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書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劉洪濤譯注
【說明】
書是司馬遷創行的史體之一。
《索隐》說:“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正義》說:“五經六籍,鹹謂之書”。
其實司馬遷《史記》中的八書之書,與五經六籍之書完全不同。
後者是名詞;前者是動詞,為書寫之書,是記錄的意思。
班氏《漢書》改稱為志,志、誌,古代通用,也是記錄的意思。
本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都是記錄,惟因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故以不同名目區别之:史以帝王為中心,名為本紀;人物為傳紀,名列傳;諸侯以世襲,名世家;大事系以年月,列成表格,名之為表;餘無所屬,便徑以書名之。
書體的由來,多數人承認是司馬遷獨創,同時又以為,雖曰獨創,必有所本。
于是有人以為仿自《禮經》(如劉知幾《史通·書志篇》),有人以為原于《爾雅》(如鄭樵《通志序》),或以為昉自《呂覽》、《淮南子》諸子書(如章學誠《文史通義·亳州志掌故例義》)等。
今人程金造撰《史記管窺》另标新說,以為是由《尚書》擴充而成。
理由之一是“左史紀言,右史紀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史家隻此二事。
太史公撰史事紹發《春秋》,八書自當是仿于《尚書》了。
之二是《尚書》與八書都名為書,内容又有相仿佛處,如《禹貢》之于《河渠書》,《堯典》之于《天官書》等。
其實都是敷會。
《尚書》是上古檔案,非獨紀言;八書之中,如《封禅》、《河渠》等篇亦非紀言,可見與紀言、紀事無關。
至于說《堯典》與《天官書》形似,《禹貢》與《河渠書》形似,更是郢書燕說、魯魚亥豕之談了。
史以紀事,事關人物及其言論、行動者,司馬遷分别以本紀、列傳、表、世家貫穿之,此外不能及者,按類分篇,以書名之。
若從按類分篇看,與諸子書頗相似,但内容絕不能侔;若從内容與《禮經》、《尚書》、《爾雅》有相似處看,其輕重,繁簡、體例又絕不相同。
因而,隻能說史之有書體,創自司馬遷,僅此而已。
與之形似者雖多,都不能說是八書的原形。
八書的内容清人趙翼說是“以紀朝章國典”,這是曆代定論。
仔細推敲,似不盡然。
八書中的禮、樂、律、天官四篇主要内容都不是紀朝章國典。
有人說,前三篇系後人所補,非太史公原著,不足憑據。
亦有可疑,以《禮書》論,皆知是後人以《荀子》文補之,兩相對照便知,《史記》多有增删改易處,大多雖僅一字二字,必中肯棨,若非太史公所為,世間更那有如此手筆?《曆書》一篇,太史公是太初改曆的主持人之一,所載又偏偏缺少太初曆法(書中的《曆術甲子篇》後人以為系褚先生所補),實在令人不解。
由此似可認為八書中的禮、樂、律、天官四篇是學術專論,系司馬遷雜取時論而為之。
其餘四篇旨在指責漢代,特别是漢武帝時代的政事,如《封禅書》專論武帝之一婬一祀;《河渠書》譏武帝屢信淺陋之言,工程勞而無功;《平準書》責武帝無故興兵開邊,财用不給,于是刻民侵商,緻國困民貧。
惟武帝太初改曆為一代盛事,《曆書》于太初曆法又缺而不書。
當時便以《史記》為謗書,大約主要由于這些緣故。
自《漢書》改書體為志,專記朝章國典,雖是受《史記》啟發,卻不是司馬遷創立書體的本意。
【譯文】 八書之一是《禮書》。
專門探讨有關禮的若幹理論。
禮,就是維系世間萬物等級、秩序的規定或制度。
司馬遷列為八書之首,反映了他對社會等級、秩序重要一性一的認識。
本篇以“禮由人起”為界,分為二部分,以前為序錄,簡述禮的特征、功能和沿革。
以下是詳說,是删截《荀子》“禮論”、“議兵”二篇文字而成。
又可分為七個層次:序論二,詳說五。
前二個自然段為第一層,論“沿人情而制禮”。
“沿人情”的意思包一皮一皮括“順人情”、“節人欲”二個方面。
第三、四、五自然段為第二層,述禮制沿革。
第六、七、八自然段載自“禮論”,是第三層,内容是第一層的深化,惟把“順人情”概括為“養”人情,“節人欲”概括為“禮之辨”。
進而指出後者是儒、墨兩家理論的分界線,即認為墨家主張“一之于情一性一”,儒者則主張人欲按等級加以節制。
第四層包一皮一皮括九、十兩個自然段,是“議兵”篇中文字,内容是以實例證明禮的重要一性一。
以下至篇末均出自“禮論”,其中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為第五層,論禮的另一特征是“貴本親用”。
先述“禮有三本”:天地、先祖和君師。
次以實例說明辨尊卑大小是“貴本”的具體表現。
末述“貴本親用”是禮的最高形式。
第十四自然段為第六層,是以上内容的綜述。
餘為第七層,是太史公評語(也是載取“禮論”中文字而成),重申了禮的重要一性一,提出“禮為人道之極”、禮貴适中的觀點。
對此篇出處有三說:一如《索隐》、《正義》,認為“是褚先生取荀卿禮論兼為之”;二如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二十三所說,自“禮由人起”(第六自然段)以下為後人妄增,但未必便是褚少孫;三如清·郭嵩濤《史記劄記》卷三所說:第一部分為“太史公草創之文”,不是定本;第二部分取荀子書以足之,“史公于此,有深意焉”。
意思是“禮書”出自太史公,但非完書。
今觀《史記·龜策列傳》,“正義”說:“史記至元成間十篇有錄無書,而褚少孫補《景》、《武紀》、《将相年表》、《禮書》、《樂書》、《律書》、《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龜冊列傳》。
《日者》、《龜冊》言詞最卑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
其中說“元成間十篇己有錄無書,不知所本。
”至于是否褚先生所補,則大有斟酌餘地。
其中以有“褚先生曰”字樣,可确認為褚先生補書者隻有《三王世家》、《日者》、《龜冊》三篇。
此外《禮》、《樂》二書系取他書文字而成者,《律》書各段文字不相連屬,這三篇僅略有補綴痕迹,實難斷言是褚先生手筆。
蓋緣史無足征,則取他書以成之,是古人著書通例,不獨《史記》為然。
像《漢書》整篇抄錄《史記》,醫書《靈》、《素》多有同文,農書更是互相傳抄。
《史記》“禮書”皆知錄自《荀子》“禮論”,但又與《大戴禮》“禮三本”篇雷同,可見《荀子》、《大戴禮》亦相抄錄,實不足由此撼作者。
另《太史公自序》說:“維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然要以近一性一情,通王道,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
作《禮書》第一”。
由前述段略大義,《禮書》雖錄自《荀子》,通篇内容既不悖太史公初衷,且由略到詳,層次分明,自成一嚴密整體,抄錄時已經過匠心斧斫,故謂系太史公自補亦未嘗不可。
太史公說:“禮的品格、功能,實在博大衆多而又盛美啊!它主宰萬物、驅策群品,豈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禮官那裡,研究夏、商、周三代禮制的演變,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禮,依據人一性一制定儀,是由來已久的事了。
做人的道理,千條萬條,無不貫穿一條基本準則,就是誘導人們,使知仁義,并以刑罰相約束。
所以,德厚之人,地位尊顯貴重;俸祿多的享受榮耀恩一寵一,以此來統一天下人的意識,整齊人心。
人的身一體乘車馬感到舒适,就以金飾車,又雕镂車衡,鑲金錯銀,加上繁瑣的裝飾;眼睛一愛一看五彩美色,就設計了黼黻文章等花紋,使外表形态更美好;人耳樂聞鐘磬等動聽的聲音,就調諧各種樂器以激蕩人心;人口喜歡吃美味食物,就烹調出嘉肴異馔,或酸或鹹,各盡其美;人情喜一愛一珍貴善美的物事,就以美玉制成圭璧,又加琢磨,以順人意。
這樣下去,如何得了?于是,又制造了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等,防止過分奢侈,挽救衰敗。
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貴賤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等級,事事皆有适宜之度,物物文飾皆有節制。
孔子說:“禘祭自灌以後,次序颠倒,我不願再看了。
” 周朝衰落後,禮制廢棄,樂制破壞,大小不按等級,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婦女為妻。
世上遵法律、守正道的人受侮辱,奢侈逾制的人名顯身榮。
上自子夏這樣的孔門高弟,猶且說:“出門見到紛纭華麗盛美的事物而歡喜,回來聽到夫子的學說而歡喜,二者常在心中鬥争,不能決定取舍”。
更何況中材以下的人,長期處在失于教導的習俗、環境中了?孔子論衛國政治說:“必先正其名分。
”但在衛國終于無法做到。
孔子死後,受業門人沉一淪星散,有的到了齊、楚,有的遁入河北、海内。
豈不令人痛惜! 至秦統一天下,全部收羅六國禮儀制度,擇其善者而用之,雖與先聖先賢的制度不合,卻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儀,莊嚴肅穆,與古代相同。
到漢高祖光複四海,擁有天下,儒者叔孫通增損秦制,制定了漢代制度。
主體卻是沿襲秦制,上自天子稱号,下至僚佐和宮殿、官名,都很少變更。
孝文帝即位後,zheng府有關部門建議,要重定禮儀制度,那時孝文帝喜一愛一道家學說,以為繁瑣的禮節隻能粉飾外表,無益于天下治亂,沒有采納。
孝景帝時期,禦史大夫晁錯明于世務,深通刑名之學,屢屢建議說:“諸侯是天子的屏藩、輔佐,與臣子相同,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如今卻是諸侯大國專治其境,與朝廷政令不同,諸事又不向京城禀報,此事斷然不可持續下去,流毒後世。
”孝景帝采納他的計策,削弱諸侯,導緻了六國叛亂,首以誅晁錯為名,天子不得己,殺晁錯以解時局的危難。
此事詳載于《袁盎列傳》中。
自此以後,為官者但務結交諸侯、安享俸祿而已,無人敢再複倡此議。
今上(漢武帝)即位後,招納羅緻通儒學的人才,命他們共同制定禮儀制度,搞了十餘年,不能成功。
有人說:古時天下太平,萬民和樂歡喜,感應上天,降下各種祥瑞征兆,才能夠采擇風俗,制定制度。
如今不具備這些條件。
皇帝向禦史下诏書道:“曆朝受天命而為王,雖然各有其興盛的原因,卻是殊途而同歸,即因民心而起,随民俗确定制度。
如今議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還有何指望?漢朝也是一家帝王,典法制度不能流傳,如何對後世子孫解釋?治化隆盛的對後世影響也自博大闳深,治化淺的影響就偏窄狹小,怎可不自勉勵!”于是,以“太初”為元年改定曆法,變易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廟、百官禮儀,作為不變的制度,流傳後世。
禮是由人産生的,人生而有欲一望,欲一望達不到則不能沒有怨憤,憤而不止就要争鬥,争鬥就生禍亂。
古代帝王厭惡禍亂,才制定禮儀來滋養人的欲一望,滿足人的需求,使欲一望不緻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緻因欲一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相得而長,這樣禮就産生了。
所以,禮就是養的意思。
稻梁等五味是養人之口的;椒、蘭、芬芳的芷草,是養人之鼻的;鐘、鼓及各種管弦樂器的音聲是養人之耳的;雕刻花紋是養人眼目的;寬敞的房屋以及一床一箦幾席,是養人身一體的。
所以說禮就是養的意思。
君子欲一望既得到滋養而滿足,又願受到“辨”的限制。
所謂辨,就是辨别貴賤使有等級,長少使有差别,貧富輕重都能得到相稱的待遇。
因此,天子以大路越席保養身一體;身旁放着香草,用來養鼻;前面的車衡經過嵌錯裝飾,用來養目;車動時,鸾鈴叮?,節奏緩和如《武》、《象》二舞的樂曲,急驟如《韶》、《濩》舞曲,是用來養耳的;龍旗下,九旒低垂,是用來養信用的。
戰陣上,以兕牛皮為席,車上手握處,雕成虎文,用鲛魚皮蒙馬腹,雕龍文飾車轭,是用來養威的。
駕馭大路的馬,之所以必須調一教順馴,才能乘坐,是為了養安。
誰能知道,士人出生入死,邀立名節,正是為了養護他們的生命?誰能知道,輕财好施,揮金如土,是為了養護錢财?誰知謙恭辭讓、循循多禮,是為了養護平安?誰知道知書達禮,溫文儒雅,是可以安養一性一情的? 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圖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懶惰的必危,固執情一性一的必亡。
因此,聖人一概處之以禮義,就能獲生避死、近利遠害、居安離危,事事得兩全其美了。
反之,若一概任情盡一性一,就會兩者齊失。
而儒者的學說使人兩全其美,墨家學說使人兩皆有失,這是儒墨兩家的分别。
禮是治世辨惑的極點,強國固家的根本,威力施行的基本方法,事功名位的總表現。
王公奉行它,可以統一天下,臣服諸侯;不奉行就會捐棄社稷,破家亡國。
所以,堅韌的甲胄、犀利的兵器,不足以獲得勝利,高大的城牆、寬深的溝池,不足以為險固,嚴酷的号令、繁苛的刑罰,不足以增加威嚴。
按禮辦事,就事事成功,不按禮辦事,就諸事皆廢。
楚人以鲛魚革,犀牛、兕牛皮為衣甲,堅韌如同金石;又有宛城制造的大鐵矛,鑽刺時犀利如鋒虿之尾;軍隊輕利飄速,士卒像疾風驟雨般迅捷。
然而,兵敗于垂涉,将軍唐昧戰死;莊蹻起兵,楚國分而為四。
這能說是由于沒有堅甲利兵嗎?是統領的方法不對頭啊。
楚國以汝水、穎水為險阻,以岷江、漢水為溝池,以鄧林與中原相阻隔,以方城山為邊境。
然而,秦國軍隊直攻到鄢郢,一路如摧枯拉朽。
怎能說是因它無險可守呢?是統馭的方法不對啊。
殷纣王剖比幹之心,囚禁箕子,造炮烙刑具,殺害無罪之人,當時臣民懔然畏懼,生死不保。
周朝軍隊一到,纣王命令無人奉行,百姓不為所用,怎能說是号令不嚴、刑罰不峻呢?是統領的方法不對頭啊。
古時的兵器,不過戈、矛、弓矢罷了,然而,不待使用敵國已窘迫屈服。
城郊百姓不須聚集起來守城,城外也不須挖掘防守用的溝池,不須建立堅固的阨塞要地,不用兵機謀略,而國家平
《索隐》說:“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正義》說:“五經六籍,鹹謂之書”。
其實司馬遷《
後者是名詞;前者是動詞,為書寫之書,是記錄的意思。
班氏《
本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都是記錄,惟因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故以不同名目區别之:史以帝王為中心,名為本紀;人物為傳紀,名列傳;諸侯以世襲,名世家;大事系以年月,列成表格,名之為表;餘無所屬,便徑以書名之。
書體的由來,多數人承認是司馬遷獨創,同時又以為,雖曰獨創,必有所本。
于是有人以為仿自《禮經》(如劉知幾《史通·書志篇》),有人以為原于《爾雅》(如鄭樵《通志序》),或以為昉自《呂覽》、《
今人程金造撰《史記管窺》另标新說,以為是由《
理由之一是“左史紀言,右史紀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史家隻此二事。
太史公撰史事紹發《春秋》,八書自當是仿于《尚書》了。
之二是《尚書》與八書都名為書,内容又有相仿佛處,如《禹貢》之于《河渠書》,《堯典》之于《天官書》等。
其實都是敷會。
《尚書》是上古檔案,非獨紀言;八書之中,如《封禅》、《河渠》等篇亦非紀言,可見與紀言、紀事無關。
至于說《堯典》與《天官書》形似,《禹貢》與《河渠書》形似,更是郢書燕說、魯魚亥豕之談了。
史以紀事,事關人物及其言論、行動者,司馬遷分别以本紀、列傳、表、世家貫穿之,此外不能及者,按類分篇,以書名之。
若從按類分篇看,與諸子書頗相似,但内容絕不能侔;若從内容與《禮經》、《尚書》、《爾雅》有相似處看,其輕重,繁簡、體例又絕不相同。
因而,隻能說史之有書體,創自司馬遷,僅此而已。
與之形似者雖多,都不能說是八書的原形。
八書的内容清人趙翼說是“以紀朝章國典”,這是曆代定論。
仔細推敲,似不盡然。
八書中的禮、樂、律、天官四篇主要内容都不是紀朝章國典。
有人說,前三篇系後人所補,非太史公原著,不足憑據。
亦有可疑,以《禮書》論,皆知是後人以《
由此似可認為八書中的禮、樂、律、天官四篇是學術專論,系司馬遷雜取時論而為之。
其餘四篇旨在指責漢代,特别是漢武帝時代的政事,如《封禅書》專論武帝之一婬一祀;《河渠書》譏武帝屢信淺陋之言,工程勞而無功;《平準書》責武帝無故興兵開邊,财用不給,于是刻民侵商,緻國困民貧。
惟武帝太初改曆為一代盛事,《曆書》于太初曆法又缺而不書。
當時便以《史記》為謗書,大約主要由于這些緣故。
自《漢書》改書體為志,專記朝章國典,雖是受《史記》啟發,卻不是司馬遷創立書體的本意。
【譯文】 八書之一是《禮書》。
專門探讨有關禮的若幹理論。
禮,就是維系世間萬物等級、秩序的規定或制度。
司馬遷列為八書之首,反映了他對社會等級、秩序重要一性一的認識。
本篇以“禮由人起”為界,分為二部分,以前為序錄,簡述禮的特征、功能和沿革。
以下是詳說,是删截《荀子》“禮論”、“議兵”二篇文字而成。
又可分為七個層次:序論二,詳說五。
前二個自然段為第一層,論“沿人情而制禮”。
“沿人情”的意思包一皮一皮括“順人情”、“節人欲”二個方面。
第三、四、五自然段為第二層,述禮制沿革。
第六、七、八自然段載自“禮論”,是第三層,内容是第一層的深化,惟把“順人情”概括為“養”人情,“節人欲”概括為“禮之辨”。
進而指出後者是儒、墨兩家理論的分界線,即認為墨家主張“一之于情一性一”,儒者則主張人欲按等級加以節制。
第四層包一皮一皮括九、十兩個自然段,是“議兵”篇中文字,内容是以實例證明禮的重要一性一。
以下至篇末均出自“禮論”,其中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為第五層,論禮的另一特征是“貴本親用”。
先述“禮有三本”:天地、先祖和君師。
次以實例說明辨尊卑大小是“貴本”的具體表現。
末述“貴本親用”是禮的最高形式。
第十四自然段為第六層,是以上内容的綜述。
餘為第七層,是太史公評語(也是載取“禮論”中文字而成),重申了禮的重要一性一,提出“禮為人道之極”、禮貴适中的觀點。
對此篇出處有三說:一如《索隐》、《正義》,認為“是褚先生取荀卿禮論兼為之”;二如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二十三所說,自“禮由人起”(第六自然段)以下為後人妄增,但未必便是褚少孫;三如清·郭嵩濤《史記劄記》卷三所說:第一部分為“太史公草創之文”,不是定本;第二部分取荀子書以足之,“史公于此,有深意焉”。
意思是“禮書”出自太史公,但非完書。
今觀《史記·龜策列傳》,“正義”說:“史記至元成間十篇有錄無書,而褚少孫補《景》、《武紀》、《将相年表》、《禮書》、《樂書》、《律書》、《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龜冊列傳》。
《日者》、《龜冊》言詞最卑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
其中說“元成間十篇己有錄無書,不知所本。
”至于是否褚先生所補,則大有斟酌餘地。
其中以有“褚先生曰”字樣,可确認為褚先生補書者隻有《三王世家》、《日者》、《龜冊》三篇。
此外《禮》、《樂》二書系取他書文字而成者,《律》書各段文字不相連屬,這三篇僅略有補綴痕迹,實難斷言是褚先生手筆。
蓋緣史無足征,則取他書以成之,是古人著書通例,不獨《史記》為然。
像《漢書》整篇抄錄《史記》,醫書《靈》、《素》多有同文,農書更是互相傳抄。
《史記》“禮書”皆知錄自《荀子》“禮論”,但又與《大戴禮》“禮三本”篇雷同,可見《荀子》、《大戴禮》亦相抄錄,實不足由此撼作者。
另《太史公自序》說:“維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然要以近一性一情,通王道,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
作《禮書》第一”。
由前述段略大義,《禮書》雖錄自《荀子》,通篇内容既不悖太史公初衷,且由略到詳,層次分明,自成一嚴密整體,抄錄時已經過匠心斧斫,故謂系太史公自補亦未嘗不可。
太史公說:“禮的品格、功能,實在博大衆多而又盛美啊!它主宰萬物、驅策群品,豈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禮官那裡,研究夏、商、周三代禮制的演變,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禮,依據人一性一制定儀,是由來已久的事了。
做人的道理,千條萬條,無不貫穿一條基本準則,就是誘導人們,使知仁義,并以刑罰相約束。
所以,德厚之人,地位尊顯貴重;俸祿多的享受榮耀恩一寵一,以此來統一天下人的意識,整齊人心。
人的身一體乘車馬感到舒适,就以金飾車,又雕镂車衡,鑲金錯銀,加上繁瑣的裝飾;眼睛一愛一看五彩美色,就設計了黼黻文章等花紋,使外表形态更美好;人耳樂聞鐘磬等動聽的聲音,就調諧各種樂器以激蕩人心;人口喜歡吃美味食物,就烹調出嘉肴異馔,或酸或鹹,各盡其美;人情喜一愛一珍貴善美的物事,就以美玉制成圭璧,又加琢磨,以順人意。
這樣下去,如何得了?于是,又制造了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等,防止過分奢侈,挽救衰敗。
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貴賤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等級,事事皆有适宜之度,物物文飾皆有節制。
孔子說:“禘祭自灌以後,次序颠倒,我不願再看了。
” 周朝衰落後,禮制廢棄,樂制破壞,大小不按等級,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婦女為妻。
世上遵法律、守正道的人受侮辱,奢侈逾制的人名顯身榮。
上自子夏這樣的孔門高弟,猶且說:“出門見到紛纭華麗盛美的事物而歡喜,回來聽到夫子的學說而歡喜,二者常在心中鬥争,不能決定取舍”。
更何況中材以下的人,長期處在失于教導的習俗、環境中了?孔子論衛國政治說:“必先正其名分。
”但在衛國終于無法做到。
孔子死後,受業門人沉一淪星散,有的到了齊、楚,有的遁入河北、海内。
豈不令人痛惜! 至秦統一天下,全部收羅六國禮儀制度,擇其善者而用之,雖與先聖先賢的制度不合,卻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儀,莊嚴肅穆,與古代相同。
到漢高祖光複四海,擁有天下,儒者叔孫通增損秦制,制定了漢代制度。
主體卻是沿襲秦制,上自天子稱号,下至僚佐和宮殿、官名,都很少變更。
孝文帝即位後,zheng府有關部門建議,要重定禮儀制度,那時孝文帝喜一愛一道家學說,以為繁瑣的禮節隻能粉飾外表,無益于天下治亂,沒有采納。
孝景帝時期,禦史大夫晁錯明于世務,深通刑名之學,屢屢建議說:“諸侯是天子的屏藩、輔佐,與臣子相同,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如今卻是諸侯大國專治其境,與朝廷政令不同,諸事又不向京城禀報,此事斷然不可持續下去,流毒後世。
”孝景帝采納他的計策,削弱諸侯,導緻了六國叛亂,首以誅晁錯為名,天子不得己,殺晁錯以解時局的危難。
此事詳載于《袁盎列傳》中。
自此以後,為官者但務結交諸侯、安享俸祿而已,無人敢再複倡此議。
今上(漢武帝)即位後,招納羅緻通儒學的人才,命他們共同制定禮儀制度,搞了十餘年,不能成功。
有人說:古時天下太平,萬民和樂歡喜,感應上天,降下各種祥瑞征兆,才能夠采擇風俗,制定制度。
如今不具備這些條件。
皇帝向禦史下诏書道:“曆朝受天命而為王,雖然各有其興盛的原因,卻是殊途而同歸,即因民心而起,随民俗确定制度。
如今議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還有何指望?漢朝也是一家帝王,典法制度不能流傳,如何對後世子孫解釋?治化隆盛的對後世影響也自博大闳深,治化淺的影響就偏窄狹小,怎可不自勉勵!”于是,以“太初”為元年改定曆法,變易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廟、百官禮儀,作為不變的制度,流傳後世。
禮是由人産生的,人生而有欲一望,欲一望達不到則不能沒有怨憤,憤而不止就要争鬥,争鬥就生禍亂。
古代帝王厭惡禍亂,才制定禮儀來滋養人的欲一望,滿足人的需求,使欲一望不緻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緻因欲一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相得而長,這樣禮就産生了。
所以,禮就是養的意思。
稻梁等五味是養人之口的;椒、蘭、芬芳的芷草,是養人之鼻的;鐘、鼓及各種管弦樂器的音聲是養人之耳的;雕刻花紋是養人眼目的;寬敞的房屋以及一床一箦幾席,是養人身一體的。
所以說禮就是養的意思。
君子欲一望既得到滋養而滿足,又願受到“辨”的限制。
所謂辨,就是辨别貴賤使有等級,長少使有差别,貧富輕重都能得到相稱的待遇。
因此,天子以大路越席保養身一體;身旁放着香草,用來養鼻;前面的車衡經過嵌錯裝飾,用來養目;車動時,鸾鈴叮?,節奏緩和如《武》、《象》二舞的樂曲,急驟如《韶》、《濩》舞曲,是用來養耳的;龍旗下,九旒低垂,是用來養信用的。
戰陣上,以兕牛皮為席,車上手握處,雕成虎文,用鲛魚皮蒙馬腹,雕龍文飾車轭,是用來養威的。
駕馭大路的馬,之所以必須調一教順馴,才能乘坐,是為了養安。
誰能知道,士人出生入死,邀立名節,正是為了養護他們的生命?誰能知道,輕财好施,揮金如土,是為了養護錢财?誰知謙恭辭讓、循循多禮,是為了養護平安?誰知道知書達禮,溫文儒雅,是可以安養一性一情的? 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圖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懶惰的必危,固執情一性一的必亡。
因此,聖人一概處之以禮義,就能獲生避死、近利遠害、居安離危,事事得兩全其美了。
反之,若一概任情盡一性一,就會兩者齊失。
而儒者的學說使人兩全其美,墨家學說使人兩皆有失,這是儒墨兩家的分别。
禮是治世辨惑的極點,強國固家的根本,威力施行的基本方法,事功名位的總表現。
王公奉行它,可以統一天下,臣服諸侯;不奉行就會捐棄社稷,破家亡國。
所以,堅韌的甲胄、犀利的兵器,不足以獲得勝利,高大的城牆、寬深的溝池,不足以為險固,嚴酷的号令、繁苛的刑罰,不足以增加威嚴。
按禮辦事,就事事成功,不按禮辦事,就諸事皆廢。
楚人以鲛魚革,犀牛、兕牛皮為衣甲,堅韌如同金石;又有宛城制造的大鐵矛,鑽刺時犀利如鋒虿之尾;軍隊輕利飄速,士卒像疾風驟雨般迅捷。
然而,兵敗于垂涉,将軍唐昧戰死;莊蹻起兵,楚國分而為四。
這能說是由于沒有堅甲利兵嗎?是統領的方法不對頭啊。
楚國以汝水、穎水為險阻,以岷江、漢水為溝池,以鄧林與中原相阻隔,以方城山為邊境。
然而,秦國軍隊直攻到鄢郢,一路如摧枯拉朽。
怎能說是因它無險可守呢?是統馭的方法不對啊。
殷纣王剖比幹之心,囚禁箕子,造炮烙刑具,殺害無罪之人,當時臣民懔然畏懼,生死不保。
周朝軍隊一到,纣王命令無人奉行,百姓不為所用,怎能說是号令不嚴、刑罰不峻呢?是統領的方法不對頭啊。
古時的兵器,不過戈、矛、弓矢罷了,然而,不待使用敵國已窘迫屈服。
城郊百姓不須聚集起來守城,城外也不須挖掘防守用的溝池,不須建立堅固的阨塞要地,不用兵機謀略,而國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