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關燈
斷禮義①,當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鹹各序其宜②,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①垂:流傳。

    ②鹹:都,全。

    各序其宜: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序,依次序排列。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①。

    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②,作《易》八卦。

    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湯武之隆,詩人歌之。

    《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

    ’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③,封禅,改正朔④,易服色,受命于穆清⑤,澤流罔極⑥,海外殊俗,重譯款塞⑦,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

    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

    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

    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堕先人所言⑧,罪莫大焉。

    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

    ” ①唯唯,否否,不然:自謹的應答聲。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是是,不不,不對。

    ”②至:極。

    ③符瑞:祥瑞的征兆,吉兆。

    ④改正朔:修訂曆法。

    正,一年的開始。

    朔,一月的開始。

    正朔,即一年的第一天。

    ⑤穆清:指天。

    ⑥罔極:無邊,無極。

    ⑦重(chóng,蟲)譯:輾轉翻譯。

    款塞:叩塞門。

    ⑧堕(huī,灰):毀壞。

     于是論次其文①。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②,幽于缧绁③。

    乃喟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④:“夫《詩》、《書》隐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⑤。

    昔西伯拘羑裡⑥,演《周易》;孔子厄陳蔡⑦,作《春秋》;屈原放逐⑧,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⑨;孫子膑腳⑩,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11);韓非囚秦,《說難》、《孤憤》(12);《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13),自黃帝始。

     ①論次:按次序論述。

    ②事在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

    騎都尉李陵擊匈奴,至浚稽山被圍,苦戰力竭而降。

    太史令司馬遷因言陵事,得罪下獄,受宮刑。

    詳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③缧绁:系犯人的繩索,此指牢獄。

    ④惟:思,考慮。

    ⑤遂:通,達。

    ⑥西伯:指周文王。

    西伯囚羑裡事,詳見卷四《周本紀》。

    ⑦厄(è,餓):窮困,災難。

    孔子厄于陳蔡事,詳見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⑧屈原放逐事,詳見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

    ⑨厥:乃,才。

    ⑩膑:膝蓋骨,特指古代一種剔除膝蓋骨的酷刑。

    腳:小腿。

    孫子(指孫膑)膑腳事,見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11)《呂覽》:即《呂氏春秋》。

    呂不韋主持編著此書遠在遷蜀以前。

    事見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

    (12)韓非著《說難》、《孤憤》事,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謂在入秦以前。

    (13)至于麟止:謂《史記》述事止于武帝獲麟之年,猶《春秋》止于獲麟。

    武帝獲麟在元狩元年(前122),見卷十二《孝武本紀》,《漢書》卷六《武帝紀》。

     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①,各成法度;唐堯遜位②,虞舜不台③;厥美帝功④,萬世載之。

    作《五帝本紀》第一。

     ①四聖:指颛顼、帝喾、堯、舜四位上古聖王。

    ②遜位:讓位。

    ③台:通“怡”。

    快樂,高興。

    ④意謂那些美好的帝王功德。

    厥:那,那些。

     維禹之功,九州攸同①,光唐虞際,德流苗裔②;夏桀一婬一驕,乃放鳴條。

    作《夏本紀》第二。

     ①攸:猶“是”。

    用《尚書·禹貢》原句。

    ②苗裔:後代。

     維契作商①,爰乃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說,乃稱高宗;帝辛湛湎②,諸侯不享③。

    作《殷本紀》第三。

     ①作商:建立商。

    契傳為商的始祖,故雲。

    ②湛湎:即沉湎,沉溺于。

    ③享:用食物供奉鬼神,引申為獻。

     維棄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①,實撫天下;幽厲昏亂,既喪酆鎬;陵遲至赧②,洛邑不祀③。

    作《周本紀》第四。

     ①指周武王聯合諸侯伐纣陳師牧野事。

    詳見卷四《周本紀》。

    ②陵遲:衰落。

    赧:指周赧王。

    ③不祀:不被祭祀。

    指周室宗廟斷絕香火,喻亡國。

     維秦之先①,伯翳佐禹②;穆公思義,悼豪之旅③;以人為殉,詩歌《黃鳥》④;昭襄業帝⑤。

    作《秦本紀》第五。

     ①先:祖先。

    ②佐:輔佐。

    ③此二句謂秦穆公兵敗思過,哀悼死于秦晉殽之戰中的秦國将士。

    事見卷五《秦本紀》。

    豪,即殽。

    ④《黃鳥》:《詩經·秦風》篇名。

    秦穆公死後,一百七十七人為之殉葬,秦之良臣子輿與三人也在從死者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此詩。

    事見卷五《秦本紀》。

    ⑤昭襄:指秦昭襄王。

    業帝:開創帝業。

     始皇即立,并兼六國;銷鋒鑄鐻①,維偃幹革②,尊号稱帝,矜武任力③;二世受運,子嬰降虜。

    作《始皇本紀》第六。

     ①鋒:兵器。

    鐻:古代懸挂鐘的架子兩旁的柱子。

    “銷鋒鑄鐻”事見卷六《秦始皇本紀》。

    ②偃:停止,停息。

    幹革:兵器,此指戰争。

    ③矜武任力:炫耀武力,專行暴力。

    矜,誇耀。

     秦失其道,豪桀并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①;殺慶救趙②,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作《項羽本紀》第七。

     ①子羽:即項羽。

    ②慶:指慶子冠軍宋義。

    秦将章邯圍趙,楚懷王遣宋義與項羽共救趙。

    後羽殺義,大破秦軍于钜鹿。

    事詳此紀。

     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甯,改制易俗。

    作《高祖本紀》第八。

     惠之早霣①,諸呂不台;崇強祿、産②,諸侯謀之;殺隐幽友③,大臣洞疑④,遂及宗禍⑤。

    作《呂太後本紀》第九。

     ①霣(yǔn,允):通“隕”。

    墜一落,指死亡。

    ②崇:高,擡高。

    祿:指呂祿。

    産:指呂産。

    ③隐:指趙隐王如意。

    友:指趙幽王劉友。

    ④洞疑:恫疑。

    恐懼。

    洞,通“恫”。

    ⑤宗禍:宗族之禍。

    指呂氏集一團一被誅滅事。

     漢既初興,繼嗣不明①,迎王踐祚②,天下歸心;蠲除肉刑③,開通關梁④,廣恩博施,厥稱太宗。

    作《孝文本紀》第十。

     ①繼嗣不明:指惠帝去世前後由呂後先後所立的幾位繼承人都不光明正大。

    事詳此紀。

    ②迎王:指迎立代王劉恒。

    踐祚:即位。

    祚,通“阼”,帝位。

    ③蠲(juān,捐)除:免除。

    廢除肉刑事在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

    ④關梁:指水陸要會之處。

    關,關口。

    梁,津梁。

     諸侯驕恣,吳首為亂①,京師行誅,七國伏辜②,天下翕然③,大安殷富。

    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①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吳王劉濞和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國以誅建議削弱諸侯王國封地的晃錯為名,發動叛亂。

    事詳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

    ②伏辜:伏罪。

    辜,罪。

    ③翕然:安定的樣子。

     漢興五世①,隆在建元②,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

    作《今上本紀》第十二③。

     ①五世:指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代皇帝。

    ②隆:盛,興盛。

    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号(前140前135)。

    ③《今上本紀》已佚。

    今上,指漢武帝。

    今本《史記》之《孝武本紀》系取《封禅書》一部分而擴充之。

     維三代尚矣①,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②,本于茲,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①三世:指夏、商、周三代。

    尚:通“上”。

    久遠。

    ②譜牒: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

     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一政,《春秋》有所不紀①;而譜牒經略②,五霸更盛衰③,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①紀:通“記”。

    記載。

    ②經略:謀劃,治理。

    ③更:交替。

     春秋之後,陪臣秉改①,強國相王②;以至于秦,卒并諸夏,滅封地,擅其号。

    作《六國年表》第三。

     ①陪臣:諸侯的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

    ②相王:相尊為王。

     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嬗①,事繁變衆,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①嬗:以帝位讓給别人。

    這裡是變遷,更替的意思。

     漢興已業,至于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一靡一踵①,強弱之原雲以世。

    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①謂史官無法随繼其事。

    有司,這裡指史官。

    一靡一,不,沒有。

    踵,跟随,繼承。

     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①,剖符而爵②,澤流苗裔,忘其昭穆③,或殺身隕國。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①股肱:大一腿和手臂。

    比喻輔佐君王的大臣。

    這裡指輔佐君王得力的人。

    ②剖符:古時帝王授與諸侯和功臣的憑證,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以昭信用。

    ③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和墓地的輩次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等依次位于始祖的左邊,稱昭;三世、五世、七世等依次位于始祖的右邊,稱穆。

    昭穆用來分别宗族内部的遠近親疏。

     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①,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①申:同“伸”。

    舒展。

    這裡指擴增封爵的範圍。

    爵邑:爵位和封邑。

     北讨強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①。

    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①爰:乃,于是。

    列:衆,多。

     諸侯既強,七國為從①;子弟衆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②,其勢銷弱③,德歸京師④。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⑤。

     ①從:同“縱”。

    南北方向為縱。

    以吳、楚等七國形成南北一片的形勢,故雲。

    ②推恩:謂施恩惠于他人。

    元朔二年(前127),武帝采納主父偃“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議,下“推恩令”,規定各諸侯王除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在其所在王國中封侯,借以削弱王國勢力。

    事見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

    ③銷弱:削弱。

    銷,通“消”。

    ④此句謂受封諸侯王的子弟對朝廷感恩戴德。

    京師,這裡代指朝廷或天子。

    ⑤今本《史記》作“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國有賢相良将,民之師表也。

    維見漢興以來将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①,不賢者彰其事②。

    作《漢興以來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①治:治績,為政的功績。

    ②彰:使明顯,披露。

     維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①,然要以近一性一情,通王道②,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③,略協古今之變④。

    作《禮書》第一。

     ①務:事務。

    ②要:要領,關鍵。

    ③質:樸實無華。

    文:華美,有文采,與“質”相對。

    ④協:和洽,協調。

     樂者,所以移風易俗也。

    自《雅》《頌》聲興①,則已好鄭衛之音②,鄭衛之音所從來久矣。

    人情之所感,遠俗則懷③。

    比《樂書》以述來古④,作《樂書》第二。

     ①雅:指《詩經》的《大雅》、《小雅》。

    頌: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和《商頌》。

    ②鄭衛之音: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衛國的俗樂。

    ③《集解》:“樂者所以感和人情。

    人情既感則遠方殊俗莫不懷柔向化也。

    ”懷,人心歸向。

    ④比:比照,仿效。

    來古:〔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來古,即往古也。

     非兵不強①,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馬法》所從來尚矣②,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③,極人變④。

    作《律書》第三。

     ①兵:軍隊。

    ②《司馬法》:古代兵書。

    《漢書·藝文志》謂《司馬法》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

    尚:久遠。

    ③切:切合,切近。

    ④極人變:極盡人事之變。

     律居陰而治陽,曆居陽而治陰,律曆更相治,間不容翲忽①。

    五家之文怫異②,維太初之元論。

    作《曆書》第四。

     ①翲(piāo,飄)忽:〔日〕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翲即秒也。

    ”稱忽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忽為一寸的萬分之一,十忽為一秒。

    ②怫(bèi,備)異:違背,違異。

    怫,通“悖”。

     星氣之書,多雜?祥①,不經②;推其文,考其應,不殊。

    比集論其行一事③,驗于軌度以次④,作《天官書》第五。

     ①?祥:祈神以求福去災之事。

    ②不經:荒誕不經,不合乎常理。

    ③比:及,等到。

    集論:指漢武帝召集唐都、司馬遷等讨論天文曆法之事。

    ④軌度:法度,法則。

     受命而王,封禅之符罕用,用則萬靈罔不禋祀①。

    追本諸神名山大川禮②,作《封禅書》第六。

     ①禋(yīn,陰)祀:祭祀。

    禋,古代祭天的祭名。

    ②追本:追溯本原。

     維禹浚川,九州攸甯;爰及宣防①,決渎通溝。

    作《河渠書》第七。

     ①宣防:即宣房宮。

    元光三年(前132)黃河決于瓠子,後二十餘年,漢武帝命堵塞瓠子決口,築宮其上,名宣房宮。

     維币之行,以通農商;其極則玩巧,并兼茲殖①,争于機利,去本趨末②。

    作《平準書》以觀事變,第八。

     ①茲:通“滋”。

    益,更加。

    殖:增長,增加。

    ②本:指農業。

    末:指商、工等業。

     太伯避曆①,江蠻是适;文武攸興,古公王迹。

    阖廬弑僚,賓服荊夢②;夫差克齊,子胥鸱夷③;信嚭親越,吳國既滅。

    嘉伯之讓,作《吳世家》第一。

     ①周太一王欲立幼子季曆,太伯與弟仲雍同避江南。

    ②賓服荊夢:使荊夢降服。

    賓服,歸降,投降。

    ③鸱(chī,吃)夷:革囊,皮制口袋。

     申、呂肖矣①,尚父側微②,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群公,缪權于幽③;番番黃發④,爰飨營丘⑤。

    不背柯盟⑥,桓公以昌,九合諸侯,霸功顯彰。

    田阚争一寵一,姜姓解亡。

    嘉父之謀,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①肖:衰微。

    ②側微:卑賤。

    ③缪:綢缪,緊纏密繞。

    此處意為周密。

    幽:暗。

    ④番番:通“皤皤”。

    形容頭發白。

    ⑤爰飨營丘:指受封于齊,建都營丘。

    飨,享有。

    ⑥周釐王元年(前681)齊桓公與魯君會于柯,約定桓公歸還齊侵占的魯地。

     依之違之,周公綏之①;憤發文德,天下和之②;輔翼成王,諸侯宗周。

    隐桓之際,是獨何哉?三桓争強③,魯乃不昌。

    嘉旦《金縢》④,作《周公世家》第三⑤。

     ①綏:安一撫。

    ②和:應和。

    ③三桓:指春秋後期掌握魯國政權的三家貴族孟孫氏、權孫氏、季孫氏,因其均為魯桓公之後裔故稱三桓。

    ④《金縢》:周公收藏在金縢匮中的禱祝策文。

    武王克殷二年,有疾不愈,周公向先王禱祝,願以身代武王死,并問蔔,讓史官讀其所書策文,占蔔結果吉兆,周公将策文收藏在金縢匮中。

    ⑤今本《史記》作《魯周公世家》。

     武王克纣,天下未協而崩。

    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于是召公率德①,安集王室以甯東土。

    燕(易)〔哙〕之禅②,乃成禍亂。

    嘉《甘棠》之詩③,作《燕世家》第四。

     ①召公:即邵公。

    ②燕王哙三年(前318),讓君位于相國子之。

    後太子平和将軍市被叛亂,齊宣王乘機攻占燕國,他和子之皆被殺。

    ③《甘棠》:《詩經·召南》中的篇名,詩中稱頌召公。

     管蔡相武庚,将甯舊商;及旦攝政,二叔不飨①;殺鮮放度②,周公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強。

    嘉仲悔過,作《管蔡世家》第五。

     ①二叔:指管叔、蔡叔。

    ②鮮:管叔鮮。

    度:蔡叔度。

     王後不絕,禹舜是說①:維德休明②,苗裔蒙烈③。

    百世享祀,爰周陳杞,楚實滅之④。

    齊田既起,舜何人哉?作《陳杞世家》第六。

     ①說:通“悅”。

    喜悅。

    ②休明:美善清明。

    ③蒙:承受,承蒙。

    烈:事業,功績。

    ④實:句中語氣詞,用以加強語意。

     收殷餘民,叔封始邑,申以商亂①,《酒》《材》是告②,及朔之生,衛頃不甯;南子惡蒯聩,子父易名③。

    周德卑微,戰國既強,衛以小弱,角獨後亡。

    嘉彼《康诰》,作《衛世家》第七④。

     ①申:申饬,告誡。

    ②《酒》:《酒诰》。

    《材》:《梓材》。

    此二篇連及下文的《康诰》都是周公寫給康叔的告誡之辭。

    ③謂兒子和父親名分颠倒。

    指衛出公先立而其父莊公反後繼其位。

    ④今本《史記》作《衛康世家》。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為奴。

    武庚既死,周封微子。

    襄公傷于泓①,君子孰稱。

    景公謙德,熒惑退行②。

    剔成暴虐,宋乃滅亡。

    嘉微子問太師③,作《宋世家》第八。

     ①前638年,宋襄公伐鄭,與救鄭的楚軍戰于泓水,宋襄公講“仁義”,要待敵軍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且身受重傷。

    ②熒惑:即火星。

    古代迷信認為熒惑表示“天罰”。

    ③微子數谏纣王,纣王不聽。

    微子欲自一殺,又欲出發,猶豫不決,于是請教于太師(按孔安國說是箕子)。

     武王既崩,叔虞邑唐。

    君子譏名①,卒滅武公②。

    骊姬之一愛一,亂者五世③;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

    六卿專權④,晉國以秏⑤。

    嘉文公錫珪鬯⑥,作《晉世家》第九。

     ①譏名:晉穆侯太子名仇,少子名成師。

    晉大夫認為嫡庶命名颠倒反常,晉将會出亂子。

    ②卒:終于。

    ③五世:指晉獻公、晉君奚齊、晉君悼子、晉惠公、晉懷公。

    ④六卿:指趙、韓、魏、知、範、中行六卿。

    ⑤秏:今作“耗”,盡,滅亡。

    ⑥錫:同“賜”。

    珪:同“圭”。

    帝王、諸侯舉行朝會、祭祀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

    鬯(chàng,唱):祭祀用的香酒。

     重黎業之,吳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①。

    周用熊繹,熊渠是繼。

    莊王之賢,乃複國陳②;既赦鄭伯,班師華元③。

    懷王客死,蘭咎屈原;好谀信讒,楚并于秦。

    嘉莊王之義,作《楚世家》第十。

     ①粥子:即鬻子。

    ②楚莊公十六年(前598),乘陳亂入陳,滅陳以為縣。

    楚大夫申叔時進谏,莊王乃恢複陳國。

    ③因贊賞華元肯講真話而班師回國。

    楚莊王二十年(前594),以宋殺楚過境者而圍宋,長達五月。

    城中乏食,華元夜見楚将,稱城中“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莊王以其言确實,遂罷兵離去。

    班師,調回出征的軍隊或指凱旋而歸。

     少康之子,實賓南海①,文身斷發,鼋?與處②,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句踐困彼③,乃用種、蠡④。

    嘉句踐夷蠻能脩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趙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①賓:同“擯”。

    抛棄。

    ②鼋:大鼈。

    ?:同“鼍”。

    ③句踐:即勾踐。

    困彼:被别人所困。

    ④種:文種。

    蠡:範蠡。

     桓公之東①,太史是庸②。

    及侵周禾,王人是議。

    祭仲要盟③,鄭久不昌。

    子産之仁,紹世稱賢④。

    三晉侵伐,鄭納于韓。

    嘉厲公納惠王,作《鄭世家》第十二。

     ①指桓公東遷。

    ②庸:用,任用。

    ③要:威脅,要挾。

    ④紹世:繼世,猶言後世。

     維骥?耳①,乃章造父②。

    趙夙事獻,衰續厥緒。

    佐文尊王,卒為晉輔。

    襄子困辱,乃禽智伯③。

    主父生縛④,餓死探爵⑤。

    王遷辟一婬一,良将是斥。

    嘉鞅讨周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①骥:千裡馬。

    ?耳:名馬之名。

    章:通“彰”。

    ③禽:同“擒”。

    捕捉。

    ④生縛:活活被綁縛,指被圍困。

    ⑤爵:通“雀”。

     畢萬爵魏,蔔人知之。

    及绛戮幹①;戎翟和之②。

    文侯慕義,子夏師之。

    惠王自矜,齊秦功之。

    既疑信陵,諸侯罷之。

    卒亡大梁,王假厮之③。

    嘉武佐晉文申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①戮:羞辱。

    ②翟:通“狄”。

    我國古代北部的少數民族。

    ③厮之:為之厮。

    指假被秦俘虜後,