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關燈
小
中
大
讓他做厮養卒。
韓厥陰德①。
趙武攸興;紹絕立廢,晉人宗之。
昭侯顯列,申子庸之。
疑非不信,秦人襲之。
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①陰德:暗中施德于人。
指韓厥保護趙氏孤兒事。
完子避難,适齊為援,陰施五世,齊人歌之。
成子得政,田和為侯。
王建動心,乃遷于共。
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既衰,諸侯恣行。
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見其文辭①,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于後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①見:同“現”。
顯現。
桀、纣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迹,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發難。
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成臯之台,薄氏始基。
诎意适代①,厥崇諸窦②。
栗姬貴③,王氏乃遂。
陳後太驕,卒尊子夫。
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①诎(qū,屈)意:違心,屈意。
②崇諸窦:使諸窦氏高貴。
③(fù,付):同“負”。
恃,依仗。
漢既谲謀①,禽信于陳;越荊剽輕②,乃封弟交為楚王,爰都彭城,以強淮泗,為漢宗藩。
戊溺于邪,禮複紹之。
嘉遊輔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①谲:欺詐。
此句系指漢高祖設計擒韓信事。
事見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②剽:剽悍,又作“慓悍”。
維祖師旅①,劉賈是興;為布所襲,喪其荊、吳。
營陵激呂②,乃王琅邪;怵午信齊③,往而不歸,遂西入關,遭立孝文,獲複王燕。
天下未集④,賈、澤以族⑤,為漢藩輔。
作《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①祖:指漢高祖。
②激呂:使呂氏激動、感動。
此句指營陵侯劉澤因田子春感動呂後事。
事詳本世家。
③怵午:指劉澤被祝午所誘騙。
事詳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
怵,誘一惑。
④集:通“輯”。
安定。
⑤以族:謂劉賈、劉澤以系漢高祖同族而被封王。
以,因。
天下已平,親屬既寡;悼惠先壯①,實鎮東土。
哀王擅興②,發怒諸呂③,驷鈞暴戾,京師弗許。
厲之内一婬一④,禍成主父⑤。
嘉肥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①先壯:先長大成|人。
②擅興:擅自興兵。
③發怒諸呂:對諸呂用事感到憤怒。
④内一婬一:親屬内部一婬一亂。
此句指齊厲王劉次晨與其姊通一奸一事。
⑤禍成主父:厲王内一婬一之事由主父偃揭出,由他按治。
楚人圍我荥陽①,相守三年;蕭何填撫山西②,推計踵兵③,給糧食不絕④,使百姓一愛一漢,不樂為楚。
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①楚人:指楚霸王項羽的軍隊。
②填:(zhèn,陣)撫:鎮撫。
填,通“鎮”。
安定。
③推計:計算,登記。
踵兵:後繼部隊。
踵,跟随。
④給:供給,供一應。
與信定魏,破趙拔齊,遂弱楚人。
續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甯。
嘉參不伐功矜能①,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不伐功矜能: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
伐、矜均有“誇耀”、“賣弄”之意。
運籌帷幄之中①,制勝于無形②,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③,圖難于易,為大于細④。
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①帷幄:軍中的帳幕。
②無形:《孫子·虛實篇》:“形兵之極,至于無形,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勝之形。
”③《孫子·形篇》:“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知,通“智”。
④語出自《老子·下經》:“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 六奇既用,諸侯賓從于漢①;呂氏之事②,平為本謀③,終安宗廟,定社稷。
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①賓從:像賓客一樣服從,歸附。
②呂事之事:指消滅諸呂之事。
③本謀:主謀。
諸呂為從①,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于權②;吳楚之兵③,亞夫駐于昌邑,以厄齊趙④,而出委以梁⑤。
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①從:同“縱”。
放縱。
②反經:反常。
經,常,常規。
③吳楚之兵:指吳楚起兵叛亂。
④厄:使……遭遇困境。
⑤委:委棄,抛棄。
七國叛逆,蕃屏京師①,唯梁為扜②;一愛一矜功,幾獲于禍。
嘉其能距吳楚③,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①蕃:通“藩”。
屏障。
②扜(hàn,旱):抵禦,保衛。
③距:通“拒”。
抵禦。
五宗既王,親屬洽和,諸侯大小為藩,爰得其宜,僭拟之事稍衰貶矣①。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①僭拟:僭位而自拟于天子。
僭,超越本份。
拟,比拟于天子。
衰貶:衰減,減少。
三子之王,文辭可觀①。
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①文辭:指武帝封三王時分别賜給他們的策文。
末世争利,維彼奔義①;讓國餓死,天下稱之。
作《伯夷列傳》第一。
①彼:指伯夷、叔齊。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①。
作《管晏列傳》第二。
①齊桓公因得管夷吾而稱霸,齊景公因得晏嬰而國治。
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①;韓非揣事情②,循勢理。
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①“無為”兩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②事情:事物情理。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
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①。
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①比:挨近,靠近。
維建遇讒①,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員奔吳。
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①費無忌為太子建娶秦女而使平王自娶之,恐太子繼立将殺己,遂讒害太子。
事見卷四十《楚世家》。
孔氏述文,弟子興業,鹹為師傅,崇仁厲義。
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鞅去衛适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①,後世遵其法。
作《商君列傳》第八。
①強霸孝公:使孝公強盛稱霸。
天下患衡秦毋餍①,而蘇子能存諸侯,約從以抑貪強②。
作《蘇秦列傳》第九。
①衡:通“橫”,指連橫。
毋餍:貪得無厭。
毋,通“無”。
餍,飽,滿足。
②從:同“縱”。
指合縱。
六國既從親①,而張儀能明其說,複散解諸侯。
作《張儀列傳》第十。
①從親:合縱相親近。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裡、甘茂之策。
作《樗裡甘茂列傳》第十一①。
①今本《史記》其傳名《樗裡子甘茂列傳》。
苞河山①,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②,魏冉之功。
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①苞:同“包一皮一皮”。
裹。
②斂手:束手,拱手。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①;破荊滅趙,王翦之計。
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①率:同“帥”。
主将。
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①,列往世興衰。
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①根絕梁惠王逐利念頭。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将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好客喜士,士歸于薛,為齊扜楚魏。
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争馮亭以權①,如楚以救邯鄲之圍,使其君複稱于諸侯。
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①趙孝成王四年(前262)韓上一黨一守馮亭派人請将上一黨一城邑十七座降趙,趙王受降,引起秦的忌恨。
兩年後,秦大破趙軍于長平。
能以富貴下貧賤①,賢能诎于不肖②,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①下貧賤:對貧賤者謙下。
②诎(qū,區):通“屈”。
屈就。
以身徇君①,遂脫強秦,使馳說之士南鄉走楚者②,黃歇之義。
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①指黃歇以身殉楚考烈王事。
徇,通“殉”。
②馳說:遊說。
鄉:同“向”。
面向。
走:奔向,趨向。
能忍訽于魏齊①,而信威于強秦②;推賢讓位,二子有之。
作《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①訽(gòu,購):同“诟”。
恥辱。
②信(shēn,申)通“伸”。
伸展。
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秦之仇,雪其先君之恥。
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信意強秦①,而屈體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諸侯。
作《廉頗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①信:同“伸”。
湣王既失臨淄而奔莒齊,唯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①,遂存社稷。
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①破走:打敗并趕跑。
走,逃跑,這裡是使之逃跑。
能設詭說解患于圍城①,輕爵祿,樂肆志②。
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①詭說:巧妙的說辭。
②肆:盡,極。
作辭以諷谏,連類以争義,《離騷》有之。
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結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①。
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①斐然:有文采的樣子。
這裡有“紛紛然”之意。
曹子匕首①,魯獲其田,齊明其信;豫讓義不為二心。
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①曹子:指曹刿。
也作曹沫。
能明其畫①,因時推秦②,遂得意于海内,斯為謀首。
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①畫:謀劃,策劃。
②因時推秦:順應時勢的發展推尊秦國。
為秦開地益衆,北一靡一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
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填趙塞常山以廣河内①,弱楚權,明漢王之信于天下。
作《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①填:通“鎮”。
安定,平定。
收西河、上一黨一之兵,從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①。
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①苦:使之困擾。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殷①,卒破子羽于垓下。
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①用:因。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而韓信為填颍川,盧绾絕籍糧饷。
作《韓信盧绾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畔項王①,唯齊連子羽城陽②,漢得以間遂入彭城③。
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①畔:通“叛”。
②連:牽制。
③間:間隙,空隙。
這裡指機會。
攻城野戰,獲功歸報,哙、商有力焉,非獨鞭策①,又與之脫難②。
作《樊郦列傳》第三十五③。
①鞭策:馬鞭子。
喻指驅使、督促之意。
②之:指劉邦。
③今本《史記》正文标目為《樊郦滕灌列傳》。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①,蒼為主計,整齊度量②,序律曆。
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①文理:條理,禮儀。
②整齊:整理使之統一。
結言通使①,約懷諸侯②;諸侯鹹親,歸漢為藩輔。
作《郦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①結言:通過說辭結交。
②約:預先規定須共同遵守的條文或條件。
指陸賈出使南越,使南越王尉他奉漢約等事。
懷:安一撫。
欲詳知秦楚之事,維周牒常從高祖,平定諸侯。
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徙強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禮,次宗廟儀法。
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剛作柔,卒為列臣①;栾公不劫于勢而倍死②。
作《季布栾布列傳》第四十。
①列臣:剛正之臣。
列,通“烈”。
②不劫于勢:不被威勢所屈。
劫,威一逼一十,脅迫。
倍死:背叛死者。
倍,同“背”。
背叛。
敢犯顔色以達主義①,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②。
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③。
①犯顔色:冒犯對方而不管對方臉色如何。
顔色,臉色。
達主義:使主上言行合于道義。
②樹長畫:建立長遠規劃。
畫,籌劃,謀劃。
③朝錯:即晃錯。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
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讷于言①,敏于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
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①讷: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
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①,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②。
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①厲:勉勵,激勵。
②以非理撓:用非理使之屈服。
撓,通“桡”。
彎曲。
引申為屈服。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①,守數一精一明②;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
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①方者:泛指醫家。
方,醫方,藥方。
②守數:所一操一的技藝。
數,技藝,方術。
維仲之省①,厥濞王吳,遭漢初定,以填撫江淮之間②。
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①省:減,削。
指劉仲被削奪王爵。
②填撫:鎮守安一撫。
填,通“鎮”。
吳楚為亂,宗屬唯嬰賢而喜士,士鄉之,率師抗山東荥陽。
作《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足以應近世之變,寬足用以得人。
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于當敵,仁一愛一士卒,号令不煩,師徒鄉之①。
作《李将軍列傳》第四十九。
①師徒:泛指軍隊将士。
徒,步兵。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①;欲知強弱之時,設備征讨②,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①中國:指中原地區,亦即漢朝。
②設備:設防備,防務。
直曲塞①,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②,一靡一北胡③。
作《衛将軍骠騎列傳》第五十一。
①使曲折的邊塞通直。
②西國:西域各國。
③一靡一:倒下。
這裡有使屈服、使逃遁的意思。
大臣宗室以侈一靡一相高①,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
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①相高:相互比高低。
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①,納貢職。
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①集:通“輯”。
安定。
下文“以集真藩”之“集”,同此。
吳之叛逆,瓯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①。
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①葆:通“保”。
保全,保護。
燕丹散亂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臣。
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使略通夜郎①,而邛笮之君請為内臣受吏②。
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①使:出使。
略:經略。
②受吏:接受朝廷委派的官吏。
《子虛》之事,《大人》賦說,一靡一麗多誇,然其指風谏①,歸于無為。
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①指:同“旨”。
意圖,意思。
風谏:諷谏。
風,通“諷”。
黥布叛逆,子長國之①,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
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①國之:以之為國。
做那裡的國王。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于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說,長孺矜焉①;好薦人,稱長者,壯有溉②。
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①矜:莊重,嚴肅。
②溉:《集解》引徐廣曰“一作‘概’。
”慨,氣節。
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間,文辭粲如也①。
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①粲如:鮮明、鮮美的樣子。
民倍本多巧①,一奸一軌弄法②,善人不能化③,唯一切嚴削為能齊之。
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①倍本多巧:背離本業而多巧詐。
倍,通“背”。
②一奸一軌:作一奸一犯科的人。
軌,通“宄”,犯法作亂的人。
③化:改變。
漢既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内鄉①,欲觀中國。
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①引領:伸長脖子。
形容盼望急切。
鄉:同“向”。
救人于厄,振人不贍①,仁者有乎;不既信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①振:同“赈”。
救濟。
②不失信。
既,盡,完了。
夫事人君能說主耳目①,和主顔色,而獲親近,非獨色一愛一,能亦各有所長。
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①說:同“悅”。
喜歡。
使……愉快。
不流世俗,不争勢利,上下無所凝滞①,人莫之害②,以道之用③。
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①凝滞:流動不暢。
這裡指阻塞。
②沒人能傷害他。
莫之害,莫害之。
③意為合乎正道。
用,采用。
道之用,用道。
齊、楚、秦、趙為日者①,各有俗所用②。
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①日者:古時占侯蔔筮的人。
②各自有随俗而用的不同之法。
三王不同龜①,四夷各異蔔,然各以決吉兇。
略窺其要,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龜:用龜甲占蔔。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财富①,智者有采焉。
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①取與:指買賣。
以時:根據時機。
息:增長。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①,接三代(統)〔絕〕業。
周道廢,秦撥去古文②,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圖籍散亂。
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③,《詩》《書》往往間出矣。
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晃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一靡一不畢集太史公④。
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⑤。
曰:“於戲⑥!餘維先人嘗掌斯事,顯于唐虞,至于周,複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
至于餘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⑦,王迹所興,原始察終⑧,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一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⑨。
并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⑩,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毂(11),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12),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義俶傥(13),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序略,以拾遺補藝(14),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15),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16),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17)。
第七十。
太史公曰:餘述曆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18),百三十篇。
①末流:末世,遺風。
②古文:古代文化典籍。
③彬彬:既有文采又有好品德。
稍:逐漸。
④一靡一:無,沒有。
畢集:全部集中。
⑤仍:重,又。
纂:通“缵”。
繼承。
⑥於戲:同“嗚呼”。
⑦罔羅:從各方面收集,尋找。
罔,同“網”。
捕魚之網。
羅,捕鳥的網。
⑧原:追究根源。
推究。
⑨科條之:按類别條目列出綱目。
⑩承敝通變:趁着其衰敗進行變革。
承,通“乘”。
趁着。
敝,衰敗。
(11)輻:車輪的輻條。
毂:車輪中心的圓木。
(12)輔拂:輔弼,輔佐。
拂,通“弼”。
輔助。
(13)俶傥(tìtǎng,涕淌):卓越,不拘于俗。
(14)藝:六藝。
指儒家六部經典。
(15)異傳:注釋或解釋經義的各種著作。
(16)名山:指書府。
《穆天子傳》雲:天子北征,至于群王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生所謂策府。
按,策府即古帝王藏策之府。
(17)俟:等待。
(18)曆:經。
訖:終了,完畢。
韓厥陰德①。
趙武攸興;紹絕立廢,晉人宗之。
昭侯顯列,申子庸之。
疑非不信,秦人襲之。
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作《韓世家》第十五。
①陰德:暗中施德于人。
指韓厥保護趙氏孤兒事。
完子避難,适齊為援,陰施五世,齊人歌之。
成子得政,田和為侯。
王建動心,乃遷于共。
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既衰,諸侯恣行。
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見其文辭①,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于後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①見:同“現”。
顯現。
桀、纣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迹,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發難。
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成臯之台,薄氏始基。
诎意适代①,厥崇諸窦②。
栗姬貴③,王氏乃遂。
陳後太驕,卒尊子夫。
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①诎(qū,屈)意:違心,屈意。
②崇諸窦:使諸窦氏高貴。
③(fù,付):同“負”。
恃,依仗。
漢既谲謀①,禽信于陳;越荊剽輕②,乃封弟交為楚王,爰都彭城,以強淮泗,為漢宗藩。
戊溺于邪,禮複紹之。
嘉遊輔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①谲:欺詐。
此句系指漢高祖設計擒韓信事。
事見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②剽:剽悍,又作“慓悍”。
維祖師旅①,劉賈是興;為布所襲,喪其荊、吳。
營陵激呂②,乃王琅邪;怵午信齊③,往而不歸,遂西入關,遭立孝文,獲複王燕。
天下未集④,賈、澤以族⑤,為漢藩輔。
作《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①祖:指漢高祖。
②激呂:使呂氏激動、感動。
此句指營陵侯劉澤因田子春感動呂後事。
事詳本世家。
③怵午:指劉澤被祝午所誘騙。
事詳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
怵,誘一惑。
④集:通“輯”。
安定。
⑤以族:謂劉賈、劉澤以系漢高祖同族而被封王。
以,因。
天下已平,親屬既寡;悼惠先壯①,實鎮東土。
哀王擅興②,發怒諸呂③,驷鈞暴戾,京師弗許。
厲之内一婬一④,禍成主父⑤。
嘉肥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①先壯:先長大成|人。
②擅興:擅自興兵。
③發怒諸呂:對諸呂用事感到憤怒。
④内一婬一:親屬内部一婬一亂。
此句指齊厲王劉次晨與其姊通一奸一事。
⑤禍成主父:厲王内一婬一之事由主父偃揭出,由他按治。
楚人圍我荥陽①,相守三年;蕭何填撫山西②,推計踵兵③,給糧食不絕④,使百姓一愛一漢,不樂為楚。
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①楚人:指楚霸王項羽的軍隊。
②填:(zhèn,陣)撫:鎮撫。
填,通“鎮”。
安定。
③推計:計算,登記。
踵兵:後繼部隊。
踵,跟随。
④給:供給,供一應。
與信定魏,破趙拔齊,遂弱楚人。
續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甯。
嘉參不伐功矜能①,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不伐功矜能: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
伐、矜均有“誇耀”、“賣弄”之意。
運籌帷幄之中①,制勝于無形②,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③,圖難于易,為大于細④。
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①帷幄:軍中的帳幕。
②無形:《孫子·虛實篇》:“形兵之極,至于無形,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勝之形。
”③《孫子·形篇》:“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知,通“智”。
④語出自《老子·下經》:“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 六奇既用,諸侯賓從于漢①;呂氏之事②,平為本謀③,終安宗廟,定社稷。
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①賓從:像賓客一樣服從,歸附。
②呂事之事:指消滅諸呂之事。
③本謀:主謀。
諸呂為從①,謀弱京師,而勃
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①從:同“縱”。
放縱。
②反經:反常。
經,常,常規。
③吳楚之兵:指吳楚起兵叛亂。
④厄:使……遭遇困境。
⑤委:委棄,抛棄。
七國叛逆,蕃屏京師①,唯梁為扜②;一愛一矜功,幾獲于禍。
嘉其能距吳楚③,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①蕃:通“藩”。
屏障。
②扜(hàn,旱):抵禦,保衛。
③距:通“拒”。
抵禦。
五宗既王,親屬洽和,諸侯大小為藩,爰得其宜,僭拟之事稍衰貶矣①。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①僭拟:僭位而自拟于天子。
僭,超越本份。
拟,比拟于天子。
衰貶:衰減,減少。
三子之王,文辭可觀①。
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①文辭:指武帝封三王時分别賜給他們的策文。
末世争利,維彼奔義①;讓國餓死,天下稱之。
作《伯夷列傳》第一。
①彼:指伯夷、叔齊。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①。
作《管晏列傳》第二。
①齊桓公因得管夷吾而稱霸,齊景公因得晏嬰而國治。
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①;韓非揣事情②,循勢理。
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①“無為”兩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②事情:事物情理。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
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①。
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①比:挨近,靠近。
維建遇讒①,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員奔吳。
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①費無忌為太子建娶秦女而使平王自娶之,恐太子繼立将殺己,遂讒害太子。
事見卷四十《楚世家》。
孔氏述文,弟子興業,鹹為師傅,崇仁厲義。
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鞅去衛适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①,後世遵其法。
作《商君列傳》第八。
①強霸孝公:使孝公強盛稱霸。
天下患衡秦毋餍①,而蘇子能存諸侯,約從以抑貪強②。
作《蘇秦列傳》第九。
①衡:通“橫”,指連橫。
毋餍:貪得無厭。
毋,通“無”。
餍,飽,滿足。
②從:同“縱”。
指合縱。
六國既從親①,而張儀能明其說,複散解諸侯。
作《張儀列傳》第十。
①從親:合縱相親近。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裡、甘茂之策。
作《樗裡甘茂列傳》第十一①。
①今本《史記》其傳名《樗裡子甘茂列傳》。
苞河山①,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②,魏冉之功。
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①苞:同“包一皮一皮”。
裹。
②斂手:束手,拱手。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①;破荊滅趙,王翦之計。
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①率:同“帥”。
主将。
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①,列往世興衰。
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①根絕梁惠王逐利念頭。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将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好客喜士,士歸于薛,為齊扜楚魏。
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争馮亭以權①,如楚以救邯鄲之圍,使其君複稱于諸侯。
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①趙孝成王四年(前262)韓上一黨一守馮亭派人請将上一黨一城邑十七座降趙,趙王受降,引起秦的忌恨。
兩年後,秦大破趙軍于長平。
能以富貴下貧賤①,賢能诎于不肖②,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①下貧賤:對貧賤者謙下。
②诎(qū,區):通“屈”。
屈就。
以身徇君①,遂脫強秦,使馳說之士南鄉走楚者②,黃歇之義。
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①指黃歇以身殉楚考烈王事。
徇,通“殉”。
②馳說:遊說。
鄉:同“向”。
面向。
走:奔向,趨向。
能忍訽于魏齊①,而信威于強秦②;推賢讓位,二子有之。
作《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①訽(gòu,購):同“诟”。
恥辱。
②信(shēn,申)通“伸”。
伸展。
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秦之仇,雪其先君之恥。
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信意強秦①,而屈體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諸侯。
作《廉頗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①信:同“伸”。
湣王既失臨淄而奔莒齊,唯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①,遂存社稷。
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①破走:打敗并趕跑。
走,逃跑,這裡是使之逃跑。
能設詭說解患于圍城①,輕爵祿,樂肆志②。
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①詭說:巧妙的說辭。
②肆:盡,極。
作辭以諷谏,連類以争義,《離騷》有之。
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結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①。
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①斐然:有文采的樣子。
這裡有“紛紛然”之意。
曹子匕首①,魯獲其田,齊明其信;豫讓義不為二心。
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①曹子:指曹刿。
也作曹沫。
能明其畫①,因時推秦②,遂得意于海内,斯為謀首。
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①畫:謀劃,策劃。
②因時推秦:順應時勢的發展推尊秦國。
為秦開地益衆,北一靡一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
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填趙塞常山以廣河内①,弱楚權,明漢王之信于天下。
作《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①填:通“鎮”。
安定,平定。
收西河、上一黨一之兵,從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①。
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①苦:使之困擾。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殷①,卒破子羽于垓下。
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①用:因。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而韓信為填颍川,盧绾絕籍糧饷。
作《韓信盧绾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畔項王①,唯齊連子羽城陽②,漢得以間遂入彭城③。
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①畔:通“叛”。
②連:牽制。
③間:間隙,空隙。
這裡指機會。
攻城野戰,獲功歸報,哙、商有力焉,非獨鞭策①,又與之脫難②。
作《樊郦列傳》第三十五③。
①鞭策:馬鞭子。
喻指驅使、督促之意。
②之:指劉邦。
③今本《史記》正文标目為《樊郦滕灌列傳》。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①,蒼為主計,整齊度量②,序律曆。
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①文理:條理,禮儀。
②整齊:整理使之統一。
結言通使①,約懷諸侯②;諸侯鹹親,歸漢為藩輔。
作《郦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①結言:通過說辭結交。
②約:預先規定須共同遵守的條文或條件。
指陸賈出使南越,使南越王尉他奉漢約等事。
懷:安一撫。
欲詳知秦楚之事,維周牒常從高祖,平定諸侯。
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徙強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禮,次宗廟儀法。
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剛作柔,卒為列臣①;栾公不劫于勢而倍死②。
作《季布栾布列傳》第四十。
①列臣:剛正之臣。
列,通“烈”。
②不劫于勢:不被威勢所屈。
劫,威一逼一十,脅迫。
倍死:背叛死者。
倍,同“背”。
背叛。
敢犯顔色以達主義①,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②。
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③。
①犯顔色:冒犯對方而不管對方臉色如何。
顔色,臉色。
達主義:使主上言行合于道義。
②樹長畫:建立長遠規劃。
畫,籌劃,謀劃。
③朝錯:即晃錯。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
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讷于言①,敏于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
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①讷: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
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①,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②。
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①厲:勉勵,激勵。
②以非理撓:用非理使之屈服。
撓,通“桡”。
彎曲。
引申為屈服。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①,守數一精一明②;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
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①方者:泛指醫家。
方,醫方,藥方。
②守數:所一操一的技藝。
數,技藝,方術。
維仲之省①,厥濞王吳,遭漢初定,以填撫江淮之間②。
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①省:減,削。
指劉仲被削奪王爵。
②填撫:鎮守安一撫。
填,通“鎮”。
吳楚為亂,宗屬唯嬰賢而喜士,士鄉之,率師抗山東荥陽。
作《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足以應近世之變,寬足用以得人。
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于當敵,仁一愛一士卒,号令不煩,師徒鄉之①。
作《李将軍列傳》第四十九。
①師徒:泛指軍隊将士。
徒,步兵。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①;欲知強弱之時,設備征讨②,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①中國:指中原地區,亦即漢朝。
②設備:設防備,防務。
直曲塞①,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②,一靡一北胡③。
作《衛将軍骠騎列傳》第五十一。
①使曲折的邊塞通直。
②西國:西域各國。
③一靡一:倒下。
這裡有使屈服、使逃遁的意思。
大臣宗室以侈一靡一相高①,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
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①相高:相互比高低。
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①,納貢職。
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①集:通“輯”。
安定。
下文“以集真藩”之“集”,同此。
吳之叛逆,瓯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①。
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①葆:通“保”。
保全,保護。
燕丹散亂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臣。
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唐蒙使略通夜郎①,而邛笮之君請為内臣受吏②。
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①使:出使。
略:經略。
②受吏:接受朝廷委派的官吏。
《子虛》之事,《大人》賦說,一靡一麗多誇,然其指風谏①,歸于無為。
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①指:同“旨”。
意圖,意思。
風谏:諷谏。
風,通“諷”。
黥布叛逆,子長國之①,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
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①國之:以之為國。
做那裡的國王。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于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說,長孺矜焉①;好薦人,稱長者,壯有溉②。
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①矜:莊重,嚴肅。
②溉:《集解》引徐廣曰“一作‘概’。
”慨,氣節。
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間,文辭粲如也①。
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①粲如:鮮明、鮮美的樣子。
民倍本多巧①,一奸一軌弄法②,善人不能化③,唯一切嚴削為能齊之。
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①倍本多巧:背離本業而多巧詐。
倍,通“背”。
②一奸一軌:作一奸一犯科的人。
軌,通“宄”,犯法作亂的人。
③化:改變。
漢既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内鄉①,欲觀中國。
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①引領:伸長脖子。
形容盼望急切。
鄉:同“向”。
救人于厄,振人不贍①,仁者有乎;不既信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①振:同“赈”。
救濟。
②不失信。
既,盡,完了。
夫事人君能說主耳目①,和主顔色,而獲親近,非獨色一愛一,能亦各有所長。
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①說:同“悅”。
喜歡。
使……愉快。
不流世俗,不争勢利,上下無所凝滞①,人莫之害②,以道之用③。
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①凝滞:流動不暢。
這裡指阻塞。
②沒人能傷害他。
莫之害,莫害之。
③意為合乎正道。
用,采用。
道之用,用道。
齊、楚、秦、趙為日者①,各有俗所用②。
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①日者:古時占侯蔔筮的人。
②各自有随俗而用的不同之法。
三王不同龜①,四夷各異蔔,然各以決吉兇。
略窺其要,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龜:用龜甲占蔔。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财富①,智者有采焉。
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①取與:指買賣。
以時:根據時機。
息:增長。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①,接三代(統)〔絕〕業。
周道廢,秦撥去古文②,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圖籍散亂。
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③,《詩》《書》往往間出矣。
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晃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一靡一不畢集太史公④。
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⑤。
曰:“於戲⑥!餘維先人嘗掌斯事,顯于唐虞,至于周,複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
至于餘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⑦,王迹所興,原始察終⑧,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一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⑨。
并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⑩,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毂(11),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12),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義俶傥(13),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序略,以拾遺補藝(14),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15),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16),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17)。
第七十。
太史公曰:餘述曆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18),百三十篇。
①末流:末世,遺風。
②古文:古代文化典籍。
③彬彬:既有文采又有好品德。
稍:逐漸。
④一靡一:無,沒有。
畢集:全部集中。
⑤仍:重,又。
纂:通“缵”。
繼承。
⑥於戲:同“嗚呼”。
⑦罔羅:從各方面收集,尋找。
罔,同“網”。
捕魚之網。
羅,捕鳥的網。
⑧原:追究根源。
推究。
⑨科條之:按類别條目列出綱目。
⑩承敝通變:趁着其衰敗進行變革。
承,通“乘”。
趁着。
敝,衰敗。
(11)輻:車輪的輻條。
毂:車輪中心的圓木。
(12)輔拂:輔弼,輔佐。
拂,通“弼”。
輔助。
(13)俶傥(tìtǎng,涕淌):卓越,不拘于俗。
(14)藝:六藝。
指儒家六部經典。
(15)異傳:注釋或解釋經義的各種著作。
(16)名山:指書府。
《穆天子傳》雲:天子北征,至于群王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生所謂策府。
按,策府即古帝王藏策之府。
(17)俟:等待。
(18)曆:經。
訖:終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