜好的卻是音。
樂與音雖然相近,其實不同”。
文侯說道:“請問音與樂有何不同?” 子夏答道:“古時候天地順行,四時有序,民有道德,五谷豐盛,疾病不生,又無兇兆,一切都适當其時,恰到好處,這就稱為大當。
然後聖人制作了父子君臣之類的禮儀作為紀綱法度,紀綱既立,天下真正安定了,天下安定,然後端正六律,調和五聲,将雅正的詩篇和頌揚之一聲譜入管弦,這就是德音,德音才叫做樂。
《詩經·大雅·皇矣》說:‘肅靜甯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既能光照四方又能施惠同類,能為人之長又能為人之君。
如今做了大邦之王,能慈和服衆能擇善而從,與文王相比,德行毫不遜色。
既受了上帝的賜福,又施于其子子孫孫’。
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您所喜好的不是這種屬于德音的樂,豈不是那種沉溺難反的溺音嗎?” 文侯說:“請問溺音是怎樣産生的?” 子夏說:“溺音有幾種:鄭音是由于好違禮法而浸一婬一人志産生的,宋音是由于耽于女色而志氣喪失産生的,衛音是由于促速勞頓而使人心志煩勞産生的,齊音是由于傲慢邪僻使人心志驕縱産生的,這四者都沉溺于女色而損害德行,所以祭祀時不使用它們。
《詩經·周頌·有瞽》說:‘肅雍相和而鳴的聲音,才是先祖之所聽’。
肅肅,是尊敬的意思;雍雍,是和諧的意思。
尊敬而又和諧,何事不能成功?作為百姓的君主,不過是要對自己好惡之心的流露謹慎一些罷了。
君主喜好,臣子就會去實行,上行則下效。
古《詩》說:‘誘導百姓,十人容易’,就是這個意思。
既能謹其好惡,然後聖人又制作了鞉鼓柷敔埙箎,這六種樂器音色質素無華,是屬于德音一類的音聲。
然後又制成鐘磬竽瑟等華美的音聲與它們相贊和就文質兼備了,再以幹戚旄羽等舞動之。
這種樂被用來祭祀先王宗廟,用于主客之間的獻酳酬酢,用于序明官職大小、身份貴賤,使各得其宜,不相孛亂,用來向後世表示有尊卑長幼的次序。
鐘聲铿然,以此立為号令以警衆,以号令的威嚴樹立軍士勇敢橫充的氣慨,有此橫充的氣慨則武事可立了。
所以君子聽鐘聲就會思念武臣。
石類樂器聲音硁直有力,硁直的音聲用來辨别萬物,萬物有别,心懷節義者就會效死不顧了。
所以君子聽磬聲就會思念死守封疆的大臣。
絲弦樂的聲音悲哀,悲哀可以樹立廉直的作風,廉直可以使人樹立志向。
所以聽琴瑟的聲音就會思念有志重義的大臣。
竹類樂器聲音濫雜,濫雜使人産生會聚的意向,有會聚之心就能把衆多的事物聚集起來。
所以君子聽竽笙箫管的聲音就會思念善于畜聚的大臣。
鼓鼙聲音喧嚣,聽了就會意氣感動,感動則使衆人奮進。
所以君子聽了鼓鼙的聲音就會思念将帥之臣。
君子聽音聲,并不是徒然聽它的铿铿锵锵而已,必與自己心志有所合,并促成相應心志的産生”。
賓牟賈陪孔子坐,孔子與他閑聊,說到樂,孔子問道:“《武》樂開始時擊鼓警衆,與别的樂相比,持續時間忒長,這有什麼含意?” 賓牟賈答道:“表示武王伐纣之初,耽心得不到衆諸侯的擁護,遲遲不肯發動。
” “其歌聲反複詠歎,漫聲長吟,是什麼意思?” 答道:“那是心有疑慮,生恐事不成功的緣故。
” “《武》舞一開始便發揚蹈厲,氣勢威猛,是什麼意思?” 答說:“表示時至則動,當機立斷,不要錯過了事機。
” “《武》舞坐的動作與他舞不同,是右腿單膝着地,那是什麼意思?” 答道:“這不是《武》舞原有的動作。
” “歌聲****,表現出有貪圖商王政權的不正當目的,這是什麼原因?” 答道:“這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調。
” 孔子說:“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調,那是什麼曲調?” 答道:“掌管《武》樂的機構已失其傳說了。
若非如此,就表示武王作樂時,心志已經荒耄昏愦了。
” 孔子道:“對,對。
我曾聽苌弘說過,他的話與您所說一般無二。
” 賓牟賈起身,立于坐席之下,請問道:“《武》樂擊鼓警衆,遲遲不肯開始,我所知僅限于此,承蒙您所說,苌弘也這樣解釋,知道的确是那樣了。
但我不明白的是,稍遲些就是了,為何竟拖得那樣久?” 孔子道:“您先請坐,我慢慢告訴你。
樂是對已發生過的事的形
意思是,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異與活諧,通通叫做樂。
這與前篇禮的定義一樣,是後世儒者故弄玄虛,非司馬遷書的本意。
司馬遷所說的樂與如今所說的音樂之樂大緻是相通的,它包一皮一皮括歌、舞和有關的器一具(樂器和舞具)三部分;還認為樂是由于客觀事物被人感知以後産生的,這也是正确的。
但也有所不同,首先,他把樂與音、聲做了嚴格區分,認為心感于物而動,産生聲;聲與聲相感應,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叫做音;人因音而生歡樂,甚至翩翩而舞,都叫做樂。
所以他說:“樂(yuè,去聲月)者,樂(lè,去聲勒)也”。
就是說,隻有使人歡樂的音樂才是司馬遷所說的樂(yuè)。
而且,這種歡樂不是人情的自然流露,而是受着一定意識形态的制約,符合這種意識形态的,雖無可樂(lè)也是樂(yuè),否則,縱能使内心喜樂也不是樂(yuè)。
因此又說:“樂者,所以導樂(lè)也”,是指導人心歡樂的一種規範。
在“魏文侯”章中,把令人昏昏欲睡、毫無樂趣的古樂稱為德音,認為是典型的樂,而令人樂不知疲的鄭、衛、齊、宋等國的音樂隻說是“溺音”,(即今所謂一靡一靡一之音),就是這個緣故。
司馬遷之前對樂的認識并不是統一的。
《呂樂春秋》就說,道生萬物,萬物凡有形體者滿足和、适兩個條件就能發聲,有聲就能成樂,意識形态的條件被完全排除了,把樂分成大樂、侈樂、古樂等名目,認為“亡國戮民非無樂(yuè)也,其樂(yuè)不樂(lè)”。
這與樂書說的“樂者,樂也”的定義截然不同。
《
第二部分是全篇重點。
《禮記·樂記》孔穎達的序文說,古樂書在周末時散失了,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與諸儒生采集周官及諸子書中有關樂事者,撰成《樂記》24卷,到漢成帝時劉向校書得23卷,且與流傳者有所不同。
《禮記》截取其中11卷合為一篇,名《樂記》,其餘12卷漸次失傳,隻有卷名保留在劉向《别錄》之中。
《禮記·樂記》鄭玄序所列篇目與《别錄》相同,顯系錄自《别錄》,而《禮記·樂記》中的篇目次第又與鄭序不同。
按《正義》所說,《禮記·樂記》是公孫尼子所撰,《史記》缺《樂書》篇,褚先生取鮑孫尼子文而升降颠倒其篇次以補之。
以《樂書》與今傳十三經本《禮記·樂記》比較,除篇次不同外,相異處尚有171字,部分是語詞、虛字有繁簡,其餘多半是古今字之不同,僅此即可知《樂書》所據本比《禮記·樂記》更為古遠。
再以《禮記·樂記》中的内容與鄭序中的篇目名對照,推想《别錄》見到的《樂記》,即劉德及諸儒生所撰的《樂記》的情況,以與《樂書》相比較,二者的不同見下表: 由表可見,《樂書》與《樂記》的不同:一是《樂書》把《樂記》的第(七)章提到(五)、(六)章之前,使與第(四)章并列;二是把第(十)章提到第(八)章之前,使與(五)、(六)章合為一段,另使(八)、(九)、(十一)章合為一段;三是把第(六)章中的第⑤段歸入第(四)章;四是将第(四)章的第④段作為過渡語放在(七)、(五)兩章之間,從表中“内容”和“備注”兩欄不難看出,這樣處理比《别錄》中的《樂記》更為合理,說明《樂書》的作者比編訂《禮記》的河間獻王和衆儒生們高明得多,更非後世那些奉儒經為圭臬的學者所能及。
因此,說《史記·樂書》是褚先生所補,難以令人置信。
說《樂書》的第三部分是褚先生所補,是由于褚先生補書有幾個明鮮特征。
首先是見識粗鄙,與司馬遷語絕不相類。
如第50自然段說天人相通、善惡有報等,迂腐之極,51段說舜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纣為北鄙之音而亡國,是由于南方主夏,是“生長之音”;北是敗北的意思等,因文字而加敷會,無論《樂書》或《樂記》都無如此荒唐之言,第52段又講了衛靈公于濮水之上得師延遺作的怪誕故事,雖有所本,必非司馬遷所屑于言。
其次是語言粗鄙,多有詞不達意者,而且他有句口頭禅,動辄“豈不偉哉”,“何其弘也”之類。
所以,褚先生的大作,一般是不難判斷的。
【譯文】 太史公說:“我每讀《
周成王作《頌》,推原自身所受的懲創,為家中所遭遇的禍難而悲痛,怎可說不是戰戰驚驚,善守善終呢?在上一位的君子若不為簡約的政治,就會修治功德,自強不息,否則自滿自足,就會廢棄禮儀。
逸能不忘當初的勞苦,安能想到創始時的艱難,處身于安樂之中而歌頌勤苦,不是有大道德的人有誰能夠這樣!《書傳》說“治定功成,禮樂乃興”。
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愈接近于德化的境界,人的喜樂(lè,去聲,勒)就愈益不同。
滿而不損就會外溢,盈不扶持就會傾倒。
大凡作樂(yuè,月)的原因,是為了節制歡樂。
使君子以謙虛退讓為禮,以自損自減為樂(lè,去聲,勒),樂(yuè,月)的作用就在于此啊。
由于地域不同,一性一情習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風俗,與聲律相諧調,以此補充治道的缺陷,移易風化,幫助政教的推行。
天子親臨明堂觀樂(yuè,月),而衆百姓能受樂的感化而洗蕩、滌除人一性一中的邪惡和污穢,采取健康、飽滿的人一性一,以整饬其一性一情。
所以說習正派、文雅的誦歌則民風正,激烈呼号的音聲興起則士心振奮,鄭、衛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
等到樂(yuè,月)與情一性一調諧和合,鳥獸盡受感動,何況懷五常之一性一,含好惡(wù,誤)之心的人?受樂(yuè,月)的感染更是自然之勢了。
治國的方法有缺陷,而使鄭國的音樂興起,分封和世襲的君王,顯名望于相鄰州地,卻争以鄭音相高。
自從孔子不能與齊國的女一優人并容于魯國,雖然他退出魯國政界,整理雅正的音樂以誘導世人,作《五章》的歌曲以譏刺時事,猶不能感化世人。
日複一日,遲遲延續到戰國時期,諸侯封君仍流連沉湎,遂至往而不能複返,終至于身死家亡,國土被秦兼并。
秦二世更加喜好以音聲為娛樂。
丞相李斯谏說道:“放棄《詩》《書》所載道理,極力肆意于音聲和女色,是引起殷代賢臣祖伊憂懼的原因;輕視細小餅失的積累,恣意于長夜的歡樂,是殷纣王滅亡的原因。
”趙高說:“五帝、三王的樂曲各不相同,表明彼此不相沿襲。
而上自朝廷,下百姓,得以同歡喜,共勤勞,非音樂上下的和順歡一悅不能相通,結節的恩澤不能流布,各自同樣是一世的教化,超度時俗的音樂。
難道一定要有産華山的?耳駿馬,然後才能遠行嗎?”秦二世以為趙高說得對。
漢高祖讨平淮南王黥布的叛亂,回兵路過沛郡時,作了《三侯之章》的詩歌,命兒童歌唱。
高祖死後,命沛郡得以四時祭祀宗廟時,以此詩為歌舞樂曲。
曆孝惠、孝文、孝景帝無所變更,樂府中不過是演習舊有樂曲罷了。
今皇帝即位後,作《郊祀歌十九章》,命侍中李延年次第配曲,因封拜李為協律都尉官。
當時通一經的儒士們不能單獨解釋歌辭含意,必會集五經各名家,共同講習、研讀,才能貫通、明瞭辭的内容,歌辭中許多是出自《爾雅》的文字。
漢代朝廷常常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祭祀太一神于甘泉宮,從黃昏開始夜祀,到黎明時結束。
時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上的夜空。
使男一女兒童共七十人一起歌唱。
春季唱《青陽》歌,夏季唱《朱明》歌,秋天唱《西暤》歌,冬天唱《玄冥》歌。
歌辭世間多有流傳,所以不再記述。
又曾在渥窪水中得神馬,複配曲為《太一之歌》。
歌曲說:“太一神的賜與喲有天馬降下,汗流如血喲口吐赭色涎沫,從容馳騁喲已過萬裡,誰能匹敵喲惟有與龍為友”。
此後兵伐大宛得到千裡馬,名為蒲梢,次序其韻作成歌曲;歌詞是:“天馬來喲遠自西極,經萬裡喲歸于有德,承神靈之威喲收降外國,涉過流沙喲四夷臣服。
”中尉汲黯進谏說:“凡王者作樂,上以繼承祖宗功業,下以感化億萬百姓。
如今陛下得到一匹馬,又是作詩又是作歌,還要作為祭祖的郊祀歌,先帝和百姓怎能知道這樂歌的含意呢?”今皇帝聽了默默無言,心中不悅。
丞相公孫弘說:“汲黯诽謗聖朝制度,罪當滅族”。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産生的。
而人心的變動,是物造成的。
心有感于物而變動,由聲表現出來;聲與聲相應和,才發生變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規律變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節奏用樂器演奏之,再加上幹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樂(yuè,月)了。
所以說樂是由音産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因此,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時,其聲急促而且由高而低,由強而弱;心生歡樂時,其聲舒慢而寬緩;心生喜悅時,其聲發揚而且輕散;心生憤怒時,其聲粗猛嚴厲;心生敬意時,其聲正直清亮;心生一愛一意時,其聲柔和動聽。
以上六種情況,不關一性一情,任誰都會如此,是感于物而發生的變化,所以先王對外物的影響格外慎重。
因此說禮用以誘導人的意志,樂用以調和人的聲音,政用來統一人的行動,刑用來防止一奸一亂。
禮樂刑政,其終極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齊同民心而使出現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
感情在心裡沖動,表現為聲,片片段段的聲組合變化為有一定結構的整體稱為音。
所以世道太平時的音中充滿安适與歡樂,其政治必平和;亂世時候的音裡充滿了怨恨與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滅亡及瀕于滅亡的國家其音充滿哀和愁思,百姓困苦無望。
聲音的道理,是與政治相通的。
五聲中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zhī,隻)為事,羽為物。
君、臣、民、事、物五者不亂,就不會有敝敗不和的音聲。
宮聲亂則五聲廢棄,其國君必驕縱廢政;商聲亂則五聲跳擲不諧調,其臣官事不理;角聲亂五音譜成的樂曲基調憂愁,百姓必多怨憤;徵音亂則曲多哀傷,其國多事;羽聲亂曲調傾危難唱,其國财用匮乏。
五聲全部不準确,就是疊相侵陵,稱為慢。
這樣國家的滅亡也就沒有多少日子了。
鄭國、衛國的音聲,是亂世之音,可與慢音相比拟;桑間濮上的音聲,是亡國之音,其國的政治放散,百姓流蕩,臣子誣其君,在下位者不尊長上,公法廢棄,私情流行而不可糾正。
凡音,是在人心中産生的;樂,是與倫理相通的。
所以單知聲而不知音的,是禽一獸;知音而不知樂的,是普通百姓。
唯有君子才懂得樂。
所以詳細審察聲以了解音,審察音以了解樂,審察樂以了解政治情況,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備了。
因此不懂得聲的不足以與他談論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與他談論樂,懂得樂就近于明禮了。
禮樂的一精一義都能得之于心,稱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
所以說大樂的隆盛,不在于極盡音聲的規模;宴享禮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豐盛。
周廟太樂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紅色弦,下有二個通氣孔,毫不起眼;演奏時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單調簡單,然而于樂聲之外寓意無窮。
大飨的禮儀中崇尚玄酒,以生魚為俎實,大羹用味道單一的鹹肉湯,不具五味,然而,在實際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
所以說先王制定禮樂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訓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惡之心,從而歸于人道的正路上來。
人生來好靜,是人的天一性一;感知外物以後發生情感的變動,是天姓的外部表現。
外物來到身邊後被心智感知,然後形成好惡(wù,務)之情。
好惡之情不節制于内,外物感知後産生的誘一惑作用于外,天理就要泯滅了。
外物給人的感受無窮無盡,而人的好惡之情沒有節制,人就被身邊的事物同化了。
人被外物同化,就會滅絕天理而窮盡人欲。
于是才有狂悖、逆亂、欺詐、作假的念頭,有荒一婬一、佚樂、犯上作亂的事。
因此,強大者脅迫弱小,衆多者施強一暴于寡少,聰慧多智的欺詐愚昧無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不得養,老人、幼童、孤兒、寡母不得安樂,這些是導緻天下大亂的因素。
所以,先王制禮作樂,人為的加以節制:以衰麻哭泣的禮儀制度,節制喪葬;鐘鼓幹戚等樂制,調和安樂;婚姻冠笄的制度,區别男一女大防;鄉射、大射、鄉飲酒及其他宴客享食的禮節制度,端正人際間的交往關系。
用禮節制民心,用樂調和民氣,以政治推行之,刑罰防範之。
禮樂刑政四者都能發達而不相孛亂,帝王之術也就完備了。
樂的特一性一是求同,禮的特征是求異。
同使人們互相親一愛一,異則使人互相尊敬。
樂事太過不加節制,會使人之間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禮事太過不加節制,則使人們之間離心離德。
和合人情,使相親一愛一,整饬行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禮樂的功用了。
禮的一精一義得以實現,就貴賤有等;樂事得以統一,則上下和合,無有争鬥;人們好惡分明,賢與不賢自然區分開來;用刑罰禁止強一暴,以爵賞推舉賢能,就會政事均平。
以仁心一愛一人,以義心糾正他們的過失,這樣就會天下大治了。
樂是自人心中産生的,禮則是自外加于人的。
正因為樂自心出,所以它有靜的特征;禮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則是注重形式、外表。
因而大樂的曲調、器一具必甚簡易,大禮必甚儉樸。
樂事做得好了人心無怨,禮事做得好了則人無所争。
所謂揖讓而治天下,就是指的以禮樂治天下。
強一暴之民不起而作亂,諸候對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罰不用,百姓無有憂患,天子沒有怨怒,這樣就是樂事發達了。
調合父子之間的親情,申明長幼之間的次序,使四海之内互相敬一愛一。
天子做到這些,算是禮事發達了。
大樂與天地同樣地和合萬物,大禮與天地同樣地節制萬物。
和合才使諸物生長不失;節制,才有了祭祀天地的不同儀式。
人間有禮樂,陰司有鬼神,以此二者教民,就能做到普天之下互相敬一愛一了。
禮,是要在各種場合下都作到互相尊敬;樂,則是不論采用何種形式都體現同樣的一愛一心。
禮樂這種合敬合一愛一之情永遠相同,是以古代賢明帝王-代代因襲下來。
使得禮樂之事與時代相附,盛名與功德相附。
所以鐘鼓管磬羽籥幹戚,隻是樂所用器一具;屈伸俯仰聚散舒疾,是樂的表面形式。
而簠(fǔ,府)簋(guǐ,鬼)俎豆制度文章,是禮所用器一具;升降上下周旋袒免,是禮的表面形式。
知禮樂之情的才能制禮作樂,識得禮樂表面形式的隻能記述修習先王所作不能自制。
能自制作的稱為聖,記述修習先王制作的稱為明。
謂明謂聖,就是能述能作的意思。
樂是模仿天地的和諧産生的;禮是模仿天地的有序一性一産生的。
和諧,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長;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區别。
樂是按照天作成,禮是仿照地所制。
所制過分了就會由于貴賤不分而生禍亂,所作過分則會因上下不和而生強一暴。
明白了天地的這些一性一質,然後才能制禮作樂。
言與實和合不悖,是樂的主旨;欣喜歡一愛一,是樂的事迹。
而中正無邪曲,是禮的實質,莊嚴敬順從則是禮的形制。
至于禮樂加于金石,度為樂曲,用于祭祀宗廟社稷和山川鬼神的形式,天子與衆民都是一樣的。
為帝王者武功成就了則制作樂(yuè,月),文治成就了就制定禮。
武功大的所制樂更加完備,文治廣的所作禮制也更為具體。
像舞動幹戚那樣的武樂,隻歌頌武功,就不是完備的樂;禮重文,所以祭重氣不重味,用烹熟的食物祭祀不是盛大的禮。
五帝在位不同時,所作樂不相沿襲;三王不同世,也各自有禮,互不相同。
樂太過則廢事,後必有憂患,禮太簡則不易周全,往往有偏漏。
至于樂敦厚而無有憂患,禮完備又沒有偏漏的,豈不是唯有大聖人才能如此嗎?天空高遠,地面低下,萬物分散又各不相同,仿照這些實行了禮制;萬物流動,變化不息,相同者合,不同者化,仿照這些興起了樂。
春天生,夏天長,化育萬物,這就是仁;秋天收斂,冬天貯藏,斂藏決斷,這就是義。
樂能陶化萬物,與仁相近,禮主決斷,所以義與禮相近。
樂使人際關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從于天;禮能分别宜貴宜賤,敬鬼而服從于地。
所以聖人作樂以與天相應,制禮與地相應。
禮樂詳明而完備,天地也就各得其職了。
天尊貴、地卑賤,君臣像天地,其地位高下就确定了。
山澤高卑不同,布列在那裡,公卿像山澤,其地位就有了貴賤之分。
或動或靜,各有常行,大者靜,小者動,萬物的大小就可以區别了。
法術一性一行等無形體者以類相聚,世間萬物有形體者以群相分,群類有不同,其一性一命長短也不相同。
萬物在天者顯光亮,在地者成形體,如此說,禮就是天地間萬物的界限和區别。
地上的氣上升,天上的氣下降,地氣為陰,天氣為陽,所以陰陽之氣相促迫,天地之氣相激蕩,以雷霆相鼓動,以風雨相潤澤,于是萬物奮迅而出,并随四時而變動,再以日月的光澤相溫暖,就變化生長起來了。
如此說,樂就是天地萬物間的和合和諧調。
化育不時萬物就不能産生,男一女沒有分别就會産生禍亂,這是天地的情趣或意志。
并且禮樂充斥于天地之間,連陰陽鬼神也與禮樂之事相關,高遠至于日月星三辰,深厚如山川,禮樂都能窮盡其情。
樂産生于萬物始生的太始時期,而禮則産生于萬物形成以後。
生而不停息者是天,生而不動者是地。
有動有靜,是天地間的萬物。
禮樂像天地,所以聖人才有以上關于禮樂的種種論述。
舜曾經作五弦琴,用來歌唱《南風》的樂章;自夔開始作樂以賞賜諸侯。
所以天子作樂,是為了賞賜那些有德行的諸侯的。
德行隆盛而又教化尊顯,五谷豐登,不失季節,然後賞給樂舞。
因此治化使民勞苦者,賞給的樂隊人數少,行(háng,杭)短,相互連綴的距離遠;治化使民安佚的,賞給的樂隊人數多,行長而綴距短,所以隻要看諸侯的樂舞就能知道他德行的大小,聽他的谥号就能知道他行為的善惡。
樂名《大章》,是表章堯德盛明的意思;樂名《鹹池》,是說黃帝施德鹹備,無有不及;樂名為《韶》,表示舜能紹繼堯的功德;夏就是大,所以《夏》樂表示禹能光大堯舜的功德;殷樂《大濩》、周樂《大武》,也都是各自盡述其人事的。
天地的規律是,寒暑不按時而至就産生疾病,風雨無節制就産生饑荒。
政治、教化,猶如百姓的寒暑,教化不合時宜就會傷害世道。
勞役工事,猶如老百姓的風雨,不加節制就勞而無功。
這樣先王作樂,用來作為治化的象征。
好的樂舞,其行(háng,杭)長短就象征着治化之德的大小。
養豬造酒,不是為了惹事生非,但有了酒肉以後,由于酗酒鬥毆,刑獄訴訟的事更加繁多了,所以先王制定了飲酒的禮節制度,有獻有酬,一獻之間,賓主互拜不計其數,以緻終日飲酒也不會醉倒,以此對付酒食造成的禍端。
有了酒禮才可以說:酒食,是用來合衆而歡樂的。
樂是用來象征德行的,禮是用來防止行為過分的。
所以先王有死喪大事,必有相應的禮以表示哀痛之情;有祭祀等祈福喜慶大事,必有相應的禮以遂順其歡樂的心情。
哀痛、歡樂的程度,都視禮的規定為準。
樂的一性一質是施予;禮的一性一質是報答。
樂的目的是為自己心中所生的情感而表示歡樂;而禮的目的是要追反其始祖的功績加以祭祀。
樂的作用是張揚功德,禮卻是要反映自身得民心的情況,并追思其原因。
禮主報,試看諸侯所有的那種稱為大路的金玉車子,原是天子之車;圖繪交龍、飾有九旒的旗子,原是天子之旗;青黑須髯,用于占蔔的寶龜,原是天子之龜;還附帶有成群的牛羊,所有這些都是天子回報來朝諸侯的禮品。
樂歌頌的是人情中永恒不變的主題;禮表現的則是世事中不可移易的道理。
樂在于表現人情中的共一性一部分,禮則是要區别人們之間的不同,禮樂相合就貫穿人情的終始了。
深得本源,又能随時而變,是樂的内容特征;彰明誠實,去除詐僞,是禮的一精一義所在。
禮樂相合就能順從天地的誠實之情,通達神明變化的美德,以感召上下神祗,成就一切事物,統領父子君臣的大節。
所以,在上一位的賢君明臣若能按禮樂行一事,天地将為此而變得光明。
至于使天地之氣欣然和合,陰陽相從不孛,熏陶母育萬物,然後使草木茂盛,種一子萌發,飛鳥奮飛,走獸生長,蜇蟲複蘇,披羽的孵化,帶一毛一的生育,胎生者不死胎,一卵一生者不破一卵一。
樂的全部功能就在于此了。
樂,不是指的黃鐘大呂和弦歌舞蹈,這隻是樂的末節,所以隻命童子奏舞也就夠了;布置筵席,陳列樽俎笾豆,進退拜揖,這些所謂的禮,也隻是禮的末節,命典禮的職役掌管也就夠了。
樂師熟習聲詩,隻讓他在下首演奏;宗祝熟習宗廟祭禮,地位卻在一屍一的後面;商祝熟習喪禮,地位也在主人後面。
所以說是道德成就的居上一位,技藝成就的居下位;功行成就的在前,職任瑣事的在後。
因此先王使有上下先後的分别,然後才制禮作樂,頒行于天下。
樂是聖人娛樂的一種方式,而它可以使民心向善。
樂對人感化很深,可以移風易俗,所以先王明令樂為教育的内容之一。
凡人都有血氣心智等天一性一,卻沒有不變的喜怒哀樂等常情,人心受外物的感應而産生波動,然後其心術邪正才顯現出來。
所以人君心志細小而笃好繁文缛節的,促迫而氣韻微弱的樂聲産生,其民多悲思憂愁;人君疏緩大度、不拘細行的,簡易而有節制的樂聲産生,治下的百姓也必享安樂;人君粗疏剛猛的,亢一奮急疾而博大的樂聲産生,其民氣剛毅;人君廉正不阿的,莊重誠摯的樂聲産生,其民氣整肅,相互禮敬;人君寬裕厚重,諧和順暢的樂聲産生,其治下的百姓多慈一愛一親睦;人君放縱一婬一邪不正派的,樂聲也必猥濫瑣屑,不能永久,其國百姓也多一婬一亂。
因此先王以人的一性一情為本,制成樂。
并以日月行度相考察,禮義制度相節制,使與調和的陰陽二氣相符合,引導誘發人們合于禮義仁智信五常的行為,使一性一剛的人陽剛之氣不散,一性一柔的人陰柔之一性一不密,剛而不暴怒,柔而不膽小畏懼,陰陽剛柔四者交一融于心中表現于行動之外,各自相安不相陵奪。
然後把制成的這種樂立于學官等機構,使相教授,并且擴大它的節奏,簡省它的文采,以此檢驗人君德行的厚薄。
以小大不同分類,制為樂器,與音律高低相稱,與五音終始的次序相合,作為行一事善惡的象征,使親疏貴賤、長幼男一女的關系都反映在樂聲音之中。
所以古語說“樂的道理太深奧了”。
土壤瘠薄草木就不能生長,水域煩擾魚鼈就難以長大,時氣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生長發育,世道喪亂則會禮制廢棄,樂聲一婬一荒。
所以,這時的樂聲悲哀而不莊重,雖以樂(yuè,月)為樂(lè,去聲,勒),實不能自安,漫渙不敬而失于節奏,流連沉湎而不能反樸歸真。
聲太緩是蘊釀一奸一情,急則是思逞其欲,有損善良的氣質,滅平和的德行,因此君子卑視這樣的樂聲。
人的氣質都有順、逆兩個方面,所感不同有不同表現。
受一奸一邪不正派的樂聲所感,逆氣就反映出來,逆氣造成惡果,又促使一婬一聲邪樂産生。
受正派的樂聲所感,順氣就反映出來,順氣造成影響,又促使和順的樂聲産生出來。
一奸一正與逆順相互倡和呼應,使正邪曲直各得其所,而世間萬物的道理也都與此一般是同類互相感應的。
所以居上一位的君子才約束情一性一,和順心志,比拟善類以造就自己美善的德行情一操一。
務使不正當的聲色不入心田,以免迷惑自己的耳目聰明;一婬一樂穢禮不與心術相接觸,怠惰、輕慢、邪辟的氣質不加于身一體,使耳、目、口、鼻、心知等身一體的所有部分都按照“順”、“正”二字的原則,執行各自的官能功用。
然後以如此美善的身一體、氣質發為聲音,再以琴瑟之一聲加以文飾美化,以幹戚諧調其動作,以羽旄裝飾其儀容,用箫管伴奏,奮發神明至極恩德的光耀,以推動四時陰陽和順之氣,著明萬物生發的道理。
因而這種音樂歌聲朗朗,音色像天空一樣清明;鐘鼓铿锵,氣魄像地一樣廣大;五音終始相接,如四時一樣的循環不止;舞姿婆娑,進退往複如風雨一般地周旋。
以緻與它相配的五色也錯綜成文而不亂,八風随月律而至沒有失誤,晝夜得百刻之數,沒有或長或短的差失,大小月相間而成歲,萬物變化終始相生,清濁相應,疊為主次。
所以樂得以施行,就能使人淪類分明,不相混淆;耳聰目明,不為惡聲惡色所亂;血氣平和,強一暴止息;風俗移易,歸于淳樸,天下皆得樂享安甯。
所以說“樂(yuè,月)就是歡樂(lè,去聲,勒)的意思”。
居上一位的君子為從樂(yuè,月)中得到正天下的道理而歡樂,士庶人等為從樂中滿足了自己的私欲而歡樂。
若以道德節制私欲,就能得到真正的歡樂而不會以樂亂一性一;若因私欲遺忘了道德,就會因真一性一惑亂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因此君子約束情一性一以使心志和順,推廣樂治以促成其教化。
樂得以施行而百姓心向道德,就可由此以觀察人君的道德了。
道德是端正了的人一性一,樂是道德發于外産生的光華,金石絲竹則是奏樂用的器一具。
詩是表述心志的,歌是對詩詞聲調的詠唱,舞則隻改變歌者的容色。
志、聲、容三者都以心為根本,再由詩、歌、舞加以表現,所以情緻深遠而又文明,氣勢充盛而能變化神通,心志的善美化成的和順之氣積于心中,才有言詞聲音等英華發于身外,隻有樂不可能做假騙人。
樂是心被外物感動産生的;聲是樂的外部形象;曲折變化等文采、強弱停頓等節奏,是對聲的文飾。
君子之心被作為外物的道德這個本原所感動,又為它的外部形象聲而歡樂,然後下功夫對聲加以文飾,這就産生了樂。
所以《武》樂先擊鼓以警衆,然後三舉步表示伐纣開始、軍至孟津而歸,複又開始,表明第二次伐纣,舞畢整饬隊形,鳴铙而退。
舞姿奮疾而不失節,氣勢堅毅而不可拔,含意幽深而不隐晦。
可見《武》樂作者(武王)對伐纣的志意獨樂于心,而又不厭棄實現此志意的道德方法;他将這些道德方法全都作到了,并不為私欲所動。
因而樂中不但伐纣的情形曆曆可見,其以有道伐無道的義旨也表現出來,樂畢,武王之德更加尊顯了;在上一位的君子觀後心慕武王更加好善,士庶人觀後痛懲纣惡而改正自己的過失。
所以說“治理百姓的方法,樂是最重要的”。
大人君子說:禮樂片刻不可以離身。
追求用樂治理人心,和易、正直、親一愛一、誠信的心地就會油然而生。
和易、正直、親一愛一、誠信的心地産生就會感到快樂,心中快樂身一體就會安甯,安甯則樂壽,長壽就會使人像對天一樣的信從,信極生畏,就會如奉神靈。
以樂治心,就能如天一樣不言不語,民自信從;如神一樣從不發怒,民自敬畏,制樂是用來治理人心的;治禮,則是用來治身的。
治身則容貌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則生威嚴。
心中片刻不和不樂,卑鄙欺詐之心就會乘虛而入;外貌片刻不莊不敬,輕慢簡易之心就會乘虛而入。
所以樂是對内心起作用的;禮是對外貌起作用的。
樂極平和,禮極恭順。
心中平和而又外貌恭順,百姓瞻見其容顔面色就不會與他争競,望見他的容貌就不會生簡易怠慢之心。
樂産生的道德的光耀在心中起作用,百姓無不承奉聽從;禮産生的容貌舉止的從容入理在外表起作用,百姓無不承奉順從,所以說“懂得禮樂的道理,把它舉而用之于天下,不會遇到難事”。
樂是在心中起作用的,禮則是對人的容貌舉止起作用。
所以說禮主謙抑,樂主盈一滿。
禮主謙抑而須自勉力進取,以進取為美德;樂主盈一滿須自加抑制,以抑制為美德。
禮若一昧謙抑,不自勉力進取,禮就會消亡,難以實行下去;樂隻一昧盈一滿,不知自加抑制,就會流于放縱。
所以禮尚往來,講究報答;樂有反複,曲終而複奏。
行禮得到報答心裡才有快樂,奏樂有反複,心中才得安甯。
禮的報答,樂的反複,意義是相同的。
樂(yuè,月)就是快樂(lè,去聲,勒)的意思,是人情不可缺少的。
心中快樂就會發出聲音,在行動中表現出來,這是人之必然。
人一性一情心術的變化全都表現在聲音與行動之中。
所以,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不能沒有形迹,有形迹而不為它确定某種規範,不能不出亂子。
先王讨厭出亂子,才制定了雅正、頌揚之類的音聲作為誘導,使一般人的音聲足以做到歡樂而不流漫放縱,使樂的美善足以維系不絕,使它的曲直繁簡、表裡節奏,足以感發人的善心而已。
不使人的放縱之心,一婬一邪之氣與音聲接觸,是先王立樂的基本方法。
所以樂在宗廟中施行,君臣上下一同聽了,則無不和順恭敬;在族長鄉裡之中施行, 長幼一起聽了,無不和睦順從;在家中演奏,父子兄弟聽了,無不和睦親一愛一。
所以樂就是詳審人聲,以确定調和之音,并與金石匏木等樂器相比類,以裝飾音聲的節奏,使節奏調合,成為優美的樂章,以此和合父子君臣,使萬民親附,這是先王制樂的基本道理和手法。
所以聽了雅正、頌揚之類的音聲,志向、意氣變得寬廣了;手持幹戚,演習俯仰屈伸等舞姿,容貌變得莊嚴了;若标明行列位置,求得舞步與音聲的節奏相合,則舞者行列方正,進退整齊。
因此說樂就是天地的齊同,是求得心中和美的紀綱,是人情斷不可缺少的。
樂是先王用來文飾喜樂的,軍隊武器則是先王用來文飾憤怒的。
所以先王喜怒不妄發,整齊有規。
喜則天下和樂,怒則暴亂者生畏,先王可說是把禮樂發展到了極盛的地步。
魏文侯問子夏說:“我身服兖冕,恭恭敬敬地聽古樂,卻唯恐睡着了覺,聽鄭衛之音就不知道疲倦。
請問古樂那樣令人昏昏欲睡,原因何在?新樂這樣令人樂不知疲,又是為何?” 子夏回答說:“如今的古樂,齊進齊退,整齊劃一,樂聲諧和、雅正,而且氣勢寬廣,弦匏笙簧一應管弦樂器都聽拊鼓節制,以擂鼓開始,以鳴金铙結束,将終以相理其節奏,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
君子由這些特征稱說古樂,談論制樂時所含深意,近與自己修身、理家、平治天下的事相聯系。
這是古樂所起作用。
如今的新樂,進退曲折,或俯或偻,但求變幻,不求整齊,樂聲一婬一邪,沉溺不反,并有俳優侏儒,側身其間,男一女無别,不知有父子尊卑,如彌猴麕(qún,群)聚。
樂終之後無餘味可尋,又不與古事相連,這是新樂的作用。
現在您所問的是樂,所喜好的卻是音。
樂與音雖然相近,其實不同”。
文侯說道:“請問音與樂有何不同?” 子夏答道:“古時候天地順行,四時有序,民有道德,五谷豐盛,疾病不生,又無兇兆,一切都适當其時,恰到好處,這就稱為大當。
然後聖人制作了父子君臣之類的禮儀作為紀綱法度,紀綱既立,天下真正安定了,天下安定,然後端正六律,調和五聲,将雅正的詩篇和頌揚之一聲譜入管弦,這就是德音,德音才叫做樂。
《詩經·大雅·皇矣》說:‘肅靜甯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既能光照四方又能施惠同類,能為人之長又能為人之君。
如今做了大邦之王,能慈和服衆能擇善而從,與文王相比,德行毫不遜色。
既受了上帝的賜福,又施于其子子孫孫’。
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您所喜好的不是這種屬于德音的樂,豈不是那種沉溺難反的溺音嗎?” 文侯說:“請問溺音是怎樣産生的?” 子夏說:“溺音有幾種:鄭音是由于好違禮法而浸一婬一人志産生的,宋音是由于耽于女色而志氣喪失産生的,衛音是由于促速勞頓而使人心志煩勞産生的,齊音是由于傲慢邪僻使人心志驕縱産生的,這四者都沉溺于女色而損害德行,所以祭祀時不使用它們。
《詩經·周頌·有瞽》說:‘肅雍相和而鳴的聲音,才是先祖之所聽’。
肅肅,是尊敬的意思;雍雍,是和諧的意思。
尊敬而又和諧,何事不能成功?作為百姓的君主,不過是要對自己好惡之心的流露謹慎一些罷了。
君主喜好,臣子就會去實行,上行則下效。
古《詩》說:‘誘導百姓,十人容易’,就是這個意思。
既能謹其好惡,然後聖人又制作了鞉鼓柷敔埙箎,這六種樂器音色質素無華,是屬于德音一類的音聲。
然後又制成鐘磬竽瑟等華美的音聲與它們相贊和就文質兼備了,再以幹戚旄羽等舞動之。
這種樂被用來祭祀先王宗廟,用于主客之間的獻酳酬酢,用于序明官職大小、身份貴賤,使各得其宜,不相孛亂,用來向後世表示有尊卑長幼的次序。
鐘聲铿然,以此立為号令以警衆,以号令的威嚴樹立軍士勇敢橫充的氣慨,有此橫充的氣慨則武事可立了。
所以君子聽鐘聲就會思念武臣。
石類樂器聲音硁直有力,硁直的音聲用來辨别萬物,萬物有别,心懷節義者就會效死不顧了。
所以君子聽磬聲就會思念死守封疆的大臣。
絲弦樂的聲音悲哀,悲哀可以樹立廉直的作風,廉直可以使人樹立志向。
所以聽琴瑟的聲音就會思念有志重義的大臣。
竹類樂器聲音濫雜,濫雜使人産生會聚的意向,有會聚之心就能把衆多的事物聚集起來。
所以君子聽竽笙箫管的聲音就會思念善于畜聚的大臣。
鼓鼙聲音喧嚣,聽了就會意氣感動,感動則使衆人奮進。
所以君子聽了鼓鼙的聲音就會思念将帥之臣。
君子聽音聲,并不是徒然聽它的铿铿锵锵而已,必與自己心志有所合,并促成相應心志的産生”。
賓牟賈陪孔子坐,孔子與他閑聊,說到樂,孔子問道:“《武》樂開始時擊鼓警衆,與别的樂相比,持續時間忒長,這有什麼含意?” 賓牟賈答道:“表示武王伐纣之初,耽心得不到衆諸侯的擁護,遲遲不肯發動。
” “其歌聲反複詠歎,漫聲長吟,是什麼意思?” 答道:“那是心有疑慮,生恐事不成功的緣故。
” “《武》舞一開始便發揚蹈厲,氣勢威猛,是什麼意思?” 答說:“表示時至則動,當機立斷,不要錯過了事機。
” “《武》舞坐的動作與他舞不同,是右腿單膝着地,那是什麼意思?” 答道:“這不是《武》舞原有的動作。
” “歌聲****,表現出有貪圖商王政權的不正當目的,這是什麼原因?” 答道:“這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調。
” 孔子說:“不是《武》舞原有的曲調,那是什麼曲調?” 答道:“掌管《武》樂的機構已失其傳說了。
若非如此,就表示武王作樂時,心志已經荒耄昏愦了。
” 孔子道:“對,對。
我曾聽苌弘說過,他的話與您所說一般無二。
” 賓牟賈起身,立于坐席之下,請問道:“《武》樂擊鼓警衆,遲遲不肯開始,我所知僅限于此,承蒙您所說,苌弘也這樣解釋,知道的确是那樣了。
但我不明白的是,稍遲些就是了,為何竟拖得那樣久?” 孔子道:“您先請坐,我慢慢告訴你。
樂是對已發生過的事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