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書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昺疏:“禮:大夫雖有妾媵,嫡妻惟娶一姓。
今管仲娶三姓之女”,不合禮法。
③奢溢:奢侈超過限度。
滿而外一流稱為溢。
僭差:指差失、錯謬。
《尚書·大诰》:“天命不僭”,孔安國注說:“以蔔吉之故,大以汝衆東征四國,天命不僭差。
”意思是:蔔既得了吉兆,這是天命,必無差錯。
④高弟、弟子中次第高者。
⑤說:通“悅”。
⑥夫子:先生、長者尊稱為夫子。
這裡是對孔子的尊稱。
⑦中庸:中等材能的平常人。
庸作用或常解(見《說文》:“庸,用也”;《爾雅·釋诂》:“庸,常也”),⑧漬:浸漬、濡染。
⑨被服:被子和衣服,作用是複蓋和包一皮一皮裹。
本句中被服二字做動詞使用,詞意與其作用意同。
⑩必也正名:必須把名分與實際不合者糾正過來。
語出《論語·子路》。
名分即身分、等級。
(11)沒:通殁,意為死亡。
(12)沈湮:沈通沉,沉一淪;湮,湮滅、埋沒。
(13)适齊、楚:去齊國和楚國。
事見《論語·微子》:“大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
大師、亞飯,樂官名;摯、幹,人名。
(14)入河海:事見《論語·微子》:“鼓方叔入于河”,“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包一皮一皮鹹解釋說:“鼓,擊鼓者;方叔,名;入謂居其河内”。
古以河北為河内,河南為河外。
又孔安國解釋說:“陽、襄皆名”,那未少師、擊磬為樂官名。
海,邢昺解釋為海内,地域不詳。
大約是指四海之内,謂其居無定址的意思。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國禮儀①,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②,依古以來。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
自天子稱号③,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
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④,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⑤?故罷去之。
孝景時,禦史大夫晁錯明于世務刑名⑥,數幹谏孝景曰⑦:“諸侯藩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禀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⑧,以錯首名⑨,天子誅錯以解難。
事在《袁盎》語中⑩。
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複議。
①悉:都、盡、全部。
内:同納。
②濟濟:盛多貌。
③天子稱号:即皇帝。
古有三皇五帝之号,秦始皇統一後,于三皇三帝各取一字,合為皇帝,作為天子稱号(見《史記·始皇本紀》)。
④道家之學:主張清靜無為、不事更張、因俗而治、與民休息的學說,哲學上崇尚虛無,屬唯心主義範疇。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⑤躬化:躬自實行。
全句的意思是:為什麼要實行它呢?⑥刑名:又作形名,戰國百家之一,即名家。
⑦幹谏:幹預或觸及(犯)别人(君)的心意,并告訴他善或不善。
本句中的意思就是向孝景帝提出勸告。
⑧六國叛逆: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六”乃“七”字之誤。
七國指:吳、楚、趙、濟南、菑川、膠西、膠東。
《集解》說是上述前六國,另有齊孝王狐疑城守,故不與七國之數,謬甚。
七國本來不包一皮一皮括齊,《史記·吳王濞列傳》所載甚明。
⑨首名:名子放在前面。
全句的意思是把晁錯的名子作為反叛的第一條理由。
如晁錯本傳所說,七國反,“以誅錯為名”。
⑩《袁盎》:指《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今上即位,招緻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①,乃采風俗,定制作。
上聞之,制诏禦史曰②:“蓋受命而王③,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
議者鹹稱太古④,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闳博⑤,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⑥,易服色⑦,封太山⑧,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⑨,垂之于後雲。
①瑞應:祥瑞的反應。
瑞字的本意是“信”,瑞應是指天以人君有德,将賜福于天下,先降此以為信。
即是天對人君德政的反應。
瑞應名目很多:《春秋左傳序》說:“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
孔穎達疏說,五靈是指“麟、鳳與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
王充《論衡·是應篇》說:“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朱草、醴泉、翔鳳、甘露、景星、嘉禾、胙脯、蓂莢、屈秩之屬;又言山出車、澤出舟、……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都是瑞應。
辨至:《正義》:辨音遍。
《集韻》謂:意亦與遍同:辨,“帀也”。
帀亦匝字。
故辨至即遍至,或輪番而至的意思。
②制:《漢書·高後紀》:“太後臨朝稱制”。
顔師古注說:“天子之言一曰制書,二曰诏書。
制書者,謂為制度之命也”。
诏:《漢書·高帝紀下》:“诏曰”,如淳注說:“诏,告也。
自秦漢以下,唯天子獨稱之”。
禦史:官名。
周官禦史,職佐冢宰,掌文書、法令。
漢有侍禦史、符玺禦史、治書禦史等。
合以上三款知此句意思是:“皇帝以制書告訴禦史說”。
③受命:受天命。
蓋:語前助詞。
④鹹:都、皆。
⑤化:治化、教化。
指政治所教變為民俗。
隆:豐大、盛,為隆,中高為隆;闳,大。
博:《玉篇》:“廣也”。
合以上四款,知此句的意思是:治化盛的影響廣大。
⑥太初之元:《爾雅·釋诂》說:“元,始也”。
新帝即位或有祥瑞,為了表示初受天命,與民更始,往往改變年号,稱為改元。
漢武帝所改年号名太初(即以太初紀年,如太初元年、太初二年……等),稱太初之元。
改正朔:正為曆法年之始,如天正、地正、人正等,朔為月之始。
改正朔就是改定曆法。
漢代太初以前用秦正朔,以十月為歲首,自大初元年,用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
⑦易服色:按五德終始說(五行一性一質各異,稱為五德),每個朝代受天命而為王,各占一德,朝代更疊符合五行相勝說,終而複始。
比如《禮記·檀弓》說:夏後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孔穎達說,這叫做三統。
周為火德,故服色尚赤;秦滅周,自以為是水德(水能滅火),服色尚黑;漢滅秦,起初沿用秦朝的服色,後加更正,認為是土德(土能滅火),土于五色為黃,所以服色尚黃,由尚黑變為尚黃,稱為易服色(參見《史記·封禅書》)。
⑧封太山:太山即泰山,範晔撰《後漢書》,避家諱(其父名泰)改為太山。
儒者認為,帝王受命,應該封(祭)太山,即在太山上築壇祭天,另在太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稱為禅梁父,合稱封禅。
據說,禅梁父易,封太山難,隻有皇帝(或王)中的聖人才能登太山頂,行此大禮。
此後便能成神仙、登天而去(參見《史記·封禅書》)。
⑨典常:典制、綱常。
即不變的重大制度。
禮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①,忿而無度量則争,争則亂。
先王惡其亂②,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究于物③,物不屈于欲④,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
稻粱五味⑤,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茞⑥,所以養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耳也;刻镂文章⑦,所以養目也;疏房一床一第幾席⑧,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①忿:同憤,憤怒、憤恨。
②惡(wù,誤):厭惡、憎惡。
③窮:盡,困窘,窘迫。
全句的意思是:欲一望不緻因物不足而感困窘,受到限制。
④屈:同诎。
也是窮、盡的意思。
⑤指稻粱等五味食品。
古人以五谷配五味。
五味:五種滋味,指鹹、苦、酸、辛(辣)、甘。
⑥椒:香料名。
有多種。
蘭:香草。
茞:即白芷,也是香草。
⑦刻镂:在器一具上加工花紋的方法。
文章:花紋。
⑧疏房:疏朗、寬敞的房屋。
一床一第(zǐ,子),第為一床一上竹席,一床一第即一床一鋪。
幾席:憑倚所用的條形矮桌叫做幾。
《急就篇》說:“簟謂之席”,就是說鋪墊用具叫做席。
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辨也。
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①。
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載臭茞②,所以養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鸾之一聲③,步中《武》、《象》④,驟中《韶》、《濩》⑤,所以養耳也;龍旂九斿⑥,所以養信也⑦;寝兕持虎⑧,鲛彌龍⑨,所以養威也⑩。
故大路之馬(11),必信至教順(12),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
孰知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13),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财也,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14)。
①稱:相稱。
②側:身旁。
臭:香。
《易·系辭》:“其臭如蘭”。
③和鸾:車馬鈴。
④步:步伐,緩曰步。
《武》《象》:樂舞名。
⑤驟:疾行。
《韶》《旂》,樂舞名。
⑥龍旂:《爾雅·釋天》:“有鈴早旂”。
郭璞注說:“懸鈴于竿頭,畫蛟龍于旒”。
旒就是旂下垂的飾物。
邢昺解釋說:“《司常》雲,‘交龍為旂’,又曰‘諸侯建旂’。
然則旂者,畫二龍于上,一升一降相交,又懸鈴于竿,是諸侯之所建也”。
九斿:旌旗的旒叫做斿,即旗子下垂的鑲邊。
此處說是龍旂九斿,是指諸侯之旂。
⑦養信也:信作信用、憑據。
全句的意思是為了确立、保護諸侯的信用,制造了龍旂,并配以九旂,做為諸侯号令的标志或憑據。
⑧寝兕(sì,寺):《索隐》解釋是以兕牛皮為席,《周禮·春官·司幾筵》所掌五席之中無兕牛皮席。
持虎:《索隐》說是“以猛獸皮文飾倚較(按:即輢較。
較,指車兩旁扶手木,立者為輢,橫者為較,較在輢上)及伏轼(按:車前橫木為轼。
古的車多立乘,平時倚靠在輢較上,為表敬意,向前探身,以手扶轼,稱為伏轼)。
⑨鲛(xiǎn,顯):鲛,《荀子·禮論》作蛟,古字通用。
為馬肚帶,以鲛魚皮制成。
一說裝飾成蛟龍形,皆通。
彌龍:彌是複蓋的意思,彌龍指複蓋着龍紋,仍然是說車飾。
⑩養威也:養,指保持、增加。
用以上這些猛獸紋飾,保持并增加王者的威武氣勢。
?(11)大路之馬:駕駛大路(天子五路之一)的馬。
?(12)信至教順:信能至,教能順。
或者說能至于信,順于教。
前一種解釋,信、教都是駕車的人對于馬發出的信号、指令;至表示信号能至于馬身上,即被馬感知,順表示順從。
後一種解釋信是信用,其餘與第一種解釋相同。
(13)出死:出生入死。
要(邀)節:希求名節。
要作邀解。
(14)文理:即禮。
理是禮之質,文是禮之飾。
人苟生之為見①,若者必死②;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怠惰之為安,若者必危;情勝之為安③,若者必滅。
故聖人一之于禮義④,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一性一,則兩失之矣。
故儒者将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兩失之者也⑤。
是儒墨之分。
①苟生:苟即苟且,意為草率,得過且過。
苟生即為了求生,一切都從簡,引伸為一意求生。
為見:作為見解,目的。
②若者:若是者,像這樣的。
③情勝:情勝理。
即感情勝于理智。
④一之于禮義:一切從禮義出發,按禮義辦事。
⑤《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儒者“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别,雖百家弗能易也”。
是說儒者重禮,既合情,又合理,百家不能改易。
墨者自奉儉薄,“必以此為萬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别也。
……故曰‘儉而難遵’”。
尊卑無别,言其不合理;儉而難遵,言其不合人情。
所以說,儒者使人兩得之,墨者使人兩失之。
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
王公由之①,所以一天下,臣諸侯也;弗由之②,所以捐③社稷也。
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④,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
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
楚人鲛革犀兕⑤,所以為甲⑥,堅如金石;宛之巨鐵施⑦,鑽如蜂虿⑧;輕利剽遫⑨,卒如熛風⑩。
然而兵殆于垂涉(11),唐昧死焉(12);莊蹻起,楚分而為四參(13)。
是豈無堅革利兵哉(14)?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汝颍以為險,江漢以為池,阻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
然而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15)。
是豈無固塞險阻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纣剖比幹,囚箕子,為炮格(16),刑殺無辜(17),時臣下懔然(18),莫必其命(19)。
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
是豈令不嚴,刑不陖哉(20)?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①由之:由其道,奉行,按着它做。
②弗:不。
③捐:抛棄。
④池:城池。
⑤鲛:指蛟魚皮。
革:皮革。
犀、兕:指犀牛與兕牛的皮革。
⑥甲:衣甲,戰陣所服,以防矢石兵刃。
⑦施:同鍦,即矛。
⑧鑽:鑽刺。
蜂虿:猶言蜂虿之尾。
虿,蠍類毒蟲。
⑨剽遬:剽悍迅捷。
遬,當作遬,同速。
⑩卒:士兵。
熛(biāo,标)風:火飛為熛,熛風即謂如火之飛,如風之揚,極言其迅捷。
?(11)殆:危。
此言兵敗,幾乎滅亡。
垂涉:一作垂沙,地名。
?(12)唐昧:楚将。
昧或作蔑。
(13)參:即“三”字。
四參,《荀子·議兵》作三四。
分為四參,猶言四分五裂,國家大亂的意思。
(14)堅革利兵:革是制甲的材料,所以說成堅甲利兵亦通。
兵指兵刃器械。
(15)舉:拿下來。
指攻陷鄢郢二城。
振槁:《廣韻》:振,“裂也”,又“動也”;槁,指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動、裂或摧敗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是極言其易。
(16)炮格:亦炮烙,刑具名。
(17)辜:《說文》:“辜,罪也”。
刑殺無辜,謂将無罪之人刑而殺之。
(18)懔然:畏懼貌。
(19)莫必其命:不敢自言其一性一命必然如何,是朝不保夕的意思。
(20)陖:同峻。
即險。
峻刑就是嚴刑。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诎①。
城郭不集②,溝池不掘,固塞不樹③,機變不張④,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固者⑤,無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⑥,時使而誠一愛一之⑦,則下應之如景響⑧。
有不由命者,然後俟之以刑⑨,則民知罪矣。
故刑一人而天下服。
罪人不尤其上⑩,知罪之在已也。
是故刑罰省而威
今管仲娶三姓之女”,不合禮法。
③奢溢:奢侈超過限度。
滿而外一流稱為溢。
僭差:指差失、錯謬。
《尚書·大诰》:“天命不僭”,孔安國注說:“以蔔吉之故,大以汝衆東征四國,天命不僭差。
”意思是:蔔既得了吉兆,這是天命,必無差錯。
④高弟、弟子中次第高者。
⑤說:通“悅”。
⑥夫子:先生、長者尊稱為夫子。
這裡是對孔子的尊稱。
⑦中庸:中等材能的平常人。
庸作用或常解(見《說文》:“庸,用也”;《爾雅·釋诂》:“庸,常也”),⑧漬:浸漬、濡染。
⑨被服:被子和衣服,作用是複蓋和包一皮一皮裹。
本句中被服二字做動詞使用,詞意與其作用意同。
⑩必也正名:必須把名分與實際不合者糾正過來。
語出《論語·子路》。
名分即身分、等級。
(11)沒:通殁,意為死亡。
(12)沈湮:沈通沉,沉一淪;湮,湮滅、埋沒。
(13)适齊、楚:去齊國和楚國。
事見《論語·微子》:“大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
大師、亞飯,樂官名;摯、幹,人名。
(14)入河海:事見《論語·微子》:“鼓方叔入于河”,“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包一皮一皮鹹解釋說:“鼓,擊鼓者;方叔,名;入謂居其河内”。
古以河北為河内,河南為河外。
又孔安國解釋說:“陽、襄皆名”,那未少師、擊磬為樂官名。
海,邢昺解釋為海内,地域不詳。
大約是指四海之内,謂其居無定址的意思。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國禮儀①,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②,依古以來。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
自天子稱号③,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
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④,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⑤?故罷去之。
孝景時,禦史大夫晁錯明于世務刑名⑥,數幹谏孝景曰⑦:“諸侯藩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禀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⑧,以錯首名⑨,天子誅錯以解難。
事在《袁盎》語中⑩。
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複議。
①悉:都、盡、全部。
内:同納。
②濟濟:盛多貌。
③天子稱号:即皇帝。
古有三皇五帝之号,秦始皇統一後,于三皇三帝各取一字,合為皇帝,作為天子稱号(見《史記·始皇本紀》)。
④道家之學:主張清靜無為、不事更張、因俗而治、與民休息的學說,哲學上崇尚虛無,屬唯心主義範疇。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⑤躬化:躬自實行。
全句的意思是:為什麼要實行它呢?⑥刑名:又作形名,戰國百家之一,即名家。
⑦幹谏:幹預或觸及(犯)别人(君)的心意,并告訴他善或不善。
本句中的意思就是向孝景帝提出勸告。
⑧六國叛逆: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六”乃“七”字之誤。
七國指:吳、楚、趙、濟南、菑川、膠西、膠東。
《集解》說是上述前六國,另有齊孝王狐疑城守,故不與七國之數,謬甚。
七國本來不包一皮一皮括齊,《史記·吳王濞列傳》所載甚明。
⑨首名:名子放在前面。
全句的意思是把晁錯的名子作為反叛的第一條理由。
如晁錯本傳所說,七國反,“以誅錯為名”。
⑩《袁盎》:指《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今上即位,招緻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①,乃采風俗,定制作。
上聞之,制诏禦史曰②:“蓋受命而王③,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
議者鹹稱太古④,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闳博⑤,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⑥,易服色⑦,封太山⑧,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⑨,垂之于後雲。
①瑞應:祥瑞的反應。
瑞字的本意是“信”,瑞應是指天以人君有德,将賜福于天下,先降此以為信。
即是天對人君德政的反應。
瑞應名目很多:《
孔穎達疏說,五靈是指“麟、鳳與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
王充《論衡·是應篇》說:“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朱草、醴泉、翔鳳、甘露、景星、嘉禾、胙脯、蓂莢、屈秩之屬;又言山出車、澤出舟、……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都是瑞應。
辨至:《正義》:辨音遍。
《集韻》謂:意亦與遍同:辨,“帀也”。
帀亦匝字。
故辨至即遍至,或輪番而至的意思。
②制:《漢書·高後紀》:“太後臨朝稱制”。
顔師古注說:“天子之言一曰制書,二曰诏書。
制書者,謂為制度之命也”。
诏:《漢書·高帝紀下》:“诏曰”,如淳注說:“诏,告也。
自秦漢以下,唯天子獨稱之”。
禦史:官名。
周官禦史,職佐冢宰,掌文書、法令。
漢有侍禦史、符玺禦史、治書禦史等。
合以上三款知此句意思是:“皇帝以制書告訴禦史說”。
③受命:受天命。
蓋:語前助詞。
④鹹:都、皆。
⑤化:治化、教化。
指政治所教變為民俗。
隆:豐大、盛,為隆,中高為隆;闳,大。
博:《玉篇》:“廣也”。
合以上四款,知此句的意思是:治化盛的影響廣大。
⑥太初之元:《爾雅·釋诂》說:“元,始也”。
新帝即位或有祥瑞,為了表示初受天命,與民更始,往往改變年号,稱為改元。
漢武帝所改年号名太初(即以太初紀年,如太初元年、太初二年……等),稱太初之元。
改正朔:正為曆法年之始,如天正、地正、人正等,朔為月之始。
改正朔就是改定曆法。
漢代太初以前用秦正朔,以十月為歲首,自大初元年,用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
⑦易服色:按五德終始說(五行一性一質各異,稱為五德),每個朝代受天命而為王,各占一德,朝代更疊符合五行相勝說,終而複始。
比如《禮記·檀弓》說:夏後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孔穎達說,這叫做三統。
周為火德,故服色尚赤;秦滅周,自以為是水德(水能滅火),服色尚黑;漢滅秦,起初沿用秦朝的服色,後加更正,認為是土德(土能滅火),土于五色為黃,所以服色尚黃,由尚黑變為尚黃,稱為易服色(參見《史記·封禅書》)。
⑧封太山:太山即泰山,範晔撰《後漢書》,避家諱(其父名泰)改為太山。
儒者認為,帝王受命,應該封(祭)太山,即在太山上築壇祭天,另在太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稱為禅梁父,合稱封禅。
據說,禅梁父易,封太山難,隻有皇帝(或王)中的聖人才能登太山頂,行此大禮。
此後便能成神仙、登天而去(參見《史記·封禅書》)。
⑨典常:典制、綱常。
即不變的重大制度。
禮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①,忿而無度量則争,争則亂。
先王惡其亂②,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究于物③,物不屈于欲④,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
稻粱五味⑤,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茞⑥,所以養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耳也;刻镂文章⑦,所以養目也;疏房一床一第幾席⑧,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①忿:同憤,憤怒、憤恨。
②惡(wù,誤):厭惡、憎惡。
③窮:盡,困窘,窘迫。
全句的意思是:欲一望不緻因物不足而感困窘,受到限制。
④屈:同诎。
也是窮、盡的意思。
⑤指稻粱等五味食品。
古人以五谷配五味。
五味:五種滋味,指鹹、苦、酸、辛(辣)、甘。
⑥椒:香料名。
有多種。
蘭:香草。
茞:即白芷,也是香草。
⑦刻镂:在器一具上加工花紋的方法。
文章:花紋。
⑧疏房:疏朗、寬敞的房屋。
一床一第(zǐ,子),第為一床一上竹席,一床一第即一床一鋪。
幾席:憑倚所用的條形矮桌叫做幾。
《急就篇》說:“簟謂之席”,就是說鋪墊用具叫做席。
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辨也。
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①。
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載臭茞②,所以養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鸾之一聲③,步中《武》、《象》④,驟中《韶》、《濩》⑤,所以養耳也;龍旂九斿⑥,所以養信也⑦;寝兕持虎⑧,鲛彌龍⑨,所以養威也⑩。
故大路之馬(11),必信至教順(12),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
孰知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13),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财也,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14)。
①稱:相稱。
②側:身旁。
臭:香。
《易·系辭》:“其臭如蘭”。
③和鸾:車馬鈴。
④步:步伐,緩曰步。
《武》《象》:樂舞名。
⑤驟:疾行。
《韶》《旂》,樂舞名。
⑥龍旂:《爾雅·釋天》:“有鈴早旂”。
郭璞注說:“懸鈴于竿頭,畫蛟龍于旒”。
旒就是旂下垂的飾物。
邢昺解釋說:“《司常》雲,‘交龍為旂’,又曰‘諸侯建旂’。
然則旂者,畫二龍于上,一升一降相交,又懸鈴于竿,是諸侯之所建也”。
九斿:旌旗的旒叫做斿,即旗子下垂的鑲邊。
此處說是龍旂九斿,是指諸侯之旂。
⑦養信也:信作信用、憑據。
全句的意思是為了确立、保護諸侯的信用,制造了龍旂,并配以九旂,做為諸侯号令的标志或憑據。
⑧寝兕(sì,寺):《索隐》解釋是以兕牛皮為席,《周禮·春官·司幾筵》所掌五席之中無兕牛皮席。
持虎:《索隐》說是“以猛獸皮文飾倚較(按:即輢較。
較,指車兩旁扶手木,立者為輢,橫者為較,較在輢上)及伏轼(按:車前橫木為轼。
古的車多立乘,平時倚靠在輢較上,為表敬意,向前探身,以手扶轼,稱為伏轼)。
⑨鲛(xiǎn,顯):鲛,《荀子·禮論》作蛟,古字通用。
為馬肚帶,以鲛魚皮制成。
一說裝飾成蛟龍形,皆通。
彌龍:彌是複蓋的意思,彌龍指複蓋着龍紋,仍然是說車飾。
⑩養威也:養,指保持、增加。
用以上這些猛獸紋飾,保持并增加王者的威武氣勢。
?(11)大路之馬:駕駛大路(天子五路之一)的馬。
?(12)信至教順:信能至,教能順。
或者說能至于信,順于教。
前一種解釋,信、教都是駕車的人對于馬發出的信号、指令;至表示信号能至于馬身上,即被馬感知,順表示順從。
後一種解釋信是信用,其餘與第一種解釋相同。
(13)出死:出生入死。
要(邀)節:希求名節。
要作邀解。
(14)文理:即禮。
理是禮之質,文是禮之飾。
人苟生之為見①,若者必死②;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怠惰之為安,若者必危;情勝之為安③,若者必滅。
故聖人一之于禮義④,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一性一,則兩失之矣。
故儒者将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兩失之者也⑤。
是儒墨之分。
①苟生:苟即苟且,意為草率,得過且過。
苟生即為了求生,一切都從簡,引伸為一意求生。
為見:作為見解,目的。
②若者:若是者,像這樣的。
③情勝:情勝理。
即感情勝于理智。
④一之于禮義:一切從禮義出發,按禮義辦事。
⑤《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儒者“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别,雖百家弗能易也”。
是說儒者重禮,既合情,又合理,百家不能改易。
墨者自奉儉薄,“必以此為萬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别也。
……故曰‘儉而難遵’”。
尊卑無别,言其不合理;儉而難遵,言其不合人情。
所以說,儒者使人兩得之,墨者使人兩失之。
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
王公由之①,所以一天下,臣諸侯也;弗由之②,所以捐③社稷也。
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④,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
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
楚人鲛革犀兕⑤,所以為甲⑥,堅如金石;宛之巨鐵施⑦,鑽如蜂虿⑧;輕利剽遫⑨,卒如熛風⑩。
然而兵殆于垂涉(11),唐昧死焉(12);莊蹻起,楚分而為四參(13)。
是豈無堅革利兵哉(14)?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汝颍以為險,江漢以為池,阻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
然而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15)。
是豈無固塞險阻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纣剖比幹,囚箕子,為炮格(16),刑殺無辜(17),時臣下懔然(18),莫必其命(19)。
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
是豈令不嚴,刑不陖哉(20)?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①由之:由其道,奉行,按着它做。
②弗:不。
③捐:抛棄。
④池:城池。
⑤鲛:指蛟魚皮。
革:皮革。
犀、兕:指犀牛與兕牛的皮革。
⑥甲:衣甲,戰陣所服,以防矢石兵刃。
⑦施:同鍦,即矛。
⑧鑽:鑽刺。
蜂虿:猶言蜂虿之尾。
虿,蠍類毒蟲。
⑨剽遬:剽悍迅捷。
遬,當作遬,同速。
⑩卒:士兵。
熛(biāo,标)風:火飛為熛,熛風即謂如火之飛,如風之揚,極言其迅捷。
?(11)殆:危。
此言兵敗,幾乎滅亡。
垂涉:一作垂沙,地名。
?(12)唐昧:楚将。
昧或作蔑。
(13)參:即“三”字。
四參,《荀子·議兵》作三四。
分為四參,猶言四分五裂,國家大亂的意思。
(14)堅革利兵:革是制甲的材料,所以說成堅甲利兵亦通。
兵指兵刃器械。
(15)舉:拿下來。
指攻陷鄢郢二城。
振槁:《廣韻》:振,“裂也”,又“動也”;槁,指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動、裂或摧敗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是極言其易。
(16)炮格:亦炮烙,刑具名。
(17)辜:《說文》:“辜,罪也”。
刑殺無辜,謂将無罪之人刑而殺之。
(18)懔然:畏懼貌。
(19)莫必其命:不敢自言其一性一命必然如何,是朝不保夕的意思。
(20)陖:同峻。
即險。
峻刑就是嚴刑。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诎①。
城郭不集②,溝池不掘,固塞不樹③,機變不張④,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固者⑤,無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⑥,時使而誠一愛一之⑦,則下應之如景響⑧。
有不由命者,然後俟之以刑⑨,則民知罪矣。
故刑一人而天下服。
罪人不尤其上⑩,知罪之在已也。
是故刑罰省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